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围绕大学生 “四种能力”培养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而高等学校课程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四种能力”重要环节。文章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为背景,以《管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为例,提出应在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特点、理清教学创新思路的基础上,运用问题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大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四种能力;课程教学;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18-0078-03
当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简称“四种能力”)已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将‘四种能力’的培育作为高校制定专业培养计划的核心,贯穿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建立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和模式。而高等学校课程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四种能力”重要环节,本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为背景,以我校《管理学》的教学实践为例,提出应在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特点、理清教学创新思路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大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
一、关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定性
大学教育自从12世纪由欧洲发源起,其理念经历了自由教育(即以宗教教育、人文教育为特征)、学术研究教育的变迁。而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威斯康星大学提出“威斯康星思想”开始,大学开始走出象牙塔,向服务社会发展。时至今日,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已经同普通教育(自由教育)、科学研究等教学理念紧密相连,成为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建立在学科基础上学术性、创新性是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本科教育具有显著的学科性,为完成大学的社会功能围绕学科形成其创新性特征。本科教育的特征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变革。
当前,我国正处于矛盾凸显的战略机遇期,人们需要大学参与解决社会现存的重重矛盾,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对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中共第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
“高等院校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高等教育中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即职业性特点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已成为应有之特征。
二、《管理学》课程在大学生“四种能力”培养中进行教学创新的基本思路
作为一所由各有特色的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形成的新建本科院校,构建本科教育的特征,使我校实现“内涵升本”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作为一所地方举办的高等院校,其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满足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的需要。在这种环境下,由社会需要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双重驱动,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已转变为为地方发展培养一线高级职业人员,本科教育已具有了显著的职业性特征。本科教育的职业性、学术性、创新性特征落实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也正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造能力、创业能力等 “四种能力”的培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财经专业基础课《管理学》的教学实践,应围绕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突出本科教育的特征。
(一)理论教学的创新重点
大学教育通过学术性、创新性特征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业能力,其以学科系统性为基础的,通过学习理论的逻辑推导,进行系统思维训练和学术能力培养,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向科学的前沿,培养学生的审视、反思和批判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愿望和创新意识,培养和开发出学生在专业相关领域开创事业的能力,从而形成学生“四种能力”中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
理论教学的创新重点是通过突出大学教育的学术性、创新性特征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而理论教学的学术性、创新性则体现对问题提出、研究过程、研究方法以及评价理论应用效果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将学生置于经典或前沿理论与研究者所处的历史背景中,体验从问题提出,研究方式尝试和创新,研究过程的疑惑和反复,到创新性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研究过程之中,以及人们对理论的评价等,使学生深刻体验理论的来龙去脉,研究方法的多种多样,研究过程的艰苦卓绝,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愿望、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管理学》课程理论教学中,现有教材以及教师在授课中往往注重介绍研究结论,忽视对问题的引出以及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的传播。因此在理论教学内容上,通过教师对理论进展的跟综研究,注入从研究背景、问题提出到解决方案、研究成果、后人评价等内容,展现出理论的来龙去脉。这部分教学具有比专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性更高层面的含义,实现对学生潜质的挖掘,使学生能力得到升华。在体现本科教育学术性、创新性特征的同时,实现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这一部分是新建本科院校各类课程中亟待加强的教学内容。
(二)实践教学的创新重点
大学教育通过职业性特征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管理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实践教学应围绕职业性特征来开展,通过课程教学的职业性特征来提高、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如何在课程教学中体现职业性?本文认为,应在《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突出管理通用技能的训练,即根据各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群、职业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挖掘并突出未来就业岗位群、职业群所需要的应用性知识和相关技能。就《管理学》课程而言,应用性知识是管理的四项职能,其中包含财经类各专业就业岗位群、职业群的管理通用技能,如制订计划的技能、协调组织中部门冲突的技能、促成变革的技能、团队工作的技能、鼓励与惩戒的表达与实施技能等等。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重点
教学方法以创设仿真情境、引导学习者自我发现为创新重点,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突出学生“四种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的创新源自于人们对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深刻影响着教改方向的是以瑞典心理学家皮雅杰、美国认知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等学者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其基本观点是学生的认知发展表现为一种内部结构的变化,是起源于主体通过活动对客体的适应。为此,在教学的各环节设计仿真情境,让学习者有充分的活动,并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积极活动而自我发现,以便使学生获得深刻的理解;同时让学习者接受新的“情境”,以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发现式或问题式教学、探究性学习、实验教学等强调自我发现、情境仿真和学习者个人体验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各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创新“四种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以注重学习者自我发现、情境仿真以及个人体验的教学方法更能体现对学生“四种能力”培养,这些方法可以根据课程、教师、学生、教学条件的特点创造性地设计、使用。
(一)以“问题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问题式教学通过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相互关联、不断深化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与反思,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其基本模式如下:
问题式教学法的基本模式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问题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与引出。教师在不提供答案的情况下,不断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与现有理论进行验证,对理论的使用条件和有效性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研究与创新的兴趣和意愿。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则须做到:一,问题包含学生所熟悉和关注的内容,二,问题提出的方式是渐进的,使学生能通过他所熟识的知识进入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如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学习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这一内容时使用了问题式教学方法,过程如下:(问)1992年美国第一号零售商是谁?答1992年沃尔玛第一次成为美国第一。(问)那么1992年之前谁是第一?答西尔斯,现在西尔斯仍是美国仅次于沃尔玛的第二大零售商。(问)为什么沃尔玛会超越西尔斯?答美国管理大师汤姆·彼特斯早在1992年之前的几年就预见了这一结果,他说“一个12层的公司无法与一个只有3个层次的公司抗争。”(问)3层的组织结构比12层的组织结构有哪些优势?(问)沃尔玛为什么可以有比西尔斯少得多的组织层次,一个组织如何可以做到尽可能少的层次呢?(问)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怎样?(问)管理幅度受哪些因素影响呢?(问)为什么现在的组织具有扁平化的趋势?(问)1997年沃尔玛在美国有68万名员工,如果按3个层次来计算,它的管理幅度是多少?(问)汤姆·彼特斯关于沃尔玛组织层次的描述是否言过其实?等等。
问题从吸引学生的兴趣到对论证过程体验和结论反思不断深入,学生也从发现结论到对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的体验当中。通过问题对学生思考过程进行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二)以“案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高层次的案例教学法可全面体现对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其基本模式如下图所示。
通过阅读真实案例,学生进入到企业活动的真实环境和仿真练习,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制定行动方案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和提高职业技能的过程;通过在讨论、提供解决方案以及与案例真实进展的相互对比中,学生增强了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处理问题的直觉性,而对那些尚未定义或难以定义的问题和领域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则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模式与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
(三)以“角色扮演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老师搭建特定环境、特定事件的框架内,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角本制作、角色扮演等一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深刻地理解理论和真实世界,找到理论和真实世界的连接点,并揭示事态演变的过程。其对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如下:
理论从复杂纷乱的真实世界中抽象出来,尤其是管理理论,更是来源于不断演进的人类社会活动。而做为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普遍背景单一,思想单纯,对真实世界缺乏了解和体验,认识事物存在不同程度理想化趋势。角色扮演是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很好方法。
“角色扮演”教学法的基本模式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还可以根据教学时间、专业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要求创造性地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如社会实践与企业调查,管理游戏以及开展参考书阅读及“向同学介绍一本有用的管理书籍”活动等。多种方法同时或交替地使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我们的课程教学立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学术性、创新性、职业性特征,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内容上进行重新思索,同时依据认知心理学的新进展,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段世萍.西方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2]李志平等.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育基本特征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04,(9).
[3]徐文蔚.案例教学法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甘肃农业.2006,(6).
[4]邬文兵等.管理学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J]. 中国大学教育.2006,(2).
[5]姚金江等.发现式教学法的一个案例[J]. 数据通报.2004,(8).
课题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规划精品课程改革与建设项目《管理学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葛兵,江苏镇江人,广西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集群。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四种能力;课程教学;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18-0078-03
当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简称“四种能力”)已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将‘四种能力’的培育作为高校制定专业培养计划的核心,贯穿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建立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和模式。而高等学校课程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四种能力”重要环节,本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为背景,以我校《管理学》的教学实践为例,提出应在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特点、理清教学创新思路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大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
一、关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定性
大学教育自从12世纪由欧洲发源起,其理念经历了自由教育(即以宗教教育、人文教育为特征)、学术研究教育的变迁。而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威斯康星大学提出“威斯康星思想”开始,大学开始走出象牙塔,向服务社会发展。时至今日,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已经同普通教育(自由教育)、科学研究等教学理念紧密相连,成为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建立在学科基础上学术性、创新性是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本科教育具有显著的学科性,为完成大学的社会功能围绕学科形成其创新性特征。本科教育的特征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变革。
当前,我国正处于矛盾凸显的战略机遇期,人们需要大学参与解决社会现存的重重矛盾,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对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中共第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
“高等院校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高等教育中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即职业性特点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已成为应有之特征。
二、《管理学》课程在大学生“四种能力”培养中进行教学创新的基本思路
作为一所由各有特色的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形成的新建本科院校,构建本科教育的特征,使我校实现“内涵升本”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作为一所地方举办的高等院校,其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满足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的需要。在这种环境下,由社会需要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双重驱动,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已转变为为地方发展培养一线高级职业人员,本科教育已具有了显著的职业性特征。本科教育的职业性、学术性、创新性特征落实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也正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造能力、创业能力等 “四种能力”的培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财经专业基础课《管理学》的教学实践,应围绕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突出本科教育的特征。
(一)理论教学的创新重点
大学教育通过学术性、创新性特征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业能力,其以学科系统性为基础的,通过学习理论的逻辑推导,进行系统思维训练和学术能力培养,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向科学的前沿,培养学生的审视、反思和批判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愿望和创新意识,培养和开发出学生在专业相关领域开创事业的能力,从而形成学生“四种能力”中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
理论教学的创新重点是通过突出大学教育的学术性、创新性特征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而理论教学的学术性、创新性则体现对问题提出、研究过程、研究方法以及评价理论应用效果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将学生置于经典或前沿理论与研究者所处的历史背景中,体验从问题提出,研究方式尝试和创新,研究过程的疑惑和反复,到创新性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研究过程之中,以及人们对理论的评价等,使学生深刻体验理论的来龙去脉,研究方法的多种多样,研究过程的艰苦卓绝,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愿望、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管理学》课程理论教学中,现有教材以及教师在授课中往往注重介绍研究结论,忽视对问题的引出以及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的传播。因此在理论教学内容上,通过教师对理论进展的跟综研究,注入从研究背景、问题提出到解决方案、研究成果、后人评价等内容,展现出理论的来龙去脉。这部分教学具有比专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性更高层面的含义,实现对学生潜质的挖掘,使学生能力得到升华。在体现本科教育学术性、创新性特征的同时,实现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这一部分是新建本科院校各类课程中亟待加强的教学内容。
(二)实践教学的创新重点
大学教育通过职业性特征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管理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实践教学应围绕职业性特征来开展,通过课程教学的职业性特征来提高、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如何在课程教学中体现职业性?本文认为,应在《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突出管理通用技能的训练,即根据各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群、职业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挖掘并突出未来就业岗位群、职业群所需要的应用性知识和相关技能。就《管理学》课程而言,应用性知识是管理的四项职能,其中包含财经类各专业就业岗位群、职业群的管理通用技能,如制订计划的技能、协调组织中部门冲突的技能、促成变革的技能、团队工作的技能、鼓励与惩戒的表达与实施技能等等。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重点
教学方法以创设仿真情境、引导学习者自我发现为创新重点,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突出学生“四种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的创新源自于人们对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深刻影响着教改方向的是以瑞典心理学家皮雅杰、美国认知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等学者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其基本观点是学生的认知发展表现为一种内部结构的变化,是起源于主体通过活动对客体的适应。为此,在教学的各环节设计仿真情境,让学习者有充分的活动,并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积极活动而自我发现,以便使学生获得深刻的理解;同时让学习者接受新的“情境”,以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发现式或问题式教学、探究性学习、实验教学等强调自我发现、情境仿真和学习者个人体验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各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创新“四种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以注重学习者自我发现、情境仿真以及个人体验的教学方法更能体现对学生“四种能力”培养,这些方法可以根据课程、教师、学生、教学条件的特点创造性地设计、使用。
(一)以“问题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问题式教学通过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相互关联、不断深化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与反思,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其基本模式如下:
问题式教学法的基本模式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问题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与引出。教师在不提供答案的情况下,不断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与现有理论进行验证,对理论的使用条件和有效性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研究与创新的兴趣和意愿。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则须做到:一,问题包含学生所熟悉和关注的内容,二,问题提出的方式是渐进的,使学生能通过他所熟识的知识进入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如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学习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这一内容时使用了问题式教学方法,过程如下:(问)1992年美国第一号零售商是谁?答1992年沃尔玛第一次成为美国第一。(问)那么1992年之前谁是第一?答西尔斯,现在西尔斯仍是美国仅次于沃尔玛的第二大零售商。(问)为什么沃尔玛会超越西尔斯?答美国管理大师汤姆·彼特斯早在1992年之前的几年就预见了这一结果,他说“一个12层的公司无法与一个只有3个层次的公司抗争。”(问)3层的组织结构比12层的组织结构有哪些优势?(问)沃尔玛为什么可以有比西尔斯少得多的组织层次,一个组织如何可以做到尽可能少的层次呢?(问)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怎样?(问)管理幅度受哪些因素影响呢?(问)为什么现在的组织具有扁平化的趋势?(问)1997年沃尔玛在美国有68万名员工,如果按3个层次来计算,它的管理幅度是多少?(问)汤姆·彼特斯关于沃尔玛组织层次的描述是否言过其实?等等。
问题从吸引学生的兴趣到对论证过程体验和结论反思不断深入,学生也从发现结论到对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的体验当中。通过问题对学生思考过程进行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二)以“案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高层次的案例教学法可全面体现对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其基本模式如下图所示。
通过阅读真实案例,学生进入到企业活动的真实环境和仿真练习,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制定行动方案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和提高职业技能的过程;通过在讨论、提供解决方案以及与案例真实进展的相互对比中,学生增强了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处理问题的直觉性,而对那些尚未定义或难以定义的问题和领域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则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模式与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
(三)以“角色扮演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老师搭建特定环境、特定事件的框架内,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角本制作、角色扮演等一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深刻地理解理论和真实世界,找到理论和真实世界的连接点,并揭示事态演变的过程。其对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如下:
理论从复杂纷乱的真实世界中抽象出来,尤其是管理理论,更是来源于不断演进的人类社会活动。而做为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普遍背景单一,思想单纯,对真实世界缺乏了解和体验,认识事物存在不同程度理想化趋势。角色扮演是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很好方法。
“角色扮演”教学法的基本模式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还可以根据教学时间、专业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要求创造性地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如社会实践与企业调查,管理游戏以及开展参考书阅读及“向同学介绍一本有用的管理书籍”活动等。多种方法同时或交替地使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我们的课程教学立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学术性、创新性、职业性特征,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内容上进行重新思索,同时依据认知心理学的新进展,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段世萍.西方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2]李志平等.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育基本特征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04,(9).
[3]徐文蔚.案例教学法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甘肃农业.2006,(6).
[4]邬文兵等.管理学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J]. 中国大学教育.2006,(2).
[5]姚金江等.发现式教学法的一个案例[J]. 数据通报.2004,(8).
课题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规划精品课程改革与建设项目《管理学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葛兵,江苏镇江人,广西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