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探究了奥尔夫教学法在学前特殊儿童治疗中的运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特殊儿童;运用
随着中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备受关注,人们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特殊儿童早期教育,或者说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奥尔夫教学法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教学法,与一般的教学方法相比,更加注重从孩子出发,关注综合素质的全面,而且对于年龄也没有特别要求,所以笔者认为,治疗师可以将其合理地运用到特殊儿童的治疗中。
一、奥尔夫教学法的概述
奥尔夫教学法,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教学法之一,其核心理念是开发学生原本性的教育,激发每一个参与者的生命活力。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非常关注开发孩子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中,不再将其当作是一种学习负担,而是充满乐趣的通过肢体、语言、乐器尽情演绎,抒发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教师在运用奥尔夫教学法的时候,应该注重师生的共同参与,以音乐节奏为基础,引导幼儿们进行身体律动,并且鼓励他们跟随着作品的节奏和内容即兴创造设计动作,满足幼儿们爱玩好动的心理需要,这样的教学氛围一定会是轻松愉快的,幼儿们充满兴趣的参与其中,身体机能更加协调,思维能力及群体交往合作意识等方面会都得到有效培养。
二、学前特殊儿童的定义
毛连塭的《特殊儿童教学法》认为,特殊儿童是指在生理上、心理上及智能上异于普通儿童,具有特殊的教育需要的儿童。其特殊的需要包括:特殊的教育场所、特殊的教育方法、受过特殊教育训练的教育者和教学手段等,因其在正常教育环境下无法发挥其最大潜能,必须借助特殊方法,才能使其有最大的发展。
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即为特殊儿童,而具有特殊需要的0-6岁的儿童即为学前特殊儿童。
三、奥尔夫教学法在学前特殊儿童治疗中的运用
(一)通过声乐给特殊儿童快乐和美的体验
奥尔夫音乐治疗坚持语言音乐化的思想,无论是问候、交谈都可以音乐的形式展现出来,让特殊儿童随时随地都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
治疗师也可以为自己指令配上相应的曲调,曲调要随着语气的变化而变化,治疗师还要能够充分挖掘声音的潜力,搜集和利用任何有趣的声音去吸引特殊儿童的注意力,而且治疗师还可以模仿特殊儿童的声音,这样更容易与特殊儿童产生共鸣,而且有趣又有节奏的声音还有利于培养特殊儿童的韵律感,使特殊儿童能够建立固定运动节奏。
另外,治疗师可以制作一些有故事情节的歌曲,并配上音乐声调、节奏、音色等变化来提高儿童的理解能力,再以游戏的方式将卡片内容演示出来,加深印象,以提高儿童的记忆力。
(二)通过律动提高特殊儿童的自我表达能力
奥尔夫音乐治疗律动包括结构性律动和非结构性律动两部分,其中结构性律动可分为手指游戏小律动和肢体大律动。
通过手指游戏小律动,可以帮助特殊儿童逐渐学会辨别自己的两手和十个手指头,并让他们通过各种手指游戏提高手指的灵活性和手的配合度,这需要治疗师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手指游戏,同时要注重游戏的启发性,帮助特殊儿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在娱乐中提高特殊儿童的自我表达能力。它可以帮助特殊儿童认识掌握更多的词汇从而提高其说话的能力。
肢体大律动是指以奥尔夫音乐为背景让特殊儿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四肢,同时提高儿童的运动能力和协调性。治疗师从最初的让儿童去模仿自己所创作不同的动作,还可以通过利用身边的乐器和工具跟随音律进行各种运动。
治疗师可以引导幼儿自由搭档,跟随音乐的节奏做拍手、摇头、跺脚等简单的节拍动作,虽然幼儿的动作可能不太规范,但要注重引导他们跟住音乐节奏。另外,在节奏训练的时候还可以融入生活化元素,比如学习鸭子走路、母鸡下蛋、小鸟飞翔、青蛙跳跃等,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体验和感悟音乐。
(三)通过聆听特高特殊儿童的感知能力
奥尔夫音乐治疗中又将聆听氛围主动聆听和被动聆听两个部分。主动聆听是指特殊儿童跟随治疗师做出与音乐相关的动作,这些动作要能够起到表现歌曲内容和展现音乐的作用;被动聆听是指将特殊儿童置身于音乐环境之中,并辅助儿童跟随音乐节奏摇动,让音乐去滋润儿童的心灵,从而逐渐提升其感知能力。
幼儿是重要的启蒙教育时期,所以治疗师在给特殊儿童进行治疗中,一定要注重引导他们主动自信地参与到学习中,提供展现自己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这时,就是可以借助奥尔夫教学法这种新颖有趣的形式,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比如可以运用“听着小铃拍拍手”的节奏游戏,让幼儿们跟随着小铃的声音拍一拍手,这样的游戏难度不高,能够有效引导幼儿自然地进入到音乐活动中,整个课堂就立刻活跃了起来,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四)通过乐器演奏提高特殊儿童的认知及理解能力
特殊儿童在已经辨识自己身体后可以对其进行乐器演奏训练。乐器演奏可以给予特殊儿童全新的视听感受,不断强化儿童的视听刺激。
另外,特殊儿童对乐器的控制也是自我意识的最好体现。儿童根据音乐结构演奏乐器可以提高其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治疗师可以先让儿童跟随自己进行演奏,再逐渐让儿童尝试自我演奏。
比如在《春天在哪里》这首儿歌中,就可以仿照“这里有红花,这里有绿草”进行改编,可以是“这里有柳树,这里有小鸟”,这样的教学就能够发挥幼儿的创造才能。学前特殊儿童对于乐器也有很强的好奇心,治疗师可以选择运用一些比较简单的乐器,比如对于欢快热烈的歌曲,就可以用棒铃进行配合,对于一些舒缓的则可以选用手鼓。同时,治疗师还可以引导幼儿们借助乐器模仿創作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相应的场景,这样一定能够提高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促进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进步。
(五)通过音乐假想游戏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音乐假想游戏是一种循序渐进的音乐治疗活动,它又包括单角色假想游戏、多角色假想游戏和双角色假想游戏。
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娱乐性,更容易被特殊儿童所接受。而且双角色假想游戏和多角色假想游戏体验还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提高儿童的交际能力,使特殊儿童在音乐游戏的交流和体验中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四、结语
总之,治疗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运用,将其有机融合进来,结合学前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他们充满兴趣的参与其中,感受到音乐的乐趣,促进音乐素养的培养。
作者简介:贺圆(1983-),女,硕士,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特殊儿童;运用
随着中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备受关注,人们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特殊儿童早期教育,或者说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奥尔夫教学法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教学法,与一般的教学方法相比,更加注重从孩子出发,关注综合素质的全面,而且对于年龄也没有特别要求,所以笔者认为,治疗师可以将其合理地运用到特殊儿童的治疗中。
一、奥尔夫教学法的概述
奥尔夫教学法,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教学法之一,其核心理念是开发学生原本性的教育,激发每一个参与者的生命活力。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非常关注开发孩子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中,不再将其当作是一种学习负担,而是充满乐趣的通过肢体、语言、乐器尽情演绎,抒发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教师在运用奥尔夫教学法的时候,应该注重师生的共同参与,以音乐节奏为基础,引导幼儿们进行身体律动,并且鼓励他们跟随着作品的节奏和内容即兴创造设计动作,满足幼儿们爱玩好动的心理需要,这样的教学氛围一定会是轻松愉快的,幼儿们充满兴趣的参与其中,身体机能更加协调,思维能力及群体交往合作意识等方面会都得到有效培养。
二、学前特殊儿童的定义
毛连塭的《特殊儿童教学法》认为,特殊儿童是指在生理上、心理上及智能上异于普通儿童,具有特殊的教育需要的儿童。其特殊的需要包括:特殊的教育场所、特殊的教育方法、受过特殊教育训练的教育者和教学手段等,因其在正常教育环境下无法发挥其最大潜能,必须借助特殊方法,才能使其有最大的发展。
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即为特殊儿童,而具有特殊需要的0-6岁的儿童即为学前特殊儿童。
三、奥尔夫教学法在学前特殊儿童治疗中的运用
(一)通过声乐给特殊儿童快乐和美的体验
奥尔夫音乐治疗坚持语言音乐化的思想,无论是问候、交谈都可以音乐的形式展现出来,让特殊儿童随时随地都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
治疗师也可以为自己指令配上相应的曲调,曲调要随着语气的变化而变化,治疗师还要能够充分挖掘声音的潜力,搜集和利用任何有趣的声音去吸引特殊儿童的注意力,而且治疗师还可以模仿特殊儿童的声音,这样更容易与特殊儿童产生共鸣,而且有趣又有节奏的声音还有利于培养特殊儿童的韵律感,使特殊儿童能够建立固定运动节奏。
另外,治疗师可以制作一些有故事情节的歌曲,并配上音乐声调、节奏、音色等变化来提高儿童的理解能力,再以游戏的方式将卡片内容演示出来,加深印象,以提高儿童的记忆力。
(二)通过律动提高特殊儿童的自我表达能力
奥尔夫音乐治疗律动包括结构性律动和非结构性律动两部分,其中结构性律动可分为手指游戏小律动和肢体大律动。
通过手指游戏小律动,可以帮助特殊儿童逐渐学会辨别自己的两手和十个手指头,并让他们通过各种手指游戏提高手指的灵活性和手的配合度,这需要治疗师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手指游戏,同时要注重游戏的启发性,帮助特殊儿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在娱乐中提高特殊儿童的自我表达能力。它可以帮助特殊儿童认识掌握更多的词汇从而提高其说话的能力。
肢体大律动是指以奥尔夫音乐为背景让特殊儿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四肢,同时提高儿童的运动能力和协调性。治疗师从最初的让儿童去模仿自己所创作不同的动作,还可以通过利用身边的乐器和工具跟随音律进行各种运动。
治疗师可以引导幼儿自由搭档,跟随音乐的节奏做拍手、摇头、跺脚等简单的节拍动作,虽然幼儿的动作可能不太规范,但要注重引导他们跟住音乐节奏。另外,在节奏训练的时候还可以融入生活化元素,比如学习鸭子走路、母鸡下蛋、小鸟飞翔、青蛙跳跃等,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体验和感悟音乐。
(三)通过聆听特高特殊儿童的感知能力
奥尔夫音乐治疗中又将聆听氛围主动聆听和被动聆听两个部分。主动聆听是指特殊儿童跟随治疗师做出与音乐相关的动作,这些动作要能够起到表现歌曲内容和展现音乐的作用;被动聆听是指将特殊儿童置身于音乐环境之中,并辅助儿童跟随音乐节奏摇动,让音乐去滋润儿童的心灵,从而逐渐提升其感知能力。
幼儿是重要的启蒙教育时期,所以治疗师在给特殊儿童进行治疗中,一定要注重引导他们主动自信地参与到学习中,提供展现自己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这时,就是可以借助奥尔夫教学法这种新颖有趣的形式,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比如可以运用“听着小铃拍拍手”的节奏游戏,让幼儿们跟随着小铃的声音拍一拍手,这样的游戏难度不高,能够有效引导幼儿自然地进入到音乐活动中,整个课堂就立刻活跃了起来,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四)通过乐器演奏提高特殊儿童的认知及理解能力
特殊儿童在已经辨识自己身体后可以对其进行乐器演奏训练。乐器演奏可以给予特殊儿童全新的视听感受,不断强化儿童的视听刺激。
另外,特殊儿童对乐器的控制也是自我意识的最好体现。儿童根据音乐结构演奏乐器可以提高其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治疗师可以先让儿童跟随自己进行演奏,再逐渐让儿童尝试自我演奏。
比如在《春天在哪里》这首儿歌中,就可以仿照“这里有红花,这里有绿草”进行改编,可以是“这里有柳树,这里有小鸟”,这样的教学就能够发挥幼儿的创造才能。学前特殊儿童对于乐器也有很强的好奇心,治疗师可以选择运用一些比较简单的乐器,比如对于欢快热烈的歌曲,就可以用棒铃进行配合,对于一些舒缓的则可以选用手鼓。同时,治疗师还可以引导幼儿们借助乐器模仿創作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相应的场景,这样一定能够提高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促进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进步。
(五)通过音乐假想游戏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音乐假想游戏是一种循序渐进的音乐治疗活动,它又包括单角色假想游戏、多角色假想游戏和双角色假想游戏。
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娱乐性,更容易被特殊儿童所接受。而且双角色假想游戏和多角色假想游戏体验还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提高儿童的交际能力,使特殊儿童在音乐游戏的交流和体验中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四、结语
总之,治疗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运用,将其有机融合进来,结合学前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他们充满兴趣的参与其中,感受到音乐的乐趣,促进音乐素养的培养。
作者简介:贺圆(1983-),女,硕士,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