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种理由让我们相信,我们能够建立激发宽恕而不是复仇的社会制度。
灵长类动物学家德·瓦尔曾谈及在泰国看到的一次奇特的动物园展览,其中3头老虎与2只狗共同生活在一个围场。老虎在围场懒洋洋地躺着,而狗就从它们的头顶上方走过。显然,狗并不害怕被这些老虎吞食,且老虎最喜欢的猎物就是四足的哺乳动物。
德·瓦尔解释说,老虎在幼年时失去了生母或被遗弃,因而动物管理员让一只狗帮忙来做代理妈妈,将3只虎崽与其狗崽一起哺养。这一群居的做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老虎健壮地成长起来了,狗妈妈和狗崽也活得不错。它们5个组成了一个奇特而幸福的混合家庭。
狗抚育虎崽,这种行为表面看来似乎完全与进化无涉。狗毫无所得——将3只虎崽抚育成熟,事实上要付出巨大的新陈代谢的代价,老虎则得到了一切。狗没有任何照顾幼虎的基因遗传倾向。类似地,老虎也没有这样的基因遗传倾向:对狗显出额外的仁慈,更不用说孝敬。要是说有什么基因遗传倾向的话,那就是老虎天然地倾向于将狗视为食物。然而面对无助的幼虎,处于哺乳期的母狗抚育子女的天然本能发挥了作用,并视之如己出。而由于从小就由其代理妈妈养大,老虎培育出对狗的深厚感情,也就不会做出伤害它的事情。有谁会举起利爪袭击自己亲爱的母亲呢?
这种不同寻常的家庭组合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人类在恰当的时机和地点,将这些生物置于一处,从而激发它们通过数千代进化而得的行为倾向——狗妈妈抚育子女的本能与老虎对其看护者的感情。狗妈妈的行为基于由进化而得的能力,并为意外的命运所引发:在抚育其幼崽的同时,正好面对可爱而无助的幼虎。它察觉出这些幼虎需要母爱,因而将之纳入其关爱范围。幼虎由于年龄那么小,显然对它不构成任何威胁,而足以发动它的本能,为这无助的小动物提供关怀。同样,老虎对其看护者产生情感联结的天然倾向,起作用的规则似乎是:“无论是谁,谁给你奶喝就得善待谁。”这种本能阻止老虎将其犬科的养母和新兄弟姐妹看做食物。
将无依的虎崽与处于哺乳期的狗放在一起的这一做法,并不是由于偶然的环境原因,而是出自人为的设计。
关于动物的另一个故事则表明,天然的愿望是多么热心于与人为的安排相配合。有一只名叫吉塞尔的蝴蝶犬怀孕了,开始对一只名叫芬尼根的小松鼠产生不同寻常的兴趣。这只小松鼠从一棵树上跌下来,狗主人黛比·坎特隆救了它。在快生小狗前几天,吉塞尔开始将芬尼根的笼子拉到自己床边。黛比多次将笼子从床边移回原处,但每次这样做后,吉塞尔都会拉回来。黛比最终放弃了,任由吉塞尔将笼子放在床边。吉塞尔产后几乎和关心自己的狗崽一样,关心着这只6周大的小松鼠。因此,黛比决定把笼子打开,看看情况如何。芬尼根逐渐融入这个由狗崽组成的新的小群体。过了两天,吉塞尔将芬尼根与5只狗崽一道加以照料。芬尼根开始与其新的小伙伴一起睡觉、玩耍,仿佛自始就属于这一群体。
如果说人类能够设计出这样的环境条件:将狗在进化中形成的关爱其幼崽的本能,引向对其它动物的关爱(甚至是像老虎这样的天敌),为什么就不能对人类自身做出类似的设计呢?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这样去改善社会:即使在某一情境中,进化形成的社会问题解决程序,其默认设置是驱动人们寻仇,仍然可以通过人为设计取而代之,以促使人们去宽恕。
尽管我们的基本行为倾向乃自然选择而成,但我们并非本能的奴隶。从自然选择的观点看,吃最有利于我们,但人们有时会由于对迷人观念或美好理念的信守而宁愿饿死。同样,抚育多个孩子长大成人最有利于我们的进化,但不少夫妇宁愿不生育以便集中精力于其他的追求。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促使我们去反思我们自身的处境,从他人的视角看待事物、思考我们及他人的行为原因,为了更高的理念而对我们的嗜好与情绪加以控制,并且激励且劝服他人去做同样的事。各种理由让我们相信,我们能够建立激发宽恕而不是复仇的社会制度。
(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超越复仇》)
灵长类动物学家德·瓦尔曾谈及在泰国看到的一次奇特的动物园展览,其中3头老虎与2只狗共同生活在一个围场。老虎在围场懒洋洋地躺着,而狗就从它们的头顶上方走过。显然,狗并不害怕被这些老虎吞食,且老虎最喜欢的猎物就是四足的哺乳动物。
德·瓦尔解释说,老虎在幼年时失去了生母或被遗弃,因而动物管理员让一只狗帮忙来做代理妈妈,将3只虎崽与其狗崽一起哺养。这一群居的做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老虎健壮地成长起来了,狗妈妈和狗崽也活得不错。它们5个组成了一个奇特而幸福的混合家庭。
狗抚育虎崽,这种行为表面看来似乎完全与进化无涉。狗毫无所得——将3只虎崽抚育成熟,事实上要付出巨大的新陈代谢的代价,老虎则得到了一切。狗没有任何照顾幼虎的基因遗传倾向。类似地,老虎也没有这样的基因遗传倾向:对狗显出额外的仁慈,更不用说孝敬。要是说有什么基因遗传倾向的话,那就是老虎天然地倾向于将狗视为食物。然而面对无助的幼虎,处于哺乳期的母狗抚育子女的天然本能发挥了作用,并视之如己出。而由于从小就由其代理妈妈养大,老虎培育出对狗的深厚感情,也就不会做出伤害它的事情。有谁会举起利爪袭击自己亲爱的母亲呢?
这种不同寻常的家庭组合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人类在恰当的时机和地点,将这些生物置于一处,从而激发它们通过数千代进化而得的行为倾向——狗妈妈抚育子女的本能与老虎对其看护者的感情。狗妈妈的行为基于由进化而得的能力,并为意外的命运所引发:在抚育其幼崽的同时,正好面对可爱而无助的幼虎。它察觉出这些幼虎需要母爱,因而将之纳入其关爱范围。幼虎由于年龄那么小,显然对它不构成任何威胁,而足以发动它的本能,为这无助的小动物提供关怀。同样,老虎对其看护者产生情感联结的天然倾向,起作用的规则似乎是:“无论是谁,谁给你奶喝就得善待谁。”这种本能阻止老虎将其犬科的养母和新兄弟姐妹看做食物。
将无依的虎崽与处于哺乳期的狗放在一起的这一做法,并不是由于偶然的环境原因,而是出自人为的设计。
关于动物的另一个故事则表明,天然的愿望是多么热心于与人为的安排相配合。有一只名叫吉塞尔的蝴蝶犬怀孕了,开始对一只名叫芬尼根的小松鼠产生不同寻常的兴趣。这只小松鼠从一棵树上跌下来,狗主人黛比·坎特隆救了它。在快生小狗前几天,吉塞尔开始将芬尼根的笼子拉到自己床边。黛比多次将笼子从床边移回原处,但每次这样做后,吉塞尔都会拉回来。黛比最终放弃了,任由吉塞尔将笼子放在床边。吉塞尔产后几乎和关心自己的狗崽一样,关心着这只6周大的小松鼠。因此,黛比决定把笼子打开,看看情况如何。芬尼根逐渐融入这个由狗崽组成的新的小群体。过了两天,吉塞尔将芬尼根与5只狗崽一道加以照料。芬尼根开始与其新的小伙伴一起睡觉、玩耍,仿佛自始就属于这一群体。
如果说人类能够设计出这样的环境条件:将狗在进化中形成的关爱其幼崽的本能,引向对其它动物的关爱(甚至是像老虎这样的天敌),为什么就不能对人类自身做出类似的设计呢?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这样去改善社会:即使在某一情境中,进化形成的社会问题解决程序,其默认设置是驱动人们寻仇,仍然可以通过人为设计取而代之,以促使人们去宽恕。
尽管我们的基本行为倾向乃自然选择而成,但我们并非本能的奴隶。从自然选择的观点看,吃最有利于我们,但人们有时会由于对迷人观念或美好理念的信守而宁愿饿死。同样,抚育多个孩子长大成人最有利于我们的进化,但不少夫妇宁愿不生育以便集中精力于其他的追求。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促使我们去反思我们自身的处境,从他人的视角看待事物、思考我们及他人的行为原因,为了更高的理念而对我们的嗜好与情绪加以控制,并且激励且劝服他人去做同样的事。各种理由让我们相信,我们能够建立激发宽恕而不是复仇的社会制度。
(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超越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