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西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学案例为依据,探讨了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目标的实现。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学工作绝对不能够单纯的停留在学生“听”、“说”、“读”、“写”等单一知识与技巧的训练上,而是要深入到学生认识、思维过程和精神世界当中去。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是小学阶段语文教育与教学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课堂 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75-02
语文教育与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与人文内涵,尤其是对处在初等教育阶段的小学生来说,语文课堂教育的人文性关系到学生精神世界与审美价值观的培养。人文性是语言传递思想、情感和知识的根基,也是一门语言的灵魂,在2011年颁布的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到了语文课程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育则要负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以教材内容为依托,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充分将人文性这一教学理念渗透到语文课堂中去。
一、立足文本、潜心会文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材中优秀的文章中传递出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情趣对学生语言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教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要发挥这些教材中优秀文章在语文课堂中学生培养的作用,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紧密结合教材,立足文本,通过教授学生一定的语言知识与语言技巧[1],让学生学会解读文本中所传递的信息内容,感受到作者赋予文章的命题意义与思想内涵,从而达到人文性的教学目的与需求。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读书。朗读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把我文字的字音、字形等知识,同时也通过诵读、以及有感情的朗读等起到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作用。以西师版教材中《少年闰土》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之前可以通过布置简单的阅读任务,让学生们自由默读、点名诵读和齐声朗读等不同的方式,带着问题意识去通过自身的理解发现作者在文章中提供的有效信息,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如“在作者的记忆中少年闰土是什么模样的?”、“作者回忆了和少年闰土在一起的哪四件事情?”,“从文章中我们能够发现少年闰土有着那些品格?”等问题,给我学生阅读提供一个方向,并通过之后的引导让学生逐步学会如何从文章中提炼出有用的、准确的语言信息。
然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还受到该年龄阶段语言水平、阅读能力和心智水平的限制。因此,为了提升语文课堂中人文性的教学内容,教师适时适度的点拨与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师的阐释与说明,帮助学生建立语言与审美、文字与素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到语言文字中的内涵,同时也学会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去传递自身的思想感情,这也是提升整个语文课堂人文性的一种体现。
二、将人文性融入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并非独立的存在,工具型与人文性的统一才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因此,在语文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体现和确保语文的人文性,就要将其同语言的基础能力的培养结合和统一起来。
在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堂上,首先要有一个明晰的教学主线。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文章内容与特点展开实际的教学工作与语言的训练。也就是说,语文教师需要结合课程需要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环境,依托这个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理解文字、感受文字和欣赏文字的能力[3]。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上,古诗词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讲从理解上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面对古诗课堂时,应从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技巧与能力入手,让学生从文字的运用中提炼出诗人在诗作是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培养出学生的文学审美意。例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别”和“鸣”两个字的用法和诗文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在脑中站在诗人的视线角度上感受出“明月缓缓移动离开树枝,惊醒了树上的喜鹊;半夜的微风轻轻的吹拂让树上的蝉开始鸣叫”这种安静的夜晚的画面,然后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对于夜晚的感受,看看同诗人的有何不同,然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指导学生如何用合适的话语去描述自己感受。通过对于文字的讲解与学生意象的联系,教师可以一方面要注意引发出学生对于生活中不同事物的不同感受,同时也要指导学生如何用语言表达出这种感受,即用语言的文字性带动学生人文内涵的培养,同时也将人文性赋予语言的文字性之中,让学生学会热爱和正确理解和运用自己祖国的语言。
三、结语
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基础的语言文字能力的至关重要的阶段。但是,语文教育与教学的目标并非单纯的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这些文字能力的机械型的训练,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和文字的魅力对对外在的信息、知識与文化进行吸收,从而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能有一个总体的提升。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沟通的桥梁,语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语言的理解与使用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染文化的气息,通过这种手段让人的思维得以升华。因此,语文的教育与教学工作,尤其是小学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要体现出语言的人文性来,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程走入语言、走入文化、走入审美,才是语文教育真正要实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琰. 略论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 语文建设,2013,02:24-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付霞. 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D].辽宁师范大学,2006.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课堂 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75-02
语文教育与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与人文内涵,尤其是对处在初等教育阶段的小学生来说,语文课堂教育的人文性关系到学生精神世界与审美价值观的培养。人文性是语言传递思想、情感和知识的根基,也是一门语言的灵魂,在2011年颁布的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到了语文课程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育则要负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以教材内容为依托,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充分将人文性这一教学理念渗透到语文课堂中去。
一、立足文本、潜心会文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材中优秀的文章中传递出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情趣对学生语言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教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要发挥这些教材中优秀文章在语文课堂中学生培养的作用,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紧密结合教材,立足文本,通过教授学生一定的语言知识与语言技巧[1],让学生学会解读文本中所传递的信息内容,感受到作者赋予文章的命题意义与思想内涵,从而达到人文性的教学目的与需求。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读书。朗读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把我文字的字音、字形等知识,同时也通过诵读、以及有感情的朗读等起到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作用。以西师版教材中《少年闰土》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之前可以通过布置简单的阅读任务,让学生们自由默读、点名诵读和齐声朗读等不同的方式,带着问题意识去通过自身的理解发现作者在文章中提供的有效信息,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如“在作者的记忆中少年闰土是什么模样的?”、“作者回忆了和少年闰土在一起的哪四件事情?”,“从文章中我们能够发现少年闰土有着那些品格?”等问题,给我学生阅读提供一个方向,并通过之后的引导让学生逐步学会如何从文章中提炼出有用的、准确的语言信息。
然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还受到该年龄阶段语言水平、阅读能力和心智水平的限制。因此,为了提升语文课堂中人文性的教学内容,教师适时适度的点拨与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师的阐释与说明,帮助学生建立语言与审美、文字与素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到语言文字中的内涵,同时也学会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去传递自身的思想感情,这也是提升整个语文课堂人文性的一种体现。
二、将人文性融入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并非独立的存在,工具型与人文性的统一才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因此,在语文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体现和确保语文的人文性,就要将其同语言的基础能力的培养结合和统一起来。
在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堂上,首先要有一个明晰的教学主线。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文章内容与特点展开实际的教学工作与语言的训练。也就是说,语文教师需要结合课程需要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环境,依托这个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理解文字、感受文字和欣赏文字的能力[3]。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上,古诗词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讲从理解上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面对古诗课堂时,应从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技巧与能力入手,让学生从文字的运用中提炼出诗人在诗作是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培养出学生的文学审美意。例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别”和“鸣”两个字的用法和诗文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在脑中站在诗人的视线角度上感受出“明月缓缓移动离开树枝,惊醒了树上的喜鹊;半夜的微风轻轻的吹拂让树上的蝉开始鸣叫”这种安静的夜晚的画面,然后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对于夜晚的感受,看看同诗人的有何不同,然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指导学生如何用合适的话语去描述自己感受。通过对于文字的讲解与学生意象的联系,教师可以一方面要注意引发出学生对于生活中不同事物的不同感受,同时也要指导学生如何用语言表达出这种感受,即用语言的文字性带动学生人文内涵的培养,同时也将人文性赋予语言的文字性之中,让学生学会热爱和正确理解和运用自己祖国的语言。
三、结语
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基础的语言文字能力的至关重要的阶段。但是,语文教育与教学的目标并非单纯的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这些文字能力的机械型的训练,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和文字的魅力对对外在的信息、知識与文化进行吸收,从而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能有一个总体的提升。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沟通的桥梁,语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语言的理解与使用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染文化的气息,通过这种手段让人的思维得以升华。因此,语文的教育与教学工作,尤其是小学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要体现出语言的人文性来,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程走入语言、走入文化、走入审美,才是语文教育真正要实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琰. 略论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 语文建设,2013,02:24-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付霞. 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D].辽宁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