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然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累成果。高效率、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本文对生态文明建设做进一步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生态文明 建设内涵
2010年来,自然灾害频发,3月我国西南刚刚经历了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4月23日,我国多滴出现沙尘暴及大风天气,其中甘肃民勤县的强沙尘暴为17年来最强,特强沙尘暴使当地农牧业早到重创。虽说是天灾,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人祸,这是人类贪婪索取和肆意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大自然对我们破坏生态环境搞发展的一种惩罚。因此从高能耗,低产出,污染重的工业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1)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累成果。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侠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2)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包括的三要素即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体。生态意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一种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生态意识,生态心理,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等;生态制度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法律制度和规范等;生态行为文明是一定的生态文化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各种推动生态文明向前发展的活动,包括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
二、我国提出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及重要历史意义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我国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超过了年平均9%的经济增长。我们面临残酷的社会现实,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地力下降,生物资源锐减,这种种威胁,一再敲响生态安全的警钟。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将有力的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以全新的形式,迎来中国社会的绿色希望。
(1)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历史意义。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飞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充分彰显一个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威望不断提升,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2)生态文明的提出有利于指导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在现代社会中,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他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近年来我国的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缺乏,物价上涨等问题日益浮现在我们面前,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同时也是由于人类在社会建设中忽视生态平衡,盲目发展而犯的错误引起。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范围的扩大,生态文明的提出必然能使我们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缓解现有的社会矛盾,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三、新时期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实现途径
(1)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基于对工业文明的反思,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要求实现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的转型。生态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是21世纪的主导产业。在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状态下,我们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的工业化,发展生态产业。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将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走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经济,社会和环境均衡发展的新路子;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动员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生态文明。加大媒体等传播载体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连同“生态文明”的“四个文明”一起抓的新观念,是我党对建设现代化国家认识的新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是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性的新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就是说,建设生态文明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人都有责任,各行各业都要身体力行。我们应倡导政府和群众两头抓,两手都要硬,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另外,积极倡导民间参与环保事业,开放社会及民眾的舆论监督,才能使生态文明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
(3)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进出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既要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实现这一设想的关键在于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级党政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向导,建立健全干部校级考核体系。首先要完善征集考核指标体系,应该把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情况,社会发展和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情况,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提高状况,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其次,要健全干部考核制度,把干部的基本考核和征集考核统一起来,把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与资源环境指标考核统一起来,突出对干部的实绩考核,全面考核,以及长效考核。在提拔使用干部时,对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不履行职责,不落实政策甚至弄虚作假者不予提拔,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干部要慎重考虑,对因为决策失误,监督不力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干部要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
我们可以预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活动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诸多方面得到长足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关键词:生态文明 建设内涵
2010年来,自然灾害频发,3月我国西南刚刚经历了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4月23日,我国多滴出现沙尘暴及大风天气,其中甘肃民勤县的强沙尘暴为17年来最强,特强沙尘暴使当地农牧业早到重创。虽说是天灾,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人祸,这是人类贪婪索取和肆意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大自然对我们破坏生态环境搞发展的一种惩罚。因此从高能耗,低产出,污染重的工业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1)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累成果。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侠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2)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包括的三要素即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体。生态意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一种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生态意识,生态心理,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等;生态制度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法律制度和规范等;生态行为文明是一定的生态文化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各种推动生态文明向前发展的活动,包括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
二、我国提出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及重要历史意义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我国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超过了年平均9%的经济增长。我们面临残酷的社会现实,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地力下降,生物资源锐减,这种种威胁,一再敲响生态安全的警钟。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将有力的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以全新的形式,迎来中国社会的绿色希望。
(1)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历史意义。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飞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充分彰显一个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威望不断提升,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2)生态文明的提出有利于指导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在现代社会中,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他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近年来我国的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缺乏,物价上涨等问题日益浮现在我们面前,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同时也是由于人类在社会建设中忽视生态平衡,盲目发展而犯的错误引起。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范围的扩大,生态文明的提出必然能使我们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缓解现有的社会矛盾,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三、新时期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实现途径
(1)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基于对工业文明的反思,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要求实现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的转型。生态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是21世纪的主导产业。在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状态下,我们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的工业化,发展生态产业。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将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走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经济,社会和环境均衡发展的新路子;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动员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生态文明。加大媒体等传播载体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连同“生态文明”的“四个文明”一起抓的新观念,是我党对建设现代化国家认识的新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是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性的新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就是说,建设生态文明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人都有责任,各行各业都要身体力行。我们应倡导政府和群众两头抓,两手都要硬,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另外,积极倡导民间参与环保事业,开放社会及民眾的舆论监督,才能使生态文明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
(3)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进出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既要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实现这一设想的关键在于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级党政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向导,建立健全干部校级考核体系。首先要完善征集考核指标体系,应该把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情况,社会发展和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情况,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提高状况,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其次,要健全干部考核制度,把干部的基本考核和征集考核统一起来,把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与资源环境指标考核统一起来,突出对干部的实绩考核,全面考核,以及长效考核。在提拔使用干部时,对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不履行职责,不落实政策甚至弄虚作假者不予提拔,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干部要慎重考虑,对因为决策失误,监督不力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干部要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
我们可以预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活动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诸多方面得到长足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