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尊敬的袁部长:您好!
适值您出任教育部长之际,我——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以公开信的形式向您提出当下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八大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所述所议,当属一孔之见,偏颇之处在所难免。
1.当下的基础教育是目中无“人”的教育。尽管各级各类学校在总结教育成果和办学成就时,都以八股文式的文字,罗列出育人的种种辉煌和卓越。但从教育本身来看,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都程度不等地存在着漠视人的存在、忽视人的发展、甚至是亵渎人的尊严的严重问题。突出的表现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围着知识转、学生围着分数转、家长围着考试转,这成了学校教育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常态形式。“一切为了考试、为了一切的考试、为了考试的一切”,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终极目标。“得分数者得天下”成为教师、学生和家长高度一致的共识。因此,有人说我们的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不是优秀的学生,而是卓越的考生。此言毫无虚饰的成分。在这种严重偏离教育主旨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作为活生生的人的存在,被完全的忽视和漠视了。
思考:1998年,李镇西老师在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曾经当面向苏霍姆林斯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您认为您父亲在教育理论上最大的贡献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卡娅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正是我父亲,第一个把‘人性’引入了苏维埃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首先是人学”的论断是教育理论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创造。但是,今天,在所谓的教育改革进行了几十年之后的中国基础教育领域里,目中无“人”的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常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和嘲笑。更有甚者,一个个有灵性的人被模塑、一个个健全的人被摧残、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被杀戮,也已经成为教育成果中重要的副产品,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2.师生负担的异常沉重导致师生一体化肤浅。踏着新千年的第一缕阳光,教育部重磅推出的减负令不可谓不悦人耳目,也不可谓不振奋人心。但是,时至今天,九年的时光已过,学生学业负担不但没有丝毫减轻,相反日益加重。如果有谁对此持怀疑态度,则只需要去看看大中小学生乃至幼儿园的小朋友中,有多少人戴着眼镜;去看看节假日里,学生作业的数量是十几页还是几十页;去看看夜晚熄灯最晚的是学生的房间还是爸妈的房间;去看看有多少学生的书包早已演变成书筐……就可以疑虑顿消了。非但如此,教师负担之重也成为基础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之一。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忙到熄灯,还是不中。“起得比公鸡还早,睡得比小姐还迟,干得比牛马还累,责任比省长还大,名声比汉奸还差,挣钱比民工还少,装得比总统还像”,虽有些夸张,但却是教师真实生存现状的形象写照。
思考:科学泰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这话似乎是针对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来讲的。如果以考试成绩作为评定肤浅还是深刻的标准,那么,这过重的负担带来的绝不只是肤浅。如果仅仅从掌握知识要点的角度来衡量,无论其达到怎样的高度,无论其达到怎样的宽度,也无论其延伸到何等的深度,都与肤浅脱不了干系。至于说我们所培养的人是否肤浅,只要看看我们的教育“硕果”中,那些“英才们”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就会不言自明。笔者曾经不知轻重地断言:中国基础教育的这种竭泽而渔式的开发脑力资源的大规模持久性行动,将在五十年乃至一百年之后,给中华文明带来毁灭性的重大灾难。
3.农村教育中诸多恶性问题的不断凸显将使整个中国教育失去发展的坚实根基。首先,教师结构失调,师资力量薄弱问题日渐明显。随着城市学校的不断改建、扩建、新建,师资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出现了市级学校从县级学校选拔人才,县级学校从乡镇级学校选拔人才,乡镇级学校从村级小学选拔人才的人才联动现象。一位地级市的教研员在一次教育质量分析会上指出,这种选拔人才方式造成的结果必然是选拔上来的人才不能够满足高一级学校的教育教学需要,而低一级学校出现人才真空,导致师资队伍建设的全面滑坡。此语可谓是一语中的。其次,学生流失严重。学业负担过重、师生关系日渐淡化、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不少家长和学生产生了新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即使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辍学务工者大有人在。农村中小学校中,教室几近十室九空的窘相绝非个案。再次,挪用教育经费现象触目惊心。据知情人士介绍,一所农村小学,一年间用于吃喝招待、应酬送礼的费用高达几万元者已非少数。最后,教学质量严重滑坡。上述几方面情形的普遍存在,加之教学设施不能及时得到更新和补充,教学质量的严重下滑当属必然。
思考: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的比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占绝对多数。但是,农村教育中众多恶性问题的不断凸显,不能及时地得到改进和完善,必然会给整个基础教育带来致命性的灾难。国家对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的高度重视,充分说明了“三农”问题在整个民族发展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价值和作用。同样,农村教育中所存在的众多问题,也要引起政府和教育行政机关的高度重视。
4.口号加评估,使教育中的形式主义泛滥成灾。形式主义泛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花样繁多的教育口号漫天飞舞。曾经一度被网络热炒的《中国教育的十大谎言》则集中体现了各级各类政府机关和学校在办教育过程中的口号化追求。其中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样两则:一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如果仅仅从口号本身看,确实完美无缺。但是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假汉语特殊的造句功能玩儿的文字游戏而已。二是有关部长和主任们常讲的类似口头禅似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经典口号,一方面将教育办得几近千夫所指,一方面又厚颜无耻地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喊得震耳欲聋。形式主义泛滥的另一重要标志是各类评估检查使所有的大中小学无有还手之功、只有招架之力,甚至连招架之力也荡然无存。最为典型的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所下发的“禁补令”,不可谓不及时、不可谓不明确、不可谓不严格、不可谓不具体。同样,也不可谓不形同虚设。
思考:以行政化的手段、运动式的思维、表面化的追求、官样化的风格来办教育,其结局必然是糟蹋了教育,也危害了学生。一会儿让样板戏进课堂,一会儿让集体舞进校园,一会儿是阳光体育冬季长跑,一会是“3 2方案”,一会儿是大综合,一会儿是新课程改革过度,一会儿是课堂教学的回归……真可谓是山重水复、乱花迷眼。其结果不只是学生的穷于应付、也不只是教师的两眼茫然,更有甚者,时至今日,连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何,也很少有人知道了。
5.科学评价标准的严重缺失,使得学校教育失去了正确的方向。无论是社会,还是政府,评价学校的主要依据依然是升学率。如果说过去人们对片面追求升学率还颇有微词的话,那么如今所不同的是,人们早已不再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是代之以全面追求升学率。这在最近山东省沂水县政府下发的红头文件中便可找到最好的注解。事实上,有多少县委县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所作所为和沂水县惊人地相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红头文件让沂水的领导闹了个脸红耳赤。于是,出现了社会和政府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学校以升学率评价班级,班级以升学率评价老师,老师以升学率高低的全部标准——考试分数——评价学生,学生也以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自己是优是劣的标志性存在。按照人们惯常的认识标准,排名第二者较之于排名第一者,就是失败者。这一点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的低年级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
思考:有人说,我们的教育是制造失败者的教育,这话一点不假。要真正对钱学森大师留给总理也是留给国人的“教育难题”——即“为什么中国的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找到准确的答案,也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是我想,一个只能培养失败者的教育体制,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才是正常的。相反,如果培养出了杰出的人才,倒是咄咄怪事。如果说共和国的教育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努力之后,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确是事实。但是在这种时候我们又惯常于一白遮百丑,甚至连存在的最大问题也可以遮掩过去。这最大的问题就是,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仍然不明白评价教育优劣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所有教育人的耻辱。
6.教育资源不公成为教育的一大伤痛。且不说如中西部等大的范围内不同区域的教育资源不公有天渊之别,也不说如北京与诸如河南等地相比,教育资源的不公触目惊心;单单就一个地级市或者一个县城内,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也是有目共睹的。即使是同在一个城市,同属于一个类型的学校,教育资源的不公也显而易见。这就是择校热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之一。不仅如此,即使是在同一所学校,或因家长身份地位的不同,或因家长缴费多少的不同,学生所享受的教育资源也是各不相同的。最近在网络上热议的一些学校“因财施教”,所办的重点班、实验班、创新班等等,莫不如此。
思考:有道是不平则鸣。教育资源的不公平是导致人们对教育千夫所指的重要原因之一。更何况,这种不公与时俱进式地在加大着、凸显着。尤其无法想象的是,地方政府部门,不是在尽心尽力地减少这种不公,而是在强化着这种不公。于是,对薄弱学校的雪中送炭形同虚设,对优质学校的锦上添花却步步扎实。因为,这些优质学校维系着特权集团的特权利益。有关资料表明:占人口不过10%的党政干部、高中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占去了被调查的重点高中的42.1%的名额。某省财政厅与某全国知名重点中学达成的协定更是反映了这种赤裸裸的交换关系——该中学每接收一名财政厅官员的子女,将拨付50万元的教育经费。
7.教育腐败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对于基础教育领域来说,教育腐败主要体现在两个大的方面:教育收费和公款消费。不论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自愿,择校费中属于学校显性收入部分的竞相加码和属于学校当权者隐性收入部分的不断攀高,使得“就近入学或者划片招生”早已成为一块蒙蔽弱势家长的挡箭牌。有权有势者自然不会为择校而发愁,虽无权势但属有钱阶层者,也可借助钱的作用“让鬼推磨”。生活中不时可以听到有关人员发出这样的高论:“明明知道去某某学校不一定是好事,但是不去吧,还真的丢不起那人!”所以,那些特权学校与一般学校的不同,不只是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不同,同时也成为检验和衡量家长社会地位高低的试金石。
至于说那有限的教育费用,几乎到了雁过拔毛的地步:不论是中学还是小学,几乎所有的校长逢年过节都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进贡”用以孝敬自己的顶头上司。各校校长孝敬中心校校长,同时各校校长和中心校校长又一起孝敬教育局的科长、局长。当然,在孝敬的过程中,所有的孝敬者又都不会忘记留下自己的那一份辛苦钱。岂止是过节,更有一些学校领导和教育局(委)的领导,过生日要摆宴席,不论老的小的;结婚纪念日要摆宴席,不论纸婚金婚;红白喜事要摆宴席,不论死的活的。而属下的校长和准校长、大小官员和准官员们,则是逢宴必送。如果说所有的送礼者中,有人是出自己的血来讨领导的欢颜,那也一定是那些带“准”字的校长或官员们。
此外,从城市到农村,从中学到小学,教育行业中以校长为核心的特权人士,利用公款进行吃喝早已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常态”。“革命小酒天天醉”,在校长群体中绝对是一道不败的风景。
思考: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其实,几乎所有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在教育行业中也都不乏其例。只不过教育的腐败所带来的危害直接或者间接地危害到了学生的心灵。因此,其危害的程度比其它任何行业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8.民办教育寒潮阵阵,进退维谷。按照国际惯例,都是政府办好公办学校,满足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孩子的求学需要;而其他宗教机构、社会团体、私营企业和个人等办好私立学校,满足部分富裕家庭孩子的求学需要。但是,作为穷国办大教育的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如此,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完全视民办学校为“私生子”,政策上不予倾斜,经济上不予扶持。相反,以各种手段挤占和瓜分民办学校的生源市场,明抢兼暗夺民办学校的师资力量。其样板工程是,尽管教育部多次走过场似地发布文件,禁止公办高中招收复读生,但是不少地方的政府机构和教育部门出于政绩考虑,公然支持甚至指令公办高中办复读班。还有,很多民办学校成为公办学校的教师培训基地,也使得民办学校哭笑不得。其具体方略和过程是:高校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无门的情况下,选择去民办学校工作。几年之后,刚刚成为教育行业中的熟手或者能手时,一年一度的政府“招教”,就将民办学校的师资队伍打击得支离破碎,溃不成军。
思考:尽管《民办教育法》已经实施多年,但时至今日,有关人士曾断言:中国尚没有真正的民办教育。这不是中国没有民办教育的市场需求,而是政府没有为民办教育创造合适的生存环境。有关人士曾经大声疾呼,国内教育体系应该弘扬两个积极性:一个是政府的积极性——保障穷人读书;另一个是社会的积极性——由慈善和宗教团体帮助有需要的人,办私立学校给予国民选择优质教育的权利。在教育部有关领导提出“名校办分校”的教育发展战略之后,民办教育的冬季已经来临,直到今天,民办学校的春天依然遥遥无期,音讯全无。这不能不说是教育发展的一大悲哀。
袁部长,我注意到了近期网络上几近爆满的帖子对您寄予的厚望,我更深知您的任重而道远。对于上述八条内容,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在危言耸听。但危言可鉴,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化三尺之冰更非一日之功。中国基础教育工作中的种种问题,不是此前的有关部门没有作为,而是有关部门从未有针对性地将任意一个问题解决到位、解决彻底。这就造成了旧的问题“涛声依旧”,新的问题层出不穷。于是才出现了当下的基础教育工作“乱象丛生”的局面。
尽管上文说民办教育的春天遥遥无期。但是我还想借用那句著名的诗句,来表达对明天的希望。
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一个草根教师
2009年11月4日夜
适值您出任教育部长之际,我——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以公开信的形式向您提出当下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八大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所述所议,当属一孔之见,偏颇之处在所难免。
1.当下的基础教育是目中无“人”的教育。尽管各级各类学校在总结教育成果和办学成就时,都以八股文式的文字,罗列出育人的种种辉煌和卓越。但从教育本身来看,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都程度不等地存在着漠视人的存在、忽视人的发展、甚至是亵渎人的尊严的严重问题。突出的表现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围着知识转、学生围着分数转、家长围着考试转,这成了学校教育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常态形式。“一切为了考试、为了一切的考试、为了考试的一切”,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终极目标。“得分数者得天下”成为教师、学生和家长高度一致的共识。因此,有人说我们的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不是优秀的学生,而是卓越的考生。此言毫无虚饰的成分。在这种严重偏离教育主旨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作为活生生的人的存在,被完全的忽视和漠视了。
思考:1998年,李镇西老师在纪念苏霍姆林斯基诞辰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曾经当面向苏霍姆林斯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您认为您父亲在教育理论上最大的贡献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卡娅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正是我父亲,第一个把‘人性’引入了苏维埃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首先是人学”的论断是教育理论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创造。但是,今天,在所谓的教育改革进行了几十年之后的中国基础教育领域里,目中无“人”的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常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和嘲笑。更有甚者,一个个有灵性的人被模塑、一个个健全的人被摧残、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被杀戮,也已经成为教育成果中重要的副产品,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2.师生负担的异常沉重导致师生一体化肤浅。踏着新千年的第一缕阳光,教育部重磅推出的减负令不可谓不悦人耳目,也不可谓不振奋人心。但是,时至今天,九年的时光已过,学生学业负担不但没有丝毫减轻,相反日益加重。如果有谁对此持怀疑态度,则只需要去看看大中小学生乃至幼儿园的小朋友中,有多少人戴着眼镜;去看看节假日里,学生作业的数量是十几页还是几十页;去看看夜晚熄灯最晚的是学生的房间还是爸妈的房间;去看看有多少学生的书包早已演变成书筐……就可以疑虑顿消了。非但如此,教师负担之重也成为基础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之一。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忙到熄灯,还是不中。“起得比公鸡还早,睡得比小姐还迟,干得比牛马还累,责任比省长还大,名声比汉奸还差,挣钱比民工还少,装得比总统还像”,虽有些夸张,但却是教师真实生存现状的形象写照。
思考:科学泰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这话似乎是针对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来讲的。如果以考试成绩作为评定肤浅还是深刻的标准,那么,这过重的负担带来的绝不只是肤浅。如果仅仅从掌握知识要点的角度来衡量,无论其达到怎样的高度,无论其达到怎样的宽度,也无论其延伸到何等的深度,都与肤浅脱不了干系。至于说我们所培养的人是否肤浅,只要看看我们的教育“硕果”中,那些“英才们”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就会不言自明。笔者曾经不知轻重地断言:中国基础教育的这种竭泽而渔式的开发脑力资源的大规模持久性行动,将在五十年乃至一百年之后,给中华文明带来毁灭性的重大灾难。
3.农村教育中诸多恶性问题的不断凸显将使整个中国教育失去发展的坚实根基。首先,教师结构失调,师资力量薄弱问题日渐明显。随着城市学校的不断改建、扩建、新建,师资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出现了市级学校从县级学校选拔人才,县级学校从乡镇级学校选拔人才,乡镇级学校从村级小学选拔人才的人才联动现象。一位地级市的教研员在一次教育质量分析会上指出,这种选拔人才方式造成的结果必然是选拔上来的人才不能够满足高一级学校的教育教学需要,而低一级学校出现人才真空,导致师资队伍建设的全面滑坡。此语可谓是一语中的。其次,学生流失严重。学业负担过重、师生关系日渐淡化、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不少家长和学生产生了新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即使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辍学务工者大有人在。农村中小学校中,教室几近十室九空的窘相绝非个案。再次,挪用教育经费现象触目惊心。据知情人士介绍,一所农村小学,一年间用于吃喝招待、应酬送礼的费用高达几万元者已非少数。最后,教学质量严重滑坡。上述几方面情形的普遍存在,加之教学设施不能及时得到更新和补充,教学质量的严重下滑当属必然。
思考: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的比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占绝对多数。但是,农村教育中众多恶性问题的不断凸显,不能及时地得到改进和完善,必然会给整个基础教育带来致命性的灾难。国家对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的高度重视,充分说明了“三农”问题在整个民族发展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价值和作用。同样,农村教育中所存在的众多问题,也要引起政府和教育行政机关的高度重视。
4.口号加评估,使教育中的形式主义泛滥成灾。形式主义泛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花样繁多的教育口号漫天飞舞。曾经一度被网络热炒的《中国教育的十大谎言》则集中体现了各级各类政府机关和学校在办教育过程中的口号化追求。其中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样两则:一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如果仅仅从口号本身看,确实完美无缺。但是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假汉语特殊的造句功能玩儿的文字游戏而已。二是有关部长和主任们常讲的类似口头禅似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经典口号,一方面将教育办得几近千夫所指,一方面又厚颜无耻地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喊得震耳欲聋。形式主义泛滥的另一重要标志是各类评估检查使所有的大中小学无有还手之功、只有招架之力,甚至连招架之力也荡然无存。最为典型的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所下发的“禁补令”,不可谓不及时、不可谓不明确、不可谓不严格、不可谓不具体。同样,也不可谓不形同虚设。
思考:以行政化的手段、运动式的思维、表面化的追求、官样化的风格来办教育,其结局必然是糟蹋了教育,也危害了学生。一会儿让样板戏进课堂,一会儿让集体舞进校园,一会儿是阳光体育冬季长跑,一会是“3 2方案”,一会儿是大综合,一会儿是新课程改革过度,一会儿是课堂教学的回归……真可谓是山重水复、乱花迷眼。其结果不只是学生的穷于应付、也不只是教师的两眼茫然,更有甚者,时至今日,连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何,也很少有人知道了。
5.科学评价标准的严重缺失,使得学校教育失去了正确的方向。无论是社会,还是政府,评价学校的主要依据依然是升学率。如果说过去人们对片面追求升学率还颇有微词的话,那么如今所不同的是,人们早已不再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是代之以全面追求升学率。这在最近山东省沂水县政府下发的红头文件中便可找到最好的注解。事实上,有多少县委县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所作所为和沂水县惊人地相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红头文件让沂水的领导闹了个脸红耳赤。于是,出现了社会和政府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学校以升学率评价班级,班级以升学率评价老师,老师以升学率高低的全部标准——考试分数——评价学生,学生也以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自己是优是劣的标志性存在。按照人们惯常的认识标准,排名第二者较之于排名第一者,就是失败者。这一点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的低年级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
思考:有人说,我们的教育是制造失败者的教育,这话一点不假。要真正对钱学森大师留给总理也是留给国人的“教育难题”——即“为什么中国的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找到准确的答案,也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是我想,一个只能培养失败者的教育体制,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才是正常的。相反,如果培养出了杰出的人才,倒是咄咄怪事。如果说共和国的教育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努力之后,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确是事实。但是在这种时候我们又惯常于一白遮百丑,甚至连存在的最大问题也可以遮掩过去。这最大的问题就是,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仍然不明白评价教育优劣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所有教育人的耻辱。
6.教育资源不公成为教育的一大伤痛。且不说如中西部等大的范围内不同区域的教育资源不公有天渊之别,也不说如北京与诸如河南等地相比,教育资源的不公触目惊心;单单就一个地级市或者一个县城内,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也是有目共睹的。即使是同在一个城市,同属于一个类型的学校,教育资源的不公也显而易见。这就是择校热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之一。不仅如此,即使是在同一所学校,或因家长身份地位的不同,或因家长缴费多少的不同,学生所享受的教育资源也是各不相同的。最近在网络上热议的一些学校“因财施教”,所办的重点班、实验班、创新班等等,莫不如此。
思考:有道是不平则鸣。教育资源的不公平是导致人们对教育千夫所指的重要原因之一。更何况,这种不公与时俱进式地在加大着、凸显着。尤其无法想象的是,地方政府部门,不是在尽心尽力地减少这种不公,而是在强化着这种不公。于是,对薄弱学校的雪中送炭形同虚设,对优质学校的锦上添花却步步扎实。因为,这些优质学校维系着特权集团的特权利益。有关资料表明:占人口不过10%的党政干部、高中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占去了被调查的重点高中的42.1%的名额。某省财政厅与某全国知名重点中学达成的协定更是反映了这种赤裸裸的交换关系——该中学每接收一名财政厅官员的子女,将拨付50万元的教育经费。
7.教育腐败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对于基础教育领域来说,教育腐败主要体现在两个大的方面:教育收费和公款消费。不论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自愿,择校费中属于学校显性收入部分的竞相加码和属于学校当权者隐性收入部分的不断攀高,使得“就近入学或者划片招生”早已成为一块蒙蔽弱势家长的挡箭牌。有权有势者自然不会为择校而发愁,虽无权势但属有钱阶层者,也可借助钱的作用“让鬼推磨”。生活中不时可以听到有关人员发出这样的高论:“明明知道去某某学校不一定是好事,但是不去吧,还真的丢不起那人!”所以,那些特权学校与一般学校的不同,不只是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不同,同时也成为检验和衡量家长社会地位高低的试金石。
至于说那有限的教育费用,几乎到了雁过拔毛的地步:不论是中学还是小学,几乎所有的校长逢年过节都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进贡”用以孝敬自己的顶头上司。各校校长孝敬中心校校长,同时各校校长和中心校校长又一起孝敬教育局的科长、局长。当然,在孝敬的过程中,所有的孝敬者又都不会忘记留下自己的那一份辛苦钱。岂止是过节,更有一些学校领导和教育局(委)的领导,过生日要摆宴席,不论老的小的;结婚纪念日要摆宴席,不论纸婚金婚;红白喜事要摆宴席,不论死的活的。而属下的校长和准校长、大小官员和准官员们,则是逢宴必送。如果说所有的送礼者中,有人是出自己的血来讨领导的欢颜,那也一定是那些带“准”字的校长或官员们。
此外,从城市到农村,从中学到小学,教育行业中以校长为核心的特权人士,利用公款进行吃喝早已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常态”。“革命小酒天天醉”,在校长群体中绝对是一道不败的风景。
思考: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其实,几乎所有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在教育行业中也都不乏其例。只不过教育的腐败所带来的危害直接或者间接地危害到了学生的心灵。因此,其危害的程度比其它任何行业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8.民办教育寒潮阵阵,进退维谷。按照国际惯例,都是政府办好公办学校,满足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孩子的求学需要;而其他宗教机构、社会团体、私营企业和个人等办好私立学校,满足部分富裕家庭孩子的求学需要。但是,作为穷国办大教育的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如此,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完全视民办学校为“私生子”,政策上不予倾斜,经济上不予扶持。相反,以各种手段挤占和瓜分民办学校的生源市场,明抢兼暗夺民办学校的师资力量。其样板工程是,尽管教育部多次走过场似地发布文件,禁止公办高中招收复读生,但是不少地方的政府机构和教育部门出于政绩考虑,公然支持甚至指令公办高中办复读班。还有,很多民办学校成为公办学校的教师培训基地,也使得民办学校哭笑不得。其具体方略和过程是:高校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无门的情况下,选择去民办学校工作。几年之后,刚刚成为教育行业中的熟手或者能手时,一年一度的政府“招教”,就将民办学校的师资队伍打击得支离破碎,溃不成军。
思考:尽管《民办教育法》已经实施多年,但时至今日,有关人士曾断言:中国尚没有真正的民办教育。这不是中国没有民办教育的市场需求,而是政府没有为民办教育创造合适的生存环境。有关人士曾经大声疾呼,国内教育体系应该弘扬两个积极性:一个是政府的积极性——保障穷人读书;另一个是社会的积极性——由慈善和宗教团体帮助有需要的人,办私立学校给予国民选择优质教育的权利。在教育部有关领导提出“名校办分校”的教育发展战略之后,民办教育的冬季已经来临,直到今天,民办学校的春天依然遥遥无期,音讯全无。这不能不说是教育发展的一大悲哀。
袁部长,我注意到了近期网络上几近爆满的帖子对您寄予的厚望,我更深知您的任重而道远。对于上述八条内容,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在危言耸听。但危言可鉴,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化三尺之冰更非一日之功。中国基础教育工作中的种种问题,不是此前的有关部门没有作为,而是有关部门从未有针对性地将任意一个问题解决到位、解决彻底。这就造成了旧的问题“涛声依旧”,新的问题层出不穷。于是才出现了当下的基础教育工作“乱象丛生”的局面。
尽管上文说民办教育的春天遥遥无期。但是我还想借用那句著名的诗句,来表达对明天的希望。
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一个草根教师
2009年11月4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