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实际,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修养、法律意识、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使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培养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和人物,联系我们偏僻乡村中学的实际,针对初中生特点,我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如下教学方法。
一、阅读
阅读就是通过眼睛这个感官接受信息。在现实生活中,大脑中大约有80%的知识和记忆都是通过眼睛获取的。这条渠道是否通畅,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发展。可见,阅读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思想政治属文科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且教材内容并不深奥,许多概念、原理等学生读后一般都能理解。一旦不读,那学习效果就完全不同。
二、新授
新授就是教师把新知识系统地讲解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师的新授是否清楚、科学、合理,主要与课前的准备工作做得是否到位有关。课备得好、准备充分,授课效率就高;反之,授课效率就底。教师的讲授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时间把握。不少文献资料都提出,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但说归说,真正落实还是不容易。课前准备不充分的教师,往往把一节课时间大都花在对教材的烦琐讲解上,出现了“连讲几节放一边,考前复习再见面”的错误现象。笔者认为:正确的新授课时限应是本節课的五分之二左右。人的大脑其实就是一部活的机器,也有疲惫的时候。因此,把握效率最佳的一二十分钟时间进行新授,远比一节课四十分钟都啰嗦讲解,效果要好。
2.方法得当。教师在备课时,教什么内容已是心中有数,需要考虑的则是如何教。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笛卡尔也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得更深刻:“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这种才华。”方法问题如此重要,我们教师怎能置之不理呢?如何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根据具体进行斟酌选用。如:新授识记的概念、原理,最好用“读书指导法”和“讲解法”,对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有重要作用;新授理解的重点、难点,最好用“讲授法”和“谈话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教师讲授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来获取知识,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新授实践性较强的知识,最好用“参观法”和“讨论法”,有利于学生通过直观获取知识,提高学生自学和独立钻研的能力,等等。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在某一次教学中,也不可能只用一种或两种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结合着运用。归根到底,教无定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三、讨论
讨论,也称课堂讨论,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的问题或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交流意见,相互启发补充,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前面的“阅读”和“新授”中,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知”,但还缺乏“行”。课堂讨论是从“知”过渡到“行”,从“理论”上升到“实践”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讨论诚如萧伯纳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每个人就会有两种思想。”另外,讨论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有效的训练。
1.讨论以学生为本。活泼好动的初中学生求知欲较强,善于表现自己,是天生的学习活动的承担者,是知识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还是讨论者,他们个个喜爱讨论,也能够讨论。从这一实际出发,讨论还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曲。教师在组织每一次讨论时,都要努力使每个学生能参与进去,让学生尽兴发挥;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讨论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讨论积极性的激发者。这种课堂讨论既回归了讨论本身的真实——人人参与讨论,也回归了教育体系的基本理念——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更回归了教育的本体——学生。另外,课堂讨论要以本节内容为主,如文中的“议一议”或文中的案例等。
2.“不打无准备之仗”。在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问题和讨论的具体要求、实施办法等,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认真准备意见,不但老师做到胸有成竹,学生也应该做到成竹在胸。准备充分才会取得成功。讨论之前的从分准备,是讨论取得良好效果不可缺少的第一步。在讨论时,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使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又要不离主题,紧扣中心进行讨论,必要时教师应启发、引导,但绝不能包办代替。讨论结束时,教师应作总结。没有小结的课,永远是还未完成的课,讨论也是如此,没有总结的讨论永远也没有个了结。因此,在讨论完成后,教师应指出发言的正确意见和错误之处,肯定其优点,否定其不足,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让学生感到有始有终,且对讨论的问题能清楚明白。讨论小结可稍长一些,也可三言两语,但绝不能没有。
一、阅读
阅读就是通过眼睛这个感官接受信息。在现实生活中,大脑中大约有80%的知识和记忆都是通过眼睛获取的。这条渠道是否通畅,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发展。可见,阅读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思想政治属文科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且教材内容并不深奥,许多概念、原理等学生读后一般都能理解。一旦不读,那学习效果就完全不同。
二、新授
新授就是教师把新知识系统地讲解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师的新授是否清楚、科学、合理,主要与课前的准备工作做得是否到位有关。课备得好、准备充分,授课效率就高;反之,授课效率就底。教师的讲授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时间把握。不少文献资料都提出,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但说归说,真正落实还是不容易。课前准备不充分的教师,往往把一节课时间大都花在对教材的烦琐讲解上,出现了“连讲几节放一边,考前复习再见面”的错误现象。笔者认为:正确的新授课时限应是本節课的五分之二左右。人的大脑其实就是一部活的机器,也有疲惫的时候。因此,把握效率最佳的一二十分钟时间进行新授,远比一节课四十分钟都啰嗦讲解,效果要好。
2.方法得当。教师在备课时,教什么内容已是心中有数,需要考虑的则是如何教。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笛卡尔也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得更深刻:“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这种才华。”方法问题如此重要,我们教师怎能置之不理呢?如何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根据具体进行斟酌选用。如:新授识记的概念、原理,最好用“读书指导法”和“讲解法”,对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有重要作用;新授理解的重点、难点,最好用“讲授法”和“谈话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教师讲授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来获取知识,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新授实践性较强的知识,最好用“参观法”和“讨论法”,有利于学生通过直观获取知识,提高学生自学和独立钻研的能力,等等。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在某一次教学中,也不可能只用一种或两种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结合着运用。归根到底,教无定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三、讨论
讨论,也称课堂讨论,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的问题或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交流意见,相互启发补充,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前面的“阅读”和“新授”中,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知”,但还缺乏“行”。课堂讨论是从“知”过渡到“行”,从“理论”上升到“实践”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讨论诚如萧伯纳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每个人就会有两种思想。”另外,讨论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有效的训练。
1.讨论以学生为本。活泼好动的初中学生求知欲较强,善于表现自己,是天生的学习活动的承担者,是知识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还是讨论者,他们个个喜爱讨论,也能够讨论。从这一实际出发,讨论还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曲。教师在组织每一次讨论时,都要努力使每个学生能参与进去,让学生尽兴发挥;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讨论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讨论积极性的激发者。这种课堂讨论既回归了讨论本身的真实——人人参与讨论,也回归了教育体系的基本理念——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更回归了教育的本体——学生。另外,课堂讨论要以本节内容为主,如文中的“议一议”或文中的案例等。
2.“不打无准备之仗”。在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问题和讨论的具体要求、实施办法等,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认真准备意见,不但老师做到胸有成竹,学生也应该做到成竹在胸。准备充分才会取得成功。讨论之前的从分准备,是讨论取得良好效果不可缺少的第一步。在讨论时,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使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又要不离主题,紧扣中心进行讨论,必要时教师应启发、引导,但绝不能包办代替。讨论结束时,教师应作总结。没有小结的课,永远是还未完成的课,讨论也是如此,没有总结的讨论永远也没有个了结。因此,在讨论完成后,教师应指出发言的正确意见和错误之处,肯定其优点,否定其不足,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让学生感到有始有终,且对讨论的问题能清楚明白。讨论小结可稍长一些,也可三言两语,但绝不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