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主要弊病是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写作作为高度综合的语文活动,它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显示了学生内在的精神和独特的个性差异,它折射出写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个性特征。因此,我们应注重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细微之处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实现写作能力和思想发展的双赢。
一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人们常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犹如一个万花筒,一个对生活有着真切关注和思考的灵魂,其文章一定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一个真正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学生,应该和时代的心跳连在一起。对人的终极关怀,对人的价值、命运、权利的思考是文章的要义,失去了这些,作文就少了几分动人心弦的力量。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热点、焦点,关注时事动态。此外,还可引导学生评论大众话题,引发他们的人文思考。
二是阅读名著名篇吸纳人文精华。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著名篇中融入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可以指导学生诵读古典诗词,体会诗人忧国忧民、追求自由、乐观豁达的人生哲理与人文精神,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的教育,道德的教化,不断提升自我品位。教师还可编辑校本教材,选取洋溢时代气息、散发生活芬芳的美文精品,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知识面,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文学素养。
三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察人文精神。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体察社会,体察生活,丰富人文情怀。为了不让学生在作文时陷入“无病呻吟”的误区,可以举行不同形式的作文实践活动,即通过学生实践来进行写作训练,给学生以写作的大舞台和空间。实践作文能让学生高度张扬个性——思想的个性、情感的个性、体验的个性、语言的个性,在实践活动中用心观察、用心感受,体味、感悟细微之处的真善美。
四是在作文评语中体现人文关怀。作文评语是师生间联系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是师生间多方面的反馈途径,是评价机制最具体的表现。一般来说,学生喜欢带有人情味的评语,即商量的语气、关爱的语气、幽默的语气、睿智的语气,而不喜欢冷面孔,教训人的、武断的、生硬的语调。当学生喜欢了教师的评语后,评语的作用就不仅仅是修改作文本身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教师的亲和力,由“亲其师”进而“信其道”。当然,这也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及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精神教育。
一位曾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说:“科学可以打开天堂之门,也可以打开地狱之门,究竟打开哪一扇门,则取决于人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远的课题,它要求作文教学必须从应试的束缚中切实解放出来,多角度,多渠道地开拓作文教学局面,引导学生走近“人文”,真正撑起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大旗。
一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人们常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犹如一个万花筒,一个对生活有着真切关注和思考的灵魂,其文章一定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一个真正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学生,应该和时代的心跳连在一起。对人的终极关怀,对人的价值、命运、权利的思考是文章的要义,失去了这些,作文就少了几分动人心弦的力量。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热点、焦点,关注时事动态。此外,还可引导学生评论大众话题,引发他们的人文思考。
二是阅读名著名篇吸纳人文精华。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著名篇中融入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可以指导学生诵读古典诗词,体会诗人忧国忧民、追求自由、乐观豁达的人生哲理与人文精神,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的教育,道德的教化,不断提升自我品位。教师还可编辑校本教材,选取洋溢时代气息、散发生活芬芳的美文精品,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知识面,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文学素养。
三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察人文精神。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体察社会,体察生活,丰富人文情怀。为了不让学生在作文时陷入“无病呻吟”的误区,可以举行不同形式的作文实践活动,即通过学生实践来进行写作训练,给学生以写作的大舞台和空间。实践作文能让学生高度张扬个性——思想的个性、情感的个性、体验的个性、语言的个性,在实践活动中用心观察、用心感受,体味、感悟细微之处的真善美。
四是在作文评语中体现人文关怀。作文评语是师生间联系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是师生间多方面的反馈途径,是评价机制最具体的表现。一般来说,学生喜欢带有人情味的评语,即商量的语气、关爱的语气、幽默的语气、睿智的语气,而不喜欢冷面孔,教训人的、武断的、生硬的语调。当学生喜欢了教师的评语后,评语的作用就不仅仅是修改作文本身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教师的亲和力,由“亲其师”进而“信其道”。当然,这也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及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精神教育。
一位曾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说:“科学可以打开天堂之门,也可以打开地狱之门,究竟打开哪一扇门,则取决于人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远的课题,它要求作文教学必须从应试的束缚中切实解放出来,多角度,多渠道地开拓作文教学局面,引导学生走近“人文”,真正撑起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