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香自苦寒来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邓家光老先生的家,满眼是梅,画桌上、墙壁上、地上全是他的梅花画稿。邓家光仿佛生活在梅花丛中一般。
  邓家光今年83岁,早年就读于江西立风艺术专科学校艺术教育系,师从胡献雅、彭友善、关山月等国画名家。起初,他画山水、画花鸟,后来改为主攻“岁寒三友”的梅花。他对梅花情有独钟,全部的精力和笔墨,都用之于梅。他用10年时间,画了100幅梅花画。面对“百梅画”,我们充满疑惑地问邓家光:“艺海茫茫,为什么你选择了画梅这条艰难的道路呢?”邓家光告诉我们,这缘于明代状元曾棨的“百梅诗”。
  1985年7月,邓家光从永丰县文化馆退休后,被借用到县志办,参加《永丰县志》编纂工作。为搜集整理明代文渊阁大学士、曾修撰《永乐大典》的曾棨的资料,从曾棨家乡永丰县佐龙乡龙潭曾家村保存的曾氏家谱中发现曾棨的“百梅诗”,邓家光立即产生了以画配诗的形式来弘扬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强烈愿望。于是,他将曾棨的“百梅诗”抄录下来,花了几年时间精读,然后按每首诗的意境酝酿、构思,创作了“百梅画”。
  “百梅诗”有百种意境。为了使画意和诗情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邓家光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他以自己的表现形式,从构思、构图、意境、神韵到笔墨技术处理,跳出仿古藩篱,将自己的想象、情感和领悟都注入其中。此外,邓家光还运用自己的技术和学养,较好地把握了艺术创作中对立统一的因素,如:构图的开合与疏密,笔墨的黑白与浓淡,线条的精细与长短,色彩的冷暖与纯浓,造型的方圆与大小都力求得体到位。特别是他大胆探索,将松的苍劲、柏的挺拔、浓重绵密的用墨技法和深厚结实的造型观念进行移植和运用,力求将每幅梅花画都营造出一个崭新的境界。为了画出“月梅”诗中“黄昏院落色蒙蒙,疏形横窗半浓淡”的意境,邓家光琢磨数日,不知画过多少遍,有时睡到半夜一觉醒来,忽然灵机一动想到一个新的构图,就爬起来铺开画纸。为了精益求精,他还多次带着画稿不辞辛劳地跑到省城、京城,请名家提意见,一直画到自己满意为止。
  诗情融入画,诗文要有体,这是邓家光的又一个追求目标。他创新地用甲骨文、金文、篆、隶、楷、行、草七种字体,把诗句书写在画卷上。为把字体写准,他购买了七种字体的辞典、字典、字帖,反复临摹,不断练习。为了弄清“个”、“孤”两字甲骨文的准确写法,他还写信向四川方述鑫教授请教。
  梅花香自苦寒来。从1988年至1998年,邓家光行以观梅,坐以画梅,梦以想梅,倾注10年心血,情系笔墨丹青,终于收获耕耘之果,完成了风格独特的100幅梅花诗配画的创作。每幅梅花画各具特色,或浓墨或淡描,情文所致,意犹未尽,塑造了梅花高雅的品质与傲霜斗雪的精神风骨,在梅的艺术世界里创造出一种不落俗套的美感,开拓出一个崭新的境界。
  邓家光的“百梅画”脱稿后,引起了文化艺术界人士的极大关注,不仅在全国各地美展中获得一致好评,还荣获了中央电视台“大红鹰杯”书画展优秀奖、上海民族画院举办的“中华民族艺术杯”银奖、文化部主办的首届“世界华人艺术展”铜奖,不少作品入选书画作品选集。邓家光以他的“百梅画”在画坛立足,他个人先后被吸收为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国际艺术家联合会会员,并荣获“模范艺术家”、“世界华人艺术家”等光荣称号。
  
  责编/海燕
其他文献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者,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毛主席在我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后,所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淮海战役结束后,接着津京解放,国民党在长江以北广阔大地上的军事、政治力量已消灭殆尽,极少的残兵败将已逃到长江以南。这时我随华东十兵团司令部
期刊
新余复市后,在市委、市政府两幢办公大楼广场的中心位置,伫立着一尊硕大的老黄牛雕像,雕像的基座上赫然写着三个大字“孺子牛”。我路过时总要多看几眼,有时甚至驻足凝望。凝望中眼前总会出现父亲的背影。望着父亲的背影,我的两眼渐渐模糊,泪水止不住流下来……   1923年11月,父亲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13岁时,祖父便因病去世,我的叔叔和姑姑那时还很小,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落在父亲肩上。耕田、种地、挑水
期刊
老年人再婚本是一件好事,可以互相照料,摆脱孤独,消除寂寞。正确处理好双方关系,使生活过得美满幸福,自身得以延年益寿。因此,如何处理好再婚后的相互关系,各自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双方敏感的问题,应该有所“忌讳”。     忌将新伴比旧伴     老年人再婚后,就应以互敬为本,互爱为基石,共同建起美满幸福的家庭,不要把新伴与旧伴相比。要特别注意,不要当着新老伴的面过分夸奖过去的老伴,而贬责新老伴。否则,
期刊
大雁飞回南方去了,它驮来的春风和阳光已长成沉甸甸的果实,被季节装订成芬芳画册似系列连续剧,一集一集在大地播映。   ——大雁飞回南方去了,羽翅剪开蓝天的身影。全小村的人都来送你了,在田头在竹篱小门前仰首翘望,乡情将目光拉长再拉长。   秋天是农家喜气洋洋的日子,肩上扛的背上驮的还有牛车和拖拉机装的,全是金黄的玉米、高粱和谷子。一路上鞭儿甩山歌唱,小村被唱成一幅画了。房前屋后串串辣椒,嘴儿尖尖个头大
期刊
一家五口,生活拮据,真会真心收留一个无家可归的乞丐?面对杨水根、万国兰夫妻俩的热情,郑龙夫心存疑虑。突遭变故,女主人离婚别家,出外谋生;不久男主人又暴病身亡。他们留下的三个年幼孩子无人照料,面临分散寄养;大势已去,是重新浪迹天涯,无牵无挂?还是毅然留下,尽力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的家?落难的安徽硬汉郑龙夫选择了后者。一晃十余年,这个别样人家生机勃发,而郑龙夫已年迈体衰,面对孙辈鞍前马后的服侍,想到自己
期刊
受《老友》杂志委托,和潘际銮院士电话联系采访时,他告诉记者他还没有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要做的事情很多,希望我先看看有关材料,并应我的要求推荐了一篇题为《八十岁的“青年”潘际銮》的文章。在南昌大学北京校友联谊会上的接触对他有了较多的了解后,我感到潘院士根本不像耄耋老人,而是我国科研领域中的一棵常青树,与我在《老友》上已报道过的陈述彭、彭迪、柳斌、孙希岳等一样,是江西这块人杰地灵的红土地上升起的耀眼明
期刊
陈寅恪在晚年(外一首)   ○程维     他荒凉的额上   思想密布:一部如此的大书   被巨手打开   又被荆棘遮掩     我们怎样才能接近   在陡立的精神上攀援     他失明的眼睛   无法看见却能透彻彼岸   历史的现在时   在光芒不能抵达的地方   也从未中断       他的著作如此丰盈   而生命只遗剩水残山     谁说天才在我们中间   他的内心早已把我们区分     如
期刊
江苏省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苏南有小桥流水及风光旖旎的太湖,苏中有集山水与历史于一体的六朝古都——南京,苏北有汉文化集中表现地——徐州和融山、海、岛、泉于一体的连云港。  除了这些久负盛名的景致以外,还有一条旅游新干线,那就是带有神秘色彩的位于黄海之中的前三岛。所谓“前三岛”,是分布在连云港东北海面的平山岛、达山岛和车牛山岛三个小岛的统称。前三岛是连云港市的天然门户,总面积0.32平方公里,附近海域水
期刊
一副结实的身板,和善的脸庞溢出憨厚,炯炯有神的眸子透着执着,说起话来饶有趣味,走起路来矫健有力,这就是赣州市章贡区定居台胞许祥清先生。   近日,笔者对许先生进行了走访。今年73岁的许先生,1948年随军到了台湾,1961年因病退役,从此单身一人度过了一段漫长的孤独生活。在两岸尚未相通的年代里,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最使他魂萦梦绕的依然是故乡的老母、哥哥、嫂嫂。直到1987年底,台湾当局宣布对大
期刊
垂钓者经常遇到、又为之着急的问题,就是鱼不咬钩。要解开这个“谜”,得具体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水中缺氧     钓者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闷热的夏天或雷雨到来之前,成群结队的白鲢、胖头浮在水面,伸头张嘴呼吸。此时,即使是将上等钓饵送到鱼儿嘴边,它们也不会问津。这就是水中缺氧的征兆。白鲢、胖头对缺氧敏感,鲫鱼不够敏感,鲤鱼介于二者之间。研究表明,水中溶氧量有1%的变化,都会影响到鱼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