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历史课堂的重构迫在眉睫,本人通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比如强化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重构高中历史学习方法体系;构建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史料,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等。
【关键词】高中历史 高效课堂 知识 方法 和谐 互动 自主
高中历史课堂的效率问题,应该是教学的首要问题,新课标更是强化了这一点。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把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但传授历史知识的方式方法是值得思考的。教师只有科学的设计教学过程,充分激发学生潜质,让学生“自觉”起来、“自主”起来、“活跃”起来,才能造就高效课堂。我认为,要构建高中历史的高效课堂,至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强化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重构高中历史学习方法体系
作为高中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一直对初中的历史教学感到困惑,为何初中会有不正规的历史教学、学习和考试?由于流于形式,致使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匮乏、历史思维空洞、历史学习方法原始,以致高一历史教学很难正常完成,课堂效率大打折扣。
本来初中历史学习是为高中历史学习打基础的,高中历史是初中历史的延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当然,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实际上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首先,在知识方面,初中比较注重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而高中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和综合性。其次,在能力方面,初中、高中历史学习的能力要求都包括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但初中主要要求是识记、理解层面的要求;而高中则突出了理解、应用方面的要求,尤其是应用层面的要求。最后,在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线索而叙;而高中课程为了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在初中通史的基础上,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这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果初中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都达不到,那么高中历史的高效课堂就无从谈起,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建立高效课堂,就必须额外做好一项工作——搞好初高中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和历史学习方法的衔接,帮助学生建立适合高中历史学习的知识方法体系。
那么,高中教师应采取哪些加强初高中衔接的教学策略呢?首先,要了解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关注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使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并做到“新旧知识”心中有数、教学详略得当且有的放矢。其次,要进行适度的拓展和深化。教师应根据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初中相应的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高中新知识。再次,要深入浅出地讲解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通过多媒体手段教学,化抽象为形象、变乏味为生动,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历史内容。
总之,处理好初高中历史知识的关系,使学生建立科学的高中历史学习方法体系,有助于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建立。
二.构建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
要建立高效课堂,课堂上就要优化师生关系,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从教师的角度上看,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教师要作到教态自然大方、平易近人,促进师生关系融洽。另一方面对学生要尊重,充满关心和期待,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和睦相处,使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说话、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独到见解,尽量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关注的,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我能行”。当学生对某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同时,从学生的角度上看,课堂上同学们的嘲笑是学生最害怕的,所以他们往往用沉默来保护自己,或是对教师的提问不予回答,或是遇到学习问题畏手畏足,也就谈不上积极主动地学习了。因此,教师要注意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建构起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注重能力和方法培养为目标的现代教学模式。
独立学习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必要条件,也是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效参与,就必须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时间。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让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独立学习,在这个基础上还应给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历史课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有固定的同桌学生互动,有学习的互动,也有作业的互动;有教学内容的互动,也有学习方法的互动等等。比如将普通作业改变为师生对话交流式的互动作业;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进为可辅以图画、照片、影视资料、互联网资料形式的作业,甚至是历史人物角色表演、社会考察、人物采访等多形式的互动作业;将过去学生被动完成、教师机械批改的作业,改变为师生双向设计。例如平时的检测或考试试题交学生自己去出,教师把学生的试题精选成一套试题。学生知道是自己出的考题会有一种自豪感,他们会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创新。也可以把作业实行师生双向批改,由学生写出批改总结,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的经验教训。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感觉到,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较抽象,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不论是教师或是学生都会觉得枯燥无味,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这一节内容时间跨度太大,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一直讲到了清朝,学生很难在这么快节奏的时间跳动中定位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生硬地跟着老师的节奏而“疲于奔命”,更不用说自身素质的提高了,对于这类教学内容,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就必须首先锁定好时空落点。时空落点指的是时间、地点、人物要素,不管历史离我们有多遥远,她必然发生于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中,与特点的人物相联系。我们如果能锁定好时空落点,整节课就会豁然开朗了。讲授《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时把落点定在了汉武帝身上,以汉武帝为突破口而创设“汉武帝和诸大臣宫廷辩论”这样一个教学情景,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原因、表现和意义。除此之外,教学中教师还应给学生进行阅读、讨论、交流等活动的时间。学生真正获得了时间,学生的学习才会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否则,学生只能是附和教师,无法学到真正的知识,自主学习也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少讲,要坚持“精讲”,教师的讲应是引导、启发、指出思考的方向。 如果有了这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就会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其自主性和创造性就会充分发挥出来,由此真正创设高中历史的高效课堂。
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史料,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今的高中历史教材也充分重视史料的作用。对于高中学生来讲,通过对史料知识的学习可以加深他们对历史的真实感受,并能够直接参与到历史问题的解决实践当中。史料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而不是要学生去大量阅读史料和大量做材料解析题。而且,中外历史史料浩如烟海,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学生对史料的理解程度不同。因此,教师必须事先进行选择,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知识的储备情况,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用那些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加以编辑和整理,有时甚至需要提供一些特定的答案。通过分析一条条史料,使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重视史料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程度,提升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领悟历史学习方法,增强历史学科素养,形成正确的、高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材上有许多相关的史料,教材作为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它所引用的史料一般是为了说明书本阐述的某个观点,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是比较贴切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比如,必修一《罗马人的法律》中“十二铜表法”是本节的一重点内容,又比较抽象。在此,教师就可直接选用“资料卡片”有关“十二铜表法”的法律条文的材料进行设问,让学生认识法律条文所涉及的内容,并直接对其进行评价。在具体的历史现象面前不难得到认识:法律在一定范围内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打击贵族的专横,又同时表现了法律落后的一面。这样的论从史中出,增加真实性、具体性、可靠性,更便于学生在理解中记住结论。还有,关于“九•一八”事变,课本上有四则史料,可帮助学生认清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特别是根本原因,这就为学生以后认识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时期政策的整体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另外,《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参考资料和研究动态,这里面的材料与教材内容的联系比较紧密,我们可以适当的选用。例如可以把《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建构框架,从而形成对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整体认识。同样,也可把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的讲话、“七•七”事变后的庐山讲话与“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的自卫宣言组合在一起,分析不同时期蒋介石态度的转变,并进行分析,总结其变化的原因。学生在这些史料的辨析中很容易理解当时历史的状况。这种对材料的重新组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不仅提高了分析运用材料的水平,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如果史料运用得当,就会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时,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教师应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正确反映历史史实,处理好历史史料教学中的趣味性与科学性的关系。史料作为历史的组织细胞,如果不正确或不具体,就难以对历史进行准确的把握,就不能引起学生兴趣。那些随意夸张歪曲历史史实,把神话故事、传说故事当作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
四.紧扣课时中心,优化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本的编排与以往的教材编排不一样,它是按照专题形式编排的,既然是专题就肯定是围绕某个中心的,我们在进行情境教学时切忌偏离甚至远离课时中心。如《太平天国运动》,此课的课时中心在导语中已阐明的比较清楚: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我们在讲课时必须紧扣这个中心,正确定位太平天国在民主革命中的先驱地位。如果说过多地讲述太平天国的经过和失败的原因,这明显是偏离了课时中心,那样的课肯定是失败的。紧扣课时中心可以说是情境创设有效性达成的前提,接下去我们要考虑的是在紧扣课时中心下的具体情境创设。
新课程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这种课程目标和课程特点必然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优化。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分组合作探究的互动,让学生既掌握了这个知识的目标要求,又学会了分角度换位思考的能力目标要求,还在集体探究的活跃气氛中培养了集体合作感和荣誉感,情感态度价值观也相应得到了提升。所以说,有效的情境创设有利于课堂三维目标的生成。
五.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从身边的事情说起
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课标”明确地将社会生活史纳入经济史领域,指出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这些都为实现教学与生活经验的结合、创设生活情境提供了便利,也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著名的组织行为学者,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卡尔•韦克转述过一个实验:把六只蜜蜂和六只苍蝇各自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观察的结果是,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蜜蜂较之苍蝇智力要高得多,蜜蜂会筑巢,苍蝇不会;蜜蜂有蜂王,是社会性生物,苍蝇不是。但为什么蜜蜂找不到出口呢?韦克认为,正是由于它们的智力,蜜蜂才灭亡了。 蜜蜂以为,囚室的出口必然在光线最明亮的地方;它们不停地重复着这种合乎逻辑的行动。那些愚蠢的苍蝇则对事物的逻辑毫不留意,全然不顾亮光的吸引,四下乱飞,结果误打误撞地碰上了好运气。这个实验启发我们,任何线形的、唯一的、简单重复的逻辑训练,都会导致人的视野狭窄、思维局限,最终结果是导致人的愚蠢。现今应试教育中的这种读书、练习、频考,可以说就是这种训练。《人民日报》2006年4月24日发表了一篇《“山西的省会在哪里?”》的文章,文章中说,这是上海著名高校自主招生的一道面试题。这样一道题,竟被诸多优秀考生公认为“最难回答的问题”,而且,不知道山西省会在哪里的考生,已同时接到复旦、交大预录取通知书。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因为教育观念、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偏差与局限而严重脱离了学生生活,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有电视不让学生看、课外的书籍不让学生读,除了教材还是教材,除了作业还是作业,除了考试还是考试。填鸭式教学、满堂灌、照本宣科等现象屡见不鲜,使本来鲜活的历史变得呆板,学生也只能望“史”兴叹。把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使教学语言生活化、教学方式生活化,不死扣教材、不成天考试、不局限于教室。让学生既能眼观黑板,又能耳听窗外;既能检验即成的学业,又可以发展自己的独特兴趣;既身在教室,又胸怀天下;既读教材,又尽可能多地接触大众文化等等,才有利于体现历史学科的价值、有利于树立新的教育观。
总之,高效高中历史课堂的创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下,就有不同的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是让课堂活起来,使原本沉闷乏味的课堂气氛换成欢快、互动、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自觉、主动地去探索、去思考,活起来的历史课堂一定是高效的。
(作者通联:444300湖北省巴东神农溪高中)
【关键词】高中历史 高效课堂 知识 方法 和谐 互动 自主
高中历史课堂的效率问题,应该是教学的首要问题,新课标更是强化了这一点。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把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但传授历史知识的方式方法是值得思考的。教师只有科学的设计教学过程,充分激发学生潜质,让学生“自觉”起来、“自主”起来、“活跃”起来,才能造就高效课堂。我认为,要构建高中历史的高效课堂,至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强化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重构高中历史学习方法体系
作为高中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一直对初中的历史教学感到困惑,为何初中会有不正规的历史教学、学习和考试?由于流于形式,致使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匮乏、历史思维空洞、历史学习方法原始,以致高一历史教学很难正常完成,课堂效率大打折扣。
本来初中历史学习是为高中历史学习打基础的,高中历史是初中历史的延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当然,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实际上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首先,在知识方面,初中比较注重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而高中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和综合性。其次,在能力方面,初中、高中历史学习的能力要求都包括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但初中主要要求是识记、理解层面的要求;而高中则突出了理解、应用方面的要求,尤其是应用层面的要求。最后,在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线索而叙;而高中课程为了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在初中通史的基础上,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这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果初中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都达不到,那么高中历史的高效课堂就无从谈起,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建立高效课堂,就必须额外做好一项工作——搞好初高中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和历史学习方法的衔接,帮助学生建立适合高中历史学习的知识方法体系。
那么,高中教师应采取哪些加强初高中衔接的教学策略呢?首先,要了解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关注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使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并做到“新旧知识”心中有数、教学详略得当且有的放矢。其次,要进行适度的拓展和深化。教师应根据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初中相应的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高中新知识。再次,要深入浅出地讲解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通过多媒体手段教学,化抽象为形象、变乏味为生动,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历史内容。
总之,处理好初高中历史知识的关系,使学生建立科学的高中历史学习方法体系,有助于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建立。
二.构建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
要建立高效课堂,课堂上就要优化师生关系,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从教师的角度上看,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教师要作到教态自然大方、平易近人,促进师生关系融洽。另一方面对学生要尊重,充满关心和期待,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和睦相处,使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说话、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独到见解,尽量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关注的,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我能行”。当学生对某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同时,从学生的角度上看,课堂上同学们的嘲笑是学生最害怕的,所以他们往往用沉默来保护自己,或是对教师的提问不予回答,或是遇到学习问题畏手畏足,也就谈不上积极主动地学习了。因此,教师要注意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建构起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注重能力和方法培养为目标的现代教学模式。
独立学习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必要条件,也是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效参与,就必须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时间。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让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独立学习,在这个基础上还应给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历史课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有固定的同桌学生互动,有学习的互动,也有作业的互动;有教学内容的互动,也有学习方法的互动等等。比如将普通作业改变为师生对话交流式的互动作业;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进为可辅以图画、照片、影视资料、互联网资料形式的作业,甚至是历史人物角色表演、社会考察、人物采访等多形式的互动作业;将过去学生被动完成、教师机械批改的作业,改变为师生双向设计。例如平时的检测或考试试题交学生自己去出,教师把学生的试题精选成一套试题。学生知道是自己出的考题会有一种自豪感,他们会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创新。也可以把作业实行师生双向批改,由学生写出批改总结,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的经验教训。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感觉到,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较抽象,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不论是教师或是学生都会觉得枯燥无味,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这一节内容时间跨度太大,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一直讲到了清朝,学生很难在这么快节奏的时间跳动中定位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生硬地跟着老师的节奏而“疲于奔命”,更不用说自身素质的提高了,对于这类教学内容,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就必须首先锁定好时空落点。时空落点指的是时间、地点、人物要素,不管历史离我们有多遥远,她必然发生于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中,与特点的人物相联系。我们如果能锁定好时空落点,整节课就会豁然开朗了。讲授《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时把落点定在了汉武帝身上,以汉武帝为突破口而创设“汉武帝和诸大臣宫廷辩论”这样一个教学情景,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原因、表现和意义。除此之外,教学中教师还应给学生进行阅读、讨论、交流等活动的时间。学生真正获得了时间,学生的学习才会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否则,学生只能是附和教师,无法学到真正的知识,自主学习也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少讲,要坚持“精讲”,教师的讲应是引导、启发、指出思考的方向。 如果有了这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就会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其自主性和创造性就会充分发挥出来,由此真正创设高中历史的高效课堂。
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史料,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今的高中历史教材也充分重视史料的作用。对于高中学生来讲,通过对史料知识的学习可以加深他们对历史的真实感受,并能够直接参与到历史问题的解决实践当中。史料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而不是要学生去大量阅读史料和大量做材料解析题。而且,中外历史史料浩如烟海,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学生对史料的理解程度不同。因此,教师必须事先进行选择,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知识的储备情况,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用那些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加以编辑和整理,有时甚至需要提供一些特定的答案。通过分析一条条史料,使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重视史料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程度,提升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领悟历史学习方法,增强历史学科素养,形成正确的、高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材上有许多相关的史料,教材作为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它所引用的史料一般是为了说明书本阐述的某个观点,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是比较贴切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比如,必修一《罗马人的法律》中“十二铜表法”是本节的一重点内容,又比较抽象。在此,教师就可直接选用“资料卡片”有关“十二铜表法”的法律条文的材料进行设问,让学生认识法律条文所涉及的内容,并直接对其进行评价。在具体的历史现象面前不难得到认识:法律在一定范围内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打击贵族的专横,又同时表现了法律落后的一面。这样的论从史中出,增加真实性、具体性、可靠性,更便于学生在理解中记住结论。还有,关于“九•一八”事变,课本上有四则史料,可帮助学生认清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特别是根本原因,这就为学生以后认识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时期政策的整体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另外,《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参考资料和研究动态,这里面的材料与教材内容的联系比较紧密,我们可以适当的选用。例如可以把《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建构框架,从而形成对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整体认识。同样,也可把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的讲话、“七•七”事变后的庐山讲话与“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的自卫宣言组合在一起,分析不同时期蒋介石态度的转变,并进行分析,总结其变化的原因。学生在这些史料的辨析中很容易理解当时历史的状况。这种对材料的重新组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不仅提高了分析运用材料的水平,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如果史料运用得当,就会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时,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教师应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正确反映历史史实,处理好历史史料教学中的趣味性与科学性的关系。史料作为历史的组织细胞,如果不正确或不具体,就难以对历史进行准确的把握,就不能引起学生兴趣。那些随意夸张歪曲历史史实,把神话故事、传说故事当作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
四.紧扣课时中心,优化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本的编排与以往的教材编排不一样,它是按照专题形式编排的,既然是专题就肯定是围绕某个中心的,我们在进行情境教学时切忌偏离甚至远离课时中心。如《太平天国运动》,此课的课时中心在导语中已阐明的比较清楚: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我们在讲课时必须紧扣这个中心,正确定位太平天国在民主革命中的先驱地位。如果说过多地讲述太平天国的经过和失败的原因,这明显是偏离了课时中心,那样的课肯定是失败的。紧扣课时中心可以说是情境创设有效性达成的前提,接下去我们要考虑的是在紧扣课时中心下的具体情境创设。
新课程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这种课程目标和课程特点必然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优化。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分组合作探究的互动,让学生既掌握了这个知识的目标要求,又学会了分角度换位思考的能力目标要求,还在集体探究的活跃气氛中培养了集体合作感和荣誉感,情感态度价值观也相应得到了提升。所以说,有效的情境创设有利于课堂三维目标的生成。
五.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从身边的事情说起
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课标”明确地将社会生活史纳入经济史领域,指出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这些都为实现教学与生活经验的结合、创设生活情境提供了便利,也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著名的组织行为学者,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卡尔•韦克转述过一个实验:把六只蜜蜂和六只苍蝇各自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观察的结果是,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蜜蜂较之苍蝇智力要高得多,蜜蜂会筑巢,苍蝇不会;蜜蜂有蜂王,是社会性生物,苍蝇不是。但为什么蜜蜂找不到出口呢?韦克认为,正是由于它们的智力,蜜蜂才灭亡了。 蜜蜂以为,囚室的出口必然在光线最明亮的地方;它们不停地重复着这种合乎逻辑的行动。那些愚蠢的苍蝇则对事物的逻辑毫不留意,全然不顾亮光的吸引,四下乱飞,结果误打误撞地碰上了好运气。这个实验启发我们,任何线形的、唯一的、简单重复的逻辑训练,都会导致人的视野狭窄、思维局限,最终结果是导致人的愚蠢。现今应试教育中的这种读书、练习、频考,可以说就是这种训练。《人民日报》2006年4月24日发表了一篇《“山西的省会在哪里?”》的文章,文章中说,这是上海著名高校自主招生的一道面试题。这样一道题,竟被诸多优秀考生公认为“最难回答的问题”,而且,不知道山西省会在哪里的考生,已同时接到复旦、交大预录取通知书。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因为教育观念、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偏差与局限而严重脱离了学生生活,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有电视不让学生看、课外的书籍不让学生读,除了教材还是教材,除了作业还是作业,除了考试还是考试。填鸭式教学、满堂灌、照本宣科等现象屡见不鲜,使本来鲜活的历史变得呆板,学生也只能望“史”兴叹。把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使教学语言生活化、教学方式生活化,不死扣教材、不成天考试、不局限于教室。让学生既能眼观黑板,又能耳听窗外;既能检验即成的学业,又可以发展自己的独特兴趣;既身在教室,又胸怀天下;既读教材,又尽可能多地接触大众文化等等,才有利于体现历史学科的价值、有利于树立新的教育观。
总之,高效高中历史课堂的创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下,就有不同的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是让课堂活起来,使原本沉闷乏味的课堂气氛换成欢快、互动、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自觉、主动地去探索、去思考,活起来的历史课堂一定是高效的。
(作者通联:444300湖北省巴东神农溪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