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教学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可以用以教辅写、以写促学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达到了诗歌教学的目的,而且还给富有想象力的中学生提供了发挥的平台,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诗歌教学;以教辅写;以写促学;叠词;想象力;语言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5-026-001
现代诗歌教学一直是语文教育的难点,浅了,没味道;深了,没感觉。对于诗歌的欣赏,往往是因人而异的,老师不可以越俎代庖的。如果停留在字词的优美上,可以不讲,因为任何一种文体都有这方面的知识点,无须放到诗歌上来讲。我们讲得越细,就是破坏诗歌的整体美,就是解剖诗歌的韵味美,就是摧残诗歌的情感美。面对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体,我们不应只停留在教的层面上,可以以教辅写,以写促学进行。
苏教版第一册有冰心的《纸船》,尝试开始了。读半节课,体会诗歌朗诵的轻重节奏和感情基调等;半节课解决冰心在诗歌中描写了什么,想借助这些事物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我们觉得这样的诗歌可以用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来表达感情。最后一个问题有点含糊,不过,对于一些不知道冰心当时写作背景的孩子来说,正好是可以自由发挥想象的时候,只要说得合理即可。课后布置了一项作业:可以进行仿写,也可以自己写一首诗。
忐忑不安中迎来了第二天的作业,不过看完后,我欣喜若狂,孩子的创造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课上让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的作品,简单讲创作构思和表达目的,说说最得意、最困惑或者用词最困难的地方;其他同学评点,可以是朗诵,也可以是文章中的好与不足,不足之处给点建议,怎么改好一点。
起初课堂有点拘谨,不过随着第一个同学的登台亮相,氛围越来越好,评点也越来越到位,问问题也越来越尖锐。评价渐渐深入,例如“转眼间,抬头望”“凉风拂面,转身忽醒”,他们说看见了古典诗词的影子,第一句像有苏轼的《水调歌头》里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意境;而后一句又如同李清照婉约清丽的词风。读起来很有韵味,再换一个词,竟无此神韵。
这坚定了我让他们写诗的决心。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让学生评价他的诗歌写得怎么样,最喜欢的句子是什么彳艮多同学都说是:轻轻的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有同学说:离别本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有点压抑,不过诗人的笔下却不是那么沉重,虽然有一点点伤感。还有同学说,不知道美在何处(众生笑),就觉得那“轻轻的”“悄悄的”一下子打动自己,自己也变得温柔起来。
这几句最扣人心弦,一下子就奠定了诗的感情基调:虽是和自己的至爱离别,但却举重若轻。这就是叠词的魅力。叠词的一般作用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实际上好的叠词的运用还可以提升诗文的艺术魅力。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v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体会叠词的妙用,推荐了李清照的《声声慢》。
学生一下子迷恋上了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把握了词人百无聊赖、四处寻觅的沉重,感受到孤寂清冷的气氛,体会到凄惨忧戚的情绪。或许学生不知道什么叫诗歌的音韵美,不过,他们都有一颗敏感的心,还有一种本能的直觉。
当时正值清明节后,就布置了一篇《清明随想》,要求用上叠词;如果不会,可以找一篇运用叠词的诗歌,外加两三百字的评点。
原以为绝大部分同学都会去找的,写是难了一点,结果绝大部分同学自己创作了。这次,我让他们课间相互看看,每人看三四本,推荐好的下节课进行评点。写得不够好的,写上原因,同时指出可以更改的方法。
课上,同学们推荐了一篇写得最好的:
清晨雾蒙,曦露酣醇。白锦裹身,素纱断魂。
朝,烟云泛滥,三千泪纵流,肃啼声震林,扦掘默无言,随想渡黄泉,朝朝暮暮,分分寸寸,亦是不饒人!
午,熏火燎呛,烟熏血双瞳,泪溢颈脖间,烟呛沙哑喉,咳嗽久不休,灰灰土土,抹抹点点,亦是苦乱人!
清明人断魂,身素袍,聚齐堂,默不作声,凄凄戚戚,空空凉凉。天燥人干,抢饮三杯酒,似借酒浇愁,愁更愁,痛饮三杯,苦更苦,燥更燥。
忆古往今来,逢清明雨纷纷,路人亦断魂,今而燥日焦人,人亦是断魂……
推荐理由有三,一是符合了老师布置的要求,运用了叠词,也比较符合诗歌中悲伤的感情基调,二是还注意了时间的顺序,由清晨到中午,由个别到整体,由古到今,三是实事求是,今年清明没有下雨(众生笑)。
看来学生已经有评价的意识了,不只停留在字面,开始有整体意识,以及谋篇布局的能力了,这不也是一种进步吗?这又一次坚定了我的信念。
最初的摸索,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诗是想象的艺术;诗的艺术构思实际上是作者神与物游、腾飞想象的过程。中学阶段是学生最具想象力的阶段,诗的写作给他们找到施展的平台。
诗的写作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美国大诗人佛罗斯特曾说:“一首完美的诗,应该是感情找到了思想,思想又找到了文字。……始于喜悦,终于智慧。”随着诗的写作,学生驾御语言的能力提高了。例如:学生在写《秋》时采用了“看看台历,霜降。哦,早已入秋”这样的开头,淡雅的语言有点大家的味道;学生在写《秋》时描绘了“可你看这天‘海’,没有一丝波澜,纯净美好,你说当秋风吹过,它会泛起涟漪吗?”这样的景色,想象的奇特令人惊叹。
虽然最初的教学是无心的,不过在学生的作品中受到触动,摸索着,思考着,尝试着深入下去,结果我和学生共同收获自己的果实。诗歌教学路上,我依然乐此不疲地栽花插柳,希望能柳树成荫。
关键词:诗歌教学;以教辅写;以写促学;叠词;想象力;语言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5-026-001
现代诗歌教学一直是语文教育的难点,浅了,没味道;深了,没感觉。对于诗歌的欣赏,往往是因人而异的,老师不可以越俎代庖的。如果停留在字词的优美上,可以不讲,因为任何一种文体都有这方面的知识点,无须放到诗歌上来讲。我们讲得越细,就是破坏诗歌的整体美,就是解剖诗歌的韵味美,就是摧残诗歌的情感美。面对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体,我们不应只停留在教的层面上,可以以教辅写,以写促学进行。
苏教版第一册有冰心的《纸船》,尝试开始了。读半节课,体会诗歌朗诵的轻重节奏和感情基调等;半节课解决冰心在诗歌中描写了什么,想借助这些事物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我们觉得这样的诗歌可以用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来表达感情。最后一个问题有点含糊,不过,对于一些不知道冰心当时写作背景的孩子来说,正好是可以自由发挥想象的时候,只要说得合理即可。课后布置了一项作业:可以进行仿写,也可以自己写一首诗。
忐忑不安中迎来了第二天的作业,不过看完后,我欣喜若狂,孩子的创造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课上让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的作品,简单讲创作构思和表达目的,说说最得意、最困惑或者用词最困难的地方;其他同学评点,可以是朗诵,也可以是文章中的好与不足,不足之处给点建议,怎么改好一点。
起初课堂有点拘谨,不过随着第一个同学的登台亮相,氛围越来越好,评点也越来越到位,问问题也越来越尖锐。评价渐渐深入,例如“转眼间,抬头望”“凉风拂面,转身忽醒”,他们说看见了古典诗词的影子,第一句像有苏轼的《水调歌头》里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意境;而后一句又如同李清照婉约清丽的词风。读起来很有韵味,再换一个词,竟无此神韵。
这坚定了我让他们写诗的决心。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让学生评价他的诗歌写得怎么样,最喜欢的句子是什么彳艮多同学都说是:轻轻的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有同学说:离别本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有点压抑,不过诗人的笔下却不是那么沉重,虽然有一点点伤感。还有同学说,不知道美在何处(众生笑),就觉得那“轻轻的”“悄悄的”一下子打动自己,自己也变得温柔起来。
这几句最扣人心弦,一下子就奠定了诗的感情基调:虽是和自己的至爱离别,但却举重若轻。这就是叠词的魅力。叠词的一般作用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实际上好的叠词的运用还可以提升诗文的艺术魅力。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v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体会叠词的妙用,推荐了李清照的《声声慢》。
学生一下子迷恋上了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把握了词人百无聊赖、四处寻觅的沉重,感受到孤寂清冷的气氛,体会到凄惨忧戚的情绪。或许学生不知道什么叫诗歌的音韵美,不过,他们都有一颗敏感的心,还有一种本能的直觉。
当时正值清明节后,就布置了一篇《清明随想》,要求用上叠词;如果不会,可以找一篇运用叠词的诗歌,外加两三百字的评点。
原以为绝大部分同学都会去找的,写是难了一点,结果绝大部分同学自己创作了。这次,我让他们课间相互看看,每人看三四本,推荐好的下节课进行评点。写得不够好的,写上原因,同时指出可以更改的方法。
课上,同学们推荐了一篇写得最好的:
清晨雾蒙,曦露酣醇。白锦裹身,素纱断魂。
朝,烟云泛滥,三千泪纵流,肃啼声震林,扦掘默无言,随想渡黄泉,朝朝暮暮,分分寸寸,亦是不饒人!
午,熏火燎呛,烟熏血双瞳,泪溢颈脖间,烟呛沙哑喉,咳嗽久不休,灰灰土土,抹抹点点,亦是苦乱人!
清明人断魂,身素袍,聚齐堂,默不作声,凄凄戚戚,空空凉凉。天燥人干,抢饮三杯酒,似借酒浇愁,愁更愁,痛饮三杯,苦更苦,燥更燥。
忆古往今来,逢清明雨纷纷,路人亦断魂,今而燥日焦人,人亦是断魂……
推荐理由有三,一是符合了老师布置的要求,运用了叠词,也比较符合诗歌中悲伤的感情基调,二是还注意了时间的顺序,由清晨到中午,由个别到整体,由古到今,三是实事求是,今年清明没有下雨(众生笑)。
看来学生已经有评价的意识了,不只停留在字面,开始有整体意识,以及谋篇布局的能力了,这不也是一种进步吗?这又一次坚定了我的信念。
最初的摸索,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诗是想象的艺术;诗的艺术构思实际上是作者神与物游、腾飞想象的过程。中学阶段是学生最具想象力的阶段,诗的写作给他们找到施展的平台。
诗的写作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美国大诗人佛罗斯特曾说:“一首完美的诗,应该是感情找到了思想,思想又找到了文字。……始于喜悦,终于智慧。”随着诗的写作,学生驾御语言的能力提高了。例如:学生在写《秋》时采用了“看看台历,霜降。哦,早已入秋”这样的开头,淡雅的语言有点大家的味道;学生在写《秋》时描绘了“可你看这天‘海’,没有一丝波澜,纯净美好,你说当秋风吹过,它会泛起涟漪吗?”这样的景色,想象的奇特令人惊叹。
虽然最初的教学是无心的,不过在学生的作品中受到触动,摸索着,思考着,尝试着深入下去,结果我和学生共同收获自己的果实。诗歌教学路上,我依然乐此不疲地栽花插柳,希望能柳树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