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阐述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解决的三个问题。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领导干部;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14-0004-02
当前,全党全国人民都在进一步深入地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但我们一定要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有哪些重要需要解决的呢?我认为至少有三个问题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加以解决的。
一、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问题必须解决
“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的具体要求。社会和谐首先要党内和谐,只有党内关系和谐了,党才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对和谐社会建设起重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党内和谐对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党内和谐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着示范引导作用。社会和谐首要是党内和谐。“党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和基本保障。其次,党内和谐对于社会和谐发挥着政策推动作用。即我们所说的“善治”。和谐社会取决于公共治理本身是不是和谐。党内和谐决定了公共治理和谐,而公共治理的和谐又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再次,党内和谐对于社会和谐发挥着激发活力作用。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推动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而社会活力来自党内活力的生成和发挥,党可以借助执政资源,通过制定方针政策推动社会向和谐方向发展,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全体人民树立和谐理想。实现党内和谐,既是领导人民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也是党的本质属性要求。当前,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以思想理论建设推动党内和谐。思想和谐是党内和谐的灵魂,这是党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创新。加强理论创新的目的就是在党的思想理论的与时俱进中,在新的更高的层次上求得共识。另一方面,要不断推进理论武装工作。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不懈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进一步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当前特别要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放在突出的位置,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领导科学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能力。
第二,以党内民主推动党内和谐。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内政治生活民主、党员思想活跃、尊重多数、保护少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实现党内和谐的重要保证。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要认真贯彻党员权利保障系例,逐步推进党务公开,积极拓展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保障党员行使党章赋予的各项权利。要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第三,以从严治党推动党内和谐。建设和谐的党内关系必须从严治党。首先,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抓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处和预防腐败体系。其次,要严格落实党章规定,保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营造良好和谐的党内关系。再次,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彻底解决当前一些基层组织存在的软弱涣散的问题,使党形成坚强、团结、和谐、统一的整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党的奋斗目标。
第四,以交流沟通推动党内和谐。加强党内交流沟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对于增进党内同志的相互理解、求同存异、消除误会、化解矛盾,促进党内和谐有着重要作用。一是要加强谈心交心。要将定期谈心作为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重要制度。二要加强工作沟通。这种沟通实际上是正常的会议通报制度的补充,是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促进党内同志自觉强化沟通意识。三是要加强党内思想政治工作。要探索建立上级领导与组织人事部门领导与下级领导、工作对象谈话谈心制度,让广大党员、干部少走弯路,健康成才,为建立党内和谐机制奠定良好的思想和组织基础。
第五,以“党员关怀”推动党内和谐。加大“党员关怀”力度,切实保障党员的应有权利,帮助解决党员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是消除和减少不和谐因素,构建和谐的基层党组织的必然要求。一是要关爱所有的党员,特别是对基层困难党员。二是要关爱缺点毛病较多或有过错的党员。各级领导干部和党组织把这项工作做好了,就有利于更好地化消极为积极,更好地消除不稳定因素,巩固党内和谐的成果。
二、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骨干队伍的问题必须解决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只有把领导班子和骨干队伍建设好了,和谐社会建设才能有效组织,科学实施,扎实推进。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骨干队伍。
应以地方各级党委集中换届为契机,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从今年初到明年上半年,全国省市县乡四级党委集中换届,应充分利用好这次机遇,选拔一批熟悉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优秀干部充实各级领导班子,进一步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素质结构,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党委主要领导在班子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于团结和带领党委一班人,领导好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必须特别重视选好配强“一把手”,注重选拔政治上强,民主作风好,领导经验丰富,能够驾驭全局,清正廉洁而又具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优秀干部担任党委主要领导。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特别在领导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绩突出、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可以破格提拔、大胆使用。在选拔年轻干部的同时,应注重安排其他年龄段的干部,实现领导班子年龄结构的合理梯次配备,调动大多数干部的积极性。大力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和能力建设,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坚强领导集体。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按照科学发展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选拔使用干部。“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用什么样的人,不用什么样的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德才兼备,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唯一标准。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德才,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看他能否坚持科学发展,创造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政绩。通过对政绩结果的认定和对取得政绩过程的分析,看干部是不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对党负责、对上级负责与对人民负责有机地统一起来;能否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遵循客观规律,把实干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否具有履行职责的本领尤其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等。概括地讲,就是从政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
造就一支善于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素质的骨干队伍,关键在于深化改革。要坚持扩大民主的改革方向,把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作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方面,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考察预告、任前公示等制度,充分落实并逐步扩大党员和群众对干部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健全干部任用机制,积极探索以公开、平等、竞争上岗制度,不唯学历、资历和身份,不拘一格选贤任能。健全完善干部监督机制,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科学规范并有效监督“一把手”的用人行为。健全完善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建立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的分配制度、奖励和保障制度等。通过深化改革,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制度保证。
三、 学习和践行社会建设理论和社会政策的问题必须解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讲,不熟悉、不懂得的东西很多,尤其是相关理论和政策的掌握还比较欠缺,迫切需要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知识素养。《决定》提出加强社会建设理论和社会政策的学习和教学培训,很有针对性,对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本领,担当起领导社会和谐建设的重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建设未来社会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取得了重要成果。这些成果,集中体现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中,体现在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之中,体现在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之中,体现在党的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之中。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和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深刻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的纲领性贡献。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要把《决定》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作为核心内容,在领会精神实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同时,要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更好地把握规律性、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为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与重大部署结合起来,加深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党和国家方方面面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用的认识,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加强对社会政策的学习,重点学习《决定》提出的一条方针政策,深刻理解各项政策的内涵和所体现的政策思想,全面准确地贯彻执行。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理论创新和创新理论的指导。必须像重视党的执政理论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一样,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在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的进程中加强社会建设理论的创新。要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一些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现实问题,加强理论研究,以新的视野认识新事物,以新的观念研究新情况,注意把握新趋势、新特点、新动向,不断取得积极研究成果,努力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更加完备,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工作更有成效。
作者简介:李爱芳(1964-),女,广东茂名人,广东省茂名市委党校高级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领导干部;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14-0004-02
当前,全党全国人民都在进一步深入地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但我们一定要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有哪些重要需要解决的呢?我认为至少有三个问题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加以解决的。
一、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问题必须解决
“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的具体要求。社会和谐首先要党内和谐,只有党内关系和谐了,党才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对和谐社会建设起重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党内和谐对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党内和谐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着示范引导作用。社会和谐首要是党内和谐。“党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和基本保障。其次,党内和谐对于社会和谐发挥着政策推动作用。即我们所说的“善治”。和谐社会取决于公共治理本身是不是和谐。党内和谐决定了公共治理和谐,而公共治理的和谐又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再次,党内和谐对于社会和谐发挥着激发活力作用。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推动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而社会活力来自党内活力的生成和发挥,党可以借助执政资源,通过制定方针政策推动社会向和谐方向发展,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全体人民树立和谐理想。实现党内和谐,既是领导人民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也是党的本质属性要求。当前,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以思想理论建设推动党内和谐。思想和谐是党内和谐的灵魂,这是党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创新。加强理论创新的目的就是在党的思想理论的与时俱进中,在新的更高的层次上求得共识。另一方面,要不断推进理论武装工作。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不懈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进一步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当前特别要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放在突出的位置,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领导科学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能力。
第二,以党内民主推动党内和谐。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内政治生活民主、党员思想活跃、尊重多数、保护少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实现党内和谐的重要保证。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要认真贯彻党员权利保障系例,逐步推进党务公开,积极拓展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保障党员行使党章赋予的各项权利。要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第三,以从严治党推动党内和谐。建设和谐的党内关系必须从严治党。首先,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抓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处和预防腐败体系。其次,要严格落实党章规定,保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营造良好和谐的党内关系。再次,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彻底解决当前一些基层组织存在的软弱涣散的问题,使党形成坚强、团结、和谐、统一的整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党的奋斗目标。
第四,以交流沟通推动党内和谐。加强党内交流沟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对于增进党内同志的相互理解、求同存异、消除误会、化解矛盾,促进党内和谐有着重要作用。一是要加强谈心交心。要将定期谈心作为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重要制度。二要加强工作沟通。这种沟通实际上是正常的会议通报制度的补充,是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促进党内同志自觉强化沟通意识。三是要加强党内思想政治工作。要探索建立上级领导与组织人事部门领导与下级领导、工作对象谈话谈心制度,让广大党员、干部少走弯路,健康成才,为建立党内和谐机制奠定良好的思想和组织基础。
第五,以“党员关怀”推动党内和谐。加大“党员关怀”力度,切实保障党员的应有权利,帮助解决党员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是消除和减少不和谐因素,构建和谐的基层党组织的必然要求。一是要关爱所有的党员,特别是对基层困难党员。二是要关爱缺点毛病较多或有过错的党员。各级领导干部和党组织把这项工作做好了,就有利于更好地化消极为积极,更好地消除不稳定因素,巩固党内和谐的成果。
二、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骨干队伍的问题必须解决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只有把领导班子和骨干队伍建设好了,和谐社会建设才能有效组织,科学实施,扎实推进。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骨干队伍。
应以地方各级党委集中换届为契机,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从今年初到明年上半年,全国省市县乡四级党委集中换届,应充分利用好这次机遇,选拔一批熟悉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优秀干部充实各级领导班子,进一步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素质结构,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党委主要领导在班子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于团结和带领党委一班人,领导好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必须特别重视选好配强“一把手”,注重选拔政治上强,民主作风好,领导经验丰富,能够驾驭全局,清正廉洁而又具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优秀干部担任党委主要领导。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特别在领导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绩突出、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可以破格提拔、大胆使用。在选拔年轻干部的同时,应注重安排其他年龄段的干部,实现领导班子年龄结构的合理梯次配备,调动大多数干部的积极性。大力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和能力建设,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坚强领导集体。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按照科学发展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选拔使用干部。“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用什么样的人,不用什么样的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德才兼备,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唯一标准。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德才,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看他能否坚持科学发展,创造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政绩。通过对政绩结果的认定和对取得政绩过程的分析,看干部是不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对党负责、对上级负责与对人民负责有机地统一起来;能否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遵循客观规律,把实干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否具有履行职责的本领尤其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等。概括地讲,就是从政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
造就一支善于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素质的骨干队伍,关键在于深化改革。要坚持扩大民主的改革方向,把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作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方面,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考察预告、任前公示等制度,充分落实并逐步扩大党员和群众对干部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健全干部任用机制,积极探索以公开、平等、竞争上岗制度,不唯学历、资历和身份,不拘一格选贤任能。健全完善干部监督机制,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科学规范并有效监督“一把手”的用人行为。健全完善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建立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的分配制度、奖励和保障制度等。通过深化改革,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制度保证。
三、 学习和践行社会建设理论和社会政策的问题必须解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讲,不熟悉、不懂得的东西很多,尤其是相关理论和政策的掌握还比较欠缺,迫切需要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知识素养。《决定》提出加强社会建设理论和社会政策的学习和教学培训,很有针对性,对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本领,担当起领导社会和谐建设的重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建设未来社会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取得了重要成果。这些成果,集中体现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中,体现在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之中,体现在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之中,体现在党的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之中。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和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深刻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的纲领性贡献。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要把《决定》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作为核心内容,在领会精神实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同时,要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更好地把握规律性、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为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与重大部署结合起来,加深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党和国家方方面面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用的认识,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加强对社会政策的学习,重点学习《决定》提出的一条方针政策,深刻理解各项政策的内涵和所体现的政策思想,全面准确地贯彻执行。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理论创新和创新理论的指导。必须像重视党的执政理论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一样,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在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的进程中加强社会建设理论的创新。要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一些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现实问题,加强理论研究,以新的视野认识新事物,以新的观念研究新情况,注意把握新趋势、新特点、新动向,不断取得积极研究成果,努力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更加完备,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工作更有成效。
作者简介:李爱芳(1964-),女,广东茂名人,广东省茂名市委党校高级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党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