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管理汇率风险时面临的实际困难
一、我国传统的出口行业主要依靠成本优势、缺乏技术含量、附加值低,产品缺乏竞争力,因此谈判能力较弱。
很多企业反映,通过谈判,在合同中“加列保值条款”或“争取进口付软币、出口收硬币”等避险方法基本没有可行性,若强行改变收汇与结算方式,只能丧失外国客户和市场。
二、外汇衍生品市场还很不完善。
1、衍生交易品品种不足。1994年4月,上海外汇交易中心开始试点人民币与美元远期外汇交易,2005年8月,为配合7.21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中国人民银行又推出了外币掉期交易。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远期结售汇业务尚需完善,掉期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期权、期货、远期利率协议、货币互换等高级衍生产品还是空白。
2、远期汇率定价存在不合理性,以致企业通过远期业务锁定汇率风险成本较高。理论上,外汇远期产品是从利率平价理论设计而来的,该理论的前提条件是货币的完全可兑换,而人民币还不能完全可兑换,我国现阶段还存在一定的资本管制。同时,根据利率平价理论,远期汇率=即期汇率 (本币拆借利率-外币拆借利率)期限。因此在利率还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很难对远期进行定价,即使定价了,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例如:2005年11月9日,中国银行深圳分行一年远期人民币兑美元报价7.7894,而即期汇率为8.0857,则企业进行远期结汇的成本为(8.0857-7.7894)/8.0857≈3%。在企业普遍认为未来人民币只能渐进小幅升值的情况下,3%的避险成本的确太大。
3、远期结售汇期限不够灵活。虽然目前已经放开远期交易期限限制,由银行自行决定,但企业一旦与银行签订了远期合同,期限就被固定下来,银行不受理客户提前交割的申请。而企业运营现金流发生的时间通常是不确定的,因此趋向于不使用远期避险。
4、外汇管制的“实需”原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对远期结售汇使用的灵活性。企业只能在真实交易的背景下才能进行远期操作,否则就会被视为“投机”交易。同上面所说,企业的现金流很不确定,不愿意提前几个月与银行签订一个很确定的、而且到期必须交割的远期合同,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利用远期结售汇业务规避汇率风险的意愿。
5、我国对企业开立外汇账户加以地域限制,不允许企业异地开户。目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银行根本无力为出口企业规避外汇风险提供所需服务。而当地进出口企业又无法到经济发达大城市的银行开立外汇账户,这大大限制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农副产品出口企业对外汇衍生产品的利用。
由于以上诸多因素,2005年全国远期结售汇业务仅占银行结售汇总量的2%和4%左右;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8-12月连续5个月对进出口总额排名前19位的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1100多户具备进出口自营权的外向型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问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贵企业将采取何种措施加以应对?”8-10月的调查结果显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中间消耗”排在第一位;11、12月的调查结果中“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排在第一位,有69.89%的企业选择此选项。而原来居第一位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中间消耗”下降为第二位,“提高品牌影响力”排在第三位。由此可见,单纯利用合同谈判或利用外汇衍生产品规避汇率风险的方法,并不在企业经常采用的范围内,实际上只是谈得多,用得很少。
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建议
一、匹配外汇收支期限,实现汇率风险自然对冲。
通过对收汇、付汇期限的严格匹配,使账面外汇净头寸尽可能降低,以实现汇率风险最小化。该方法对既有出口又有进口业务的企业(如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尤为适用。例如深圳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05年上半年出口收汇10亿美元,进口付汇15亿美元,公司努力在收付汇时间方面进行了最大限度匹配,使10亿美元的外汇头寸实现了对冲。很大程度上规避了汇率风险。
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在可以比较准确预测汇率走向的前提下,企业还可以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来规避汇率风险。汇改后,大多数企业普遍预期人民币将继续升值,从而主动降低外币资产,增加外币负债融资。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外汇资金占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的比重已由2004年的68.6%锐减至2005年的27.9%,人民币资金比重由2004年的31.4%增至2005年的72.2%,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将美元贷款的比例增加至80%,人民币贷款比例下调至20%。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如果预期人民币趋于贬值,则可采取相反的措施,增加外币资产,降低外币负债。
三、外汇掉期交易。
掉期是指交易双方约定以A货币买入一定数量的B货币,并以约定价格在未来约定日卖出等额B货币,买入A货币。这种方法适用于外汇收支难以匹配,存在时间差的情况(如对外投资或发生债权债务的情况)例如:甲企业以人民币购汇100万美元对境外投资,预计1年后收回本金和6%的红利。而人民币的投资回报率为2.5%,当前的即期汇率为8.02,一年期掉期汇率为7.85。则企业的掉期成本折年率为(8.02-7.85)/8.02.1.100%≈2.12%,而两国利差为6%-2.5%=3.5%,因为2.12%<3.5%,因此企业可以利用掉期交易锁定对外投资的汇率风险。首先,以2.5%的利率借入802万人民币,购买100万美元进行境外投资,一年后收回100.(1 6%)=106万美元,届时再按原先确定的掉期汇率卖出这106万美元,换回106.7.85=832.1万元人民币,在锁定外汇风险的同时,仍可获得稳定正收益:832.1-802.(1 2.5%)=10.05万元人民币。
四、活用贸易融资。
能够获得银行贸易融资的企业,可以灵活利用贸易融资来规避汇率风险。下面通过一个具体例子来加以说明:乙企业出口一批商品,货物装船发出,进口方开证银行收到发货单据后于2006年2月22日承兑付汇,付汇日期为承兑后6个月。2006年6月22日汇率报价如
上图所示,美元6个月贷款利率为5.44%,人民币6个月定期存款利率为2.07%。为防止在这6个月中,美元贬值给企业带来损失,乙企业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案来规避汇率风险:方案一,远期结汇。与银行签订6个月的远期合同,约定远期结汇价格为7.8959。企业在6个月后,将收入的100万美元货款卖给银行,获得7,895,900元人民币。方案二,利用贸易融资借入100万美元,即期结汇,用6个月后收入的货款偿还本金,同时远期购汇偿还借款利息。具体分以下几个步骤操作:
1、利用贸易融资,借入100万美元。6个月的利息为1,000,000.5.44%/2=27,200(美元)。
2、即期结汇,收入1,000,000.8.0324=8032400(元)人民币,并将其存入银行,6个月后本利和为8032400?鄢(1 2.07%/2)=8,115,535.34(元)人民币。
3、签订6个月远期购汇合约,牌价7.9355,到期需支付人民币27,200.7.9355=215,845.60(元)人民币。
4、六个月后,乙企业用收到的100万美元偿还借款本金,同时从人民币本利和中支出215,845.60元人民币,购入27,200美元偿还利息,到此交易完成。乙企业可获得8,115,535.34-215,845.60=7,899,689.74(元)人民币的净收入。
由此可见,利用贸易融资即期结汇 远期购汇偿还利息的方法更为优越,不但可以完全锁定汇率风险,而且比单纯叙做远期结汇要多收入约3800元人民币。同时,根据银行贸易融资有关规定,经开证行承兑的远期信用证项下收益可以做出口贴现贷款业务,因此方案二满足外汇管理政策和银行业务规定要求,完全具有可行性。
五、加快销售市场和结算货币多元化。
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企业,通常付汇额远远小于收汇额,不可能通过进出口匹配抵消汇率风险,因此需要主动出击,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实现销售市场多元化,防范单一市场不稳定风险。还要有意识地扩大结算币种,在一定程度上分散汇率风险。
六、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实力。
对于所有的外向型企业,防范汇率风险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做强自身,提高国际竞争力。首先要全面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通过开发自主品牌和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实施人力资源战略,创新激励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塑造企业文化。只有当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实力增强,其贸易合同谈判能力才能相应提高,从而在合同中“加列保值条款”或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条款等避险措施才有可能得以实施。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一、我国传统的出口行业主要依靠成本优势、缺乏技术含量、附加值低,产品缺乏竞争力,因此谈判能力较弱。
很多企业反映,通过谈判,在合同中“加列保值条款”或“争取进口付软币、出口收硬币”等避险方法基本没有可行性,若强行改变收汇与结算方式,只能丧失外国客户和市场。
二、外汇衍生品市场还很不完善。
1、衍生交易品品种不足。1994年4月,上海外汇交易中心开始试点人民币与美元远期外汇交易,2005年8月,为配合7.21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中国人民银行又推出了外币掉期交易。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远期结售汇业务尚需完善,掉期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期权、期货、远期利率协议、货币互换等高级衍生产品还是空白。
2、远期汇率定价存在不合理性,以致企业通过远期业务锁定汇率风险成本较高。理论上,外汇远期产品是从利率平价理论设计而来的,该理论的前提条件是货币的完全可兑换,而人民币还不能完全可兑换,我国现阶段还存在一定的资本管制。同时,根据利率平价理论,远期汇率=即期汇率 (本币拆借利率-外币拆借利率)期限。因此在利率还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很难对远期进行定价,即使定价了,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例如:2005年11月9日,中国银行深圳分行一年远期人民币兑美元报价7.7894,而即期汇率为8.0857,则企业进行远期结汇的成本为(8.0857-7.7894)/8.0857≈3%。在企业普遍认为未来人民币只能渐进小幅升值的情况下,3%的避险成本的确太大。
3、远期结售汇期限不够灵活。虽然目前已经放开远期交易期限限制,由银行自行决定,但企业一旦与银行签订了远期合同,期限就被固定下来,银行不受理客户提前交割的申请。而企业运营现金流发生的时间通常是不确定的,因此趋向于不使用远期避险。
4、外汇管制的“实需”原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对远期结售汇使用的灵活性。企业只能在真实交易的背景下才能进行远期操作,否则就会被视为“投机”交易。同上面所说,企业的现金流很不确定,不愿意提前几个月与银行签订一个很确定的、而且到期必须交割的远期合同,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利用远期结售汇业务规避汇率风险的意愿。
5、我国对企业开立外汇账户加以地域限制,不允许企业异地开户。目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银行根本无力为出口企业规避外汇风险提供所需服务。而当地进出口企业又无法到经济发达大城市的银行开立外汇账户,这大大限制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农副产品出口企业对外汇衍生产品的利用。
由于以上诸多因素,2005年全国远期结售汇业务仅占银行结售汇总量的2%和4%左右;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8-12月连续5个月对进出口总额排名前19位的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1100多户具备进出口自营权的外向型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问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贵企业将采取何种措施加以应对?”8-10月的调查结果显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中间消耗”排在第一位;11、12月的调查结果中“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排在第一位,有69.89%的企业选择此选项。而原来居第一位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中间消耗”下降为第二位,“提高品牌影响力”排在第三位。由此可见,单纯利用合同谈判或利用外汇衍生产品规避汇率风险的方法,并不在企业经常采用的范围内,实际上只是谈得多,用得很少。
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建议
一、匹配外汇收支期限,实现汇率风险自然对冲。
通过对收汇、付汇期限的严格匹配,使账面外汇净头寸尽可能降低,以实现汇率风险最小化。该方法对既有出口又有进口业务的企业(如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尤为适用。例如深圳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05年上半年出口收汇10亿美元,进口付汇15亿美元,公司努力在收付汇时间方面进行了最大限度匹配,使10亿美元的外汇头寸实现了对冲。很大程度上规避了汇率风险。
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在可以比较准确预测汇率走向的前提下,企业还可以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来规避汇率风险。汇改后,大多数企业普遍预期人民币将继续升值,从而主动降低外币资产,增加外币负债融资。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外汇资金占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的比重已由2004年的68.6%锐减至2005年的27.9%,人民币资金比重由2004年的31.4%增至2005年的72.2%,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将美元贷款的比例增加至80%,人民币贷款比例下调至20%。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如果预期人民币趋于贬值,则可采取相反的措施,增加外币资产,降低外币负债。
三、外汇掉期交易。
掉期是指交易双方约定以A货币买入一定数量的B货币,并以约定价格在未来约定日卖出等额B货币,买入A货币。这种方法适用于外汇收支难以匹配,存在时间差的情况(如对外投资或发生债权债务的情况)例如:甲企业以人民币购汇100万美元对境外投资,预计1年后收回本金和6%的红利。而人民币的投资回报率为2.5%,当前的即期汇率为8.02,一年期掉期汇率为7.85。则企业的掉期成本折年率为(8.02-7.85)/8.02.1.100%≈2.12%,而两国利差为6%-2.5%=3.5%,因为2.12%<3.5%,因此企业可以利用掉期交易锁定对外投资的汇率风险。首先,以2.5%的利率借入802万人民币,购买100万美元进行境外投资,一年后收回100.(1 6%)=106万美元,届时再按原先确定的掉期汇率卖出这106万美元,换回106.7.85=832.1万元人民币,在锁定外汇风险的同时,仍可获得稳定正收益:832.1-802.(1 2.5%)=10.05万元人民币。
四、活用贸易融资。
能够获得银行贸易融资的企业,可以灵活利用贸易融资来规避汇率风险。下面通过一个具体例子来加以说明:乙企业出口一批商品,货物装船发出,进口方开证银行收到发货单据后于2006年2月22日承兑付汇,付汇日期为承兑后6个月。2006年6月22日汇率报价如
上图所示,美元6个月贷款利率为5.44%,人民币6个月定期存款利率为2.07%。为防止在这6个月中,美元贬值给企业带来损失,乙企业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案来规避汇率风险:方案一,远期结汇。与银行签订6个月的远期合同,约定远期结汇价格为7.8959。企业在6个月后,将收入的100万美元货款卖给银行,获得7,895,900元人民币。方案二,利用贸易融资借入100万美元,即期结汇,用6个月后收入的货款偿还本金,同时远期购汇偿还借款利息。具体分以下几个步骤操作:
1、利用贸易融资,借入100万美元。6个月的利息为1,000,000.5.44%/2=27,200(美元)。
2、即期结汇,收入1,000,000.8.0324=8032400(元)人民币,并将其存入银行,6个月后本利和为8032400?鄢(1 2.07%/2)=8,115,535.34(元)人民币。
3、签订6个月远期购汇合约,牌价7.9355,到期需支付人民币27,200.7.9355=215,845.60(元)人民币。
4、六个月后,乙企业用收到的100万美元偿还借款本金,同时从人民币本利和中支出215,845.60元人民币,购入27,200美元偿还利息,到此交易完成。乙企业可获得8,115,535.34-215,845.60=7,899,689.74(元)人民币的净收入。
由此可见,利用贸易融资即期结汇 远期购汇偿还利息的方法更为优越,不但可以完全锁定汇率风险,而且比单纯叙做远期结汇要多收入约3800元人民币。同时,根据银行贸易融资有关规定,经开证行承兑的远期信用证项下收益可以做出口贴现贷款业务,因此方案二满足外汇管理政策和银行业务规定要求,完全具有可行性。
五、加快销售市场和结算货币多元化。
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企业,通常付汇额远远小于收汇额,不可能通过进出口匹配抵消汇率风险,因此需要主动出击,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实现销售市场多元化,防范单一市场不稳定风险。还要有意识地扩大结算币种,在一定程度上分散汇率风险。
六、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实力。
对于所有的外向型企业,防范汇率风险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做强自身,提高国际竞争力。首先要全面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通过开发自主品牌和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实施人力资源战略,创新激励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塑造企业文化。只有当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实力增强,其贸易合同谈判能力才能相应提高,从而在合同中“加列保值条款”或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条款等避险措施才有可能得以实施。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