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境教学法是基于普通教学模式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正处于形成阶段,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因此,在小學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起来并富有情趣,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释放自己的个性。本文试图提出一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望能对实际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情境 创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82-02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数学教育向来注重“双基”,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要使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近年来,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思想的渗透,这样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加强,考试成绩提高。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有些学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逐渐地害怕、厌烦数学。这种现象的产生,很大一部分与数学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有关,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展示的更多的是科学、理性的数学,而非人文、感性的数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基本理念提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等等。
数学知识的呈现形式是比较乏味、枯燥的,这些“现成、冰冷的数学知识”,往往会让学生认为数学就是由绝对的真理构成的集合,很难将数学知识看成是人类活动成果的结晶。实际上,教学过程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数学交流就需要创设互动的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时必须考虑其可操作性和所花费的时间、精力,要简而精,以“真实性”为前提,“数学性”为实质,“问题性”为导向,使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能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切记要避免为情境而情境,教育贵在求“真”,教师创设的情境应选取真实的素材,要能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依据和支撑,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去探索、发现,经历生活问题“数学化”,引发学生“数学化”的思考。
教学情境是教学中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更好地加强教学效果,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真实素材,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富有真实性、数学性、情感性的教学环境的总和。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当与学生以往的知识水平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能有效的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主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伴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它不仅能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教学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数学,从具体的内容上看,情境是多种多样的,大到宇宙,小到一根铅笔都可以成为教学情境,为教师教学所用,所以呈现的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故事、游戏,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等,教师既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也可以自己创设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境。
1.创设生活情境,养成探究意识
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教育的最终价值就是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灵活应用,但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缺乏,对枯燥的理论知识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应注意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进行有机地联系,教师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课堂活动的切入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明白课本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为整堂课的学习做铺垫。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时,老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小明的爸爸带小明来到超市,爸爸买了一双运动鞋38.5元和一根跳绳4.8元,爸爸给售货员50元钱,够吗?售货员应找给他多少钱?以生活情境导入,让学生明确以元为单位相加的小数加法计算方法,掌握了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在经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最后得出结论,小数加减法就是按整数加减法的算法来计算的,然后要把小数点对齐。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在探索中形成,在交流中重建,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感受数学,建立数学的逻辑思维,实现了以自己的方式来建构知识,培养了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学习,在经历生活中应用。
2.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的游戏情境,可以很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小学生活泼好动,天性爱玩。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游戏情境,让小学生在游戏中探索和学习知识,必能事半功倍。例如,在学习《十以内的数的认识》(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一课时,为了帮助初人学的小学生更好的认识和理解这十个数字,可以采取做游戏的形式来教学,将学生安排到教师的四周坐好,中间空出一块地,在做游戏过程中,学生们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教师不断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小朋友参加呢?”,“男孩子有多少位呢?”,“女孩子又有多少位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对这些数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当教师在问到:“穿白色衣服的那位小男孩排在第几位呢?”,“排在第三位的这为小女孩穿了什么颜色的鞋子呢?”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得“序数”这一数学概念也被学生慢慢的接受和掌握了,整个游戏中,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一改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听的局面,做到了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学内容也被学生潜移默化的掌握和吸收,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3.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实践能力
教师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从而培养学生在实际中学习数学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时,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学习内容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操作情境:小李师傅找了三根钢条,想做一个三角形架子,请同学们思考,他找的三根钢条能焊成一个三脚架吗?有些同学说能,有的学生说不能,于是教师就让大家进行动手操作体验,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给每小组分发学具(4种不同长度的小棒,每种3跟,)要求同学们试着用这些小棒摆成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学生在实际操作后,分组进行汇报交流,生1说:“经过摆小棒,我发现如果两条边的和小于第三条边,那么就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因为首尾不能相连”,生2说:“我发现如果两条边的长度和正好等于第三条边也不可以,这样会摆成两条线段”,生3提出:“只有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摆成三角形”,经过大家的操作、探究、交流,得出了三角形的一个特性: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这個操作情境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还激励学生“做数学”的热情,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经历了操作、观察、探究、交流等活动,同时也经历了再创造数学的过程,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学生需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很难满足当今教育的要求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教学情境,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对数学教育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情境的设计,关注学生的体验,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体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思考和实践能力,让数学课堂教学换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孔维程.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的创设方法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202--203.
[3]陈美琳.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4]徐银弟,姚展仪.用新课程理念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5):382.
[5]康清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J].考试周刊,2010,(28):93--94.
[6]王永梅.小学数学创设情境方法略谈[J].考试周刊,2008,(51).
[7]李火船.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情境教学策略谈[J].学术研究,2014,(04),51.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情境 创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82-02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数学教育向来注重“双基”,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要使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近年来,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思想的渗透,这样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加强,考试成绩提高。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有些学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逐渐地害怕、厌烦数学。这种现象的产生,很大一部分与数学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有关,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展示的更多的是科学、理性的数学,而非人文、感性的数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基本理念提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等等。
数学知识的呈现形式是比较乏味、枯燥的,这些“现成、冰冷的数学知识”,往往会让学生认为数学就是由绝对的真理构成的集合,很难将数学知识看成是人类活动成果的结晶。实际上,教学过程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数学交流就需要创设互动的情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时必须考虑其可操作性和所花费的时间、精力,要简而精,以“真实性”为前提,“数学性”为实质,“问题性”为导向,使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能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切记要避免为情境而情境,教育贵在求“真”,教师创设的情境应选取真实的素材,要能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依据和支撑,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去探索、发现,经历生活问题“数学化”,引发学生“数学化”的思考。
教学情境是教学中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更好地加强教学效果,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真实素材,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富有真实性、数学性、情感性的教学环境的总和。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当与学生以往的知识水平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能有效的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主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伴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它不仅能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教学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数学,从具体的内容上看,情境是多种多样的,大到宇宙,小到一根铅笔都可以成为教学情境,为教师教学所用,所以呈现的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故事、游戏,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等,教师既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也可以自己创设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境。
1.创设生活情境,养成探究意识
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教育的最终价值就是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灵活应用,但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缺乏,对枯燥的理论知识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应注意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进行有机地联系,教师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课堂活动的切入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明白课本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为整堂课的学习做铺垫。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时,老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小明的爸爸带小明来到超市,爸爸买了一双运动鞋38.5元和一根跳绳4.8元,爸爸给售货员50元钱,够吗?售货员应找给他多少钱?以生活情境导入,让学生明确以元为单位相加的小数加法计算方法,掌握了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在经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最后得出结论,小数加减法就是按整数加减法的算法来计算的,然后要把小数点对齐。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在探索中形成,在交流中重建,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感受数学,建立数学的逻辑思维,实现了以自己的方式来建构知识,培养了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学习,在经历生活中应用。
2.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的游戏情境,可以很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小学生活泼好动,天性爱玩。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游戏情境,让小学生在游戏中探索和学习知识,必能事半功倍。例如,在学习《十以内的数的认识》(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一课时,为了帮助初人学的小学生更好的认识和理解这十个数字,可以采取做游戏的形式来教学,将学生安排到教师的四周坐好,中间空出一块地,在做游戏过程中,学生们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教师不断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小朋友参加呢?”,“男孩子有多少位呢?”,“女孩子又有多少位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对这些数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当教师在问到:“穿白色衣服的那位小男孩排在第几位呢?”,“排在第三位的这为小女孩穿了什么颜色的鞋子呢?”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得“序数”这一数学概念也被学生慢慢的接受和掌握了,整个游戏中,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一改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听的局面,做到了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学内容也被学生潜移默化的掌握和吸收,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3.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实践能力
教师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从而培养学生在实际中学习数学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时,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学习内容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操作情境:小李师傅找了三根钢条,想做一个三角形架子,请同学们思考,他找的三根钢条能焊成一个三脚架吗?有些同学说能,有的学生说不能,于是教师就让大家进行动手操作体验,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给每小组分发学具(4种不同长度的小棒,每种3跟,)要求同学们试着用这些小棒摆成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学生在实际操作后,分组进行汇报交流,生1说:“经过摆小棒,我发现如果两条边的和小于第三条边,那么就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因为首尾不能相连”,生2说:“我发现如果两条边的长度和正好等于第三条边也不可以,这样会摆成两条线段”,生3提出:“只有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摆成三角形”,经过大家的操作、探究、交流,得出了三角形的一个特性: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这個操作情境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还激励学生“做数学”的热情,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经历了操作、观察、探究、交流等活动,同时也经历了再创造数学的过程,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学生需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很难满足当今教育的要求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教学情境,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对数学教育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情境的设计,关注学生的体验,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体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思考和实践能力,让数学课堂教学换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孔维程.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的创设方法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202--203.
[3]陈美琳.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4]徐银弟,姚展仪.用新课程理念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5):382.
[5]康清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J].考试周刊,2010,(28):93--94.
[6]王永梅.小学数学创设情境方法略谈[J].考试周刊,2008,(51).
[7]李火船.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情境教学策略谈[J].学术研究,2014,(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