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牵动着教师的心,极大地影响学生情感体验的形成,这样的课堂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心灵的滋养和生命的启迪。生态课堂应该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课堂教学应致力于促进学生完整生命的健康成长。在课堂教学的一瞬间,把握学生的兴奋点,利用好学生的生活经验,发挥教师的学科特长和专业优势,师生共同生成课程,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师个人的艺术品,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经营与合作的结果。新课程走进了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生命方式,甚至生存方式。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一直是我从事美术教学孜孜追求的目标。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机械训练,而是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歷程。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去说,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而且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动,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一、课堂教学已成为师生共同经历着的一种生活体验。
新课标强调: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我在教学中,关心学生体验,强调其身体参与。课堂教学曾一度被视为特殊的知识活动,师生均对指定的知识负责,于是课堂成了与生活割裂的空间,知识成了从生活中剥离的纯粹的知识,课堂中的人也成了为物所牵的、非自由的、被异化了的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正努力地还课堂以生活的本来面貌,时时洋溢生活的气息。
生活的课堂常常致力于营造一种“生活态”、“生活场”,即给孩子们一个宽松、和谐、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围,并将学习过程与生活情境、探究情境等融为一体,使每位学生处在一种“亲临在场”、“深深卷入”的主动状态之中,使原有抽象的美术学习内容变得生动、直观、真切,缩短时空距离,学习成了有意义的生活。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的有意义学习具有四个特征:(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整个人(包括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等方面)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即使在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时,学习中的要求发展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也仍来自内部;(3)学习是渗透的,它们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发生变化;(4)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学生最清楚学科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是否弄明白了原先不太清楚的知识。
二、学生是闪动生命灵性的人,向生命回归将日益成为教育的本质属性。
原来,老师在传授绘画技能时,往往在黑板上直接示范,现在通过多媒体中的实物投影仪来演示,看起来更直观,效果更好。在七年级美术《三个好伙伴》中,我用红、黄、蓝三原色吹画,学生通过大屏幕清楚、明了地看着我用嘴或吸管把颜色水吹开,画面上绽放一朵朵绚丽多彩的“烟花”,立刻兴奋起来,很快就掌握了这种绘画技巧。将学生作品用投影仪展出,学生特别兴奋和激动,互相启发和借鉴,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波亚利说得好:“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为走进新课程的教师深知:课堂不该是教师独霸的“讲堂”,课堂也不是知识搬运的中转站,课堂应该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课堂教学应致力于促进学生完整生命的健康成长。
在具体教学中“是什么”、“为什么”这类事实性知识,不再是教师关注的焦点,教师要重视的是如何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如何激活学生的生活情感、理智情感;如何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体验;如何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产生心灵的共鸣。
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只要教师懂得以爱心与智慧去引领生命,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展现生活,他奉献给你的就是无尽的潜力和生命的亮丽。
三、课堂活力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动态生成中迸发。
法国数学家波利亚说:“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一些并不重要,而学生想了和学到些什么更重要千万倍。”美术的审美功能是美术的天然属性,它建立在美术技能之上,又超越了美术技能。欣赏课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学习“向大师学画”时,我带学生一边欣赏凡·高动人心魄、绚烂夺目的色彩魔力,一边为画家潦倒、贫困孤寂的一生感叹不已。生态课堂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课堂关注的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的真实生活与真切的成长。教师的作用在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符合学生需求并富有意义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己阅读,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大胆假设、尝试探究、合作讨论等多种机会,促进学生在多种主动参与的活动中有所生成。没有智慧挑战的课堂不具有生成性,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不具有生命性。有了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教学才成为一种艺术,才充满生命的气息。
新课程要求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努力促使学生形成一种依靠已有的知识储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已学的知识中独立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产生新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有计划地巧妙设疑、置疑、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不仅是学习者、欣赏者、模仿者,而且与教师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成为讲授者、表演者、创造者。
教育在最贴近人性,在最能沟通人的心灵的地方,最能让学生接受。正如心理学家卡耐基所说:“潜能每个人都有,就在于你是否发现。”“学生如果能发现并开发自己的潜能,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前进的推动力。”老师要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融入生活,让学生有机会在你的指导下,去感受生活的百态和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让他们的画笔跳跃在缤纷的世界里。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2006,(12,15);2008,(6,20).
[2]谢幼如编著.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赵美华编著.新课程生态教学.
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师个人的艺术品,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经营与合作的结果。新课程走进了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生命方式,甚至生存方式。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一直是我从事美术教学孜孜追求的目标。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机械训练,而是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歷程。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去说,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而且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动,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一、课堂教学已成为师生共同经历着的一种生活体验。
新课标强调: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我在教学中,关心学生体验,强调其身体参与。课堂教学曾一度被视为特殊的知识活动,师生均对指定的知识负责,于是课堂成了与生活割裂的空间,知识成了从生活中剥离的纯粹的知识,课堂中的人也成了为物所牵的、非自由的、被异化了的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正努力地还课堂以生活的本来面貌,时时洋溢生活的气息。
生活的课堂常常致力于营造一种“生活态”、“生活场”,即给孩子们一个宽松、和谐、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围,并将学习过程与生活情境、探究情境等融为一体,使每位学生处在一种“亲临在场”、“深深卷入”的主动状态之中,使原有抽象的美术学习内容变得生动、直观、真切,缩短时空距离,学习成了有意义的生活。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的有意义学习具有四个特征:(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整个人(包括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等方面)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即使在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时,学习中的要求发展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也仍来自内部;(3)学习是渗透的,它们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发生变化;(4)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学生最清楚学科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是否弄明白了原先不太清楚的知识。
二、学生是闪动生命灵性的人,向生命回归将日益成为教育的本质属性。
原来,老师在传授绘画技能时,往往在黑板上直接示范,现在通过多媒体中的实物投影仪来演示,看起来更直观,效果更好。在七年级美术《三个好伙伴》中,我用红、黄、蓝三原色吹画,学生通过大屏幕清楚、明了地看着我用嘴或吸管把颜色水吹开,画面上绽放一朵朵绚丽多彩的“烟花”,立刻兴奋起来,很快就掌握了这种绘画技巧。将学生作品用投影仪展出,学生特别兴奋和激动,互相启发和借鉴,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波亚利说得好:“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为走进新课程的教师深知:课堂不该是教师独霸的“讲堂”,课堂也不是知识搬运的中转站,课堂应该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课堂教学应致力于促进学生完整生命的健康成长。
在具体教学中“是什么”、“为什么”这类事实性知识,不再是教师关注的焦点,教师要重视的是如何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如何激活学生的生活情感、理智情感;如何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体验;如何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产生心灵的共鸣。
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只要教师懂得以爱心与智慧去引领生命,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展现生活,他奉献给你的就是无尽的潜力和生命的亮丽。
三、课堂活力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动态生成中迸发。
法国数学家波利亚说:“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一些并不重要,而学生想了和学到些什么更重要千万倍。”美术的审美功能是美术的天然属性,它建立在美术技能之上,又超越了美术技能。欣赏课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学习“向大师学画”时,我带学生一边欣赏凡·高动人心魄、绚烂夺目的色彩魔力,一边为画家潦倒、贫困孤寂的一生感叹不已。生态课堂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课堂关注的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的真实生活与真切的成长。教师的作用在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符合学生需求并富有意义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己阅读,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大胆假设、尝试探究、合作讨论等多种机会,促进学生在多种主动参与的活动中有所生成。没有智慧挑战的课堂不具有生成性,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不具有生命性。有了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教学才成为一种艺术,才充满生命的气息。
新课程要求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努力促使学生形成一种依靠已有的知识储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已学的知识中独立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产生新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有计划地巧妙设疑、置疑、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不仅是学习者、欣赏者、模仿者,而且与教师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成为讲授者、表演者、创造者。
教育在最贴近人性,在最能沟通人的心灵的地方,最能让学生接受。正如心理学家卡耐基所说:“潜能每个人都有,就在于你是否发现。”“学生如果能发现并开发自己的潜能,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前进的推动力。”老师要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融入生活,让学生有机会在你的指导下,去感受生活的百态和大自然的湖光山色,让他们的画笔跳跃在缤纷的世界里。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2006,(12,15);2008,(6,20).
[2]谢幼如编著.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赵美华编著.新课程生态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