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阅读是学生之间分数差距的一大因素,一般占总分的15%左右,即22分。但就得分率而言,我校学生得分一般在12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答题时难以找准正确的角度,临时抱佛脚,想到什么就答什么,实际而言,答阅读题还是有捷径可走的。
准备一:审清题意,明确题旨
学生做题,难以明白题意是失分的一大因素。很多学生,考试完毕后后悔得直拍脑袋:“我怎么就没看到呢?”诚然,若学生真能审清题意,明确题旨,那么得更多的分数也就成为了自然。一如很多学生常犯的错误,在名句默写题明确要求二选一的情况下,全部填空或依次做下去,失分很严重一样,阅读题的不明题意也易失分。
做阅读题,要明晓题旨所归,即要试卷希望考察什么,根据题意去确定答题的角度。一般情况下,阅读题考查的体型是固定的,主要是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以及修辞、表现手法的考查。考生在考试时,应该秉持做翻译题时的原则,逐字逐句的去理解,避免马虎大意的一掠而过,致使未看清问句及出题旨归。
准备二:对症下药,建立模式
一般情况下阅读题会是14—17小题(或18小题),考生在高考前会经多次训练,在历次训练中也许不难发现:若将试卷放一起同向对比研究,不同试卷几乎是考查了同样的内容。
14小题考察的是题目或者某个特殊、重要的意象。对这样的题,至少要从两个角度来回答:内容上,情感上。内容上,即在文中去寻找具体含义,此点若能答出,当能得1-2分;情感上,即作者借助这样的一个题目传达出的具体内涵,作者写一篇文章,出题老师选择这样的一篇文章,总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他们借助这样的一个题,希望考查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5往往是解释某个句子在文中的含义。那么,解读时,面对一个句子,首先要明确他的出处,然后对句子中的中心词或重点词汇加以阐释,再对整个句子加以阐释、分析,所谓分析即答出这个句子以怎样的手法传达出怎样的情感,或再文章重的具体作用是什么。这个题,一般是两个小题,嵌在段落之中。考生做此类体型时,一定要先将此句之上下数句再次认真阅读,借助上下文先理解揣测句子中个别重点词语的意义,不明确的需要加以解释;然后从其作用角度再答出几个句子。
16是对段落或句子的分析。这类题也需注意,可从内容上和形式(手法传达情感)的角度来回答。所谓内容上就是,这段(句)文字在文字中帮助主旨表达中的作用,包括文章线索结构上的作用,;所谓形式上,简化而言就手法的角度谈看法,从情感的角度答题。即以怎样的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表达出什么,传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意图。所考查的句子或段落,往往是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表达技巧,答题时需将此地点明,并答出其作用。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江县职业中学636600)
准备一:审清题意,明确题旨
学生做题,难以明白题意是失分的一大因素。很多学生,考试完毕后后悔得直拍脑袋:“我怎么就没看到呢?”诚然,若学生真能审清题意,明确题旨,那么得更多的分数也就成为了自然。一如很多学生常犯的错误,在名句默写题明确要求二选一的情况下,全部填空或依次做下去,失分很严重一样,阅读题的不明题意也易失分。
做阅读题,要明晓题旨所归,即要试卷希望考察什么,根据题意去确定答题的角度。一般情况下,阅读题考查的体型是固定的,主要是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以及修辞、表现手法的考查。考生在考试时,应该秉持做翻译题时的原则,逐字逐句的去理解,避免马虎大意的一掠而过,致使未看清问句及出题旨归。
准备二:对症下药,建立模式
一般情况下阅读题会是14—17小题(或18小题),考生在高考前会经多次训练,在历次训练中也许不难发现:若将试卷放一起同向对比研究,不同试卷几乎是考查了同样的内容。
14小题考察的是题目或者某个特殊、重要的意象。对这样的题,至少要从两个角度来回答:内容上,情感上。内容上,即在文中去寻找具体含义,此点若能答出,当能得1-2分;情感上,即作者借助这样的一个题目传达出的具体内涵,作者写一篇文章,出题老师选择这样的一篇文章,总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他们借助这样的一个题,希望考查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5往往是解释某个句子在文中的含义。那么,解读时,面对一个句子,首先要明确他的出处,然后对句子中的中心词或重点词汇加以阐释,再对整个句子加以阐释、分析,所谓分析即答出这个句子以怎样的手法传达出怎样的情感,或再文章重的具体作用是什么。这个题,一般是两个小题,嵌在段落之中。考生做此类体型时,一定要先将此句之上下数句再次认真阅读,借助上下文先理解揣测句子中个别重点词语的意义,不明确的需要加以解释;然后从其作用角度再答出几个句子。
16是对段落或句子的分析。这类题也需注意,可从内容上和形式(手法传达情感)的角度来回答。所谓内容上就是,这段(句)文字在文字中帮助主旨表达中的作用,包括文章线索结构上的作用,;所谓形式上,简化而言就手法的角度谈看法,从情感的角度答题。即以怎样的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表达出什么,传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意图。所考查的句子或段落,往往是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表达技巧,答题时需将此地点明,并答出其作用。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江县职业中学63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