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不断推进,学科式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从反思型教师教育视角探讨反思型辅导员的培养问题是新时期辅导员研究的新思路,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理论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自中央16号文件及教育部颁布相关配套文件下发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也得到了相对全面的研究和发展。总体看来,“高校辅导员研究正日益成长为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下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围绕辅导员研究的学科式发展趋势对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学科背景下的辅导员问题探讨,如何从政策解读、经验归纳转向更为整体性、科学性、专业性的学术研究风格,是新时期辅导员问题研究的新站位和新思路。
一、反思型辅导员的内涵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其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趋势,终身学习的态度、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自我反思的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反思型教师教育理论的启示下,提出对反思型辅导员的培养问题。那么,什么是反思型辅导员?所谓反思型辅导员,是指具有自我反思意识、反思能力、反思行为的辅导员群体,即能够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针对个体施教行为、教育方法、教育途径及所产生的教育效果等问题进行自觉性的审视和分析活动,并能够将优化的教育思想及方法及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来。反思型辅导员个体的自觉反思意识、能力和行为贯穿于辅导员个体成长的各个阶段,辅导员通过经常性的审视及分析活动,逐渐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提升个体开展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并逐步实现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主动性。
二、反思型辅导员培养的理论依据
培养反思型辅导员是增强辅导员个体反思意识,提升反思能力,促进正确反思行为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辅导员形成持续发展的专业素质。元认知理论、行动研究理论为反思型辅导员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元认知监控。“元认知”这一术语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维尔提出,是“对认知过程的认知,包括个体拥有的有关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过程的控制”。元认知是认知的高级阶段,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构成。其中,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核心,是指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而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元认知监控包括制定计划、执行控制、检查结果、采取措施四个基本环节,强调了认知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对自身进行的积极、自觉的调节、控制和监控,通过运用自我监视机制确保成功完成任务。
2.行动研究。行动研究为培养反思型辅导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行动研究作为一个术语产生于20世纪的美国。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行动研究被界定为“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性研究”。对于行动研究的过程,不同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观点。美国心理学家勒温将行动研究过程分为四个步骤,一是确定计划,二是执行,三是观察行动的过程,四是重新设计计划、执行和观察进程,评价执行效果,并对计划做出修改。英国学者凯米斯将行动研究看作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等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其中“反思”环节是第一个螺旋圈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虽然不同学者对行动研究的过程进行了不同的分析,但是总体来看,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循环的过程,离不开反思和自省。
三、反思型辅导员培养策略
反思型辅导员培养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辅导员作为反思的主体,除积极发挥自主性、主观能动性之外,还应不断探索提升自身反思能力的实践策略,从而逐渐趋向于成熟型的反思型辅导员。
1.加强自身理论建设。反思是一项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究行为。能否实现积极思维和科学探究,取决于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及个人能力。作为反思行为的主体,辅导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一方面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问题的把握,另一方面,积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努力搭建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准确地发现问题,并通过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最终实现对问题的破解。也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不断提升自身反思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不断拓宽反思内容。反思型辅导员在教育实践中通常围绕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效果等维度进行反思,其目的大多定位于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事实上,上述反思内容是存在局限性的,且距离一位成熟的反思型辅导员标准远远不够。反思型辅导员除应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涉及的上述问题外,必须将反思的内容拓展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关注到社会与个体、主体与客体,内化与外化等研究范畴,逐步实现趋于完整的反思视角,提升反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3.积极把握反思阶段。美国教育家舍恩根据反思发生的不同阶段提出了“对行动的反思”和“行动中的反思”两种反思行为。其中,“行动中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反思,“对行动的反思”是指教师在课前和课后进行的反思,以及对行动中反思的反思。舍恩的这一理论阐释对反思型辅导员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辅导员应该积极把握反思行为能够存在的不同阶段,立足实践,积极思考,不断培养和完善自身反思能力,在实践中逐渐转化为研究者。
反思型辅导员的培养问题是辅导员研究领域的一个新方向,新视角。其生命力在于有助于了解和把握当前辅导员教育现状、动态及趋势,有助于深化辅导员专业化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实现辅导员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反思型辅导员培养进程中,辅导员除加强自身建设外,高校也应从队伍建设角度积极探索反思型辅导员的培养策略,并对辅导员成长提供支持和帮助。此外,学界还应不断加强相关理论探究。目前,围绕反思型辅导员培养还有许多问题急需破解,如反思型辅导员培养模式,反思型辅导员培养的途径及方法,影响辅导员反思能力的因素探究等。通过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共同建设,全面提升辅导员反思能力,从而养成持续发展的专业潜质,有效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慧 高校辅导员主体论探析[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58。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445961.htm。
3.袁振国 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J].中国高等教育,2004(5)。
4.约翰·杜威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阂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96。
5.约翰·杜威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阂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0。
6.白延峰 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09.4。
7.路海东 学校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
8.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87-188。
9.孙杰 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1)。
自中央16号文件及教育部颁布相关配套文件下发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也得到了相对全面的研究和发展。总体看来,“高校辅导员研究正日益成长为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下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围绕辅导员研究的学科式发展趋势对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学科背景下的辅导员问题探讨,如何从政策解读、经验归纳转向更为整体性、科学性、专业性的学术研究风格,是新时期辅导员问题研究的新站位和新思路。
一、反思型辅导员的内涵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其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趋势,终身学习的态度、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自我反思的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反思型教师教育理论的启示下,提出对反思型辅导员的培养问题。那么,什么是反思型辅导员?所谓反思型辅导员,是指具有自我反思意识、反思能力、反思行为的辅导员群体,即能够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针对个体施教行为、教育方法、教育途径及所产生的教育效果等问题进行自觉性的审视和分析活动,并能够将优化的教育思想及方法及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来。反思型辅导员个体的自觉反思意识、能力和行为贯穿于辅导员个体成长的各个阶段,辅导员通过经常性的审视及分析活动,逐渐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提升个体开展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并逐步实现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主动性。
二、反思型辅导员培养的理论依据
培养反思型辅导员是增强辅导员个体反思意识,提升反思能力,促进正确反思行为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辅导员形成持续发展的专业素质。元认知理论、行动研究理论为反思型辅导员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元认知监控。“元认知”这一术语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维尔提出,是“对认知过程的认知,包括个体拥有的有关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过程的控制”。元认知是认知的高级阶段,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构成。其中,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核心,是指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而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元认知监控包括制定计划、执行控制、检查结果、采取措施四个基本环节,强调了认知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对自身进行的积极、自觉的调节、控制和监控,通过运用自我监视机制确保成功完成任务。
2.行动研究。行动研究为培养反思型辅导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行动研究作为一个术语产生于20世纪的美国。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行动研究被界定为“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性研究”。对于行动研究的过程,不同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观点。美国心理学家勒温将行动研究过程分为四个步骤,一是确定计划,二是执行,三是观察行动的过程,四是重新设计计划、执行和观察进程,评价执行效果,并对计划做出修改。英国学者凯米斯将行动研究看作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等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其中“反思”环节是第一个螺旋圈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虽然不同学者对行动研究的过程进行了不同的分析,但是总体来看,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循环的过程,离不开反思和自省。
三、反思型辅导员培养策略
反思型辅导员培养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辅导员作为反思的主体,除积极发挥自主性、主观能动性之外,还应不断探索提升自身反思能力的实践策略,从而逐渐趋向于成熟型的反思型辅导员。
1.加强自身理论建设。反思是一项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究行为。能否实现积极思维和科学探究,取决于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及个人能力。作为反思行为的主体,辅导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一方面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问题的把握,另一方面,积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努力搭建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准确地发现问题,并通过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最终实现对问题的破解。也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不断提升自身反思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不断拓宽反思内容。反思型辅导员在教育实践中通常围绕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效果等维度进行反思,其目的大多定位于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事实上,上述反思内容是存在局限性的,且距离一位成熟的反思型辅导员标准远远不够。反思型辅导员除应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涉及的上述问题外,必须将反思的内容拓展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关注到社会与个体、主体与客体,内化与外化等研究范畴,逐步实现趋于完整的反思视角,提升反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3.积极把握反思阶段。美国教育家舍恩根据反思发生的不同阶段提出了“对行动的反思”和“行动中的反思”两种反思行为。其中,“行动中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反思,“对行动的反思”是指教师在课前和课后进行的反思,以及对行动中反思的反思。舍恩的这一理论阐释对反思型辅导员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辅导员应该积极把握反思行为能够存在的不同阶段,立足实践,积极思考,不断培养和完善自身反思能力,在实践中逐渐转化为研究者。
反思型辅导员的培养问题是辅导员研究领域的一个新方向,新视角。其生命力在于有助于了解和把握当前辅导员教育现状、动态及趋势,有助于深化辅导员专业化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实现辅导员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反思型辅导员培养进程中,辅导员除加强自身建设外,高校也应从队伍建设角度积极探索反思型辅导员的培养策略,并对辅导员成长提供支持和帮助。此外,学界还应不断加强相关理论探究。目前,围绕反思型辅导员培养还有许多问题急需破解,如反思型辅导员培养模式,反思型辅导员培养的途径及方法,影响辅导员反思能力的因素探究等。通过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共同建设,全面提升辅导员反思能力,从而养成持续发展的专业潜质,有效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慧 高校辅导员主体论探析[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58。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445961.htm。
3.袁振国 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J].中国高等教育,2004(5)。
4.约翰·杜威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阂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96。
5.约翰·杜威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阂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0。
6.白延峰 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09.4。
7.路海东 学校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
8.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87-188。
9.孙杰 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