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教育生态在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诸多困境,有必要加以研究和探讨。文章阐述了教育生态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分析了当前教育生态在高职院校存在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状给出了在教育生态视角下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案。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生态 应用型人才 培养方案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模拟公司管理模式下高职班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6]-JKGHA-0091);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项目“河南省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与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6]-JKGHZDZB-15)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9-0012-02
教育生态学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兴起于美国,它是将教育学与生态学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由美国著名教育家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中首次提出,并系统性的阐述了教育生态学彼此联系和内在运行的机理。但直到二十世纪末本世纪初国内才有少量的关于教育生态学的论述。尤其是近年来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张,致使高职教育生态严重失衡。思考如何将教育生态与高职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融合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教育生态在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目的系统,从宏观上讲它是整个社会组成的生态圈,从微观上讲可以缩小到学校、教师乃至各个辅助设备等对教学的影响。在整个生态系统里,它既包含系统内生态机能又包含系统外生态机能。其内在本质在于育人,外在机能在于传递文化、协调社会关系及塑造共同价值观。当前高职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经验匮乏,其核心在于未能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教育生态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所蕴含的潜在意义和价值。
(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教育生态系统的内在本质在于育人。正确理解和认识教育生态这一本质,有助于更好的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随着高职院校发展,生源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学生生活环境和经历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学生的个性差别也越来越大。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的前提下,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潜能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生态,努力为学生服务,促使教学关系从被动转向主动,增进师生交流。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生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尊重学生多样性,采用更加积极的教学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二)特色突出、服务区域经济
教育生态其外在机能的本质在于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明确了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人才培养方向。在国家倡导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各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优势,坚持特色突出小而精的办学思路。避免只注重扩充生源规模,而不注重办学质量的大而全办学思路。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的教育生态有助于高职院校进行自身定位,根据自身特色,利用自身优势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三)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在于社会和谐。教育生态从宏观上讲是一个大的社会生态系统,其外在机能在于传递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孔子以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以及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和谐思想。坚持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生态,有助于协调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及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消除不和谐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二、教育生态视角下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之困
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高职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着配套设施薄弱、生态关系紧张等一系列困境。另外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高新技术层出不穷快速更迭。高职院校如何面对外部冲击,培养高质量的合格人才以适应新环境、新变化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又一大困境。面对上述困境,高职院校应把握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生态的核心影响要素,积极适应新环境,采用更有力的方式应对新变化。
(一)基础设施薄弱之困
十八大以来,国家全面贯彻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战略目标。为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生态基础相对薄弱。政策与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息息相关,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以推动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战略的实施与发展,然而一些地方政府仍存在政策投入以偏重普通公立院校、义务教育为主,对高职院校的政策投入相对较低,导致高职院校在自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上不到位,配套设施建设薄弱等诸多问题,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生态的建设。
(二)教育生态关系紧张之困
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生态关系包括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生态关系、课程设计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生态关系、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生态关系等。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专业设置千篇一律,难以适应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特色的紧张关系;课程设计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着过分强调课程知识,而忽略学生专业技能及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紧张关系;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校企合作不高,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培养内容与企业实际脱钩等导致学校培养人才难以满足企业要求的紧张关系。因此当前教育生态关系相对紧张,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适应外部生态环境变化之困
互联网、大数据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即所谓的互联网+必将给传统产业造成一定冲击。面对外部生态环境变化,一直困扰着高职院校如何更好的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在面对层出不穷飞速发展的新技术面前,往往存在着课程設置不足,课程内容更新滞后,过时前沿性不够难以追赶新环境变化等诸多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如何适应全球一体化浪潮下,新技术新环境带来的外部生态环境变化,必将深刻影响其应用型人才培养。 三、教育生态视角下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教育生态面临诸多困境,如何应对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及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此作者以教育生态视角看待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做了如下三方面的思考:
(一)多方联动,夯实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态基础
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受政策影响较大,然而当前政策生态失衡,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客观要求各级政府深入调查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政策需求,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政策导向功能,切实将政策与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衔接起来,增强引导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政策的适应性与可操作性,营造良好的政策生态环境。
战略规划是高职院校全面贯彻与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政策的关键,需要高职院校主动剖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梳理高职院校内部或外部可控应用型人才培养资源,包括信息资源、教师资源、经费资源、实训基地资源等,对各类应用型人才资源进行整合,设计与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匹配的战略规划,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有序的轨道上运行。
师生是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政策及战略规划的直接执行主体,要求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执行机制,打破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实现师生在课堂的充分互动,促使师生积极参与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政策及战略举措的执行中来,实现参与主体归位。
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结合国家政策、自身战略规划及内部师生资源,开展多方联动,夯实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态基础。
(二)全面协调,构建和谐的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生态关系
全面协调,构建和谐的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生态关系,需要从高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生态关系、课程设计与学生需求之间生态关系及高职院校与企业生态关系三方面入手,切实解决教育生态关系紧张之困。首先要发挥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的主体地位,主动深入地方经济展开调查,切实了解与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优势产业发展需求,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紧密衔接起來,设计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一致的专业,规避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千篇一律、盲目性较大的现实问题。其次面对高职院校课程设计与学生需求不匹配问题突出,偏重于理论知识传授,忽视技能教学。因而高职院校需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课程体系,突出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培养的地位,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结构,维护和谐的课程体系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生态关系。最后高职院校要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切实将应用性、实践性放在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主动走出去,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方式,提升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层次,发挥企业在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中的作用,深入推进工学一体、产学一体发展,形成更加和谐良好的合作生态关系。
(三)多位一体,积极适应外部生态环境变化
面对外部生态环境变化,高职院校应积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从学生、教师、学校及社会等角度多位一体,积极适应外部生态环境变化。从学生角度而言,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校自主学习新技术。从教师角度而言,积极掌握本领域相关的新技术新知识和参加本专业的实习培训活动,开展教师自学,教研室互助等形式的学习活动,与时俱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从学校角度而言,应积极加强校园配套设施建设和自身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更多的培训、学习的条件和环境。从社会角度而言,国家应积极扶植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配套的资金支持,积极完善和构建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也应积极寻求与学校合作,如以订单的形式培养为自身量身定制的学生,以培养更多的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艳丽.高职营销与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营销与策划专业为例[J].成功(教育),2011(16).
[2]菅利荣.国际典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2(05).
[3]闫娜.基于“生态链”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外企业家,2011(12).
[4]方玲,刘中华.基于现代化需求的产学研结合培养中药创新人才模式的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09).
[5]邵庆祥.高职和谐职业人的培养——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1(04).
[6]曹路漫.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1(08).
[7]单武雄,欧剑锋.试论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4(05).
[8]施传柱.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中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反思[J].教育探索,2010(05).
作者简介:
刘芝梅(1966—),女,河南杞县人,副教授,本科学历,教务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理论。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生态 应用型人才 培养方案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模拟公司管理模式下高职班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6]-JKGHA-0091);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招标项目“河南省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与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6]-JKGHZDZB-15)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9-0012-02
教育生态学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兴起于美国,它是将教育学与生态学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由美国著名教育家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中首次提出,并系统性的阐述了教育生态学彼此联系和内在运行的机理。但直到二十世纪末本世纪初国内才有少量的关于教育生态学的论述。尤其是近年来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张,致使高职教育生态严重失衡。思考如何将教育生态与高职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融合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教育生态在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目的系统,从宏观上讲它是整个社会组成的生态圈,从微观上讲可以缩小到学校、教师乃至各个辅助设备等对教学的影响。在整个生态系统里,它既包含系统内生态机能又包含系统外生态机能。其内在本质在于育人,外在机能在于传递文化、协调社会关系及塑造共同价值观。当前高职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经验匮乏,其核心在于未能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教育生态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所蕴含的潜在意义和价值。
(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教育生态系统的内在本质在于育人。正确理解和认识教育生态这一本质,有助于更好的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随着高职院校发展,生源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学生生活环境和经历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学生的个性差别也越来越大。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的前提下,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潜能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生态,努力为学生服务,促使教学关系从被动转向主动,增进师生交流。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生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尊重学生多样性,采用更加积极的教学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二)特色突出、服务区域经济
教育生态其外在机能的本质在于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明确了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人才培养方向。在国家倡导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各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优势,坚持特色突出小而精的办学思路。避免只注重扩充生源规模,而不注重办学质量的大而全办学思路。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的教育生态有助于高职院校进行自身定位,根据自身特色,利用自身优势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三)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在于社会和谐。教育生态从宏观上讲是一个大的社会生态系统,其外在机能在于传递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孔子以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以及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和谐思想。坚持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生态,有助于协调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及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消除不和谐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二、教育生态视角下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之困
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高职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着配套设施薄弱、生态关系紧张等一系列困境。另外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高新技术层出不穷快速更迭。高职院校如何面对外部冲击,培养高质量的合格人才以适应新环境、新变化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又一大困境。面对上述困境,高职院校应把握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生态的核心影响要素,积极适应新环境,采用更有力的方式应对新变化。
(一)基础设施薄弱之困
十八大以来,国家全面贯彻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战略目标。为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生态基础相对薄弱。政策与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息息相关,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以推动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战略的实施与发展,然而一些地方政府仍存在政策投入以偏重普通公立院校、义务教育为主,对高职院校的政策投入相对较低,导致高职院校在自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上不到位,配套设施建设薄弱等诸多问题,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生态的建设。
(二)教育生态关系紧张之困
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生态关系包括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生态关系、课程设计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生态关系、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生态关系等。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专业设置千篇一律,难以适应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特色的紧张关系;课程设计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着过分强调课程知识,而忽略学生专业技能及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紧张关系;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校企合作不高,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培养内容与企业实际脱钩等导致学校培养人才难以满足企业要求的紧张关系。因此当前教育生态关系相对紧张,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适应外部生态环境变化之困
互联网、大数据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即所谓的互联网+必将给传统产业造成一定冲击。面对外部生态环境变化,一直困扰着高职院校如何更好的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在面对层出不穷飞速发展的新技术面前,往往存在着课程設置不足,课程内容更新滞后,过时前沿性不够难以追赶新环境变化等诸多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如何适应全球一体化浪潮下,新技术新环境带来的外部生态环境变化,必将深刻影响其应用型人才培养。 三、教育生态视角下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教育生态面临诸多困境,如何应对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及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此作者以教育生态视角看待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做了如下三方面的思考:
(一)多方联动,夯实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态基础
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受政策影响较大,然而当前政策生态失衡,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客观要求各级政府深入调查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政策需求,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政策导向功能,切实将政策与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衔接起来,增强引导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政策的适应性与可操作性,营造良好的政策生态环境。
战略规划是高职院校全面贯彻与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政策的关键,需要高职院校主动剖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梳理高职院校内部或外部可控应用型人才培养资源,包括信息资源、教师资源、经费资源、实训基地资源等,对各类应用型人才资源进行整合,设计与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匹配的战略规划,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有序的轨道上运行。
师生是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政策及战略规划的直接执行主体,要求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执行机制,打破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实现师生在课堂的充分互动,促使师生积极参与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政策及战略举措的执行中来,实现参与主体归位。
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结合国家政策、自身战略规划及内部师生资源,开展多方联动,夯实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态基础。
(二)全面协调,构建和谐的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生态关系
全面协调,构建和谐的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生态关系,需要从高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生态关系、课程设计与学生需求之间生态关系及高职院校与企业生态关系三方面入手,切实解决教育生态关系紧张之困。首先要发挥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的主体地位,主动深入地方经济展开调查,切实了解与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优势产业发展需求,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紧密衔接起來,设计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一致的专业,规避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千篇一律、盲目性较大的现实问题。其次面对高职院校课程设计与学生需求不匹配问题突出,偏重于理论知识传授,忽视技能教学。因而高职院校需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课程体系,突出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培养的地位,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结构,维护和谐的课程体系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生态关系。最后高职院校要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切实将应用性、实践性放在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主动走出去,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方式,提升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层次,发挥企业在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中的作用,深入推进工学一体、产学一体发展,形成更加和谐良好的合作生态关系。
(三)多位一体,积极适应外部生态环境变化
面对外部生态环境变化,高职院校应积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从学生、教师、学校及社会等角度多位一体,积极适应外部生态环境变化。从学生角度而言,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校自主学习新技术。从教师角度而言,积极掌握本领域相关的新技术新知识和参加本专业的实习培训活动,开展教师自学,教研室互助等形式的学习活动,与时俱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从学校角度而言,应积极加强校园配套设施建设和自身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更多的培训、学习的条件和环境。从社会角度而言,国家应积极扶植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配套的资金支持,积极完善和构建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也应积极寻求与学校合作,如以订单的形式培养为自身量身定制的学生,以培养更多的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艳丽.高职营销与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营销与策划专业为例[J].成功(教育),2011(16).
[2]菅利荣.国际典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2(05).
[3]闫娜.基于“生态链”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外企业家,2011(12).
[4]方玲,刘中华.基于现代化需求的产学研结合培养中药创新人才模式的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09).
[5]邵庆祥.高职和谐职业人的培养——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1(04).
[6]曹路漫.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1(08).
[7]单武雄,欧剑锋.试论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4(05).
[8]施传柱.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中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反思[J].教育探索,2010(05).
作者简介:
刘芝梅(1966—),女,河南杞县人,副教授,本科学历,教务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