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适当的身体练习和卫生保健为手段,通过多种形式来进行的教育活动。它对增强民族体育,提高素质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又可以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于提高运动水平和推动群众体育的开展都有重要作用,对我国社会主义体育的腾飞起着长期性的、全局性的、基础性的作用。
为了能实现原始的目标教学,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根据教学目的、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中选择素材,通过教学这个环节使其转化为教学成果。然而,各校在教材的选择上,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和指向性,表现在:
第一,由于各校受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贫乏,对民族传统体育认识不足的原因,主导那些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民族文化遗产得不到继承和弘扬,武术、五禽戏、养生健身及舞蹈和健美操等等,这些历史的财富不能被现代人理解和接受,不能充分发挥其促进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违背了现代体育项目和传统体育项目相结合的原则,使教材体现不出民族特点。
第二,因为受体育中考加试指挥棒的束缚,很多学校的体育课总是围绕跑、跳、投等项目进行练习,这不仅违背了教学的科学性原则,而且所用教材的难易、比重、顺序、及定量的要求,都不能符合学生生长发育、身体素质发展和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据我在今年的调查发现,每200名学生中仅12%的学生愿意练习实心球,85%的男生对足球、篮球及乒乓球感兴趣,53%的女生较为喜欢羽毛球及乒乓球,对耐力性练习项目的喜欢率仅5%,由这种较大悬殊的比例可以看出,强制性的练习从根本上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材不能全面化、多样化以及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时,由于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只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长久下去,学生因不能获得成功和愉快的体验会失去对体育练习的兴趣,从而失去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好时机。
学校体育教学的任务要求既要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正常的生长发育,形成正确的体姿,并且掌握体育与保健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锻炼身体的习惯,又要求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意志品质的教育和美育,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并展示学生的体育才能,提高竞技水平。要求体育工作者应从教学的根本任务着手,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学内容的搭配,逐步走出误区。
首先,应把学生能力的发展放在首位,自从我们迈入了新世纪,也迈入了一个能力竞争的时代,随着人才市场的开放,过去那种高分低能的人已不能适应高度发展社会的要求,终究将被历史所淘汰。要想在波澜起伏的人才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能力的培养已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上,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通过平时的教学来逐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出自己的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而不能一味强调学生周而复始地练习自己并无兴趣的项目。
其次,为了能让学生“吃饱吃好”,应合理地把基础教材和选用教材统一、灵活地综合到一起,把锻炼身体与社会责任感和个人理想联系起来,对于小学生,练习的内容应该让他们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培养朝气蓬勃、勇敢顽强、进取向上的情感,不应多进行专项的素质练习和损害身体健康的耐力练习。
中学生同时要强调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态度,培养其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拼搏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这就要求在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的同时能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认为可以这样来完成教学:在每半学期的教学中保持住自己的基本项目或优势项目后,按学生不同的兴趣来进行分组选修三到四门项目,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能满足学生良好的愿望,同时能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便于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便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锻炼习惯,对于在体育运动上有特长的学生可以通过加量加压,以促使他们蹬上另一个新的高度,以便在激烈的体育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能勇攀高峰,为校争光。
再次,体育课上的基本任务是教会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初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这一阶段学生的具体表现为接受能力快、可塑性强,然而易疲劳。我们应利用这一时期教会学生多种动作技术、知识,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全面合理的身体锻炼,学生每周两节体育课的负荷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教师应教会学生把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在体育课的外延——阳光体育活动中进行巩固和提高,教师应多创造体育竞赛和课外活动的机会满足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并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一个环节应放在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与能力上,教师应通过长期的学习来充实自己某个领域知识水平的欠缺,使自身具备渊博的知识、全面的技术,以达到“学生一碗水,教师应具备一桶水”的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用邓小平理论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长远眼光来看待现行教育体制中存在的弊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今后体育教育的前景,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得以熏陶,创造自己的特色,教出自己的水平,最终达到全民健身的理想境界。
愿我们体育工作者能看清形势,推陈创新,在崭新的21世纪中,使我国的体育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为了能实现原始的目标教学,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根据教学目的、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中选择素材,通过教学这个环节使其转化为教学成果。然而,各校在教材的选择上,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和指向性,表现在:
第一,由于各校受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贫乏,对民族传统体育认识不足的原因,主导那些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民族文化遗产得不到继承和弘扬,武术、五禽戏、养生健身及舞蹈和健美操等等,这些历史的财富不能被现代人理解和接受,不能充分发挥其促进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违背了现代体育项目和传统体育项目相结合的原则,使教材体现不出民族特点。
第二,因为受体育中考加试指挥棒的束缚,很多学校的体育课总是围绕跑、跳、投等项目进行练习,这不仅违背了教学的科学性原则,而且所用教材的难易、比重、顺序、及定量的要求,都不能符合学生生长发育、身体素质发展和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据我在今年的调查发现,每200名学生中仅12%的学生愿意练习实心球,85%的男生对足球、篮球及乒乓球感兴趣,53%的女生较为喜欢羽毛球及乒乓球,对耐力性练习项目的喜欢率仅5%,由这种较大悬殊的比例可以看出,强制性的练习从根本上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材不能全面化、多样化以及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时,由于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只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长久下去,学生因不能获得成功和愉快的体验会失去对体育练习的兴趣,从而失去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好时机。
学校体育教学的任务要求既要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正常的生长发育,形成正确的体姿,并且掌握体育与保健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锻炼身体的习惯,又要求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意志品质的教育和美育,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并展示学生的体育才能,提高竞技水平。要求体育工作者应从教学的根本任务着手,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学内容的搭配,逐步走出误区。
首先,应把学生能力的发展放在首位,自从我们迈入了新世纪,也迈入了一个能力竞争的时代,随着人才市场的开放,过去那种高分低能的人已不能适应高度发展社会的要求,终究将被历史所淘汰。要想在波澜起伏的人才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能力的培养已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上,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通过平时的教学来逐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出自己的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而不能一味强调学生周而复始地练习自己并无兴趣的项目。
其次,为了能让学生“吃饱吃好”,应合理地把基础教材和选用教材统一、灵活地综合到一起,把锻炼身体与社会责任感和个人理想联系起来,对于小学生,练习的内容应该让他们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培养朝气蓬勃、勇敢顽强、进取向上的情感,不应多进行专项的素质练习和损害身体健康的耐力练习。
中学生同时要强调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态度,培养其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拼搏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这就要求在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的同时能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认为可以这样来完成教学:在每半学期的教学中保持住自己的基本项目或优势项目后,按学生不同的兴趣来进行分组选修三到四门项目,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能满足学生良好的愿望,同时能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便于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便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锻炼习惯,对于在体育运动上有特长的学生可以通过加量加压,以促使他们蹬上另一个新的高度,以便在激烈的体育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能勇攀高峰,为校争光。
再次,体育课上的基本任务是教会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初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这一阶段学生的具体表现为接受能力快、可塑性强,然而易疲劳。我们应利用这一时期教会学生多种动作技术、知识,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全面合理的身体锻炼,学生每周两节体育课的负荷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教师应教会学生把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在体育课的外延——阳光体育活动中进行巩固和提高,教师应多创造体育竞赛和课外活动的机会满足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并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一个环节应放在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与能力上,教师应通过长期的学习来充实自己某个领域知识水平的欠缺,使自身具备渊博的知识、全面的技术,以达到“学生一碗水,教师应具备一桶水”的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用邓小平理论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长远眼光来看待现行教育体制中存在的弊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今后体育教育的前景,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得以熏陶,创造自己的特色,教出自己的水平,最终达到全民健身的理想境界。
愿我们体育工作者能看清形势,推陈创新,在崭新的21世纪中,使我国的体育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