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很多时候教师与幼儿之间看似在互动,但其实互动的质量并不高,甚至是无效的。本文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教师应如何应对这些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 教学活动;应对策略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对幼儿的提问是有预成答案的,可是往往幼儿常会出现一些不适宜行为。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教师与幼儿之间看似在互动,但其实互动的质量并不高,甚至是无效的。那么教师应如何应对这些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教学活动顺利有效的进行下去呢?教师在应对过程中如何明确幼儿是发展的主体,自己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既有明确的指示性又能给幼儿灵活性,同时又要善于倾听呢?接下来我们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谈谈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应对策略。
一、缓急得当,对症下药
1.问题案例:柳暗花明。数学活动中,教师出示材料青菜、萝卜、豆腐干,逐一问:“这是什么?”幼儿都能对答如流,当出示材料豆腐干时,幼儿有的认为是巧克力,有的认为是积木,有的则认为是树叶。
2.应对策略:缓急得当,对症下药。在教学过程中,当发现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幼儿思维的锻炼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问题难度。教师可以正确诱导幼儿,在幼儿回答时,教师要集中注意力,敏锐地捕捉幼儿不确切的表述,并给予及时纠正。对答案错误和思维方法的欠缺,要通过诱导的方式给予启发,帮助幼儿归纳总结,形成正确答案。
3.案例重现。数学活动中,教师出示材料青菜、萝卜、豆腐干,逐一问:“这是什么?”幼儿都能对答如流,当出示材料豆腐干时,问题出现,幼儿有的认为是巧克力,有的认为是积木,有的则认为是树叶。教师调整问题:“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青菜萝卜一般会在哪里出现呢?”幼儿答:“超市、菜场。”教师接问:“那菜场里什么东西是灰色正方形的呢?”幼儿:“豆腐干。”
二、因势利导,角色转换
1.问题案例:一惊一乍。在音乐活动时,教师出示小乌龟问:“看,它是谁?”幼儿:“小乌龟”。教师:“今天我们要来跟它玩个游戏。”这时幼儿A倒在地上与幼儿B产生争吵。
2.应对策略:因势利导,角色转换。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使教学陷入被动,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因势利导,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扭转被动局面,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案例重现。在争吵越演越烈的时候,教师:“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幼儿A:“老师,她打我。”幼儿B:“他不坐好凳子。”教师:“他可能看到了小乌龟想学小乌龟爬呢,对吗?那我们一起来学学小乌龟爬好吗?”
三、调控状态,巧妙接问
1.问题案例:人云亦云。社会活动中,教师与幼儿正在谈论生活中吃的东西,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吃的东西吗?”幼儿A:苹果,幼儿B:香蕉,幼儿C:桔子,幼儿D:葡萄。幼儿始终反复的局限在水果中。
2.应对策略:调控状态,巧妙接问。当幼儿的回答出乎意料之外,而根据要求必须做出明确回答时,应当机立断,给予果断的肯定或否定的答复,以避免因犹豫不决而带来的教学混乱和幼儿思想上的彷徨。教师可以将问题设计更具有突发性;将思考问题的设计带有连续性、阶梯性、跳跃性;教学语言的选择注重情意性、幽默感以及悬念的巧设和思维路径的变异。
3.案例重现。在幼儿的回答反复局限在水果中时,教师:“那你们在幼儿园吃到过什么好吃的东西呢?”幼儿A:牛奶,幼儿B:红烧肉,教师:“哇!吃到过这么多好吃的东西,那其他小朋友有没有在别的地方吃到过什么好吃的东西?”
四、调动胃口,善于置留
1.问题案例:温故知新。音乐活动中,教师正在与小朋友学习《小老鼠上灯台》这首歌曲:“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小老鼠上灯台》这首歌曲。”幼儿A:老师老师,我会唱,(小老鼠,上灯台……)幼儿B:我也会唱,(小老鼠,上灯台……)幼儿:我也会,我也会。
2.应对策略:调动胃口,善于置留。师在遇到此类情况时,先可采取置留的技巧,将幼儿已掌握的内容进行巩固并置留,然后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结构与形式,让活动重难点侧重在新授知识上,紧紧围绕新调整的活动目标进行教学,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创造灵活的课堂,更要善于捕捉课堂中偶发的资源以及错误的资源,进行随机调控,让课堂紧紧围绕新调整的目标来组织教学。
3.案例重现。在幼儿都已经掌握歌曲时,教师:“哇!这么多小朋友都会了,那让我们一起来唱一遍好吗?”教师:“那小老鼠是怎样偷油吃的呢?谁来学一学它的动作?”
意大利教育家瑞吉欧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孩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还给”孩子,让他们“接过球”,投入到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中,从而使活动不断深入,幼儿各方面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面对各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倾听幼儿的回答,善于接纳幼儿的各种答案,并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积极有效的回应,只有在了解幼儿真实学习过程的基础上,才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教学活动;应对策略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对幼儿的提问是有预成答案的,可是往往幼儿常会出现一些不适宜行为。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教师与幼儿之间看似在互动,但其实互动的质量并不高,甚至是无效的。那么教师应如何应对这些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教学活动顺利有效的进行下去呢?教师在应对过程中如何明确幼儿是发展的主体,自己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既有明确的指示性又能给幼儿灵活性,同时又要善于倾听呢?接下来我们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谈谈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应对策略。
一、缓急得当,对症下药
1.问题案例:柳暗花明。数学活动中,教师出示材料青菜、萝卜、豆腐干,逐一问:“这是什么?”幼儿都能对答如流,当出示材料豆腐干时,幼儿有的认为是巧克力,有的认为是积木,有的则认为是树叶。
2.应对策略:缓急得当,对症下药。在教学过程中,当发现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幼儿思维的锻炼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问题难度。教师可以正确诱导幼儿,在幼儿回答时,教师要集中注意力,敏锐地捕捉幼儿不确切的表述,并给予及时纠正。对答案错误和思维方法的欠缺,要通过诱导的方式给予启发,帮助幼儿归纳总结,形成正确答案。
3.案例重现。数学活动中,教师出示材料青菜、萝卜、豆腐干,逐一问:“这是什么?”幼儿都能对答如流,当出示材料豆腐干时,问题出现,幼儿有的认为是巧克力,有的认为是积木,有的则认为是树叶。教师调整问题:“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青菜萝卜一般会在哪里出现呢?”幼儿答:“超市、菜场。”教师接问:“那菜场里什么东西是灰色正方形的呢?”幼儿:“豆腐干。”
二、因势利导,角色转换
1.问题案例:一惊一乍。在音乐活动时,教师出示小乌龟问:“看,它是谁?”幼儿:“小乌龟”。教师:“今天我们要来跟它玩个游戏。”这时幼儿A倒在地上与幼儿B产生争吵。
2.应对策略:因势利导,角色转换。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使教学陷入被动,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因势利导,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扭转被动局面,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案例重现。在争吵越演越烈的时候,教师:“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幼儿A:“老师,她打我。”幼儿B:“他不坐好凳子。”教师:“他可能看到了小乌龟想学小乌龟爬呢,对吗?那我们一起来学学小乌龟爬好吗?”
三、调控状态,巧妙接问
1.问题案例:人云亦云。社会活动中,教师与幼儿正在谈论生活中吃的东西,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吃的东西吗?”幼儿A:苹果,幼儿B:香蕉,幼儿C:桔子,幼儿D:葡萄。幼儿始终反复的局限在水果中。
2.应对策略:调控状态,巧妙接问。当幼儿的回答出乎意料之外,而根据要求必须做出明确回答时,应当机立断,给予果断的肯定或否定的答复,以避免因犹豫不决而带来的教学混乱和幼儿思想上的彷徨。教师可以将问题设计更具有突发性;将思考问题的设计带有连续性、阶梯性、跳跃性;教学语言的选择注重情意性、幽默感以及悬念的巧设和思维路径的变异。
3.案例重现。在幼儿的回答反复局限在水果中时,教师:“那你们在幼儿园吃到过什么好吃的东西呢?”幼儿A:牛奶,幼儿B:红烧肉,教师:“哇!吃到过这么多好吃的东西,那其他小朋友有没有在别的地方吃到过什么好吃的东西?”
四、调动胃口,善于置留
1.问题案例:温故知新。音乐活动中,教师正在与小朋友学习《小老鼠上灯台》这首歌曲:“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小老鼠上灯台》这首歌曲。”幼儿A:老师老师,我会唱,(小老鼠,上灯台……)幼儿B:我也会唱,(小老鼠,上灯台……)幼儿:我也会,我也会。
2.应对策略:调动胃口,善于置留。师在遇到此类情况时,先可采取置留的技巧,将幼儿已掌握的内容进行巩固并置留,然后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结构与形式,让活动重难点侧重在新授知识上,紧紧围绕新调整的活动目标进行教学,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创造灵活的课堂,更要善于捕捉课堂中偶发的资源以及错误的资源,进行随机调控,让课堂紧紧围绕新调整的目标来组织教学。
3.案例重现。在幼儿都已经掌握歌曲时,教师:“哇!这么多小朋友都会了,那让我们一起来唱一遍好吗?”教师:“那小老鼠是怎样偷油吃的呢?谁来学一学它的动作?”
意大利教育家瑞吉欧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孩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还给”孩子,让他们“接过球”,投入到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中,从而使活动不断深入,幼儿各方面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面对各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注意倾听幼儿的回答,善于接纳幼儿的各种答案,并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积极有效的回应,只有在了解幼儿真实学习过程的基础上,才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