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对学生体验的重视,其实就是将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及生活世界纳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来,发挥它们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成长。在体验性学习中,学生学习的不仅是认知方面的知识,还有情感、态度、价值及实践方面的知识。教师要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成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把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了初步尝试,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在情境中体验
教师要善于营造学生学习的情境。我在教学《小音乐家杨科》时,在悠扬的乐曲声中,介绍故事大意,导入课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杨科为什么能把大自然中的声音当成音乐的,体验到大自然中的声音放在音乐中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我曾经听过袁斌老师执教的《丰碑》一课,一开始,在凄厉的北风怒号中,在苍茫的雪山中艰难行进的红军画面中,袁老师入情入境地道出了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在教学《田忌赛马》导课时,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爱玩扑克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和教学内容相联系,使教学内容能适应并顺利地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在情境中,学生激起的情绪,成为需要的推动。这种情境会作用于师生
双方的心理,影响师生实现教与学目的的行为和力量,促进目标的实现。
二、在认知不平衡中体验
在情境中制造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组合、批判和澄清新旧知识的差异,解决“认知不平衡”,进而不断改善,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且在认知发展的同时,获得轻松、愉悦、成功的情感体验。在新课程中,我不再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而是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培养。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阮恒一开始误以为他会因献血而死去,学生自己能理解到的只占十分之一,教师应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体验当时阮恒的心情。我让学生充分阅读有关描写抽血过程中阮恒的句子,学生读后充分交流自己的感受,“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说明他害怕,说明他勇敢,说明他配合医生。“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捂住脸”?是因为他感到疼,他不想让人看见。学生们这时的感悟并不准确,因为阮恒是因为怕自己要输光血死去才这样做的。这时我没有纠正孩子们的感受,而是进一步让他们阅读下面的句子:“疼吗,阮恒?”医生问道。阮恒摇摇头。“你们通过读这句话,觉得阮恒在输血过程中疼吗?”“不疼。”孩子们读懂了这句话。“那他之前为什么要啜泣,颤抖并用手捂住脸呢?”学生们开始把自己当作阮恒,去体验,去感知。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产生了解决“认知不平衡”的意向。当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时候他的做法是: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联系后文‘医生又问,他又摇头’你有什么感受?”“他不是因为疼这样做的,是他以为自己马上就要死了。”“呜咽比刚才的啜泣怎样?”“形容哭的声音更大了。”“接着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为什么哭得越来越厉害了?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他为什么要尽力不让自己去哭?”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学生们充分地交流、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感情、想法,他们充分体验到了阮恒的心理。他的疼是为什么,有多疼。“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他,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医生会怎样安慰他,你就是那位医生,来安慰一下我,我就是阮恒。”“你别哭,你不会死的。不会输完你的血的,对生命没有危险。”在师生的互动中、生生的互动中,学生在认知发展的同时,获得了轻松、愉悦、成功的情感体验。教师参与了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了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三、在自主学习中体验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同一篇文章或同一个人物,人们往往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应。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想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质疑问难,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我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在教学《小音乐家杨科》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充分质疑。这一做法,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下一步的学习中能有意识地边读边思考。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要善于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提出有思考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善于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交流,通过合作,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你从哪里体会出杨科爱音乐?”“噢咦!噢咦!”“你认为是什么在叫?”“小提琴就放在杨科的面前,他会怎么做,怎么想。”“假如让你去替杨科,去告状,你要告谁?为什么?”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并为学生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把自己的这种独特的感悟、体验,通过朗读充分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解决认知的不平衡,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四、在评价中体验
教师要在学生自学思考和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中主动及时地评价学生,并引导学生开展自主评价。我在教学中经常这样说:“你读得真认真。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你能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你能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句子的意思。”“你再读一读这段话,你有什么想法?”“你能用自己的话夸夸孙膑吗?如果你能把书上的话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更好。”“看来你读的课外书很多。”“你能积极发言,真是一个勇敢的孩子。”“这段话既适合分角色朗读又适合表演,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式来学习。”学生从老师的真挚话语中收获的是自信。教师不只是在指导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也是在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竞争朗读冠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冒险性、挑战性,引导学生对同学进行合理正确的评价,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表扬方式,如握手等。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权利,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发言,或肯定赞扬,欣赏别人的优点;或质疑争论,对别人提出建议或批评。课堂上这种积极交流,双向互动的局面,使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实现了平等对话。在评价中,不仅指导学生学习了本课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灌输了一种理念,让学生体验到了如何去对待学习,如何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总之,新课程中一些无法预见的、实践性的、从未见过的教学情境,对教师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在新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将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及生活世界纳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来,发挥它们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成长。
一、在情境中体验
教师要善于营造学生学习的情境。我在教学《小音乐家杨科》时,在悠扬的乐曲声中,介绍故事大意,导入课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杨科为什么能把大自然中的声音当成音乐的,体验到大自然中的声音放在音乐中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我曾经听过袁斌老师执教的《丰碑》一课,一开始,在凄厉的北风怒号中,在苍茫的雪山中艰难行进的红军画面中,袁老师入情入境地道出了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在教学《田忌赛马》导课时,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爱玩扑克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和教学内容相联系,使教学内容能适应并顺利地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在情境中,学生激起的情绪,成为需要的推动。这种情境会作用于师生
双方的心理,影响师生实现教与学目的的行为和力量,促进目标的实现。
二、在认知不平衡中体验
在情境中制造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组合、批判和澄清新旧知识的差异,解决“认知不平衡”,进而不断改善,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且在认知发展的同时,获得轻松、愉悦、成功的情感体验。在新课程中,我不再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而是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培养。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阮恒一开始误以为他会因献血而死去,学生自己能理解到的只占十分之一,教师应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体验当时阮恒的心情。我让学生充分阅读有关描写抽血过程中阮恒的句子,学生读后充分交流自己的感受,“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说明他害怕,说明他勇敢,说明他配合医生。“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捂住脸”?是因为他感到疼,他不想让人看见。学生们这时的感悟并不准确,因为阮恒是因为怕自己要输光血死去才这样做的。这时我没有纠正孩子们的感受,而是进一步让他们阅读下面的句子:“疼吗,阮恒?”医生问道。阮恒摇摇头。“你们通过读这句话,觉得阮恒在输血过程中疼吗?”“不疼。”孩子们读懂了这句话。“那他之前为什么要啜泣,颤抖并用手捂住脸呢?”学生们开始把自己当作阮恒,去体验,去感知。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产生了解决“认知不平衡”的意向。当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时候他的做法是: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联系后文‘医生又问,他又摇头’你有什么感受?”“他不是因为疼这样做的,是他以为自己马上就要死了。”“呜咽比刚才的啜泣怎样?”“形容哭的声音更大了。”“接着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为什么哭得越来越厉害了?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他为什么要尽力不让自己去哭?”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学生们充分地交流、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感情、想法,他们充分体验到了阮恒的心理。他的疼是为什么,有多疼。“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他,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医生会怎样安慰他,你就是那位医生,来安慰一下我,我就是阮恒。”“你别哭,你不会死的。不会输完你的血的,对生命没有危险。”在师生的互动中、生生的互动中,学生在认知发展的同时,获得了轻松、愉悦、成功的情感体验。教师参与了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了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三、在自主学习中体验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同一篇文章或同一个人物,人们往往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应。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想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质疑问难,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我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在教学《小音乐家杨科》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充分质疑。这一做法,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下一步的学习中能有意识地边读边思考。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要善于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提出有思考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善于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交流,通过合作,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你从哪里体会出杨科爱音乐?”“噢咦!噢咦!”“你认为是什么在叫?”“小提琴就放在杨科的面前,他会怎么做,怎么想。”“假如让你去替杨科,去告状,你要告谁?为什么?”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并为学生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把自己的这种独特的感悟、体验,通过朗读充分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解决认知的不平衡,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四、在评价中体验
教师要在学生自学思考和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中主动及时地评价学生,并引导学生开展自主评价。我在教学中经常这样说:“你读得真认真。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你能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你能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句子的意思。”“你再读一读这段话,你有什么想法?”“你能用自己的话夸夸孙膑吗?如果你能把书上的话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更好。”“看来你读的课外书很多。”“你能积极发言,真是一个勇敢的孩子。”“这段话既适合分角色朗读又适合表演,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式来学习。”学生从老师的真挚话语中收获的是自信。教师不只是在指导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也是在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竞争朗读冠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冒险性、挑战性,引导学生对同学进行合理正确的评价,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表扬方式,如握手等。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权利,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发言,或肯定赞扬,欣赏别人的优点;或质疑争论,对别人提出建议或批评。课堂上这种积极交流,双向互动的局面,使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实现了平等对话。在评价中,不仅指导学生学习了本课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灌输了一种理念,让学生体验到了如何去对待学习,如何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总之,新课程中一些无法预见的、实践性的、从未见过的教学情境,对教师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在新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将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及生活世界纳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来,发挥它们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