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着重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所以,思品课教学在“激情引趣、导入新课;学文知事、明白道理;补充扩展、深化认识;联系实际、指导行为;课堂总结、深化认识”五个环节上做到有机结合,进行了尝试与探索。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思想品德课的第一环节,导入的质量高低对整个课堂教学影响很大。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根据教学内容教师选用恰当的形式,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也可以从情感认识入手,行为表现入手,导入的方法要新颖,要体现在“活”字上,形式要多样。运用灵活的方法和手段,可以运用谈话法、讨论法、辨析法,还可以用故事、图画、谜语、表演、音像、汇报等直接导入新课,引出课文观点。使学生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为一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上、心理上和情绪上的准备。
二、学文知事、明白道理
学文知事明白道理是思品课教学的重要环节,目的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确其中包含的道理,从而形成道德认识,初步培养道德情感。
1、明理要观点正确,注重科学性。由于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故事性强,道德观念大多透过故事反映出来的,学生是在寓理的学习过程中明白道理,树正确观点的。如《珍惜劳动成果》一课,首先让学生明白劳动成果包括物质和精神成果。物质成果如农民种的粮食,工人制造的商品等,怎样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质”的感化和碰撞呢?可根据学生平时扔掉的馒头、煎饼、倒掉的方便面、糖果、一支笔、一个小刀等实例,先让学生集体背诵《锄禾》,再出示彩图,对学生进行对比、反思、启发、点拨教育。精神成果如课本、画册、歌曲等针对学生对书本的乱撕乱画,卡片的涂抹,通过正反两方面教育,学生在明白了劳动成果的内容后,才知道日常生活中怎样珍惜劳动成果。
2、明理,要使道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打下深深的烙印。对学生讲道理,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切忌泛泛空谈不着边际的大道理。如《雷锋永远活在我们心中》针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某些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针对目前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某些的不良言行和被金钱诱惑的扭曲心态,可以让学生自由或分组讨论他所发现的好人好事、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的典型事例,也可以同时例举出与以上现象相反的假、丑、恶的种种表现,通过讨论、对比,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疾恶如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可以以“雷锋精神是否过时”展开讨论,让学生交流看法。然后分别出示投影片(图一、图二、图三),在对每幅图片讨论小结的基础上,向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真正心悦诚服地感觉到“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事实,同时学生学雷锋做好事的决心油然而生。通过课文的内容和投影片上的生动画面让学生明白,人,应该追求什么,应该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才有意义有价值。根据学生情感的变化和理想的不断升华,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到雷锋的伟大所在。通过继续点拨学生明白:雷锋,永生的战士,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他助人为乐,事迹家喻户晓,在亿万人民中传颂,他一心为人民的精神感人至深,激励着青少年一代奋进,雷锋同志虽死犹生,精神永存,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针对社会现实,通过对比,同学很自然地感到:雷锋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而且需要大力提倡和弘扬。
三、补充扩展、深化知识
通过补充教材,列举实例,创设情境,分析讨论,使学生初步形成的道德观念得到巩固、强化,认识上产生第二次飞跃。如《雷锋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一课,投影《雷锋日记》摘抄,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心理境界。播放录音,民族团结的楷模孔繁森“关心藏族老人,收养藏族孤儿”的感人事迹,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发扬正气,助人为乐的情感。
四、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教师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同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尝试:一是面对现实,从正反方面教育感化;二是善于讲明自己的观点认识以及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三是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提出可行的行为要求,督促学生身体力行,这样就“听了信,看了服,学了做”提高了教育的可信度和真实感,缩小了“反差”,促进了知行的统一。
这一环节是巩固和发展教学成果,具体指导行为实践的要求的一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课文观点,根据教学要求,精心制订出指导学生行为的方法、途径、实施步骤及效果评价等,抓住生活中有内在联系的正反两方面的焦点,把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有机结合起来,使观点加以强化。在导行的同时,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中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课文的观点是否正确理解、接受、运用、效果,并给予指导。
五、课堂总结、强化认识
这一环节,通过归纳观点,评价学习,布置延伸作业,促进情感升华。由于思想品德课是一课一个观点,并要求每课当堂完成教学任务,从教学内容上来说要高度概括,从学生思维上来说要高度集中,从道德认识上来说要进一步强化,从教法上来说要干净利索。并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有目的性、针对性,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课文的主要思想观点,理解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过程,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达到育人目的。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思想品德课的第一环节,导入的质量高低对整个课堂教学影响很大。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根据教学内容教师选用恰当的形式,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也可以从情感认识入手,行为表现入手,导入的方法要新颖,要体现在“活”字上,形式要多样。运用灵活的方法和手段,可以运用谈话法、讨论法、辨析法,还可以用故事、图画、谜语、表演、音像、汇报等直接导入新课,引出课文观点。使学生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为一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上、心理上和情绪上的准备。
二、学文知事、明白道理
学文知事明白道理是思品课教学的重要环节,目的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确其中包含的道理,从而形成道德认识,初步培养道德情感。
1、明理要观点正确,注重科学性。由于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故事性强,道德观念大多透过故事反映出来的,学生是在寓理的学习过程中明白道理,树正确观点的。如《珍惜劳动成果》一课,首先让学生明白劳动成果包括物质和精神成果。物质成果如农民种的粮食,工人制造的商品等,怎样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质”的感化和碰撞呢?可根据学生平时扔掉的馒头、煎饼、倒掉的方便面、糖果、一支笔、一个小刀等实例,先让学生集体背诵《锄禾》,再出示彩图,对学生进行对比、反思、启发、点拨教育。精神成果如课本、画册、歌曲等针对学生对书本的乱撕乱画,卡片的涂抹,通过正反两方面教育,学生在明白了劳动成果的内容后,才知道日常生活中怎样珍惜劳动成果。
2、明理,要使道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打下深深的烙印。对学生讲道理,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切忌泛泛空谈不着边际的大道理。如《雷锋永远活在我们心中》针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某些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针对目前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某些的不良言行和被金钱诱惑的扭曲心态,可以让学生自由或分组讨论他所发现的好人好事、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的典型事例,也可以同时例举出与以上现象相反的假、丑、恶的种种表现,通过讨论、对比,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疾恶如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可以以“雷锋精神是否过时”展开讨论,让学生交流看法。然后分别出示投影片(图一、图二、图三),在对每幅图片讨论小结的基础上,向学生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真正心悦诚服地感觉到“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事实,同时学生学雷锋做好事的决心油然而生。通过课文的内容和投影片上的生动画面让学生明白,人,应该追求什么,应该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才有意义有价值。根据学生情感的变化和理想的不断升华,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到雷锋的伟大所在。通过继续点拨学生明白:雷锋,永生的战士,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他助人为乐,事迹家喻户晓,在亿万人民中传颂,他一心为人民的精神感人至深,激励着青少年一代奋进,雷锋同志虽死犹生,精神永存,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针对社会现实,通过对比,同学很自然地感到:雷锋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而且需要大力提倡和弘扬。
三、补充扩展、深化知识
通过补充教材,列举实例,创设情境,分析讨论,使学生初步形成的道德观念得到巩固、强化,认识上产生第二次飞跃。如《雷锋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一课,投影《雷锋日记》摘抄,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心理境界。播放录音,民族团结的楷模孔繁森“关心藏族老人,收养藏族孤儿”的感人事迹,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发扬正气,助人为乐的情感。
四、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教师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同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尝试:一是面对现实,从正反方面教育感化;二是善于讲明自己的观点认识以及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三是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提出可行的行为要求,督促学生身体力行,这样就“听了信,看了服,学了做”提高了教育的可信度和真实感,缩小了“反差”,促进了知行的统一。
这一环节是巩固和发展教学成果,具体指导行为实践的要求的一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课文观点,根据教学要求,精心制订出指导学生行为的方法、途径、实施步骤及效果评价等,抓住生活中有内在联系的正反两方面的焦点,把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有机结合起来,使观点加以强化。在导行的同时,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中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课文的观点是否正确理解、接受、运用、效果,并给予指导。
五、课堂总结、强化认识
这一环节,通过归纳观点,评价学习,布置延伸作业,促进情感升华。由于思想品德课是一课一个观点,并要求每课当堂完成教学任务,从教学内容上来说要高度概括,从学生思维上来说要高度集中,从道德认识上来说要进一步强化,从教法上来说要干净利索。并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有目的性、针对性,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课文的主要思想观点,理解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过程,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达到育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