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公共卫生工作实际需要,鉴于近年来预防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环节中暴露出的问题,我预防医学系通过改革研究生课程体系、开展研究生实验教学实践,建立校企科研合作实践基地等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以提高预防医学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 实践能力 改革创新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预防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尤其是“非典”、“甲型HINI流感”等突发事件发生,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保健事业的薄弱。加紧培养“学则能用”的应用型人才,是预防医学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从近年预防医学研究生开题报告设计、实验室科学研究资料收集过程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研究生动手能力的反馈意见中来看,都暴露出我系在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研究生实践能力是研究生在参与导师课题研究、进行教学实践以及从事社会实践等活动中积累的经验与技能。而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养中的三大基本能力。操作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又必须依靠研究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已经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从2007年开始实施预防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不仅得到众多师生的认可,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一、改进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改进预防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原有的模块设置方式,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中增加实验教学比重,使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计算机应用、医学统计学等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教学内容从原来的10%增加到30%以上,使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等专业方向课的实验内容从原来不足20%增加到50%以上。另外增设仪器分析、实验室管理、实验动物学、细胞培养等与实验性科学研究密切相关的选修课程,使与实验室相关的选修课程比重达到全部选修课程的60%以上。通过改进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设置,来提高研究生对实验室科研相关知识的认知,为他们以后进行课题研究打好理论基础。
二、开展研究生实验教学实践
为切实提高预防医学研究生的教学实践技能及实验室操作技能,在研究生培养计划中,我们要求研究生必须完成2学分的实验教学实践学分,并通过以下两个途径确保教学实践高质量完成:
1.规范研究生实验教学实践过程管理。
为保证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统一研究生实验课程过程管理要求,可在第一学年学期初对研究生公示各门课程的实验项目、执行时间、实验室联系人和指导教师,让学生明确完成实验教学的具体要求和各项实验考核标准。实验前,学生要做到主动联系实验室老师、落实实验地点和实验时间,并通过资料查阅书写实验方案,向指导老师咨询实验方法、实验原理、所需仪器设备和药品试剂、试验关键步骤、质量控制要求,实验方案经指导老师修改批准后方能开始实验过程。实验中,打破照搬本科学生的验证性试验,要求研究生全程完成实验试剂、仪器和器材的准备、样品采集和处理、实验检测和分析、实验操作中的质量控制。实验室教师辅助指导学生实验仪器设备调试、药品试剂清理配置和实验室安全管理,而指导老师则负责学生独立规范地完成实验操作和开展质量控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操作中碰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试验结束后,由学生清理实验仪器设备、处理实验废弃药品和试剂,通过实验室教师验收和考核后离开实验室现场。最后,学生根据实验过程中收集的数据资料,认真书写实验报告。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评价——特别是实验结果可信性分析与影响因素评价等情况进行量化评分。
根据培养方案安排研究生在第一学年从事实验教学环节,要求每位研究生以实验室教师和助教角色参与一个本科生实验教学项目。根据每个研究生的专业研究方向在学期初选定相关的本科实验教学项目,由学生本人查阅资料,书写实验教学教案。教案内容包括实验项目名称、原理、方法、实验仪器与试剂、实验步骤、注意要点、结果计算与评价、实验教学教授内容、实验报告评分标准等。以合格教案为大纲,在实验室教师和实验课指导教师指导下,学生全程参与实验教学的准备、预实验、实验课助教和实验报告批阅等实验教学工作。通过实验教学考核标准给予学生定量考核,综合考核达到75分者给予实验教学实践2学分。
2.量化研究生实验教学实践考核评分标准。
针对研究生实验教学课前实验室准备和实验教学过程管理,采用量化评分标准进行考核,主要一级考核指标有:资料查阅与实验方案或教案准备、实验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实验室管理与质量控制、实验报告。每个一级考核指标下设置若干个二级量化指标,如:一级指标“资料查阅与实验方案或教案准备”共20分,其中二级指标“国内外相关资料查阅情况”6分(好6分、一般4分、不好2分),“实验方案科学”6分(好6分、一般4分、不好2分),“实验方案可行”8分(好8分、一般5分、不好3分);一级指标“实验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30分,包括二级指标有:器材准备6分、药品配置8分、基本操作规范8分、问题判断和解决8分;一级指标“实验室管理与质量控制”30分,包括二级指标有:仪器设备摆放6分、药品安全性6分、实验室清洁4分、实验关键步骤8分、仪器质控6分;一级指标“实验报告”20分,包括二级指标有:书写规范4分、结果准确6、结果分析与评价6分、影响实验误差因素4分。实验教学实践过程管理考核成绩占实验课程总成绩的30%N50%,这让研究生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实践过程管理的重要性,并主动查阅实验相关资料,积极联系实验室教师和指导教师,认真完成实验室准备和预实验,规范书写实验课教学方案与实验报告,保证了实验教学实践过程高质量地完成。实验教学实践考核的分值将直接录入研究生网上个人成绩档案中,没取得规定学分者不能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因此,学生非常重视参与实验教学实践环节,并严格按照教研室要求做好实验教学的各项工作。
通过参与实验教学实践,研究生实验室操作技能大大提高,同时积累了一些本学科实验教学经验,更全面地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为其下一步独立规范完成其他实验课程、科学设计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保障实验室科研质量奠定了基础。
三、建立校企科研合作实践基地
由于预防医学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我系研究生培养资源相对短缺现象日益明显,表现在:导师数量出现不足,培养精力受到限制;培养经费不足,不能满足研究生培养要求;实验室资源有限,难以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这些都严重束缚了研究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学生多、资源少的矛盾,我系借鉴发达国家“校所结合”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教育模式,由一些资深教师利用其社会资源联系相关企业,取得课题合作意向,建立校企 科研合作实践基地。目前我系与武汉市职业病防治院、十堰东风职业病防治院、环保部华南环境研究所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并设有挂牌的实践基地。这些单位有较好的实验室条件、较多的课题来源和课题经费,缓解了我系培养资源不足的矛盾。每年由导师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委派研究生到实验基地现场工作,进行资料的采集、整理及实验室研究工作,学生返回学校进行论文撰写,然后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其论文答辩,以检验实践成果。在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基地的实验室资源及现场工作环境,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技能,积累相关工作经验,为将来步入社会、迅速适应岗位工作打好基础。
四、改革的认可与成效
改革的认可与成效,首先表现在研究生问卷调查结果上。对2007、2008和2009级共57名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进行实验教学实践认识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98%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参与实验教学实践,认为可以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有利于开展课题研究。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实验教学实践能巩固专业知识、提高获取信息能力、强化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加强实验室管理能力、提高实验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实验过程质控能力和锻炼表达能力分别达到95%、91%、88%、98%、89%、96%、86%、96%。
其次是表现在研究生实验教学环节考核。2007、2008和2009级3个年级全部取得实验教学学分,优秀率分别为85%、82%、87%。由于实验室工作能力提高,极大促进了研究生后期的开题报告工作和实验室科研工作。通过对部分硕士导师和实验室教师访谈发现,研究生中有28位研究生选择了实验性课题研究,在开题报告中针对实验室研究内容指标的设计科学可行,技术路线十分清晰,特别是在开题报告中较清楚地陈述了质量控制方法,为进一步做好毕业论文实验室资料收集奠定良好基础。
最后还体现在科研与就业上。在2007级研究生中有4人、2008级有5人选择的课题是校企合作科研项目,这9名研究生开题后就到实践基地开始课题研究。合作单位的反馈意见表明,这9名学生实验室基础知识扎实,实验动手能力也较强。到目前为止,2007级研究生已全部就业,大部分进入疾控中心和职防院工作,其中有2名研究生留在科研合作单位工作,另有2名研究生走进高校从事教育工作。与往届毕业生比较,本届研究生就业情况明显好于往届。从用人单位反馈意见显示,这届研究生上岗后能较快地适应现场工作环境,实际工作能力、科研能力都较强。
以上诸多结果显示,我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进行得很成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缓解了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和实验室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提高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疾控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 实践能力 改革创新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预防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尤其是“非典”、“甲型HINI流感”等突发事件发生,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保健事业的薄弱。加紧培养“学则能用”的应用型人才,是预防医学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从近年预防医学研究生开题报告设计、实验室科学研究资料收集过程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研究生动手能力的反馈意见中来看,都暴露出我系在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研究生实践能力是研究生在参与导师课题研究、进行教学实践以及从事社会实践等活动中积累的经验与技能。而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养中的三大基本能力。操作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又必须依靠研究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已经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从2007年开始实施预防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不仅得到众多师生的认可,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一、改进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改进预防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原有的模块设置方式,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中增加实验教学比重,使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计算机应用、医学统计学等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教学内容从原来的10%增加到30%以上,使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等专业方向课的实验内容从原来不足20%增加到50%以上。另外增设仪器分析、实验室管理、实验动物学、细胞培养等与实验性科学研究密切相关的选修课程,使与实验室相关的选修课程比重达到全部选修课程的60%以上。通过改进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设置,来提高研究生对实验室科研相关知识的认知,为他们以后进行课题研究打好理论基础。
二、开展研究生实验教学实践
为切实提高预防医学研究生的教学实践技能及实验室操作技能,在研究生培养计划中,我们要求研究生必须完成2学分的实验教学实践学分,并通过以下两个途径确保教学实践高质量完成:
1.规范研究生实验教学实践过程管理。
为保证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统一研究生实验课程过程管理要求,可在第一学年学期初对研究生公示各门课程的实验项目、执行时间、实验室联系人和指导教师,让学生明确完成实验教学的具体要求和各项实验考核标准。实验前,学生要做到主动联系实验室老师、落实实验地点和实验时间,并通过资料查阅书写实验方案,向指导老师咨询实验方法、实验原理、所需仪器设备和药品试剂、试验关键步骤、质量控制要求,实验方案经指导老师修改批准后方能开始实验过程。实验中,打破照搬本科学生的验证性试验,要求研究生全程完成实验试剂、仪器和器材的准备、样品采集和处理、实验检测和分析、实验操作中的质量控制。实验室教师辅助指导学生实验仪器设备调试、药品试剂清理配置和实验室安全管理,而指导老师则负责学生独立规范地完成实验操作和开展质量控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操作中碰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试验结束后,由学生清理实验仪器设备、处理实验废弃药品和试剂,通过实验室教师验收和考核后离开实验室现场。最后,学生根据实验过程中收集的数据资料,认真书写实验报告。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评价——特别是实验结果可信性分析与影响因素评价等情况进行量化评分。
根据培养方案安排研究生在第一学年从事实验教学环节,要求每位研究生以实验室教师和助教角色参与一个本科生实验教学项目。根据每个研究生的专业研究方向在学期初选定相关的本科实验教学项目,由学生本人查阅资料,书写实验教学教案。教案内容包括实验项目名称、原理、方法、实验仪器与试剂、实验步骤、注意要点、结果计算与评价、实验教学教授内容、实验报告评分标准等。以合格教案为大纲,在实验室教师和实验课指导教师指导下,学生全程参与实验教学的准备、预实验、实验课助教和实验报告批阅等实验教学工作。通过实验教学考核标准给予学生定量考核,综合考核达到75分者给予实验教学实践2学分。
2.量化研究生实验教学实践考核评分标准。
针对研究生实验教学课前实验室准备和实验教学过程管理,采用量化评分标准进行考核,主要一级考核指标有:资料查阅与实验方案或教案准备、实验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实验室管理与质量控制、实验报告。每个一级考核指标下设置若干个二级量化指标,如:一级指标“资料查阅与实验方案或教案准备”共20分,其中二级指标“国内外相关资料查阅情况”6分(好6分、一般4分、不好2分),“实验方案科学”6分(好6分、一般4分、不好2分),“实验方案可行”8分(好8分、一般5分、不好3分);一级指标“实验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30分,包括二级指标有:器材准备6分、药品配置8分、基本操作规范8分、问题判断和解决8分;一级指标“实验室管理与质量控制”30分,包括二级指标有:仪器设备摆放6分、药品安全性6分、实验室清洁4分、实验关键步骤8分、仪器质控6分;一级指标“实验报告”20分,包括二级指标有:书写规范4分、结果准确6、结果分析与评价6分、影响实验误差因素4分。实验教学实践过程管理考核成绩占实验课程总成绩的30%N50%,这让研究生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实践过程管理的重要性,并主动查阅实验相关资料,积极联系实验室教师和指导教师,认真完成实验室准备和预实验,规范书写实验课教学方案与实验报告,保证了实验教学实践过程高质量地完成。实验教学实践考核的分值将直接录入研究生网上个人成绩档案中,没取得规定学分者不能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因此,学生非常重视参与实验教学实践环节,并严格按照教研室要求做好实验教学的各项工作。
通过参与实验教学实践,研究生实验室操作技能大大提高,同时积累了一些本学科实验教学经验,更全面地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为其下一步独立规范完成其他实验课程、科学设计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保障实验室科研质量奠定了基础。
三、建立校企科研合作实践基地
由于预防医学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我系研究生培养资源相对短缺现象日益明显,表现在:导师数量出现不足,培养精力受到限制;培养经费不足,不能满足研究生培养要求;实验室资源有限,难以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这些都严重束缚了研究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学生多、资源少的矛盾,我系借鉴发达国家“校所结合”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教育模式,由一些资深教师利用其社会资源联系相关企业,取得课题合作意向,建立校企 科研合作实践基地。目前我系与武汉市职业病防治院、十堰东风职业病防治院、环保部华南环境研究所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并设有挂牌的实践基地。这些单位有较好的实验室条件、较多的课题来源和课题经费,缓解了我系培养资源不足的矛盾。每年由导师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委派研究生到实验基地现场工作,进行资料的采集、整理及实验室研究工作,学生返回学校进行论文撰写,然后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其论文答辩,以检验实践成果。在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基地的实验室资源及现场工作环境,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技能,积累相关工作经验,为将来步入社会、迅速适应岗位工作打好基础。
四、改革的认可与成效
改革的认可与成效,首先表现在研究生问卷调查结果上。对2007、2008和2009级共57名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进行实验教学实践认识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98%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参与实验教学实践,认为可以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有利于开展课题研究。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实验教学实践能巩固专业知识、提高获取信息能力、强化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加强实验室管理能力、提高实验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实验过程质控能力和锻炼表达能力分别达到95%、91%、88%、98%、89%、96%、86%、96%。
其次是表现在研究生实验教学环节考核。2007、2008和2009级3个年级全部取得实验教学学分,优秀率分别为85%、82%、87%。由于实验室工作能力提高,极大促进了研究生后期的开题报告工作和实验室科研工作。通过对部分硕士导师和实验室教师访谈发现,研究生中有28位研究生选择了实验性课题研究,在开题报告中针对实验室研究内容指标的设计科学可行,技术路线十分清晰,特别是在开题报告中较清楚地陈述了质量控制方法,为进一步做好毕业论文实验室资料收集奠定良好基础。
最后还体现在科研与就业上。在2007级研究生中有4人、2008级有5人选择的课题是校企合作科研项目,这9名研究生开题后就到实践基地开始课题研究。合作单位的反馈意见表明,这9名学生实验室基础知识扎实,实验动手能力也较强。到目前为止,2007级研究生已全部就业,大部分进入疾控中心和职防院工作,其中有2名研究生留在科研合作单位工作,另有2名研究生走进高校从事教育工作。与往届毕业生比较,本届研究生就业情况明显好于往届。从用人单位反馈意见显示,这届研究生上岗后能较快地适应现场工作环境,实际工作能力、科研能力都较强。
以上诸多结果显示,我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进行得很成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缓解了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和实验室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提高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疾控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