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赵熙的《香宋词》具有情感真挚强烈、语言质朴自然的特点,体现了袁宏道提出的“情真语直”的美学追求。“真直”对《香宋词》总体的“陌生化”创作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赵熙 《香宋词》 “真直”
在近代文学史上,荣县文人赵熙(1867—1948)是“同光体”的代表诗人,诗、文、词俱佳,文名藉甚,堪称一代“诗豪”。同时他也是书法家、画家、剧作家、学者,甚至还称得上教育家、史学家,在近现代文坛,影响甚大。他的《香宋词》[1]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真直”的美学追求。“真”与“直”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里非常重要的两个范畴,明代袁宏道将二者融合在一起,提出了“情真语直”说,他“是在总结自己的创作实践经验和吸取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情真语直’说的”[2],要求情感真挚强烈、语言质朴自然。本文所谓的“真直”正是从这个意义说的,并尝试分析它在《香宋词》中的具体表现及其对《香宋词》陌生化创作的意义。
一、情由心生:情感的“真”
《香宋词》主要作于1916—1918年间。因为清朝覆亡,词作中流淌着赵熙作为林下幽居的遗老的黍离之悲;面对兵燹之灾,词人为生民日瘁而痛,感情悲愤浓烈,自不待言。而那些以边缘人的身份创作的“边缘化”题材的词作,主题没有这样重大,情感没有那么沉重,题材贴近生活,词里多人之常情,但同样真挚强烈。他坦呈自己面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在“乱中受一廛而不能得”时,他说:“风瓢挂处,悔不贪泉酌。”(《百字令·乱中受一廛而不能得,感纪》)词人最终未酌贪泉,此话不过是一时愤激之语,其率真却让人倍感亲切。儿子生日,他感叹“完婚嫁,何时清……但愿无灾无难,让人公卿”(《寿楼春·十月十七日,十六子士褆生》),希望他“无灾无难”,只盼他早日“完婚嫁”,不求公卿之显,愿望至为朴素。《探春·数日下体忽疮,如堤之溃,夜中无寐,噫,甚矣,惫》绘其“下体忽疮”的痛苦,《庆春泽》(风语关人)暗示其原由,该词前面小序称:“休庵审予致疾之由,秘不示人,惧传之徒取谑也,词有佛心,戏和以忏此厄。”可见其中有隐情。生活中,词人保持其家长的尊严,在晚辈及弟子面前“秘不示人”,却将自己的“隐私”诉诸词作。“一呷情波,风流险卜它生”,虽无可称道,但不扭捏作态,不文过饰非,坦诚曲折,真诚可贵。词作成了词人自由展露胸怀的露天舞台,此情不可诉与俗士,但可质诸天地。这种率真,《香宋词》中比比皆是。
二、披沙捡金:语言的“直”
赵熙驾驭语言的技艺非常高超,仅就其运用质朴语言方面,就有多样表现。一方面,词人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特别是方言口语,并能在不经意中提炼为质直亲切的语言。“身世磨牛转转”(《击梧桐·白露,鹤田韵》),“转转”犹言“转圈儿”。“人言病忌生前”(《高阳台·病夜》),“生前”意为“生日之前”,词中词人自注“男怕生前,女怕生后,蜀谚也”,用谚语入词。“秋露缨缨矮”(《鹊踏枝·病中戏取园圃间物咏之……二十阙》咏萝卜),“缨缨”指萝卜叶子。“杂沓香风,乐到小儿争唤”(《金浮图·腊八粥》),“唤”并非是对特定对象的呼喊,仅为大声喧闹。“何事与天尽左”(《斗百草·过中岩》),“左”言不合于天。所用“缨缨”、“唤”、“左”都为荣县当地方言。
另一方面,词人也擅长吸取传统语言艺术的营养。如以某一词语的多次反复形成较强的表达效果,《婆罗门令·两月来蜀中化为战场,又日夜雨声不绝,楚人云:“后土何时而得乾也?”山中无歌哭之所,黯此言愁》,该词句句不离“雨”,读来似觉漫天夜雨飞洒,伴以人的沉醉,人心的破碎,景象单纯而鲜明,情感浓烈而自然,未加渲染的“雨”的多次反复,取得了难以达到的表达效果。“问春痕,为谁留下春魂?想得绝代魂消,愁坏了春人”(《湘春夜月·花影》),以“春”、“魂”的交替和多次反复,语言朴素而又极缠绵往复之致。“曝衣人小,曝书人老,各送荔枝红了”(《鹊桥仙·旧历六月六日,新历七月七日也,戏赋》),词人有意凸显“小”、“老”、“了”,形式上,放置句末,且一字为一音步,又押韵合辙,引导着读者去注意其联系,加上内容的相反相承,相映生辉,彰显了“曝衣人”等意象各自特点,简单传神。“门外青山瘦了”(《疏影·黄叶》),“此身何托,南北争舂,蛋壳神州”(《庆春宫·知休庵避新都,室庐未毁,既哀且慰》),“洗贫家似水,冷透诗骨”(《梦横塘·次刘苕溪韵报辛子并寄休庵》),这样的语言,不直接来源于生活,有高于生活的韵味,却未失去生活的原色。
有的语言所唤起的形象不是这样朴实简单,相对雅致一些,但都能紧扣事物特点,无刻意求雅之弊。“便唤取,月明相伴,芦花偎素被”(《花犯·红蓼,碧山韵》),明月、芦花、素被,和谐清雅,但明月、芦花为景中固有之物。“羡尔图书端坐,松风劝酒”(《三姝媚·雨水节寄山腴》),状林山腴的优雅,林山腴时任四川省立图书馆馆长,种松八十株,别号“八十松馆”,言其端坐书丛,畅饮于松风中,并非虚言。词人没有玩弄语言,而是“在似乎不经意中加以提炼”。
三、“真直”之于“陌生化”的意义
应该注意的是,赵熙《香宋词》的质朴自然的特点仅体现在他的部分词作中,不是《香宋词》总体的最主要的色彩,相反,绮丽精致乃至朦胧晦涩的“陌生化”语言在集中更为常见。但这不妨碍我们将“真直”放大,“真直”之于《香宋词》的“陌生化”有重要意义。
《香宋词》多咏物酬唱之作,常常吟咏花草鸟虫、书画文像、屋庐器皿、山川沟壑、亭台楼阁等,大都贴近生活,如《鹊踏枝·病中戏取……二十阙》所咏芋、冬瓜、茄、南瓜、篱豆、萝葡、海椒、茭笋、水红菱、莲子等园圃间物,都为生民日用的蔬菜瓜果等,题材不具备大多艺术家需要的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为此,词人常常采用“陌生化”手法进行艺术加工。但如果为奇而奇,为生新而生新,为“陌生”而“陌生”,难免或失于佻巧,或流于生涩。《香宋词》免于此败,有赖于“真直”的底色。感情的真,语言的直,及其相互配合。
这是因为,首先,“陌生化”不是失去生活,而是要更真切地表现生活。因此,它其实更需要生活,有别于那种艺术世界与现实生活并立甚至对立的艺术追求,“陌生化”是立足于生活的,需要艺术家以王国维所谓的“赤子之心”去感受生活。如前所述,赵熙正有这样的“赤子之心”及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情感。词人追求艺术效果的“陌生化”,不是在思想、行为上的故作风雅,而是以“陌生化”手法表现这未被扭曲的感受。这样,陌生的是形式,动人的仍是生活。这一点即使在“陌生化”特征最为明显的词作中我们也能见到。其次,“陌生化”很大程度是在形式、文本、语言层面下功夫,要实现“陌生”,就要区别于“常规”,首先要熟悉生活的语言和传统艺术的语言。词人能够成功运用质直语言,在这样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的“陌生化”处理,我们才可以说,词人的“陌生化”语言不是以艰深文浅陋的雕琢,而是匠心独运,是其自觉的艺术追求。
参考文献:
[1]王仲镛.赵熙集[M].成都:巴蜀书社,1996.
[2]皮朝纲.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概要[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252.
关键词: 赵熙 《香宋词》 “真直”
在近代文学史上,荣县文人赵熙(1867—1948)是“同光体”的代表诗人,诗、文、词俱佳,文名藉甚,堪称一代“诗豪”。同时他也是书法家、画家、剧作家、学者,甚至还称得上教育家、史学家,在近现代文坛,影响甚大。他的《香宋词》[1]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真直”的美学追求。“真”与“直”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里非常重要的两个范畴,明代袁宏道将二者融合在一起,提出了“情真语直”说,他“是在总结自己的创作实践经验和吸取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情真语直’说的”[2],要求情感真挚强烈、语言质朴自然。本文所谓的“真直”正是从这个意义说的,并尝试分析它在《香宋词》中的具体表现及其对《香宋词》陌生化创作的意义。
一、情由心生:情感的“真”
《香宋词》主要作于1916—1918年间。因为清朝覆亡,词作中流淌着赵熙作为林下幽居的遗老的黍离之悲;面对兵燹之灾,词人为生民日瘁而痛,感情悲愤浓烈,自不待言。而那些以边缘人的身份创作的“边缘化”题材的词作,主题没有这样重大,情感没有那么沉重,题材贴近生活,词里多人之常情,但同样真挚强烈。他坦呈自己面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在“乱中受一廛而不能得”时,他说:“风瓢挂处,悔不贪泉酌。”(《百字令·乱中受一廛而不能得,感纪》)词人最终未酌贪泉,此话不过是一时愤激之语,其率真却让人倍感亲切。儿子生日,他感叹“完婚嫁,何时清……但愿无灾无难,让人公卿”(《寿楼春·十月十七日,十六子士褆生》),希望他“无灾无难”,只盼他早日“完婚嫁”,不求公卿之显,愿望至为朴素。《探春·数日下体忽疮,如堤之溃,夜中无寐,噫,甚矣,惫》绘其“下体忽疮”的痛苦,《庆春泽》(风语关人)暗示其原由,该词前面小序称:“休庵审予致疾之由,秘不示人,惧传之徒取谑也,词有佛心,戏和以忏此厄。”可见其中有隐情。生活中,词人保持其家长的尊严,在晚辈及弟子面前“秘不示人”,却将自己的“隐私”诉诸词作。“一呷情波,风流险卜它生”,虽无可称道,但不扭捏作态,不文过饰非,坦诚曲折,真诚可贵。词作成了词人自由展露胸怀的露天舞台,此情不可诉与俗士,但可质诸天地。这种率真,《香宋词》中比比皆是。
二、披沙捡金:语言的“直”
赵熙驾驭语言的技艺非常高超,仅就其运用质朴语言方面,就有多样表现。一方面,词人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特别是方言口语,并能在不经意中提炼为质直亲切的语言。“身世磨牛转转”(《击梧桐·白露,鹤田韵》),“转转”犹言“转圈儿”。“人言病忌生前”(《高阳台·病夜》),“生前”意为“生日之前”,词中词人自注“男怕生前,女怕生后,蜀谚也”,用谚语入词。“秋露缨缨矮”(《鹊踏枝·病中戏取园圃间物咏之……二十阙》咏萝卜),“缨缨”指萝卜叶子。“杂沓香风,乐到小儿争唤”(《金浮图·腊八粥》),“唤”并非是对特定对象的呼喊,仅为大声喧闹。“何事与天尽左”(《斗百草·过中岩》),“左”言不合于天。所用“缨缨”、“唤”、“左”都为荣县当地方言。
另一方面,词人也擅长吸取传统语言艺术的营养。如以某一词语的多次反复形成较强的表达效果,《婆罗门令·两月来蜀中化为战场,又日夜雨声不绝,楚人云:“后土何时而得乾也?”山中无歌哭之所,黯此言愁》,该词句句不离“雨”,读来似觉漫天夜雨飞洒,伴以人的沉醉,人心的破碎,景象单纯而鲜明,情感浓烈而自然,未加渲染的“雨”的多次反复,取得了难以达到的表达效果。“问春痕,为谁留下春魂?想得绝代魂消,愁坏了春人”(《湘春夜月·花影》),以“春”、“魂”的交替和多次反复,语言朴素而又极缠绵往复之致。“曝衣人小,曝书人老,各送荔枝红了”(《鹊桥仙·旧历六月六日,新历七月七日也,戏赋》),词人有意凸显“小”、“老”、“了”,形式上,放置句末,且一字为一音步,又押韵合辙,引导着读者去注意其联系,加上内容的相反相承,相映生辉,彰显了“曝衣人”等意象各自特点,简单传神。“门外青山瘦了”(《疏影·黄叶》),“此身何托,南北争舂,蛋壳神州”(《庆春宫·知休庵避新都,室庐未毁,既哀且慰》),“洗贫家似水,冷透诗骨”(《梦横塘·次刘苕溪韵报辛子并寄休庵》),这样的语言,不直接来源于生活,有高于生活的韵味,却未失去生活的原色。
有的语言所唤起的形象不是这样朴实简单,相对雅致一些,但都能紧扣事物特点,无刻意求雅之弊。“便唤取,月明相伴,芦花偎素被”(《花犯·红蓼,碧山韵》),明月、芦花、素被,和谐清雅,但明月、芦花为景中固有之物。“羡尔图书端坐,松风劝酒”(《三姝媚·雨水节寄山腴》),状林山腴的优雅,林山腴时任四川省立图书馆馆长,种松八十株,别号“八十松馆”,言其端坐书丛,畅饮于松风中,并非虚言。词人没有玩弄语言,而是“在似乎不经意中加以提炼”。
三、“真直”之于“陌生化”的意义
应该注意的是,赵熙《香宋词》的质朴自然的特点仅体现在他的部分词作中,不是《香宋词》总体的最主要的色彩,相反,绮丽精致乃至朦胧晦涩的“陌生化”语言在集中更为常见。但这不妨碍我们将“真直”放大,“真直”之于《香宋词》的“陌生化”有重要意义。
《香宋词》多咏物酬唱之作,常常吟咏花草鸟虫、书画文像、屋庐器皿、山川沟壑、亭台楼阁等,大都贴近生活,如《鹊踏枝·病中戏取……二十阙》所咏芋、冬瓜、茄、南瓜、篱豆、萝葡、海椒、茭笋、水红菱、莲子等园圃间物,都为生民日用的蔬菜瓜果等,题材不具备大多艺术家需要的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为此,词人常常采用“陌生化”手法进行艺术加工。但如果为奇而奇,为生新而生新,为“陌生”而“陌生”,难免或失于佻巧,或流于生涩。《香宋词》免于此败,有赖于“真直”的底色。感情的真,语言的直,及其相互配合。
这是因为,首先,“陌生化”不是失去生活,而是要更真切地表现生活。因此,它其实更需要生活,有别于那种艺术世界与现实生活并立甚至对立的艺术追求,“陌生化”是立足于生活的,需要艺术家以王国维所谓的“赤子之心”去感受生活。如前所述,赵熙正有这样的“赤子之心”及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情感。词人追求艺术效果的“陌生化”,不是在思想、行为上的故作风雅,而是以“陌生化”手法表现这未被扭曲的感受。这样,陌生的是形式,动人的仍是生活。这一点即使在“陌生化”特征最为明显的词作中我们也能见到。其次,“陌生化”很大程度是在形式、文本、语言层面下功夫,要实现“陌生”,就要区别于“常规”,首先要熟悉生活的语言和传统艺术的语言。词人能够成功运用质直语言,在这样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的“陌生化”处理,我们才可以说,词人的“陌生化”语言不是以艰深文浅陋的雕琢,而是匠心独运,是其自觉的艺术追求。
参考文献:
[1]王仲镛.赵熙集[M].成都:巴蜀书社,1996.
[2]皮朝纲.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概要[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