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四重表征”思维模型,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来源 :广西教育·D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a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构建思维模型认识事物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认知手段,《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课标)凝练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五个方面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要求教师积极开展“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实践,主动探索“素养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和策略。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离子反应”教学为例,谈谈如何通过构建“四重表征”思维模型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在学习人教版必修1“离子反应”的有关内容时,对离子反应的实质不能做出准确、完整的陈述,主要表现为化学基本概念模糊、化学实验过程描述不完整、化学用语使用错误、化学原理理解偏差等。比如,学生比较容易判断NaCl在水中电离出Na+和Cl-,AgNO3在水中电离出Ag+和NO3-,也可以准确预测出以上反应会生成白色沉淀,但对于Ag+和Cl-结合生成AgCl沉淀的微观过程表述不清,无法解释反应的实质,以至于很难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若不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有效的评价与诊断,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在以后学习人教版选修4“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这一内容时,就有可能会因为以上知识缺漏,在解答“离子平衡”的综合问题时出现认知困难。
  学生之所以出现上述陈述性表征问题,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微粒观,对相关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实验学习只注重实验结果、不注重实验过程,不能将相关知识储备转化为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工具。本文拟利用化学学习的四个层面表征——宏观现象、微观解释、化学符号、图像表征,通过“四重表征”融合(如图1),启发学生学习构建思维模型,促进其学科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从中发展解决相关问题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用开放性问题导入,触发学生的深层思考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现有知识和学习经验解决新问题,可以把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作为课堂的素材或主线,为“四重表征”思维模型的构建做铺垫。教师可设置开放性问题,发散学生思维,诊断、评价、解决学生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原理、化学实验等知识时遇到的问题,引导其进入深度学习。
  【实验设计】请鉴别用同样试剂瓶盛装的NaOH溶液和稀硫酸,完成实验报告(如表1)。供选试剂:KCl溶液、CuSO4溶液、Na2CO3溶液、Ba(OH)2溶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案→动手实验验证→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学生可能提出的实验方案(如表2):
  二、多角度分析,构建“四重表征”思维模型
  首先,学生实际操作自己设计的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其次,分析溶液混合前后微粒的变化,掌握离子反应的判断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等内容;最后,借助图像表征更直观地认识并掌握离子反应的实质。通过构建“四重表征”思维模型,培养学生构建微观抽象理论模型的能力。
  教师引导,分析建模:以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4(选择的试剂:CuSO4溶液)为例,分析离子反应的实质,研究溶液混合前后试管中微粒的变化情况(如图2)。
  教师启发设问:①溶液混合后出现的实验现象是什么?②反应的实质是什么?③如何用化学语言表达?
  学生讨论,得出如下结论。①宏观现象:产生蓝色沉淀;②微观解释:Cu2+和OH-之间按照个数比1∶2相互结合生成Cu(OH)2沉淀,Na+、SO42-未参与反应,像这种在离子之间进行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③化学符号:可以用Cu2++2OH-=Cu(OH)2↓表示CuSO4和NaOH发生反应的实质,像这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作离子方程式。
  师生讨论,共同建模:运用规范的化学用语,对反应进行微观解释(如图3)。
  教师设疑:该离子反应会引起溶液中离子总浓度发生怎样的变化?请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师生共研,得出如下实验方案:通过导电性实验,将离子浓度变化可视化,观察灯泡亮度、电导率曲线变化趋势,判断离子浓度大小。
  演示实验:用装有0.5mol/L CuSO4溶液的烧杯连接带有灯泡的导电装置,同时并联电导率传感器(连接电脑),将0.5mol/L NaOH溶液缓慢加入CuSO4溶液中,直至过量。
  学生活动:做实验之前,先由学生预测实验现象,并尝试用笔绘制混合液导电能力的图像(如图4)。(提示:溶液中离子浓度越大,导电能力越强,电导率越大)
  学生汇报预测结果:灯泡由亮变暗,后又逐渐变亮;电导率变化曲线呈现先逐渐降低后又逐渐升高的趋势。灯泡由亮变暗、曲线逐渐降低,原因是NaOH与CuSO4发生反应使溶液中离子总浓度减少;灯泡又逐渐变亮、曲線逐渐升高,原因是NaOH溶液过量,发生电离,使混合液中的离子总浓度增大。
  实验演示,完善模型:展示学生预测结果,并进行实验演示,观察电导率变化曲线(如图5)。“四重表征”逐层进阶,加深学生对离子反应实质的理解和掌握,进行知识内化和迁移。
  “四重表征”思维导图:在构建“四重表征”思维模型(如图6)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构建和运用思维模型的方法,归纳形成同类型知识的思维导图,以达到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三、学以致用,强化模型,解决问题
  通过构建思维模型,深化课堂主题,深入挖掘离子反应的实质,学生的离子观得以建立。接下来,教师应将本节重点知识升华,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观察思考→信息加工→总结归纳→提炼方法”的科学探究方法。
  【模型巩固训练】请利用本节所学离子反应原理、离子方程式等知识,运用“四重表征”法解题。
  【例题】(2016年北京卷)在两份相同的Ba(OH)2溶液中,分别滴入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H2SO4、NaHSO4溶液,其导电能力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7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代表滴加H2SO4溶液的变化曲线
  B.b点,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Na+、OH-
  C.a、d两点对应的溶液均显中性
  D.c点,两溶液中含有相同物质的量的OH-
  模型分析(如图8):通过两组实验的反应原理(微观解释),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化学用语),找到两组实验所对应的图像中的曲线(图像表征),进而判断选项正误。
  选项解析:通过模型透析可知,曲线①代表滴加H2SO4溶液的变化曲线,A选项正确;曲线②中,从反应开始到b点,未参加反应的离子有Na+、OH-,B选项正确;H2SO4溶液在a点已消耗完原溶液中的OH-,NaHSO4溶液到d点才能消耗完全部的OH-,D选项不正确。因此,本题选D。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它与工业生产、社会生活以及生命活动都密切相关,我们面临的诸如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均可以用离子反应知识来解决。本教学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完成“四重表征”思维模型的构建,既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离子反应的实质,又能帮助学生解决高考中很多类似的问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用模型认知思想解决身边化学问题的能力。(题图左为庄业明,右为赵伟华)
  注:本文为2017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A类重点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单元设计的研究”(课题编号2017A003)的阶段研究成果。
  (责编 龙 飞)
其他文献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各科教学中”。2018年,《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正式颁布实施,凝练了化学学科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學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个方面
期刊
5月30日這天虽然是星期六,但崇左凭祥市第一小学学生黄崇恒一大早便起床了,因为他要和同学们跟着解放军叔叔走边防、看国门。“活动前一晚我兴奋了一个晚上!那天虽然太阳比较猛,但大家都很高兴。听解放军叔叔讲发生在凭祥的历史故事,用手触摸着界碑,我们都很有感触。”黄崇恒说。  让学生在走中学、在看中悟,这种新型的体验式学生德育方式,是凭祥市近年来探索学生德育工作的新尝试。凭祥位于中越两国边境线上,是祖国的
期刊
我校地处南宁·中国—东盟国际商务区,毗邻东盟各国领事馆,片区生源中有少量领事馆工作人员子女和部分其他外籍、中国台湾籍生源,“世界视野·中国情怀”成为我校的应然选择。我校从2010年开门办学,距今已走过10年办学历程,从最初的9个教学班、32名教师、300多名学生,发展到今天的两个校区、89个教学班、239名教师、近5 000名学生。十年来,我校不忘初心,坚持“贵于品·雅于行”的学校文化追求,持之以
期刊
江苏省南京市芳草园小学著名特级教师高丛林在《小学数学教师》2020年第6期上撰文认为,“顺其自然”教学主张的深层次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效益,其教学实施策略有三:第一,科学理解教学要素及其彼此间的关系。包括完整理解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四大要素所构成的稳定的四面体教学结构(三棱椎状);理解每两个要素连成的线段都反映了教学中需要厘清和处理的一对关系,如教师与学生构成师生关系、学生和教学内
期刊
传统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教学过程重结论而轻过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造成学生难以形成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应用能力。目前高考侧重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继续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势必造成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不足。例如,有些学生能够熟记相关知识,但在实际做题时却找不到思路和突破口等。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期刊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国新时代课程改革的目标导向。致力于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必然要求教师尽力探索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而在真实情境下进行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着手点。  “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倡导真实情境创设,但有些教师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仅是借助真实问题情境作为某个课时的导入,未能将真实问题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弱化了真实问题情境的既有功能,导致课堂教学始
期刊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朱文辉在《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6期上撰文认为,构建“先解决问题再视频讲授”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课堂的真正翻转。其操作步骤如下:首先是把书本知识整合成若干个学习主题,采用现代技术的模拟仿真手段,营造出能够激发学生深层思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与知识的多重表征相遇;其次是引导学生按照教师提前给出的学习指南和“任务单”,自主找出问题情境中所呈现的具体问题,通过
期刊
教育部地理课标研制组核心成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林培英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年第5期·上撰文认为,跳出概念的字面意思去审视当下流行的单元教学知识整合的本质意义,可重点关注以下两种教学思路:一种是突出核心知识的精讲多练,需要围绕核心知识将所有相关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而不是按照习惯的顺序递进地呈现知识;另一种是以学生能力培养、价值观教育及其他重要素养的培养等为线索,围绕某个阶段目标来整合知识,组
期刊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著名特级教师李竹平在《小学教学(上半月·语文)》2020年第6期上撰文,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解读为例,提出议论文阅读应鼓励学生有“参与议论”的姿态,着力培养学生的缜密思维,通过逻辑追问与策略迁移,充分发挥文本的文体学习价值。首先要追问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作者的观点得到我的共鸣了吗?接着要追问:如果得到了我的共鸣,作者是怎样说服我的?如果没有得到我的共鸣,作者的论证有什么
期刊
百色乐业位于我区西北部,地处云贵东南麓,与贵州册亨、望谟、罗甸三县相邻,一度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人口近18万。  近年来,乐业县委、县政府坚持“扶贫必扶智”理念,把教育发展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基础性工程,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精准扶贫的有关政策要求,结合本县实际,认真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努力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乐业克服财政紧张的重重困难,多方筹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