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伦理”的意义与可能性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zcs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主教神学家汉斯·昆所倡导的世界伦理理想自20世纪后期以来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何谓世界伦理?世界伦理有何必要性和可能性?它的实现途径是什么?世界伦理的理想是否存在着理论上的困难?解决困难的出路是什么?对这些疑问,汉斯·昆在其《世界伦理构想》一书中给出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这本书前言的第一句话“没有世界伦理,则人类无法生存”可以看作是汉斯·昆写作此书的基本动机。这一动机就是从人类生存的高度,强调世界伦理的必要性。汉斯·昆关于世界伦理的设想是出于强烈的现实关怀。他又从必要性出发,进一步论证了世界伦理的可能性。
  汉斯·昆澄清了世界伦理的含义,他反对把世界伦理理解为一种统一的宗教或统一的意识形态,而认为应将其理解为“一些相互有联系的、有约束力的准则、价值、理想与目标”(《世界伦理构想》,第4页。以下引自该书只标明页码)。
  在汉斯·昆看来,1918年一战结束是现代向后现代转变的转折点。他将后现代界定为对现代的扬弃,而“现代”则是在启蒙理性支配下所形成的社会生活的整体,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思维范式等。汉斯·昆对现代性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分析,指出它们潜存着深层的危机,蕴含着自我毁灭的因素,而造成这种危机的正是现代性的思维范式,这种思维范式则源自启蒙理性自身的弊端。启蒙理性自命为法官,要求对所有东西进行合法性证明,但启蒙理性却缺乏整体思维和神圣性的维度,故而它无法保证自身的合法性。汉斯·昆理想中的后现代,在思维范式的层面上就是以一种整体的思维来扬弃启蒙理性的单向性,从社会生活的整体来说,就是在经济、社会和政治尺度外再加上伦理、美学及宗教的尺度。
  汉斯·昆进而探讨了伦理的价值所在,他认为,“后现代的人类需要共同的价值、目标、理想以及共同的对未来的憧憬”。进而言之,从心理需要的角度看,“人们能感觉到一种无法根绝的愿望,希望遵守点什么,信赖点什么”,“人们总是感觉到希望拥有某种类似伦理的基本态度的东西”;从世界秩序的角度看,可以说“没有世界伦理就没有世界秩序”(第38、44、45页)。
  对于伦理学,汉斯·昆认为后现代的伦理学应该是责任伦理学而不是成就伦理学或思想伦理学。所谓责任伦理学是指以承担责任为价值导向的伦理学,后现代的人类所肩负的责任是“行星级”的责任,即责任的立足点是人类生存于其上的这个星球,人类应对这个星球承担责任。责任的具体界定就是:对同时代的人负责,对环境负责,对后代负责。根据汉斯·昆的解释,成就伦理学颇像功利主义的伦理观,是一种以后果的优劣为价值取向的伦理观。思想伦理学是指只关心行为的动机不管行为的后果及具体影响的伦理观。需要说明的是,汉斯·昆所说得以责任伦理学取代成就伦理学或思想伦理学并不是说三种伦理学是相互冲突的,在汉斯·昆看来它们是相互补充的,当然责任伦理学在三者之中还是处于更优先的地位。
  关于世界伦理的构想遇到的一个难题是,宗教信徒和无神论者可以拥有共同的价值理想吗?汉斯·昆的回答是,信教者和不信教者之间的联盟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必要性在于:人类面临着“失去旧的定向传统和定向机构以及随之而来的最为糟糕的定向危机”,而人们在价值取向上要求一种最基本的意见一致,如珍视生命等,没有这种意见一致,一种符合人类尊严的共同生活也就不可能实现了。没有共同认可的伦理,人类社会就无法生存,就会被暴力和无序所淹没。联盟的可实现性在于不信教者和信教者不仅拥有共同的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而且他们可以在共同维护这些价值标准的过程中结成联盟,尽管这种联盟不可能没有各种各样的内部问题。
  接下来汉斯·昆讨论了伦理的终极基础问题。他首先考察了科学和哲学。认为两者都不能为伦理的终极基础提供绝对的解释,因为“伦理所要求的绝对的东西,即无条件的应该,不能由受多方面限制的人、而只能由一种无条件的东西来加以说明……”(第68页)科学与哲学都是建立在人类能力的基础之上的,有限的人不可能为伦理提供终极基础。汉斯·昆由此断定,“只有绝对的东西可以绝对的承担义务”,只有一个绝对无条件的东西,才能成功的解释伦理的终极基础的问题。而各种宗教无疑都承认这种绝对的东西,他说:“最起码对于先知宗教,如犹太教、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来说,这是所有有条件的东西中唯一无条件的。它能解释伦理所要求的无条件性与普遍性”(第68页)。
  得出上述结论后,汉斯·昆接着从四个方面解释了宗教的基本作用:(一)宗教能够使人获得一种特殊的深度和广博的意义境界,使人在面对苦难甚至在面对死亡时也能认识到一种终极的生命意义,对生命拥有一个宏观的视野。(二)“宗教能够保证最高的价值、绝对的规范、最深的动机以及最佳的理想,即我们的责任的原因及目的。”(第69页)(三)宗教能够通过其独特的象征、仪式、经验和目标等为人们提供信仰的归宿,提供一种精神的故乡。(四)宗教能够解释人们发自内心的对不公正的抗议与抵制,以及对“完全不同的东西”的渴望。
  各种宗教都有自身独特的理论与实践方案,它们之间存在诸多相互矛盾和冲突的部分,但是应该看到它们之间也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点,汉斯·昆将这些共同点总结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各大宗教都关注人的生命、完整、自由和团结。第二,不杀人、不欺骗、不偷窃、不淫乱、尊老爱幼这五大戒律所体现的基本人性原则对于各大宗教都有效。第三,持守一条“介于占有欲和鄙视占有欲之间的、介于享受主义与苦行主义之间的、介于感官情欲与敌视感官之间的、介于迷恋尘世与看破红尘之间的中庸之道”为各大宗教所推崇。第四,如犹太教“你若不愿别人这样对待你,那你也不要这样对待别人”,基督教“所有你们想要人们对你们做的事,你们就要对他们也这样做”,这样的信条各大宗教都具有。第五,各大宗教都能够为其信徒提供合乎道德的行为动机。第六,各大宗教都能为信徒提供一种宏观的价值视野和终极的价值目标。各大宗教所拥有的这些基本的共同点为一种世界型的宗教提供了契机,这种世界型的宗教鼓励人们摒弃违反基本人性原则的“世界恶习”,倡导为人们所普遍认可的“世界美德”。当然,世界型宗教的构想存在着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困难。譬如,如何协调不同宗教之间所存在着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对立因素等。汉斯·昆也认识到了现实的困难,他说:“这里我所简单勾画的当然是一种典型的理想纲领”(第80页)。世界型宗教的理想性在于他向人们提示一种和平和解的共同理念,鼓励不同信仰的人们朝着和平和解的目标前进。
  在这本书第二编中,汉斯·昆强调分析了宗教间和平的重要性。他指出,各大 宗教都具有引发战争(消极方面)和促进和平(积极方面)的双重性。就消极方面,汉斯·昆举了历史上多次宗教战争与屠杀的例子。就积极方面他则举了出于基督教思想。二战后德法实现和解、德国与波兰等东欧国家达成和解的例子。这正反两面的事例说明,宗教在实现和平方面应该并且能够担负起重要的责任,并且“没有宗教间的和平就没有世界和平”。
  每一种宗教都把自己的基本教义看作真理,然而各种宗教的教义并不完全相同,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何对待各种各样的宗教真理。汉斯·昆列举了三种策略。他认为“所有这三种策略都没有在解决和平问题上提供一种政治上举足轻重的方法”(第101页)。第一种汉斯·昆称之为“堡垒策略”,这种策略认为只有自己的宗教才是真正的宗教,只有自己宗教的教义才是真理。汉斯·昆认为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排他性的真理立场,这种立场不足取。另一种观点是“轻描淡写策略”,这种策略认为真理并不存在,宗教和平最好通过否认区别与矛盾来实现。汉斯·昆认为这种观点忽略了不同宗教的特质,也否认了各种宗教之间的矛盾,以及几个宗教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的事实。第三种观点是“拥抱策略”,这种策略认为“只有唯一的一种宗教是真的。但是,所有历史上成熟的宗教都分享这一宗教的真理。宗教间的‘和平’最好通过结合别的宗教来实现”(第104页)。这种策略也并不令人信服,因为它把各种宗教都看作是真理的预备阶段。而这种通过失去身份而达成的结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和解。汉斯·昆提出要将“自我批评”作为评判宗教真理性的标准和普世宗教策略的前提,每一种宗教在评估宗教真理时首先要对自身进行自我批评,在这种反思的视野下,恰当的评价才有可能。汉斯·昆进而提出了他认为恰当的真理标准,那就是最基本的人性。从汉斯·昆的描述来看,他所谓的人性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对生命的珍视;对人之为人的基本价值的追求;对人的基本权利的保障。以人性为标准,人们可以对各种宗教进行有效的评价。“只要一种宗教为人性服务,只要它在其信仰学说与道德学说中,在其礼拜仪式上及机构中促进人们对人性的认同、感知与价值性,让人们赢得一种充满意义的、有益的存在,那这种宗教就是真正的和好的宗教。”(第119页)“只要某种宗教传播非人性,只要它在其信仰学说遇到的学说中,在其礼拜仪式上以及机构中妨碍人们对人性的认同,妨碍人的敏感性和价值感,促使人们失去这样一种充满意义的、有益的存在,那它就是假的和坏的宗教”(第119~120)。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人性并不是悬在各种具体宗教之上的“超级结构”,它与具体宗教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的互换关系”,真正的人性是真正宗教的前提,真正宗教是真正人性的完善。
  汉斯·昆关于宗教和解的观点,还面临着这样的质疑:宗教对话在取得共同的前提和得出广泛一致的意见的时候,具体宗教会不会失去它的身份或“稳定立场”?就此质疑,汉斯·昆首先讨论了何谓“立场稳定”。他通过词源学的考察,得出“立场稳定在这种上下文中同反抗外部的权力以及强者有关:同强调自我、不退让、坚持到底有关,同勇气、决断力、贯彻力有关——这所有都与达到个人的自由、负责这一目的有关”(第125页)。汉斯·昆认为坚持立场稳定同进行宗教之间的对话并不相背。宗教之间的对话不要求放弃对具体宗教的信仰,而且,只有在“立场稳定”的基础上,对话才能卓有成效地进行,不坚持立场稳定的对话其后果是对自身传统的规范性的放弃。在实践中积极的宗教对话应该是这样:将信仰的主张和理解的愿望结合起来;将对宗教的忠诚和善于思考的正派结合起来;将多数与本体结合起来;将对话能力与立场坚定结合起来。
  我们可以看到,汉斯·昆对世界伦理的构想和对宗教对话、和解策略的这些讨论,不仅具有形而上的理论意义,而且在促进世界和平、民族和解、人类进步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世界伦理构想》,汉斯·昆著,周艺译,三联书店2002年5月版,13.00元)
  
  (本文编辑:朱 岳)
其他文献
吃货界,存有清晰的鄙视链。  “鄙视链”,这是个流行于互联网时代的用词,翻译成书本语言,大体相当于“优越感”。相信很多知识分子看到“鄙视链”三个字会不由自主地皱皱眉头,话说此时鄙视链或者说优越感便生成了;当然,大批碎片化阅读拼凑而成的大脑也会用拇指将学院派深思熟虑、遣词造句充分体现优越感的文章直接跳过,耗时不到一秒钟,这同样是一种鄙视,优越感可能没那么强,但就是鄙视。双方就像抢着进出围城的两拨人,
还记得那是2007年,我在硕导骆瑞鹤老师的带领下,借孙老师在武汉开会的机会,第一次拜见了孙老师,并表达了我想考博的愿望。一路走回珞珈山庄,我说我正在整理谐声字,孙老师用他特有的语气提高了语调说:“好!”本来对考北大还忐忑不安的我,顿觉好像被注入了一股真气,信心大增,2008年能够顺利考入北大,离不开当初孙老师的肯定与鼓励。  但当我成了孙老师的门下弟子,跟孙老师提博士选题的时候,孙老师却让我先放一
在文学的天国里,那些璀璨的星辰总是能够穿越历史的烟尘向我们发出永恒的光辉;在这光辉的照耀之下,我既珍重现世的幸福,又超拔了尘世的苦难,建立起自我的自由的宁静的恬美的精神世界。人类需要文学经典,就像需要阳光、食物和水一样。同时,对文学经典以及阅读自由、阅读机会的渴求,也足以代表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层次,因为这种渴求显示了人类本性中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因素。一个人一群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精神特质,
100年前,清政府的新政如火如荼地开展了10年,新政的样板区域——北洋、湖广等地,与以前相比已经迥然不同。早期现代化的成果——新军、警政、学堂、工厂、铁路、议会等虽然还不尽如人意,但社会呈现出的这些新事物、新气象,凸显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脚步明显加快了。  深居内陆地区的大西北新政进行的如何呢?当我们开始关注大西北的新政时,无不为资料的缺乏而却步,因此对西北诸省新政的研
非常惭愧,我虽然忝列“职业读书人”,但由于处于特殊的考核体制中,自由阅读的日子相当有限,大多数阅读均与自己正在从事的课题有关,因而很难就大众阅读发表意见。  我最近几年注意到,各种读书类报刊平日里已经非常注意大众阅读的推广与引领了。时至年底,各种各样“十大好书”填满了几乎所有媒体空间。我的两点困惑是:  第一,全国每年出书几十万种,为什么只有“十大好书”?如果全国出版社全年下来只出版了“十大”好书
什么是真实?如果你指的是视觉、触觉,那么这些都是可以被模拟出来的。  ——《骇客帝国》  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不是真实的,这是从庄子、柏拉图等先贤就开始思考的问题。《骇客帝国》里所描写的情况是人类被机器统治,人类的感官被Matrix直接作用于脑神经进行模拟,使人类心甘情愿为机器做牛做马,这种情况让人类的自尊心很难接受。  不过模拟感官这种事情也并非只能伴随着苦难和强迫,也可以是一种享受。理科生出身,不
弗洛伊德说凡是儿子都要和父亲起冲突,因为儿子恋母。我间或确实产生和父亲对抗的情绪,但这和恋母无关,而是因为父亲对我的要求太高、太严。  前不久我写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启大爷》(启功)和《我的父亲俞师傅》,得到了朋友们的鼓励和支持。有些朋友感叹我是多么幸运,才能得到这样两位长辈的教诲。我当然承认自己幸运,但是朋友们或许不知道我这种幸运也有另一面,那就是如山的压力。试想一个没有受过正式中学教育的年
巴金与鲁迅的直接交往,时间并不长,程度也不算多么深。用巴金的话说,“在他(鲁迅)最后的三四年间,我才有机会和他见面,而且我只有在他逝世的那天到过他的家。”但是,鲁迅却在有人攻击巴金时,挺身予以驳斥,并对其评价:“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鲁迅逝世后,巴金立即赶去吊唁,是几位最后扶棺的青年作家之一。由此看,巴金对鲁迅,感情是真挚而深切的。  1975年,为
亲爱的孩子们:  请允许我今天这样来称呼你们。这样称呼你们也许是最后一次。从今天起,你们名义上是一名国家公民了。请允许我代表你们的师长祝贺你们!  刚来北京四中的时候,我还是一名年轻教师。当时有一位慈眉善目的老校长。她和我们年轻人说话时总充满了慈爱。我们是两代人。我当时还不能理解和体会这样的情感。今天我理解了。看你们也包括看我身边年轻的同事,都像是自己的孩子。这说明我老了。所以,在我看来,今天的仪
回首三个学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从“思无邪”的《诗经》到“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从清新隽永的王摩诘到豪放旷达的苏东坡;从唐宋词的演变再到明清小说之高峰《红楼梦》……每节课,木斋先生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门后究竟是飞雪千里还是飞花满地,都由我们去求知、探索、发现。我们不仅收获知识,更收获先生所总结的宝贵的治学之道:立足文献,不发空言;陈言务去,力求新见。  刚上这门课,接触到“学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