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次人际交往中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的印象被称之为“第一印象”,在学生的学习中对于文本的初次阅读和整体理解也会形成这种印象,二十世纪初语文转型期的改革家王森然关注并发现了“第一印象”的重要作用,对我们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第一印象 语文教学 王森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9-0061-02
被大众熟知的王森然是一介书画大师,然而,他还有另外一重身份,那就是我国二十世纪初期语文教育的躬耕者和改革家。其在文言文教学和语体文教学方面都颇有建树,尤其是后者,在语体文教学刚刚起步、教学方法尚未成熟的语文教育探索时期影响深远。在语体文的教学方面,他提出了关注“第一印象”的教学方法,对于当下的语文教学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在心理学上,“第一印象”也被称为“首因效应”,其具备的定势效果有很强大的稳定性。王森然从海沃德《欣赏的教学》(Hayward:The Lesson in Appreciation)中得到启示,提出教员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文而异,“教式也决不是固定的程序,仍要看教材的性质如何”。特别提到对于美文欣赏的教学,要注重学生的“第一印象”[1],他指出文艺文与普通记载、记叙、说明、辩论、诱导文体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普通文章其一要注意其内容,其二要注重其应用的方式,属于“知”的方面,而文艺文重在欣赏与陶冶人,属于“情”的方面[2]。对于文艺文的欣赏要特别强调“第一印象”,因为这种“第一印象”往往是最直观、最强固、最热烈的。
“第一印象”的效果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引起学生的情绪”[3]。事实上,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具有有限性,想象力则是无限的。王森然认为面对语体文中文艺性质较为明显的作品,切不可再按照之前固定的模式,刻板进行预习、问答和讲解,而应该牢牢把握住学生的“心理时间”,以免由于错过这段“心理时间”而导致学生兴味索然。王森然曾在论著中摘录学生通过“第一印象”由感而发的批评,如彭壮飞对于爱罗先珂《狭的笼》的评感:
作者的性情,在读过他的作品以后,第一就觉得非常的优美,这在他的描写中处处都可以看出来,你看他那细腻的笔墨,秀美的文字,都把他充分的表出。第二便是真诚激壮,他那烈火般的激愤,热血般的真诚,在他的作品中更表现得淋漓尽致了。[4] 由上述感想可见,学生在用“第一印象”来描述自身对文章的感受,通过对于文章初读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感悟,表达出自己对于作品的评价:“优美”、“细腻”、“真诚”、“激壮”、“激愤”、“热血”等。与此同时,其也在使用“第一印象”激发的热情进行自己的文艺创作,这段文字逻辑缜密,又不乏激扬的赞叹感佩,是一种自我写作的锻炼和提升,也就真正达到了“以读促写”的目的。又如《草原》的感想:
我们现在不问梵天和毗湿奴真有或是假的,总之,爱可以排解悲哀、烦恼,工作可以救济生活的困难,休息睡眠可以修养精神是真实的。那么我们应当善用了我们的爱,善用了我们的精力去工作,为公众为自己尽力去工作,不要做社会的蠹虫! [5]
这种最直观的表达,最真实的体验,这其中有不问旁支的去粗取精,有总而言之的高度凝练,确实是“第一印象”催生的效果,学习者不需要像学习论辩文一样去考证作品中涉及物像知否确乎存在,只需要牢牢把握住其带来的心灵感悟即可,而这种感悟往往就是准确而深刻的。还有通过“第一印象”形成问题的教学实例,如《草原》的感想:
我们生在世上,一个个都想得到自由,我粗看了这篇倒有点失望,觉得人生没有希望。因此我心上生出一个疑问“人生的目的在哪里?”我在这个问题未解决之前,总觉得人生有点可疑。[5]
王森然主张“文章的体制不同,研究方法亦因之而异”,对于论辩一类的文章应当深究之后立成简表,而文艺文的研究却要着重“第一印象”,重在对于作品的欣赏,对于作者情感流露的感知。不为了所谓的统一而对语言文学进行抹杀,不为了所谓的教学程序而忽略学生最直观的感受,这也可以看作是王森然语体文教学方法的精华所在。
注重“第一印象”的文艺文教学方式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待不同文体要有不同的策略,也就是“因文而異”。具体来说,当阅读主要依据逻辑来证明事理存在的文本时,应当将对于文本原来意思的追索放在首要位置,通过一系列的办法来厘清作者凭借科学语言所要陈述和阐明的事实,当阅读主要依据形象来构建的寄情类文本时,则要将重点放在意义的感受力和建构上,借助自己对于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和知识的积淀,转化成对于作者构建的世界的再认识、再体验、或者再创造,这样的过程不是主要“求真”而是主要“审美”,突出阅读主体的主观感受。
关注语文学习的“第一印象”体现了王森然语文教学思想极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一方面他的教学思想不断经历亲身教学实践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案例也对空泛的理论进行了补充,另一方面,他能够集众多语文教育家思想之所长,同时加入自己的教育思考,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性。
参考文献:
[1]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 ,1929:226.
[2]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 ,1929:257.
[3]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 ,1929:226.
[4]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 ,1929:267.
[5]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 ,1929:275.
[6]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 ,1929:276.
【关键词】第一印象 语文教学 王森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9-0061-02
被大众熟知的王森然是一介书画大师,然而,他还有另外一重身份,那就是我国二十世纪初期语文教育的躬耕者和改革家。其在文言文教学和语体文教学方面都颇有建树,尤其是后者,在语体文教学刚刚起步、教学方法尚未成熟的语文教育探索时期影响深远。在语体文的教学方面,他提出了关注“第一印象”的教学方法,对于当下的语文教学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在心理学上,“第一印象”也被称为“首因效应”,其具备的定势效果有很强大的稳定性。王森然从海沃德《欣赏的教学》(Hayward:The Lesson in Appreciation)中得到启示,提出教员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文而异,“教式也决不是固定的程序,仍要看教材的性质如何”。特别提到对于美文欣赏的教学,要注重学生的“第一印象”[1],他指出文艺文与普通记载、记叙、说明、辩论、诱导文体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普通文章其一要注意其内容,其二要注重其应用的方式,属于“知”的方面,而文艺文重在欣赏与陶冶人,属于“情”的方面[2]。对于文艺文的欣赏要特别强调“第一印象”,因为这种“第一印象”往往是最直观、最强固、最热烈的。
“第一印象”的效果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引起学生的情绪”[3]。事实上,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具有有限性,想象力则是无限的。王森然认为面对语体文中文艺性质较为明显的作品,切不可再按照之前固定的模式,刻板进行预习、问答和讲解,而应该牢牢把握住学生的“心理时间”,以免由于错过这段“心理时间”而导致学生兴味索然。王森然曾在论著中摘录学生通过“第一印象”由感而发的批评,如彭壮飞对于爱罗先珂《狭的笼》的评感:
作者的性情,在读过他的作品以后,第一就觉得非常的优美,这在他的描写中处处都可以看出来,你看他那细腻的笔墨,秀美的文字,都把他充分的表出。第二便是真诚激壮,他那烈火般的激愤,热血般的真诚,在他的作品中更表现得淋漓尽致了。[4] 由上述感想可见,学生在用“第一印象”来描述自身对文章的感受,通过对于文章初读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感悟,表达出自己对于作品的评价:“优美”、“细腻”、“真诚”、“激壮”、“激愤”、“热血”等。与此同时,其也在使用“第一印象”激发的热情进行自己的文艺创作,这段文字逻辑缜密,又不乏激扬的赞叹感佩,是一种自我写作的锻炼和提升,也就真正达到了“以读促写”的目的。又如《草原》的感想:
我们现在不问梵天和毗湿奴真有或是假的,总之,爱可以排解悲哀、烦恼,工作可以救济生活的困难,休息睡眠可以修养精神是真实的。那么我们应当善用了我们的爱,善用了我们的精力去工作,为公众为自己尽力去工作,不要做社会的蠹虫! [5]
这种最直观的表达,最真实的体验,这其中有不问旁支的去粗取精,有总而言之的高度凝练,确实是“第一印象”催生的效果,学习者不需要像学习论辩文一样去考证作品中涉及物像知否确乎存在,只需要牢牢把握住其带来的心灵感悟即可,而这种感悟往往就是准确而深刻的。还有通过“第一印象”形成问题的教学实例,如《草原》的感想:
我们生在世上,一个个都想得到自由,我粗看了这篇倒有点失望,觉得人生没有希望。因此我心上生出一个疑问“人生的目的在哪里?”我在这个问题未解决之前,总觉得人生有点可疑。[5]
王森然主张“文章的体制不同,研究方法亦因之而异”,对于论辩一类的文章应当深究之后立成简表,而文艺文的研究却要着重“第一印象”,重在对于作品的欣赏,对于作者情感流露的感知。不为了所谓的统一而对语言文学进行抹杀,不为了所谓的教学程序而忽略学生最直观的感受,这也可以看作是王森然语体文教学方法的精华所在。
注重“第一印象”的文艺文教学方式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待不同文体要有不同的策略,也就是“因文而異”。具体来说,当阅读主要依据逻辑来证明事理存在的文本时,应当将对于文本原来意思的追索放在首要位置,通过一系列的办法来厘清作者凭借科学语言所要陈述和阐明的事实,当阅读主要依据形象来构建的寄情类文本时,则要将重点放在意义的感受力和建构上,借助自己对于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和知识的积淀,转化成对于作者构建的世界的再认识、再体验、或者再创造,这样的过程不是主要“求真”而是主要“审美”,突出阅读主体的主观感受。
关注语文学习的“第一印象”体现了王森然语文教学思想极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一方面他的教学思想不断经历亲身教学实践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案例也对空泛的理论进行了补充,另一方面,他能够集众多语文教育家思想之所长,同时加入自己的教育思考,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性。
参考文献:
[1]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 ,1929:226.
[2]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 ,1929:257.
[3]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 ,1929:226.
[4]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 ,1929:267.
[5]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 ,1929:275.
[6]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 ,1929: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