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分层教学前的准备
分层教学应该照顾到所有学生的认知过程,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所以上课之前的充分准备是必不可少的,这包括对学生的分层准备和备课的分层准备。
学生的分层准备: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习需求的不同,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层次。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的差异在于先前的计算机知识水平。首先,要有的放矢,做好课前摸底准备,这对每学期的新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做一些调查,调查的形式可以是调查表、集体讨论、个别聊天、谈心之类的,并且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调查的内容可以涉及到:家里有电脑吗?电脑上有哪些东西啊?平时上过网吗?有没有参加过计算机的培训或者竞赛啊?调查虽然说只是一个基础,但至少给了我不少的参考价值,这就和后面的备课分层有了一定的联系。在图表的参考下,我就暂且把学生分为特长生,普通生和急需帮助的学生。
备课的分层准备:备课的思路直接关系到上课质量的好坏,不过有了前面的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层,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就更明确了:对于特长生,我就寻找一些在竞赛类,具有开发智力,超出课本之外的知识,但是,也不能难得离谱,不然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普遍的普通生来说,我对问题的设计就大致没有脱离课本,像课后的习题可以当作是课堂中的小练习,但这部分学生还要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也应该适当的加些提高型的练习,象课本中的“想一想,练一练”之类的题就可以交之完成;最后剩下的那一批学生的大前提是很少接触电脑,所以在刚上手的时候可能会有些不适应,这就是所谓的需要帮助,如何帮助呢?我把课堂的时间多分配给他们一些,让他们有兴趣又有成就感。然后也要考虑的是把先前需要掌握的最基本操作对他们加以说明,给他们练习的设置也是相当基础型的。
有了这三个层次的学生后,给我的备课增添了相当大的难度,一个课时的备课相当于三个课时,但最终还是很好的为分层上课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的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如在教EXCEL时,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就练习书上的例题,然后再练习课后的习题;对普通生练习课后习题和书上的想一想、试一试,甚至更难一些的题目;而对特长生则要求其自学完成图表的修改或者简单的图像处理甚至动画制作。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不同的内容,各有所得。教学目标的分层就在于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段学习目标,以使不同的学生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三.课堂分层教学的实施
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首先,教师将通过调查和观察所掌握的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及社会环境,将学生按照心理特点分组,形成一个个学习群体。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学生间人际互动,利用了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形成有利于每个成员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布置任务时灵活处理,不要笼统分配,改变现在不适应教育发展的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上“网页制作”课的时候,在已经完成所有的内容任务后,我提出一个期末考试题,制作一个网站,主题是“2008北京奥运”。根据平时我在上课的观察,基本上掌握班内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的高低、个人特长及社会环境,将学生分配成几个小组,一个组内各个层次都顾及,每个小组的成员各自发挥各自特长,例如有些学生上网找图片、有些学生进行网页架构设计,有些学生动画做的好的就专做动画设计;然后集众人的劳动成果完成任务。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充分利用学生的层次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设置特定的情境,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那么学生在这种愉悦的环境中,便会自觉自愿地学习,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主动去创新。
在具体的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也曾碰到过一些问题,教师将三个层次的作业分配好后,有时会发现学生并没有选择自己这个层次的作业,而是将目标层次选择为过高或过低。究其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自己能力水平的估计;二是学生的成就动机。这时,教师应针对不同情况做出及时的指导,对于目标选择偏低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选择更高的目标层次,并帮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同时由于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身的价值,也必然会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而对于目标选择偏高的学生,教师要采取默默观察的做法,不强行阻止学生的选择,在他们尝试到学习的失败后,通过谈话以及询问等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认识到失败的原因,从而正确看待自己,或把成就动机适当地降低到正常的状态。
四.教学评价的分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给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必然要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如果再以一张试卷或是统一的操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的话,不能有效反映出学生实际掌握的水平。因此,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这是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衡量分层教学法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评价能够对少数不能达到目标的学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帮助排除障碍,不使问题积累;及时发现学生优势,若有必要,及时调整,允许层间流动。
经过一个学年的分层教学实践,自我感觉有效的杜绝了有的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到很难掌握,而有的学生却觉得所学的内容过于简单这样一种知识水平不平衡的矛盾。而且还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特长。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模式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更好的环境,任务设置的合理、得当,能使学生主动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潜能规划设计自己的学习,可以从更深层次上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潜心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作者通联:032700山西省和顺一中)
分层教学应该照顾到所有学生的认知过程,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所以上课之前的充分准备是必不可少的,这包括对学生的分层准备和备课的分层准备。
学生的分层准备: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习需求的不同,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层次。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的差异在于先前的计算机知识水平。首先,要有的放矢,做好课前摸底准备,这对每学期的新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做一些调查,调查的形式可以是调查表、集体讨论、个别聊天、谈心之类的,并且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调查的内容可以涉及到:家里有电脑吗?电脑上有哪些东西啊?平时上过网吗?有没有参加过计算机的培训或者竞赛啊?调查虽然说只是一个基础,但至少给了我不少的参考价值,这就和后面的备课分层有了一定的联系。在图表的参考下,我就暂且把学生分为特长生,普通生和急需帮助的学生。
备课的分层准备:备课的思路直接关系到上课质量的好坏,不过有了前面的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层,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就更明确了:对于特长生,我就寻找一些在竞赛类,具有开发智力,超出课本之外的知识,但是,也不能难得离谱,不然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普遍的普通生来说,我对问题的设计就大致没有脱离课本,像课后的习题可以当作是课堂中的小练习,但这部分学生还要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也应该适当的加些提高型的练习,象课本中的“想一想,练一练”之类的题就可以交之完成;最后剩下的那一批学生的大前提是很少接触电脑,所以在刚上手的时候可能会有些不适应,这就是所谓的需要帮助,如何帮助呢?我把课堂的时间多分配给他们一些,让他们有兴趣又有成就感。然后也要考虑的是把先前需要掌握的最基本操作对他们加以说明,给他们练习的设置也是相当基础型的。
有了这三个层次的学生后,给我的备课增添了相当大的难度,一个课时的备课相当于三个课时,但最终还是很好的为分层上课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的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如在教EXCEL时,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就练习书上的例题,然后再练习课后的习题;对普通生练习课后习题和书上的想一想、试一试,甚至更难一些的题目;而对特长生则要求其自学完成图表的修改或者简单的图像处理甚至动画制作。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不同的内容,各有所得。教学目标的分层就在于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段学习目标,以使不同的学生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三.课堂分层教学的实施
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首先,教师将通过调查和观察所掌握的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及社会环境,将学生按照心理特点分组,形成一个个学习群体。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学生间人际互动,利用了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形成有利于每个成员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布置任务时灵活处理,不要笼统分配,改变现在不适应教育发展的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上“网页制作”课的时候,在已经完成所有的内容任务后,我提出一个期末考试题,制作一个网站,主题是“2008北京奥运”。根据平时我在上课的观察,基本上掌握班内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的高低、个人特长及社会环境,将学生分配成几个小组,一个组内各个层次都顾及,每个小组的成员各自发挥各自特长,例如有些学生上网找图片、有些学生进行网页架构设计,有些学生动画做的好的就专做动画设计;然后集众人的劳动成果完成任务。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充分利用学生的层次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设置特定的情境,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那么学生在这种愉悦的环境中,便会自觉自愿地学习,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主动去创新。
在具体的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也曾碰到过一些问题,教师将三个层次的作业分配好后,有时会发现学生并没有选择自己这个层次的作业,而是将目标层次选择为过高或过低。究其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自己能力水平的估计;二是学生的成就动机。这时,教师应针对不同情况做出及时的指导,对于目标选择偏低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选择更高的目标层次,并帮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同时由于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身的价值,也必然会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而对于目标选择偏高的学生,教师要采取默默观察的做法,不强行阻止学生的选择,在他们尝试到学习的失败后,通过谈话以及询问等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认识到失败的原因,从而正确看待自己,或把成就动机适当地降低到正常的状态。
四.教学评价的分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给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必然要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如果再以一张试卷或是统一的操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的话,不能有效反映出学生实际掌握的水平。因此,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这是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衡量分层教学法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评价能够对少数不能达到目标的学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帮助排除障碍,不使问题积累;及时发现学生优势,若有必要,及时调整,允许层间流动。
经过一个学年的分层教学实践,自我感觉有效的杜绝了有的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到很难掌握,而有的学生却觉得所学的内容过于简单这样一种知识水平不平衡的矛盾。而且还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特长。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模式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更好的环境,任务设置的合理、得当,能使学生主动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潜能规划设计自己的学习,可以从更深层次上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潜心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作者通联:032700山西省和顺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