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续两年的台北书展上,都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书展景点”——由一人出版、南方家园、逗点文创、点出版等台港独立出版者共同规划的、2011年的“读字去旅行”和2012年的“读字车站”,分别以候机室和火车站的概念,打造独树一帜的展位。这里集中体现了台湾出版最具活力的部分,相较于各大出版社由于固定的形象和风格而呈现出较为一板一眼的展销空间,“读字去旅行”和“读字车站”更像是开放、活泼的交流空间,穿梭其间,不时就会遇见一些年轻诗人和作家,杨佳娴、林达阳、神小风……
跨界(社)合作、年轻、新鲜、活力,这些也是“逗点文创结社”给人的印象,创社两年,持续推出新人作品,上述形容词其实也可引申为勇气和创意。让读者认识新的品牌和作者,显然并非易事,但这个世界的另一个逻辑却是,不断的创新和尝试、不自我设限,正是引人注目的原因。
做书就要做自己有feel的
陈夏民,1980年夏至生,毕业于台湾东华大学创作与英语文学研究所,曾在印尼的台校担任英文和中文教师近一年,返台后在出版社工作两年,在30岁生日那天,创办了“逗点文创”。很简明的经历,却有很不一样的选择,因为他原可以相对更为稳定的英文教师为正职,或继续留在出版社内当个办公室的编辑,而不必编辑、行销、业务一肩挑。他的理由听上去颇有电影《练习曲》的味道:“总觉得,如果喜欢一个东西,应该去试一下,花个几年做不起来再说。”“如果(在出版社)再呆久一点,可能就不会想要做了吧。趁还年轻,很多事都可以很勇敢地去试看看的时候去做。”
他的创业作确实是很勇敢的,“诗,三连发”(枚绿金《圣谧林》、郑聿《玩具刀》、王离《迁徙家屋》)——新出版社、新人、诗集,“出版界的‘三大惨案’都集中在这里了”。陈夏民说:“我在读研究所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是写诗的。开出版社的时候,他们说愿意把诗稿给我出版。我就想,既然投注了大家的善意,一定会是很好的。其实也有一个好处,诗对我来说是很新鲜的,我对于诗也没有既定的印象。就我自己在阅读时的感觉去发想,用比较不一样的方式去做。我觉得一开始用诗集来磨练是很好的。”
说到选书,陈夏民的标准看似很简单。“我出的书一定是我自己有feel的,”他说,“一个东西有人会喜欢,就一定有人会讨厌,但对我来说,我会做的书一定是我觉得好玩的,有兴趣读下去的。”但作为华人世界第一间创作所的毕业生,他对创作的理解无疑也影响和反映到他的出版上。“每一个人对创作的定义都不太一样,但我的想法是‘分享’,是比较偏向沟通性质的。对我来说,写作是表达我想要讲的东西,而我希望这个东西是可以跟别人有交流的,那是最重要的部分。台湾的创作环境很好,因为没有限制,你要写什么都可以。当然,随着写作日久,技巧会越来越好,艺术价值和难度也就越来越高,但同时,很多读者就跟不上了。这在出版上是一个冲突。一个作者写一个作品出来,会希望有一定的艺术成就,但另一方面,通常作者出书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被阅读的,能够跟读者互动的。当那个互动条件变得很难的时候,他也会有挫败感,当然书也变得比较难卖。所以,我希望作者在我们这里出版时,尤其是小说作者,‘以故事决胜负’,要有技巧,但不能拒绝沟通。”
这样的观念,体现在逗点文创最新出版的小说《比冥王星更远的地方》的操作上,陈夏民与作者黄崇凯讨论修改方向,从而让更多读者可以进入文本,同时也不失作者原本创作时的雄心壮志。“他原来的书稿可以变成两本书,因为两部分的概念是不太一样的,后面的部分比较偏向哲学性的思考。回到刚才我说‘用故事决胜负’,我就跟他讨论了一下,后来他决定让故事留下来多一点,让比较哲学性的思考凝缩,删除了好几万字。最终的小说既保有故事的情节推演,也保留了他原本想要表达的一些对创作、生存议题的思考。我相信这样的修改就可以让原本是三百本的销量变成五百本,之后就透过包装,把气势做起来。透过这样的方式,这本书在二月份的销售状况还蛮好的。”
一本好书值得一个好的包装
陈夏民认为,逗点文创的辨识度在于“新鲜”——不仅大多数出版品是新人作品,即使跟资深作者合作,也会挖掘他/她不为人知的一面;无论书的包装还是宣传活动,都是比较少见的。
透明藏书卡,悠游卡票贴,火柴盒包装的圣诞礼物书,平行四边形的诗集,工法复杂的封面穿透效果……每一本的巧思和用心都让人印象深刻。2012台北书展,逗点文创就有两本书入围了“金蝶奖”——活字印刷的《歧路花园》和以穿透概念制作的《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陈夏民说:“现在的好书太多了,读者有很多的选择。如果我的钱只够买一本书,但没有特定要买哪一个作者的时候,我当然会挑我觉得花这个钱所能买到质感最好的一本。这是很基本的消费者心态。所以,内文质量已经很好了,也必须让它有一个很棒的外表,让它更有机会被人家拿起来,买回家。”
这些既贴合作品又出色的装帧,都是作者、设计师、编辑三方碰撞出来的结果。每一本书开始制作的时候,陈夏民都会与作者、设计师相约吃饭、聊天,确认书本要给读者怎样的感觉,作者与设计师在认识之后也就比较知道对方的喜好,例如“你最讨厌什么颜色、包装方式” 这类的问题。“这件事情比较少人这样做,因为太麻烦、太花时间了。一个编辑手上可能有好几本书,通常就是设计好了以后,才转给作者看,请他决定试稿中的其中一款。我是比较喜欢交朋友,就让作者跟设计师先沟通一下,之后的协调部分再交给我。”
陈夏民也喜欢把这样的过程在新书讲座上与读者分享,让他们了解一本书是怎样做出来的。“身为出版社的人,一旦有书的活动,我每一场都要到场。我常常听一个作者讲一样的事情讲了好几次,我想,作者一定很累吧?听众可能也会很累吧?我就觉得,或许可以走别的路线。我最近都会找设计师出来,他讲做这个案子的想法,我讲编辑时会遇到的问题,作者就讲他创作的部分,让读者听一下做书的故事。无论如何,让那些来的人可以得到一些东西回去,我觉得比较重要。”
探索阅读的不同面向
创社该年,逗点文创与当时的布拉格书店合作,连续举办了四场“言·寺·示·见”活动,结合诗、音乐、剧场、影像,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些活动与出版品的联结若即若离,就如同他们为诗集所拍摄的PV(Poetry Video),是行销手法,但本身也是一个艺术作品。而这恰好呼应了陈夏民对“逗点文创结社”的定位,以及他对出版和阅读的想象。 “现在是一个很混乱的时代,但也因为混乱所以好玩。网络阅读的习惯,配合着手机或行动上网的装置,已经整个改变了阅读的状态。我觉得,或许书应该有别的样貌,阅读不一定要透过纸本或者是文字,它也可以有其它方式。我们跟剧团合作,把诗的感觉演出来;也跟乐团合作,请他们来演唱我们的诗。这些形式跟群众的互动都蛮好的,它引起的效应会超过阅读本身。例如剧团表演结束后,很多观众都留下来,彼此开始讨论,也和作者们一起讨论。它不一定跟书直接相关,甚至跟卖一本书是没有关系的,可是我会继续尝试,看看阅读到底可以做到什么样的地步。”
继那四场免费表演后,去年逗点文创举办了一场收费演唱会,也与台北诗歌节及校园社团合作,让诗人作者和诗人组成的音乐团体The Lazy Mob进入更面向群众的场地和活动,透过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推动诗歌阅读。“我们有点像经纪人的角色,给主办单位介绍这个团体,尽可能让他们曝光。这是很新的形态,没有人这样做,因为这东西不一定会赚钱,可是你要花时间去接洽。但其实对那些表演的人来说,他们就可以得到一些知名度,我觉得还是蛮重要的,这也是我们一直想要推的事情。”
或许应该说,每一件做过的事情都不会是浪费,它会在你看到或看不到的地方累积,然后在某时某地产出效能。也就因为之前所尝试过的形式,陈夏民对于电子书也就多了一些新的想法。“以后看电子书可以做到什么样的地步,或许我们可以在提供内文的部分有所改变。因为之前有拍过PV,可能到时候就可以拿来使用,或者未来拍摄新的video。”
互动与结盟,弥补独立出版的不足
打开逗点文创的部落格(http://commabooks.blogspot.com),书籍资料和宣传活动资讯当然是少不了的,但占据更大部分的,是逗点人的出版手记:菜鸟编辑的心得,每一次新书出版时的“开箱文”,作者为新书题签的直播文,设计理念的介绍,活动现场的记录,译者的翻译手记……读者看不到的出版生活,透过轻松的文字还原出来,读下来皆可感受到出版者乐于分享的心情。
最近,陈夏民在每周三发布一篇与出版有关的有趣文章,借此与读者互动。“我现在只剩下一个人,可能(外面)活动就会减少,但会专注在网络的活动上。通过比较有趣的文章引发一些讨论,顺便做民调,了解大家对一些事情的想法。像我之前写的那篇《书腰你真是淘气的小东西》,它的点击率非常高,流通率也非常强,很多读者会写信过来讨论。我不希望一篇文章拿出来,看完就算,我希望是可以得到讨论,得到别人的feedback。”
强调与读者的互动,弥补了独立出版在行销上的弱点,让读者/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向心力,“当他变成你的朋友时,就会得到很多的口碑行销。我们在Facebook上的粉丝团po新书资料后,一旦有人转录,他的朋友就会看到一样的书的消息,这个群众的链结会坚固一点。”而除了网络上的互动以外,逗点文创也积极参与创意书市等活动,直接与读者面对面。“老实说,这些场合的销售效果并不好。但好处就在于,它的目标群体很明确,爱书的人都会来。尽管卖不了几本书,可是你会遇到一些不错的读者,你可以听听他对于某一些书的意见,我觉得那些都还蛮准确的。”
独立出版的另一个弱点是,没有办法在书店办书展,新书销售周期也就变得更短。几家独立出版社这两年在台北书展集体发声,虽然无法弥补通路上的不足,但“透过这个方式,有点像是,我来介绍我的朋友给你,希望大家对于我的朋友也会支持。目前看来,这个策略很好,很多人因为南方家园而认识逗点,有可能因为逗点又认识角立、蜃楼。虽然成本很高,也不一定会赚钱,可是得做。”
逗点之后,总有无限可能
对陈夏民来说,好像永远有很多值得去做的事,而且都是执行难度很高的事,例如,做《最后一本书》。“大家都说这个书名很不吉利,但我们还是要做,你看我们多有实验精神。”
逗点文创在2010年圣诞节推出过一本文集《圣诞老人的礼物》,而今年的《最后一本书》的概念则源自2012世界末日的预言。邀稿对象包括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等地、超过50位的作者。“如果只是单一作者,你只要跟一个人对接就好了。一旦作者超过50个人,就是很疯狂的状态。这些作者交稿以后很多人都说要修改,所以邀稿的部分就非常的复杂。另外一方面,我们本来的定调是希望热闹一点,书名原本叫做《世界末日大魔王》,感觉就是一个可以恶搞的东西。但因为提到世界末日,可能大家多半都有点悲伤吧,文章就变得比较安静。所以整个行销策略和书封的设计都全部改过,变成了现在的《最后一本书》。但这个东西是值得做的,因为我们邀请了一些知名的作者,例如吴明益、孙梓评、鲸向海等加入进来,就可以在旁边推一些比较新的作者。”
而在8月份,逗点文创将与一人出版合作,陈夏民翻译、出版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精选集,刘霁翻译、出版费兹杰罗的短篇小说精选集,在大家的书上都会有对方那一本书的介绍,是一个跨出版社的合作。陈夏民说,这是他们两个人的耐力比赛。
出版确实是一个耐力比赛。做没人做的事,花别人不愿花的力气,绝对不是为了特立独行而已,而是因为自己认为“值得”。在大家都认为太宰治的作品只要做《人间失格》就好的时候,陈夏民花了很大的时间成本,做出了《御伽草纸》,成为逗点文创目前为止销量最好的一本书。不过,付出的力气会在何时开花结果,又会不会结出比别人大的果实,似乎也不是最重要的,因为那个过程已经“值得”。
跨界(社)合作、年轻、新鲜、活力,这些也是“逗点文创结社”给人的印象,创社两年,持续推出新人作品,上述形容词其实也可引申为勇气和创意。让读者认识新的品牌和作者,显然并非易事,但这个世界的另一个逻辑却是,不断的创新和尝试、不自我设限,正是引人注目的原因。
做书就要做自己有feel的
陈夏民,1980年夏至生,毕业于台湾东华大学创作与英语文学研究所,曾在印尼的台校担任英文和中文教师近一年,返台后在出版社工作两年,在30岁生日那天,创办了“逗点文创”。很简明的经历,却有很不一样的选择,因为他原可以相对更为稳定的英文教师为正职,或继续留在出版社内当个办公室的编辑,而不必编辑、行销、业务一肩挑。他的理由听上去颇有电影《练习曲》的味道:“总觉得,如果喜欢一个东西,应该去试一下,花个几年做不起来再说。”“如果(在出版社)再呆久一点,可能就不会想要做了吧。趁还年轻,很多事都可以很勇敢地去试看看的时候去做。”
他的创业作确实是很勇敢的,“诗,三连发”(枚绿金《圣谧林》、郑聿《玩具刀》、王离《迁徙家屋》)——新出版社、新人、诗集,“出版界的‘三大惨案’都集中在这里了”。陈夏民说:“我在读研究所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是写诗的。开出版社的时候,他们说愿意把诗稿给我出版。我就想,既然投注了大家的善意,一定会是很好的。其实也有一个好处,诗对我来说是很新鲜的,我对于诗也没有既定的印象。就我自己在阅读时的感觉去发想,用比较不一样的方式去做。我觉得一开始用诗集来磨练是很好的。”
说到选书,陈夏民的标准看似很简单。“我出的书一定是我自己有feel的,”他说,“一个东西有人会喜欢,就一定有人会讨厌,但对我来说,我会做的书一定是我觉得好玩的,有兴趣读下去的。”但作为华人世界第一间创作所的毕业生,他对创作的理解无疑也影响和反映到他的出版上。“每一个人对创作的定义都不太一样,但我的想法是‘分享’,是比较偏向沟通性质的。对我来说,写作是表达我想要讲的东西,而我希望这个东西是可以跟别人有交流的,那是最重要的部分。台湾的创作环境很好,因为没有限制,你要写什么都可以。当然,随着写作日久,技巧会越来越好,艺术价值和难度也就越来越高,但同时,很多读者就跟不上了。这在出版上是一个冲突。一个作者写一个作品出来,会希望有一定的艺术成就,但另一方面,通常作者出书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被阅读的,能够跟读者互动的。当那个互动条件变得很难的时候,他也会有挫败感,当然书也变得比较难卖。所以,我希望作者在我们这里出版时,尤其是小说作者,‘以故事决胜负’,要有技巧,但不能拒绝沟通。”
这样的观念,体现在逗点文创最新出版的小说《比冥王星更远的地方》的操作上,陈夏民与作者黄崇凯讨论修改方向,从而让更多读者可以进入文本,同时也不失作者原本创作时的雄心壮志。“他原来的书稿可以变成两本书,因为两部分的概念是不太一样的,后面的部分比较偏向哲学性的思考。回到刚才我说‘用故事决胜负’,我就跟他讨论了一下,后来他决定让故事留下来多一点,让比较哲学性的思考凝缩,删除了好几万字。最终的小说既保有故事的情节推演,也保留了他原本想要表达的一些对创作、生存议题的思考。我相信这样的修改就可以让原本是三百本的销量变成五百本,之后就透过包装,把气势做起来。透过这样的方式,这本书在二月份的销售状况还蛮好的。”
一本好书值得一个好的包装
陈夏民认为,逗点文创的辨识度在于“新鲜”——不仅大多数出版品是新人作品,即使跟资深作者合作,也会挖掘他/她不为人知的一面;无论书的包装还是宣传活动,都是比较少见的。
透明藏书卡,悠游卡票贴,火柴盒包装的圣诞礼物书,平行四边形的诗集,工法复杂的封面穿透效果……每一本的巧思和用心都让人印象深刻。2012台北书展,逗点文创就有两本书入围了“金蝶奖”——活字印刷的《歧路花园》和以穿透概念制作的《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陈夏民说:“现在的好书太多了,读者有很多的选择。如果我的钱只够买一本书,但没有特定要买哪一个作者的时候,我当然会挑我觉得花这个钱所能买到质感最好的一本。这是很基本的消费者心态。所以,内文质量已经很好了,也必须让它有一个很棒的外表,让它更有机会被人家拿起来,买回家。”
这些既贴合作品又出色的装帧,都是作者、设计师、编辑三方碰撞出来的结果。每一本书开始制作的时候,陈夏民都会与作者、设计师相约吃饭、聊天,确认书本要给读者怎样的感觉,作者与设计师在认识之后也就比较知道对方的喜好,例如“你最讨厌什么颜色、包装方式” 这类的问题。“这件事情比较少人这样做,因为太麻烦、太花时间了。一个编辑手上可能有好几本书,通常就是设计好了以后,才转给作者看,请他决定试稿中的其中一款。我是比较喜欢交朋友,就让作者跟设计师先沟通一下,之后的协调部分再交给我。”
陈夏民也喜欢把这样的过程在新书讲座上与读者分享,让他们了解一本书是怎样做出来的。“身为出版社的人,一旦有书的活动,我每一场都要到场。我常常听一个作者讲一样的事情讲了好几次,我想,作者一定很累吧?听众可能也会很累吧?我就觉得,或许可以走别的路线。我最近都会找设计师出来,他讲做这个案子的想法,我讲编辑时会遇到的问题,作者就讲他创作的部分,让读者听一下做书的故事。无论如何,让那些来的人可以得到一些东西回去,我觉得比较重要。”
探索阅读的不同面向
创社该年,逗点文创与当时的布拉格书店合作,连续举办了四场“言·寺·示·见”活动,结合诗、音乐、剧场、影像,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些活动与出版品的联结若即若离,就如同他们为诗集所拍摄的PV(Poetry Video),是行销手法,但本身也是一个艺术作品。而这恰好呼应了陈夏民对“逗点文创结社”的定位,以及他对出版和阅读的想象。 “现在是一个很混乱的时代,但也因为混乱所以好玩。网络阅读的习惯,配合着手机或行动上网的装置,已经整个改变了阅读的状态。我觉得,或许书应该有别的样貌,阅读不一定要透过纸本或者是文字,它也可以有其它方式。我们跟剧团合作,把诗的感觉演出来;也跟乐团合作,请他们来演唱我们的诗。这些形式跟群众的互动都蛮好的,它引起的效应会超过阅读本身。例如剧团表演结束后,很多观众都留下来,彼此开始讨论,也和作者们一起讨论。它不一定跟书直接相关,甚至跟卖一本书是没有关系的,可是我会继续尝试,看看阅读到底可以做到什么样的地步。”
继那四场免费表演后,去年逗点文创举办了一场收费演唱会,也与台北诗歌节及校园社团合作,让诗人作者和诗人组成的音乐团体The Lazy Mob进入更面向群众的场地和活动,透过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推动诗歌阅读。“我们有点像经纪人的角色,给主办单位介绍这个团体,尽可能让他们曝光。这是很新的形态,没有人这样做,因为这东西不一定会赚钱,可是你要花时间去接洽。但其实对那些表演的人来说,他们就可以得到一些知名度,我觉得还是蛮重要的,这也是我们一直想要推的事情。”
或许应该说,每一件做过的事情都不会是浪费,它会在你看到或看不到的地方累积,然后在某时某地产出效能。也就因为之前所尝试过的形式,陈夏民对于电子书也就多了一些新的想法。“以后看电子书可以做到什么样的地步,或许我们可以在提供内文的部分有所改变。因为之前有拍过PV,可能到时候就可以拿来使用,或者未来拍摄新的video。”
互动与结盟,弥补独立出版的不足
打开逗点文创的部落格(http://commabooks.blogspot.com),书籍资料和宣传活动资讯当然是少不了的,但占据更大部分的,是逗点人的出版手记:菜鸟编辑的心得,每一次新书出版时的“开箱文”,作者为新书题签的直播文,设计理念的介绍,活动现场的记录,译者的翻译手记……读者看不到的出版生活,透过轻松的文字还原出来,读下来皆可感受到出版者乐于分享的心情。
最近,陈夏民在每周三发布一篇与出版有关的有趣文章,借此与读者互动。“我现在只剩下一个人,可能(外面)活动就会减少,但会专注在网络的活动上。通过比较有趣的文章引发一些讨论,顺便做民调,了解大家对一些事情的想法。像我之前写的那篇《书腰你真是淘气的小东西》,它的点击率非常高,流通率也非常强,很多读者会写信过来讨论。我不希望一篇文章拿出来,看完就算,我希望是可以得到讨论,得到别人的feedback。”
强调与读者的互动,弥补了独立出版在行销上的弱点,让读者/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向心力,“当他变成你的朋友时,就会得到很多的口碑行销。我们在Facebook上的粉丝团po新书资料后,一旦有人转录,他的朋友就会看到一样的书的消息,这个群众的链结会坚固一点。”而除了网络上的互动以外,逗点文创也积极参与创意书市等活动,直接与读者面对面。“老实说,这些场合的销售效果并不好。但好处就在于,它的目标群体很明确,爱书的人都会来。尽管卖不了几本书,可是你会遇到一些不错的读者,你可以听听他对于某一些书的意见,我觉得那些都还蛮准确的。”
独立出版的另一个弱点是,没有办法在书店办书展,新书销售周期也就变得更短。几家独立出版社这两年在台北书展集体发声,虽然无法弥补通路上的不足,但“透过这个方式,有点像是,我来介绍我的朋友给你,希望大家对于我的朋友也会支持。目前看来,这个策略很好,很多人因为南方家园而认识逗点,有可能因为逗点又认识角立、蜃楼。虽然成本很高,也不一定会赚钱,可是得做。”
逗点之后,总有无限可能
对陈夏民来说,好像永远有很多值得去做的事,而且都是执行难度很高的事,例如,做《最后一本书》。“大家都说这个书名很不吉利,但我们还是要做,你看我们多有实验精神。”
逗点文创在2010年圣诞节推出过一本文集《圣诞老人的礼物》,而今年的《最后一本书》的概念则源自2012世界末日的预言。邀稿对象包括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等地、超过50位的作者。“如果只是单一作者,你只要跟一个人对接就好了。一旦作者超过50个人,就是很疯狂的状态。这些作者交稿以后很多人都说要修改,所以邀稿的部分就非常的复杂。另外一方面,我们本来的定调是希望热闹一点,书名原本叫做《世界末日大魔王》,感觉就是一个可以恶搞的东西。但因为提到世界末日,可能大家多半都有点悲伤吧,文章就变得比较安静。所以整个行销策略和书封的设计都全部改过,变成了现在的《最后一本书》。但这个东西是值得做的,因为我们邀请了一些知名的作者,例如吴明益、孙梓评、鲸向海等加入进来,就可以在旁边推一些比较新的作者。”
而在8月份,逗点文创将与一人出版合作,陈夏民翻译、出版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精选集,刘霁翻译、出版费兹杰罗的短篇小说精选集,在大家的书上都会有对方那一本书的介绍,是一个跨出版社的合作。陈夏民说,这是他们两个人的耐力比赛。
出版确实是一个耐力比赛。做没人做的事,花别人不愿花的力气,绝对不是为了特立独行而已,而是因为自己认为“值得”。在大家都认为太宰治的作品只要做《人间失格》就好的时候,陈夏民花了很大的时间成本,做出了《御伽草纸》,成为逗点文创目前为止销量最好的一本书。不过,付出的力气会在何时开花结果,又会不会结出比别人大的果实,似乎也不是最重要的,因为那个过程已经“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