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构建阅读话题。这些话题应该是少而精,深入而浅出,能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问题的探讨带动对整篇文章的阅读,使课堂显得简约而实效。在主问题的设计上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文本的解读,让学生抓住文章的“要害”, 调动起师生的教学兴趣,最后让学生欲罢不能,变被动为主动。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既然是“对话”,就少不了话题,就要在对话之前“构建阅读话题”。但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有些语文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气氛,人为地造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不停地问,学生不停地找,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文本阅读。应该说, “唯有原生态的阅读,才会有真切的阅读体验与个性化的阅读体悟,而不至于落入窠臼,人云亦云。”问题多而滥、碎而乱、浅而淡,这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阻滞了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主问题”是对大面积教学中提问设计的一种创新,是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提问设计。余映潮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因此,主问题设计合理,课堂才能简约而实效。我们教师设计的“主问题”应该要节约而不简单、真实而不空洞、明确而不含糊、画蛇而不添足,它是能够对展开课堂教学具有凝聚力和支撑力的核心问题。
一、主问题的设计要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其实质是让学生能理解和感受文本,从文本中获得启迪与熏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到思想和词的源泉那里去旅行,已经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习惯了。”因此,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
1、主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乐于走进文本
新课程学习观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采用主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学生的阅读状态会由被动而变为自主探究和发现,有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篇文章我们总能找到一个揭开文本面纱的主问题,而一个主问题的提出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它可以让整个课堂都围绕这条主线进行,它可以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研读文本。
在教《土地的誓言》一文时,我让学生朗读文章找一找作者对着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后,我又顺势让他们体会其中的情感,并让他们有感情朗读,结果学生读得都特别庄重肃穆,课堂里弥漫着的气氛让人沉重,这和文章流露的情感达到了深入的契合。
2、教师的科学引领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
新课程所倡导的指导,是引导、启发、帮助、激励学生去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研究,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有效的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上,如果教师多动些脑筋,多用些策略对学生施以指导,学生就会感兴趣的走进文本,理解文本。
在上《伤仲永》一文时,我一改原来让学生读文后翻译,然后提问的一贯套路,尝试了下面的设计,我先范读,接着让学生自读三遍,又指名读,再齐读,在翻译时,我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己进行翻译,将不会的字、词、句勾画出来,接下来让学生结合工具书或问同学自检进行第二遍的梳理,第三次让学生自行准备,组织语言,两人结组,一人复述,一人补充评价,最后找两个同学在全班进行展示。时间虽然花了一节课,但学生们复述的很细致。但更让我惊喜的还在后边,在第二节我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意义时,学生们体会的非常快,说的也非常到位。真可谓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3、教师的创新引领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
杨再隋教授说过:“老师讲得再多,难道还比课文本身更生动、更形象吗?……不如老老实实指导把课文读好,读美,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欣赏,去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进行对话,在对话中去感悟,在感悟中去体验。
教师应该是文本资源的开发者,对课文不能浮光掠影地“潇洒走一回”,而是要引导学生反复读,认真揣摩,让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的走进文本。
教师只有对文本充分阅读,做到烂熟于心,读出自己的个性化体验,才有创意的好点子,它往往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我在备《木兰诗》一课时,发现课后一个题是让学生探究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我突发奇想,何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为花木兰写一段巾帼英雄的颁奖词,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人物形象。这样设计,岂不是一种更好的运用?
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能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于繁杂中梳理一条线。让学生迅速找到对话文本的关键点,并围绕主问题展开积极有效的对话,抓住“关键点”深入解读文本。
二、主问题的设计要抓住文章的“拎动点”
“‘拎动点’ 即发动全课及部分内容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因为文本本身千姿百态,学生的学情变化多端,每课的教学重点和基本要求也不尽相同,如何迅速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巧妙地直奔教学主题,是选择最佳“拎动点”的基本要求。选好了“拎动点”,让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充满灵性,调动起师生的教学兴趣,在平静的课堂上激起千层浪。
1、问题能让学生引起心灵共鸣
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应该根据文本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拨动学生心弦之处着手,让问题与学生能产生共振,从而激起他们求之的欲望。
比如在教《给女儿的信》时,可以这样提问:(1)金庸的《神雕侠侣》中李莫愁问“敢问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随”?同学们,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2)作者在文中到底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这样的提问可以说是问到了正处青春期学生的心灵深处了,学生一定会对文本产生兴趣,将会对文本进行咬文嚼字,同时是在对学生进行一次人生观、恋爱观的教育。
2、问题能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感悟语言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感受。《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进行个性化阅读。但“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感悟,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这些要求我们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独特体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
比如,《选举风波》可以这样设计主问题,让学生思考:
⑴在这个事件中贾里经历了怎样的起伏波折?
⑵为什么贾里认为“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味的”?
⑶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
⑷你最喜欢小说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⑸贾里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一系列的提问,学生有话可说,他们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会在与文本、作者以及同学间的对话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心灵湖水确实激起了千层思维浪花,课堂上呈现了一种星河灿烂的奇观异象。”
再比如在教《小巷深处》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1)找出文中表现我对母亲情感变化的句子,说说你对文中“我”的评价。(2) 对着一直默默守候的母亲,女儿告诉她:“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文章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中“回来”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联系上文具体指什么“回来”了?
这些问题的设计,很利于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推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行成。
3、问题能触发学生的学习高潮
“文似看山不喜平”,同样富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潮创设也应该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让学生的心弦始终奏出悦耳的乐章。
有人在教《雷雨》时设计以下3个问题:
(1)周朴园对侍萍到底有没有真爱?
(2)周朴园和侍萍两个人物,哪一个更虚伪?
(3)你觉得这出戏中哪个人物最可怜?为什么?
以上这三个问题,紧紧地抓住剧情的高潮,学生的情感波澜起伏,引领他们解读文本。在阅读文本时,达到和谐共振的愉悦,产生了自然沟通的状态。
语文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应该寻找文章的“拎动点”,巧妙突破,引导学生学习语文。
三、主问题的设计要让学生欲罢不能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完全被动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改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颜渊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孔子以渊博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诱导学生,使学生想要停止学习也不能,这是多么高超的教学艺术。
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梳理问题,即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和整合,保留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独立的或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追求新知识。
1、主问题设计要注意切入的时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孔子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教学的最佳时刻: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也就是学生在学问上发生困难,有了求知的动机时,去启发他,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营造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语文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愉悦的生理体验,从而激励学生,满足学生的的成就感,激起他们求之的欲望。
在教学《陌上桑》一课时,学生在课堂上抓住文章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大谈罗敷的美貌和她的智慧以及她“专城居”的丈夫。这时我不失时机地问:既然她有这样的丈夫,却去采桑,这合乎情理吗?请谈谈你们的看法。我抓准时机,抛出这个问题,趋于平静的课堂又热烈起来,让学生再次去探索与追求。
2、主问题设计是生成的,是梳理、筛选学生现场生成的疑问
叶澜教授说过这么一段话“课堂上发生的一切,既不都来自于教师备课时的预设,也不完全由教师单方面决定,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其最终结果,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学情,课的具体行进状态和教师的处理策略。”细细品读这段话,我们可以感到,尽管课堂的行进状态难以把握,但课堂也同样蕴藏了无限的“教学机遇”,关键在于教师的“处理策略”。一般地,我们可以从学生阅读文章的疑惑处,解读文本的矛盾处,提炼、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生成出很好的主问题。
比如有位老师在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有位学生在小声嘀咕文章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里的“大约”与“的确”是矛盾的,两者并用产生了弦外之音。这位老师就抓住学生的这个疑问,设计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阅读课文:看似矛盾的两个词语用在这里合理吗?你是否能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这些从学生中生成的问题,对学生是种肯定与鼓励,最能激发他们的欲罢不能之感。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要让他们有强烈的自主选择的愿望。
3、主问题设计要善于挖掘深度,拓展广度
教学时,教师设计的主问题,要能挖掘文章的深度,拓展文章的广度。有深度和广度的问题,才能激励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比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当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后,他的后果将会怎样?你觉得应该怎样判处这个案件?又如《清兵卫与葫芦》的教学中,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清兵卫的父亲又开始嘀咕了,你能想象出清兵卫将又会怎么样呢?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将会怎么对他说?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语文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内驱力,吊住学生的胃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主问题教学不是只提一个问题,而是要有一个相对集中的问题情境。在“主问题”教学中,一篇课文的教学不是只提一个问题,而是把若干个小问题提炼成大问题,集中以一二个“主问题”研读来深究。
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要对主问题设计的方法恰当、巧妙,引导得法,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主问题“并不能完全替代课堂上所有的提问。它是教学设计的主干,其它的“枝叶”还需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它(主问题设计)可以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品读,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1] 朱文成 《教师设问:构建个性化阅读平台》《语文建设》2009年第1期
[2]余映潮《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5期
[3]杨粤元《“拎”一发而动全身——浅谈“拎动点”的选择》《语文月刊》2002年Z2期
[4]陈碧玉《让“对话”课堂个性张扬》《开放潮——书香校园》2011.11上半月版
[5]王满英《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几种“对话”》《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第12期
[6]章林华《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和思考》 《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78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既然是“对话”,就少不了话题,就要在对话之前“构建阅读话题”。但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有些语文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气氛,人为地造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不停地问,学生不停地找,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文本阅读。应该说, “唯有原生态的阅读,才会有真切的阅读体验与个性化的阅读体悟,而不至于落入窠臼,人云亦云。”问题多而滥、碎而乱、浅而淡,这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阻滞了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主问题”是对大面积教学中提问设计的一种创新,是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提问设计。余映潮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因此,主问题设计合理,课堂才能简约而实效。我们教师设计的“主问题”应该要节约而不简单、真实而不空洞、明确而不含糊、画蛇而不添足,它是能够对展开课堂教学具有凝聚力和支撑力的核心问题。
一、主问题的设计要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其实质是让学生能理解和感受文本,从文本中获得启迪与熏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到思想和词的源泉那里去旅行,已经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习惯了。”因此,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
1、主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乐于走进文本
新课程学习观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采用主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学生的阅读状态会由被动而变为自主探究和发现,有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篇文章我们总能找到一个揭开文本面纱的主问题,而一个主问题的提出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它可以让整个课堂都围绕这条主线进行,它可以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研读文本。
在教《土地的誓言》一文时,我让学生朗读文章找一找作者对着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后,我又顺势让他们体会其中的情感,并让他们有感情朗读,结果学生读得都特别庄重肃穆,课堂里弥漫着的气氛让人沉重,这和文章流露的情感达到了深入的契合。
2、教师的科学引领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
新课程所倡导的指导,是引导、启发、帮助、激励学生去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研究,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有效的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上,如果教师多动些脑筋,多用些策略对学生施以指导,学生就会感兴趣的走进文本,理解文本。
在上《伤仲永》一文时,我一改原来让学生读文后翻译,然后提问的一贯套路,尝试了下面的设计,我先范读,接着让学生自读三遍,又指名读,再齐读,在翻译时,我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己进行翻译,将不会的字、词、句勾画出来,接下来让学生结合工具书或问同学自检进行第二遍的梳理,第三次让学生自行准备,组织语言,两人结组,一人复述,一人补充评价,最后找两个同学在全班进行展示。时间虽然花了一节课,但学生们复述的很细致。但更让我惊喜的还在后边,在第二节我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意义时,学生们体会的非常快,说的也非常到位。真可谓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3、教师的创新引领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
杨再隋教授说过:“老师讲得再多,难道还比课文本身更生动、更形象吗?……不如老老实实指导把课文读好,读美,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欣赏,去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进行对话,在对话中去感悟,在感悟中去体验。
教师应该是文本资源的开发者,对课文不能浮光掠影地“潇洒走一回”,而是要引导学生反复读,认真揣摩,让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的走进文本。
教师只有对文本充分阅读,做到烂熟于心,读出自己的个性化体验,才有创意的好点子,它往往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我在备《木兰诗》一课时,发现课后一个题是让学生探究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我突发奇想,何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为花木兰写一段巾帼英雄的颁奖词,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人物形象。这样设计,岂不是一种更好的运用?
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能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于繁杂中梳理一条线。让学生迅速找到对话文本的关键点,并围绕主问题展开积极有效的对话,抓住“关键点”深入解读文本。
二、主问题的设计要抓住文章的“拎动点”
“‘拎动点’ 即发动全课及部分内容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因为文本本身千姿百态,学生的学情变化多端,每课的教学重点和基本要求也不尽相同,如何迅速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巧妙地直奔教学主题,是选择最佳“拎动点”的基本要求。选好了“拎动点”,让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充满灵性,调动起师生的教学兴趣,在平静的课堂上激起千层浪。
1、问题能让学生引起心灵共鸣
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应该根据文本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拨动学生心弦之处着手,让问题与学生能产生共振,从而激起他们求之的欲望。
比如在教《给女儿的信》时,可以这样提问:(1)金庸的《神雕侠侣》中李莫愁问“敢问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随”?同学们,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2)作者在文中到底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这样的提问可以说是问到了正处青春期学生的心灵深处了,学生一定会对文本产生兴趣,将会对文本进行咬文嚼字,同时是在对学生进行一次人生观、恋爱观的教育。
2、问题能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感悟语言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感受。《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进行个性化阅读。但“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感悟,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这些要求我们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独特体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
比如,《选举风波》可以这样设计主问题,让学生思考:
⑴在这个事件中贾里经历了怎样的起伏波折?
⑵为什么贾里认为“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味的”?
⑶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
⑷你最喜欢小说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⑸贾里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一系列的提问,学生有话可说,他们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会在与文本、作者以及同学间的对话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心灵湖水确实激起了千层思维浪花,课堂上呈现了一种星河灿烂的奇观异象。”
再比如在教《小巷深处》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1)找出文中表现我对母亲情感变化的句子,说说你对文中“我”的评价。(2) 对着一直默默守候的母亲,女儿告诉她:“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文章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中“回来”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联系上文具体指什么“回来”了?
这些问题的设计,很利于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推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行成。
3、问题能触发学生的学习高潮
“文似看山不喜平”,同样富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潮创设也应该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让学生的心弦始终奏出悦耳的乐章。
有人在教《雷雨》时设计以下3个问题:
(1)周朴园对侍萍到底有没有真爱?
(2)周朴园和侍萍两个人物,哪一个更虚伪?
(3)你觉得这出戏中哪个人物最可怜?为什么?
以上这三个问题,紧紧地抓住剧情的高潮,学生的情感波澜起伏,引领他们解读文本。在阅读文本时,达到和谐共振的愉悦,产生了自然沟通的状态。
语文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应该寻找文章的“拎动点”,巧妙突破,引导学生学习语文。
三、主问题的设计要让学生欲罢不能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完全被动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改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颜渊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孔子以渊博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诱导学生,使学生想要停止学习也不能,这是多么高超的教学艺术。
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梳理问题,即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和整合,保留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独立的或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追求新知识。
1、主问题设计要注意切入的时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孔子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教学的最佳时刻: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也就是学生在学问上发生困难,有了求知的动机时,去启发他,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营造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语文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愉悦的生理体验,从而激励学生,满足学生的的成就感,激起他们求之的欲望。
在教学《陌上桑》一课时,学生在课堂上抓住文章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大谈罗敷的美貌和她的智慧以及她“专城居”的丈夫。这时我不失时机地问:既然她有这样的丈夫,却去采桑,这合乎情理吗?请谈谈你们的看法。我抓准时机,抛出这个问题,趋于平静的课堂又热烈起来,让学生再次去探索与追求。
2、主问题设计是生成的,是梳理、筛选学生现场生成的疑问
叶澜教授说过这么一段话“课堂上发生的一切,既不都来自于教师备课时的预设,也不完全由教师单方面决定,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其最终结果,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学情,课的具体行进状态和教师的处理策略。”细细品读这段话,我们可以感到,尽管课堂的行进状态难以把握,但课堂也同样蕴藏了无限的“教学机遇”,关键在于教师的“处理策略”。一般地,我们可以从学生阅读文章的疑惑处,解读文本的矛盾处,提炼、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生成出很好的主问题。
比如有位老师在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有位学生在小声嘀咕文章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里的“大约”与“的确”是矛盾的,两者并用产生了弦外之音。这位老师就抓住学生的这个疑问,设计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阅读课文:看似矛盾的两个词语用在这里合理吗?你是否能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这些从学生中生成的问题,对学生是种肯定与鼓励,最能激发他们的欲罢不能之感。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要让他们有强烈的自主选择的愿望。
3、主问题设计要善于挖掘深度,拓展广度
教学时,教师设计的主问题,要能挖掘文章的深度,拓展文章的广度。有深度和广度的问题,才能激励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比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当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后,他的后果将会怎样?你觉得应该怎样判处这个案件?又如《清兵卫与葫芦》的教学中,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清兵卫的父亲又开始嘀咕了,你能想象出清兵卫将又会怎么样呢?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将会怎么对他说?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语文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内驱力,吊住学生的胃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主问题教学不是只提一个问题,而是要有一个相对集中的问题情境。在“主问题”教学中,一篇课文的教学不是只提一个问题,而是把若干个小问题提炼成大问题,集中以一二个“主问题”研读来深究。
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要对主问题设计的方法恰当、巧妙,引导得法,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主问题“并不能完全替代课堂上所有的提问。它是教学设计的主干,其它的“枝叶”还需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它(主问题设计)可以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品读,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1] 朱文成 《教师设问:构建个性化阅读平台》《语文建设》2009年第1期
[2]余映潮《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5期
[3]杨粤元《“拎”一发而动全身——浅谈“拎动点”的选择》《语文月刊》2002年Z2期
[4]陈碧玉《让“对话”课堂个性张扬》《开放潮——书香校园》2011.11上半月版
[5]王满英《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几种“对话”》《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第12期
[6]章林华《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和思考》 《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