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新课改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努力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与创新精神。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使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状态和积极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潜能的开发。
【关键词】新课标,物理教学,自主学习,创新精神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在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师道尊严”的思想仍有影响,有的教师在潜意识中仍有很强的权威心理,学生往往被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在学习中学到的只有“继承”,几乎没有真正的“参与”学习,这不仅直接降低了教学效果,而且导致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萎缩,从而使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实施“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怎样才能做到在物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尝试:
1.赏识学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并同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求教师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师生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与主体作用,从而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引入新课时,要善于采用各种手段快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时,我们可以采用物理科学故事引入;有时结合课文内在联系承上启下,复习旧课来引入新课;有时则根据重点提出几个引发兴趣和探索的问题;或者做几个有趣的小实验等等。通过这些方法,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以期迅速激励全班的求知欲望。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
1.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情感”。实践证明,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的感受和理解教材,促使情感非智力因素转化成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当中,有很多问题难度大,学生难免有回答不完整甚至是不会回答,作为教师,面对学生不应有太多的埋怨和批评,更不能去挖苦学生,而应学会赞美学生,学会赏识每一位学生的才华。作为教师,严厉是永远需要的,但再严厉,也会包含着一颗对学生的爱心;而挖苦则是一杆鞭子,只会在学生的心灵留下伤痕,它是一种腐蚀剂,不但腐蚀了学生,同时也腐蚀了教师本身。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学会赞美,赞美是师爱的一种表现,教育心理学认为,师爱是教育之魂,是教育的生命线,也是教育的润滑剂、催化剂,它应渗透在教育的全过程。教师要细心地去捕捉学生身上瞬间闪现的火花,及时的赞美他的闪光点,哪怕在别人眼里只是微不足道的,而对学生而言,那是他的骄傲。也许正在那一刻,由于教师那至真至爱的赞美之声,却扣动了学生心灵之弦,让他感到一种温馨和激动,让他心领神会,回味无穷。有时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增强师生情感,一个眼神、微笑、鼓掌、拍拍肩膀等等,都会让学生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让他们的心中充满美好的憧憬和理想。这样才让学生喜欢物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2在物理教学中,常采用适当而必要的“刺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兴趣性,以兴趣引路,并能紧紧地吸引住学生。激发和利用兴趣的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也可增强教师上课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例如进入初中物理的第一堂物理课,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魔术表演”。把一块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点燃的蜡烛(为了便于移动它,你可以把蜡烛尾部烧熔;然后把蜡烛粘在一个旧瓶盖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把上面实验中的水杯拿开,把你的手指放在原来水杯所在的位置上,他们会惊奇地看到一个很难相信的现象——你居然毫不在乎地把手指放在火焰里燃烧。看得学生满脸迷惑。此时学生会对物理实验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学生眼里老师就像是一个魔术师,物理实验好像在变魔术,这时教师就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鼓励他们去解开这些“谜”,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以让学生有更大的求知欲。这些实验不但有趣,而且对学生掌握知识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先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求知欲。实践表明,这大大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
2.提问质疑,开拓学生思维,发展智力
提问质疑是自学的延续,学生自学效果的反馈。它既可以纠正死记硬背,也可以培养敢于向课本向老师挑战的胆略。在实际教学中,个别学生还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怕问题提得不好,老师、同学会笑话,因而开始阶段不敢提问。所以,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习惯。教师注意对学生提得对的应给予表扬,提错的应给予鼓励。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尽量让学生回答,或者启发回答,教师再给予肯定。至于一些漫无边际的“怪题”、“偏题”,教师则要把握时机适时给予点拨、指导。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循循善诱,把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引导到正路上来。同时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发现问题。教师可启示大家,其他同学提的问题你有没有想到过,提得对不对,回答得好不好,启发学生在提问中积极思考,真正钻进去。对于提出与课文重点有关的问题,则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理解,拓宽知识面,把知识学活。例如:在比热一节,学生有的提出从例题中计算得出铜的比热何以比课本表的比热小呢?由此引发全班同学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都会认识到不是实验误差造成,而是由于不可避免的产生热量损失以及量热器部件吸热不计造成的。这时,大家会感到虽然这些原因课本上未说明,但通过自己的分析,确确实实找到了答案。学生会像探险家发现新大陆一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骄傲,从而使他们的自学劲头倍增。
3.创设情景,开拓思路,自主讨论,取长补短
在物理教学当中,很多知识的获得都可以是老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路,让学生在自主讨论中完成。例如,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安全用电》这节课,老师可以搜集生活中的一些用电实例让学生讨论,哪些符合安全用电规则,哪些违犯了安全用电规则。通过讨论,使学习气氛活跃,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而获得了安全用电的知识。又如,在做奥斯特实验时,边做边提出下列问题:①导线上未通电前导线旁的小磁针北极指向什么方向?②导线通电后,小磁针北极指向什么方向?③断电后小磁针北极如何转动?④改变导线的电流方向,小磁针北极指向是否改变?这样,通过一连串的发问,将学生带入一个不断探索的情境中,从而使学生理解并建立起电流的磁场概念。引导他们自觉地进行讨论、分析、比较、综合归纳,顺利地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和统一,提高了学生思维的自觉性。
在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增强发问的随机性和灵活性,恰当的点拨、启发,或运用变式,或“借题发挥”,或激发灵感,有意识地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扩展学生的思维领域。要善于因势利导地向学生提出新问题,在学生成功的喜悦中添加新的刺激,将学生从已知境界带入新的未知境界,推动了思维的发展。物理教学中能多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会使学生的思路更宽阔,思维更灵活,让学生有更多更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学生是学习活动真正的主体,是主动又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教师是为创设宽松、和谐气氛的组织者,并适时地稍加点拨的帮助者和指导者,不同见解的鼓励者和支持者。而且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对学习物理充满了热情的火花。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发现,只有把学生真正的当作学习的主人,才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思维,热情的参与讨论,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
4.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验设计是一种要求较高的实验能力,它的主要过程为:提出实验课题,设计实验方案,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实验操作,对实验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在设计实验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等方面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例如,在学生学会了通过实验方法计算浮力大小的知识后,向学生提出创造研究题: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所处的深度是否有关。由于学生已学会弹簧测力计来测量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并设计出实验装置:首先用弹簧测力计和细线测出石块刚好浸没在水中时浮力的大小;然后再让石块逐渐往下深入,看浮力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通过实验对此而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在水中深度无关的结论。通过对可行性实验方案的讨论设计,使学生走出了思维的陈旧性,增强了创新意识。
5.自学讨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自学讨论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因为,自学能力是其它能力实现的基础,是前提。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普遍没有自学的习惯,把自学当作阅读黑体字了事,根本没有达到学习的效果。因此,一方面教师要提出自学的要求,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要看懂物理规律、定律是哪些例子、哪些实验得出来的?物理规律、定律为什么这样提而不是那样提?规律或定律有哪些应用?自己在应用规律或定律是有哪些问题等等。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创造搞好自学的条件。如开始可指导学生自学,较难课文可带思考题自学,或者针对性适当讲解帮助自学,尽量使学生结合自学进行讨论,可让一些浅显问题得以及时解决,为继续自学提供方便,还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学生通过通读、细研、共议的自学讨论,不但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还有利于掌握重难点,集思广益,对课文内容提出一些新见解。例如:《浮力》一节,通过自学讨论,学生会发现浮力的定义不够完整,浮在水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叫浮力。应把“水”改为“任何液体、气体”的新见解。因为课文第二自然段和最后一段提到,不但水有浮力,煤油、酒精、水银等所有液体对浸在里面的物体都有浮力,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这些新见解,都是学生在自学思考中发现的问题,从而讨论得出的结论。
以上五个教学环节不是堂堂课都用得上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穿插进行。同时,要根据反馈,随时调整和充实各个自学环节。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也是素质教育给予我们每一个物理教师的一个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虽辛劳了我们自己,但学生将终身受益。
【关键词】新课标,物理教学,自主学习,创新精神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在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师道尊严”的思想仍有影响,有的教师在潜意识中仍有很强的权威心理,学生往往被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在学习中学到的只有“继承”,几乎没有真正的“参与”学习,这不仅直接降低了教学效果,而且导致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萎缩,从而使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实施“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怎样才能做到在物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尝试:
1.赏识学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并同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求教师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师生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与主体作用,从而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引入新课时,要善于采用各种手段快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时,我们可以采用物理科学故事引入;有时结合课文内在联系承上启下,复习旧课来引入新课;有时则根据重点提出几个引发兴趣和探索的问题;或者做几个有趣的小实验等等。通过这些方法,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以期迅速激励全班的求知欲望。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
1.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情感”。实践证明,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的感受和理解教材,促使情感非智力因素转化成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当中,有很多问题难度大,学生难免有回答不完整甚至是不会回答,作为教师,面对学生不应有太多的埋怨和批评,更不能去挖苦学生,而应学会赞美学生,学会赏识每一位学生的才华。作为教师,严厉是永远需要的,但再严厉,也会包含着一颗对学生的爱心;而挖苦则是一杆鞭子,只会在学生的心灵留下伤痕,它是一种腐蚀剂,不但腐蚀了学生,同时也腐蚀了教师本身。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学会赞美,赞美是师爱的一种表现,教育心理学认为,师爱是教育之魂,是教育的生命线,也是教育的润滑剂、催化剂,它应渗透在教育的全过程。教师要细心地去捕捉学生身上瞬间闪现的火花,及时的赞美他的闪光点,哪怕在别人眼里只是微不足道的,而对学生而言,那是他的骄傲。也许正在那一刻,由于教师那至真至爱的赞美之声,却扣动了学生心灵之弦,让他感到一种温馨和激动,让他心领神会,回味无穷。有时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增强师生情感,一个眼神、微笑、鼓掌、拍拍肩膀等等,都会让学生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让他们的心中充满美好的憧憬和理想。这样才让学生喜欢物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2在物理教学中,常采用适当而必要的“刺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兴趣性,以兴趣引路,并能紧紧地吸引住学生。激发和利用兴趣的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也可增强教师上课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例如进入初中物理的第一堂物理课,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魔术表演”。把一块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点燃的蜡烛(为了便于移动它,你可以把蜡烛尾部烧熔;然后把蜡烛粘在一个旧瓶盖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把上面实验中的水杯拿开,把你的手指放在原来水杯所在的位置上,他们会惊奇地看到一个很难相信的现象——你居然毫不在乎地把手指放在火焰里燃烧。看得学生满脸迷惑。此时学生会对物理实验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学生眼里老师就像是一个魔术师,物理实验好像在变魔术,这时教师就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鼓励他们去解开这些“谜”,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以让学生有更大的求知欲。这些实验不但有趣,而且对学生掌握知识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先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求知欲。实践表明,这大大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
2.提问质疑,开拓学生思维,发展智力
提问质疑是自学的延续,学生自学效果的反馈。它既可以纠正死记硬背,也可以培养敢于向课本向老师挑战的胆略。在实际教学中,个别学生还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怕问题提得不好,老师、同学会笑话,因而开始阶段不敢提问。所以,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习惯。教师注意对学生提得对的应给予表扬,提错的应给予鼓励。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尽量让学生回答,或者启发回答,教师再给予肯定。至于一些漫无边际的“怪题”、“偏题”,教师则要把握时机适时给予点拨、指导。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循循善诱,把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引导到正路上来。同时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发现问题。教师可启示大家,其他同学提的问题你有没有想到过,提得对不对,回答得好不好,启发学生在提问中积极思考,真正钻进去。对于提出与课文重点有关的问题,则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理解,拓宽知识面,把知识学活。例如:在比热一节,学生有的提出从例题中计算得出铜的比热何以比课本表的比热小呢?由此引发全班同学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都会认识到不是实验误差造成,而是由于不可避免的产生热量损失以及量热器部件吸热不计造成的。这时,大家会感到虽然这些原因课本上未说明,但通过自己的分析,确确实实找到了答案。学生会像探险家发现新大陆一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骄傲,从而使他们的自学劲头倍增。
3.创设情景,开拓思路,自主讨论,取长补短
在物理教学当中,很多知识的获得都可以是老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路,让学生在自主讨论中完成。例如,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安全用电》这节课,老师可以搜集生活中的一些用电实例让学生讨论,哪些符合安全用电规则,哪些违犯了安全用电规则。通过讨论,使学习气氛活跃,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而获得了安全用电的知识。又如,在做奥斯特实验时,边做边提出下列问题:①导线上未通电前导线旁的小磁针北极指向什么方向?②导线通电后,小磁针北极指向什么方向?③断电后小磁针北极如何转动?④改变导线的电流方向,小磁针北极指向是否改变?这样,通过一连串的发问,将学生带入一个不断探索的情境中,从而使学生理解并建立起电流的磁场概念。引导他们自觉地进行讨论、分析、比较、综合归纳,顺利地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和统一,提高了学生思维的自觉性。
在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增强发问的随机性和灵活性,恰当的点拨、启发,或运用变式,或“借题发挥”,或激发灵感,有意识地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扩展学生的思维领域。要善于因势利导地向学生提出新问题,在学生成功的喜悦中添加新的刺激,将学生从已知境界带入新的未知境界,推动了思维的发展。物理教学中能多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会使学生的思路更宽阔,思维更灵活,让学生有更多更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学生是学习活动真正的主体,是主动又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教师是为创设宽松、和谐气氛的组织者,并适时地稍加点拨的帮助者和指导者,不同见解的鼓励者和支持者。而且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对学习物理充满了热情的火花。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发现,只有把学生真正的当作学习的主人,才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思维,热情的参与讨论,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
4.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验设计是一种要求较高的实验能力,它的主要过程为:提出实验课题,设计实验方案,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实验操作,对实验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在设计实验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等方面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例如,在学生学会了通过实验方法计算浮力大小的知识后,向学生提出创造研究题: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所处的深度是否有关。由于学生已学会弹簧测力计来测量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并设计出实验装置:首先用弹簧测力计和细线测出石块刚好浸没在水中时浮力的大小;然后再让石块逐渐往下深入,看浮力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通过实验对此而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在水中深度无关的结论。通过对可行性实验方案的讨论设计,使学生走出了思维的陈旧性,增强了创新意识。
5.自学讨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自学讨论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因为,自学能力是其它能力实现的基础,是前提。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普遍没有自学的习惯,把自学当作阅读黑体字了事,根本没有达到学习的效果。因此,一方面教师要提出自学的要求,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要看懂物理规律、定律是哪些例子、哪些实验得出来的?物理规律、定律为什么这样提而不是那样提?规律或定律有哪些应用?自己在应用规律或定律是有哪些问题等等。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创造搞好自学的条件。如开始可指导学生自学,较难课文可带思考题自学,或者针对性适当讲解帮助自学,尽量使学生结合自学进行讨论,可让一些浅显问题得以及时解决,为继续自学提供方便,还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学生通过通读、细研、共议的自学讨论,不但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还有利于掌握重难点,集思广益,对课文内容提出一些新见解。例如:《浮力》一节,通过自学讨论,学生会发现浮力的定义不够完整,浮在水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叫浮力。应把“水”改为“任何液体、气体”的新见解。因为课文第二自然段和最后一段提到,不但水有浮力,煤油、酒精、水银等所有液体对浸在里面的物体都有浮力,物体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这些新见解,都是学生在自学思考中发现的问题,从而讨论得出的结论。
以上五个教学环节不是堂堂课都用得上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穿插进行。同时,要根据反馈,随时调整和充实各个自学环节。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也是素质教育给予我们每一个物理教师的一个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虽辛劳了我们自己,但学生将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