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高职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在规模上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外延的扩张必须以质量的提高为基础。加强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加强内涵建设要求高职院校明确办学理念、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办出高职特色。
[关键词]高职教育外延扩张内涵建设战略选择
[作者简介]黄保德(1968- ),男,河南鄢陵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州校区综合办主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教管理研究;康思琦(1957- ),男,江苏如东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主要從事高职教育管理、高职教育评估研究;李桂霞(1960-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教务科研处处长,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管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广东广州510640)
[课题项目]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关于以科技创新推进高水平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06AIJ013014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7-0012-02
一、高职教育从外延扩张到注重内涵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外延的不断扩张,包括投资额的增加、校园面积的扩大、教学设施和学生人数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校办学实力的增强,是学校发展的一种表现。内涵建设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办出特色,形成品牌,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毕业生。正确处理外延扩张与内涵建设的关系是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迅猛发展。从规模上看,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截至2005年底,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已达1091所,招生人数达248万,在校生达713万,分别占普通高校的60.9%、51.2%和47%,分别比1998年增加1.5倍、3.6倍和5.1倍。这组数据说明,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主要力量。但高职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凸显出不少问题,如办学定位不明,办学特色不突出,“双师型”教师短缺,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学非所用,学校实习、实训条件差等。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到注重内涵建设的转折期,加强内涵建设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正确处理外延与内涵的关系,就要坚持“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相结合;外延扩张与内涵升华相结合;结构优化与特色创新相结合”的办学方针,保证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对加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思考
(一)明确办学定位,明晰办学理念
高职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特别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广东科技职业学院的发展就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缩影。其前身是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成立于1985年,2003年4月改制为高职学院。近几年,学校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投资6个多亿,开辟了珠海校区,迅速完成了规模的扩张。现全日制在校生达16000多人,成为广东省4所在校生规模过万人的高职院校之一。为保证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学校党委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适时提出了“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充实内涵,办出特色”的发展方针,提出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能力抓教学,对准需要育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专业特色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核心。高职院校办学应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注重专业建设,注重专业特色的设置和创新,找准学校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学校办学要和本地区、本行业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如此才能确保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在近年的办学实践中,针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创新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了由“综合素质教育课”“专业技能理论课”“专业技能实践课”三大模块组成的适应经济发展的新的课程体系。综合素质课以“高新技术与现代管理”“创业方法创新精神”“人文艺术与修养”和“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为主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课以“够用”为度,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群的适应能力为目标,专业技能理论课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专业实践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经过几年的努力,教学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2006年5月,在第二届中国(深圳)文博会首届国际职业教育展上,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取得了一项金奖(获发明杯)、三项银奖、二项铜奖、六项优秀奖和最佳组织奖及最佳展览单位奖的优异成绩,在参展的国内外一百七十多所优秀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2006年7月,在德国举行的全球工业设计大赛“奥斯卡——IF国际设计大赛”上,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梁洁同学荣获设计优秀奖。在国内设计界里,在校学生获此殊荣尚属首例。在参加全国微软合作院校选拔考试中,广东录取了4名学生到微软中国公司实习,他们都是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学生。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专业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打造特色和品牌,向建设国内一流高职院校的目标迈进。目前,学院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示范性建设专业。
(三)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保证。由于高职院校的师资大都是学科教育型的教师,缺乏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工作经验,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因此,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就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具体做法是:
1.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设立“双师型”教师培养专项经费,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经费保证。支持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行业资格和职称资格培训考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手段,真正成为适应高职教育、教学发展要求的教师。
2.建立教师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制度。学院利用每年暑假等时间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业,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在公司实地接触到了先进的专业生产设备、技术和工艺,及时了解专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丰富了实践经验,增强了专业技能。回校后,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新技术、新工艺的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通过锻炼,使这些教师对企业的人才需求也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提出了很好的改革建议。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是高职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通过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中高学历、高职称的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专家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参与学院专业和课程设置的设计,兼任部分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充分发挥他们的一线工作优势,并与其所在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一举数得,弥补了专职教师的不足。
4.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双师型”教师承担着较一般教师更为繁重的工作任务,因此,学院制定了“双师型”教师奖励政策,使“双师型”教师在晋升职称、出国培训、课时津贴等方面享有相对优厚的待遇,以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稳定。
5.要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的特殊性,尽快出台高职院校独立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要把技能考核作为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指标,适当降低学术要求,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
(四)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办出学校特色
产学研相结合有利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实训基地的建立能使学生直接接触实际生产过程,学习和了解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及要求,掌握就业所需的技能和本领。学生也可以通过第一线的生产实践,感受企业文化,培养职业道德。同时,产学研相结合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企业顶岗实习、合作开发等方式,可以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产学研相结合还是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的渠道。产学研相结合更是发挥学校人才和技术优势,开展产品开发、技术咨询工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近几年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与大业工业设计公司共建研发与人才培养中心,使其成为一个高技能人才孵化基地。学院派往大业工业设计公司实习和工作的学生所设计的电风扇外形曾被美的集团采用,设计的电视机外形曾被海尔集团采用,另有十多项产品也被一些生产企业采用,并投入批量生产。此外,学生设计的风扇、炫乐·MP3音响、电磁炉等作品分别获首届中国(深圳)国际职业教育展“工业设计类”单元银奖、铜奖和优秀奖,电磁炉作品还获得IF国际设计大赛优秀奖。学院决定从2007年起,每年派200名学生到该公司实习和工作。
2.与伟创力集团共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心,开展“订单式”培养。学院与伟创力集团从2004年开始开展合作,校企合作班的人才培养规格、课程总体设计、教材编写等由双方共同制定和编写。伟创力集团负责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并派工程技术人员为学员授课,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两期校企合作班,共培训学生103人。其中,第一期有25人被该公司录用。
3.与龙神有限公司共建人才与技术培训中心。从2004年起,学院抓住汽车钣金、喷涂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紧缺的机遇,与珠海市龙神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人才与技术培训中心,同时,面向社会举办汽车整容工艺及装备技术短期培训班,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适时的“短平快”服务项目。
4.与广东省机械研究所合办现代制造技术分院。该所的“CAD/CAM”实验室是广东省的“CAD/CAM”重点实验室和开发中心,1998年3月,学院与省机械研究所共建了“现代制造技术分院”,合办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专业,这是一个典型的产学研一体化单位。学院将“分院”办成第二校园,充分发挥合作单位的技术和装备优势,为学生提供了现代化产学研一体化的工作训练环境。
5.加快嵌入式教学改革。嵌入式教学是吸引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的一种重要渠道,学院与北大青鸟计算机教育公司、ATA、微软公司等单位合作开展相关专业课程嵌入式教学实践,从2004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名学生参与该项教学实践,其中90%的学生获得了双证书。
6.强化ACCP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培训。通过培训,学院的教师了解了职业教育的前沿理念,实现了从学科型教师到技能型高职教师的转变。自2002年以来,学院的教师中有80余人通过培训获得了《ACCP教员资格证书》,有4位教师通过了人事部“系统分析师”资格考试,有150名同学获得了《劳动部OSTA程序员证书》,有75名同学获得了《劳动部OSTA软件工程师证书》,有500多名学生获得了《劳动部“软件工程师”证书》。
[參考文献]
[1]陶书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2]王乐夫,郑国强,等.广东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与发展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
[关键词]高职教育外延扩张内涵建设战略选择
[作者简介]黄保德(1968- ),男,河南鄢陵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州校区综合办主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教管理研究;康思琦(1957- ),男,江苏如东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主要從事高职教育管理、高职教育评估研究;李桂霞(1960-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教务科研处处长,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管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广东广州510640)
[课题项目]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关于以科技创新推进高水平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06AIJ013014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7-0012-02
一、高职教育从外延扩张到注重内涵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外延的不断扩张,包括投资额的增加、校园面积的扩大、教学设施和学生人数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校办学实力的增强,是学校发展的一种表现。内涵建设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办出特色,形成品牌,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毕业生。正确处理外延扩张与内涵建设的关系是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迅猛发展。从规模上看,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截至2005年底,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已达1091所,招生人数达248万,在校生达713万,分别占普通高校的60.9%、51.2%和47%,分别比1998年增加1.5倍、3.6倍和5.1倍。这组数据说明,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主要力量。但高职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凸显出不少问题,如办学定位不明,办学特色不突出,“双师型”教师短缺,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学非所用,学校实习、实训条件差等。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到注重内涵建设的转折期,加强内涵建设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正确处理外延与内涵的关系,就要坚持“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相结合;外延扩张与内涵升华相结合;结构优化与特色创新相结合”的办学方针,保证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对加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思考
(一)明确办学定位,明晰办学理念
高职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特别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广东科技职业学院的发展就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缩影。其前身是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成立于1985年,2003年4月改制为高职学院。近几年,学校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投资6个多亿,开辟了珠海校区,迅速完成了规模的扩张。现全日制在校生达16000多人,成为广东省4所在校生规模过万人的高职院校之一。为保证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学校党委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适时提出了“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充实内涵,办出特色”的发展方针,提出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能力抓教学,对准需要育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专业特色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核心。高职院校办学应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注重专业建设,注重专业特色的设置和创新,找准学校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学校办学要和本地区、本行业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如此才能确保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在近年的办学实践中,针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创新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了由“综合素质教育课”“专业技能理论课”“专业技能实践课”三大模块组成的适应经济发展的新的课程体系。综合素质课以“高新技术与现代管理”“创业方法创新精神”“人文艺术与修养”和“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为主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课以“够用”为度,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群的适应能力为目标,专业技能理论课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专业实践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经过几年的努力,教学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2006年5月,在第二届中国(深圳)文博会首届国际职业教育展上,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取得了一项金奖(获发明杯)、三项银奖、二项铜奖、六项优秀奖和最佳组织奖及最佳展览单位奖的优异成绩,在参展的国内外一百七十多所优秀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2006年7月,在德国举行的全球工业设计大赛“奥斯卡——IF国际设计大赛”上,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梁洁同学荣获设计优秀奖。在国内设计界里,在校学生获此殊荣尚属首例。在参加全国微软合作院校选拔考试中,广东录取了4名学生到微软中国公司实习,他们都是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学生。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专业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打造特色和品牌,向建设国内一流高职院校的目标迈进。目前,学院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示范性建设专业。
(三)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保证。由于高职院校的师资大都是学科教育型的教师,缺乏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工作经验,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因此,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就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具体做法是:
1.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设立“双师型”教师培养专项经费,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经费保证。支持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行业资格和职称资格培训考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手段,真正成为适应高职教育、教学发展要求的教师。
2.建立教师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制度。学院利用每年暑假等时间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业,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在公司实地接触到了先进的专业生产设备、技术和工艺,及时了解专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丰富了实践经验,增强了专业技能。回校后,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新技术、新工艺的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通过锻炼,使这些教师对企业的人才需求也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提出了很好的改革建议。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是高职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通过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中高学历、高职称的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专家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参与学院专业和课程设置的设计,兼任部分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充分发挥他们的一线工作优势,并与其所在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一举数得,弥补了专职教师的不足。
4.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双师型”教师承担着较一般教师更为繁重的工作任务,因此,学院制定了“双师型”教师奖励政策,使“双师型”教师在晋升职称、出国培训、课时津贴等方面享有相对优厚的待遇,以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稳定。
5.要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的特殊性,尽快出台高职院校独立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要把技能考核作为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指标,适当降低学术要求,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
(四)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办出学校特色
产学研相结合有利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实训基地的建立能使学生直接接触实际生产过程,学习和了解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及要求,掌握就业所需的技能和本领。学生也可以通过第一线的生产实践,感受企业文化,培养职业道德。同时,产学研相结合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企业顶岗实习、合作开发等方式,可以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产学研相结合还是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的渠道。产学研相结合更是发挥学校人才和技术优势,开展产品开发、技术咨询工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近几年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与大业工业设计公司共建研发与人才培养中心,使其成为一个高技能人才孵化基地。学院派往大业工业设计公司实习和工作的学生所设计的电风扇外形曾被美的集团采用,设计的电视机外形曾被海尔集团采用,另有十多项产品也被一些生产企业采用,并投入批量生产。此外,学生设计的风扇、炫乐·MP3音响、电磁炉等作品分别获首届中国(深圳)国际职业教育展“工业设计类”单元银奖、铜奖和优秀奖,电磁炉作品还获得IF国际设计大赛优秀奖。学院决定从2007年起,每年派200名学生到该公司实习和工作。
2.与伟创力集团共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心,开展“订单式”培养。学院与伟创力集团从2004年开始开展合作,校企合作班的人才培养规格、课程总体设计、教材编写等由双方共同制定和编写。伟创力集团负责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并派工程技术人员为学员授课,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两期校企合作班,共培训学生103人。其中,第一期有25人被该公司录用。
3.与龙神有限公司共建人才与技术培训中心。从2004年起,学院抓住汽车钣金、喷涂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紧缺的机遇,与珠海市龙神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人才与技术培训中心,同时,面向社会举办汽车整容工艺及装备技术短期培训班,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适时的“短平快”服务项目。
4.与广东省机械研究所合办现代制造技术分院。该所的“CAD/CAM”实验室是广东省的“CAD/CAM”重点实验室和开发中心,1998年3月,学院与省机械研究所共建了“现代制造技术分院”,合办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专业,这是一个典型的产学研一体化单位。学院将“分院”办成第二校园,充分发挥合作单位的技术和装备优势,为学生提供了现代化产学研一体化的工作训练环境。
5.加快嵌入式教学改革。嵌入式教学是吸引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的一种重要渠道,学院与北大青鸟计算机教育公司、ATA、微软公司等单位合作开展相关专业课程嵌入式教学实践,从2004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名学生参与该项教学实践,其中90%的学生获得了双证书。
6.强化ACCP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培训。通过培训,学院的教师了解了职业教育的前沿理念,实现了从学科型教师到技能型高职教师的转变。自2002年以来,学院的教师中有80余人通过培训获得了《ACCP教员资格证书》,有4位教师通过了人事部“系统分析师”资格考试,有150名同学获得了《劳动部OSTA程序员证书》,有75名同学获得了《劳动部OSTA软件工程师证书》,有500多名学生获得了《劳动部“软件工程师”证书》。
[參考文献]
[1]陶书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2]王乐夫,郑国强,等.广东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与发展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