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信银行2015年三季报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净利润同比仅增长2%,排在8家已上市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最末位。
“虽然这一增速相比去年同期和今年上半年分别有所下降,但是中信银行整体盈利水平稳中有升,业务规模稳步增长,资产质量总体可控。”中信银行在书面回复《财经国家周刊》的采访时称,“增速放缓,主要原因是经济下行,不良贷款多发,不良贷款拨备计提增多,‘吞噬’掉部分利润。此外,利息收入增长较低也对利润增速产生不利影响。”
中信银行三季报的净息差比去年同期下降 0.04 个百分点至2.33%。虽然今年以来央行多次降息,但与2014年报相比,8家上市股份行中的6家净息差均上升,只有民生和中信下滑。
但行业衰退及业绩不振均未泯灭中信的理想。业内人士称,在中信内部有一种说法,即不能仅以追赶招行为目标,还要有更远大的追求,要力争成为五家国有大行之外的第六大行。
有志于此,中信银行这三四年的努力用一个关键词概括就是“转型”,伴随转型的突出特点就是高管频繁更迭。近两任更换的行长均来自国有大行,均曾分管过零售业务,这或许可视为中信零售业务转型之迫切。
然而,理想与现实尚存差距,从曾经的紧跟招行、到现在离招行的距离越来越远,中信已经跌至8家上市股份行的中间位置,“大行梦”仍是任重道远。
业绩
在8家上市股份行里,背靠中信集团实体产业的独特优势曾为中信银行打造出最强大的对公业务板块,也使其最有实力挑战招行的领头羊位置。
但最新业绩显示,在股份行净利润同比增速排名中,中信由上半年的倒数第二位进一步下滑到最末位,同比仅增长2%,低于招行5.89%的同比增速,更远低于排首位的平安13%的同比增速。
同时,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74.53亿,同比增加16.08%,仅高于华夏银行、排在倒数第二位。
当然,如果与五大国有银行比起来,中信还算说得过去,毕竟五大行中除交行净利润同比增加1%之外, 其余4家已经全部“破1”,若从单季度来看,中行和交行甚至出现了净利润同比二季度“负增长”的情况。
很明显,近日央行再次实施降息以及存款利率市场化一并完成之后,存款成本上升、伴之企业信贷需求的持续低迷,下半年净息差继续收窄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不良贷款方面,中信整体表现还不错,截至三季度不良贷款余额337.63亿元,同比增速14.73%,远低于其它7家股份行。
中银国际在研报中强调:中信2015上半年213亿的不良贷款拨回和转移,相当于2014年全年拨回的81%。但其关注类和逾期类贷款占比较高,说明在当前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下,不良贷款余额可能进一步上升。
国泰君安分析师邱冠华认为,中信是业内较早暴露资产质量问题的银行之一,其借助集团优势积极处置不良,但需关注不良贷款生成率下降能否持续。
转型
中信与民生,近一两年高管离职都备受关注,只不过,与民生中高管“出走式”的离职潮有所不同、中信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自主式的、主动的高管更替。
2012年8月,来自建行、曾分管过零售业务的朱小黄出任中信银行行长。此后半年,其对中信总、分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进行人事调整和部门重设,包括对前台公司、零售、金融市场、交易金融四大板块的重新设置。
朱小黄对中信的改造也多有建行等国有大行的影子浮现,例如参考大型银行的职务体系,设立首席、总监等职务;再例如在公司业务条线上新建了集团客户部和机构业务部等部门,而建行等大行也有类似集团客户部等部门设置。其对公业务的目标就是要力争用3-5年时间使公司业务接近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水平。
同时,朱小黄为这家一向以对公业务为强项的银行首次提出要打造“大零售”板块的目标,并提出“再造一个网上中信银行”,未来将以网络银行、消费金融、零售旗舰店为新的战略抓手。
但上任才一年多,朱即被调离行长之职,转任中信集团监事长。“朱小黄的霹雳手”(市场说法)戛然而止。
2014年5月,李庆萍出任新行长,她可以算半个空降,几个月前才从农行加盟中信集团。
新行长的关键词仍然是“转型”。曾在农行工作多年,且也曾分管零售业务的李庆萍上任后,对组织架构和高管层又一次进行调整,这次调整,再现对大行的效仿。
比如,农行将互联网金融职能归到电子银行部,中信也将此前的网络银行部改为电子银行部。
零售业务仍被视为利润增长点,作为转型的重中之重。李提出,自2014年8月起,全面启动零售战略二次转型,包括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网点转型”,甚至细化到对68家专业支行的改造计划,更换logo、更换工服、重新装修支行网点等。
但二次转型的效果尚不明显,根据2015年半年报,公司银行业务税前利润占比43.9%,零售银行业务占比仅为10.6%。
优势
“任何战略的落实都将是一个逐步发力的过程。”中信银行在给本刊的回复中解释,提升零售利润贡献度是转型战略的重要内容,目前正在多管齐下,例如通过六大特色单品引领市场;推动互联网金融与手机银行业务,推出直销银行,加快智慧社区O2O建设;强化与电子商务平台、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机构、数据提供商等跨界合作,实现批量获客与创收等。
“我认为中信银行最大的问题是体制。”9月8日,在“知乎”上一个关于中信业绩的讨论帖中,一位自称曾在中信工作7年刚离开、署名“王剑”的人士分析说,中信作为国企,“管理方法落后,业务创新跟不上市场变化……但也有好处,就是不会因为战略错误导致出现重大风险。”
对此说法,中信银行在给《财经国家周刊》的书面回复中未做置评。
不过此前在9月17日的银行业例行发布会上,中信副行长郭党怀曾提到,未来中信将探索建立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
确实,今年以来,中信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做得风生水起,陆续推出了B2C供应链金融平台以及互联网投融资平台,并联合了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小米、顺丰等开展了一系列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
很明显,中信也希望以互联网金融为突破口,加快创新步伐。不过,这些改革和创新对利润的贡献可能还要假以时日,且很可能面临同质化竞争。
另一方面,中信似乎已经意识到,回过头去重新巩固其强大的对公业务的重要性。上半年报显示,其公司业务对利润贡献的占比仍高达40%多。李庆萍提出,要紧扣国家政策导向,例如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自贸区等制定金融服务方案。
中信银行在给本刊的回复中表示,已为此设立了“一带一路”基金,中信银行全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作为管理人,按照母基金方式进行运作,首期规模200亿元,力争5年内规模达到1000亿元,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5000亿元,并拟与兄弟公司中信建设合资成立海外“一带一路”基金。
截至目前,该基金所投资的呼和浩特轨道交通基金、广州花都棚户区改造基金、浙江余杭保障房基金、杭州未来科技城创业基金项目等合计规模逾150亿元。
《中信银行2015-2017年战略规划》提出了“大协同、大资管、大交易”三个概念。中信银行拥有中信集团强大的综合经营优势,可以整合集团内产融优质资源进行总体投融资安排,这一点可能是其它几家股份行制商业银行所难以匹敌的。
当然,对公业务容易上规模,但经济下行期,风控问题可能越来越突出,这是走在赶超之路上的中信银行尤其要引起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