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依然是机制创新问题。如何群策群力,发挥各方面力量,形成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既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理论探讨的重要课题,也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实践工作的关键。本文以浙江省苍南县农村“宗祠改建文化中心和文化礼堂”实践为考察基础,从政府民间互动的角度,探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机制创新的相关问题。主要观点是,政府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挖掘丰富的农村乡土文化,发挥政府与民间两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多元互動。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形成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使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呈现新气象。
关键词:公共文化;机制创新;政府;民间;互动
一、问题的提出
“十一五”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人民群众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初见成效。但总体来看,投入不足、长效机制难以形成等仍然是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瓶颈。许多地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缺乏生气,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民间互动机制还远未形成。应该引起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我国广大农村已涌现出不少符合各地实际的新模式,有些好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浙江省苍南县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适时地将农村宗祠改建为村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礼堂,形成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政府民间互动新局面,大胆创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机制,其经验教训值得探讨。本文以调查为基础,以浙江省苍南县宗祠改建文化中心和文化礼堂活动的政府民间互动机制为例,结合当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实际,论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等问题。
二、苍南县“宗祠改建文化中心和文化礼堂”回顾
苍南地处浙南沿海,下辖17镇2乡,777个行政村,人口130多万。该县属移民大县,全县有426个姓氏,宗族文化浓厚。受移民文化影响,全县各个时期遗存的宗祠众多。改革开放后,苍南农村宗族组织发展重又复兴,修建宗祠蔚然成风。
据有关调查,截止2018年7月,苍南县777个行政村共有宗祠875所。该县宗祠有以下特点:一是分布广泛。几乎每个行政村就有一所宗祠,多的拥有6所。二是规模宏大。占地从3亩至10多亩不等,资金投入从100多万至3000多万都有。功能比较齐全,大多有戏台、活动室、会议室、图书室、阅览室等。三是增长迅速。针对这一状况,苍南县结合实际,探索出了一条依托宗祠建设村文化中心(文化礼堂)的新路子。其主要做法是:第一,做好宣传与试点工作。第二,外形上改观,内容上充实。在尊重宗祠原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对宗祠外观进行适当改变,并增挂农村文化活动中心(或文化礼堂)牌子,做到“一个场地,两块牌子”。在宗祠里增设图书馆、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场所,增购图书、电视机、影碟机、健身器材等设备,并开辟宣传栏、阅报栏、村规民约栏和光荣榜以及文化礼堂必备的“六栏”等。第三,定位明确。宗祠改建遵循自愿的原则,主要依靠基层和群众,费用一般都由行政村、老人协会、族内筹集。坚持群众需要原则,面向广大村民免费开放,组织开展文体活动。文化部门把改建后的村文化中心和文化礼堂作为“文艺下乡”的主阵地,经常性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第四,加强管理。改建后的宗祠成立村文化中心(文化礼堂)管理办公室,采取乡镇文化综合服务中心、村委会、老人协会、宗族代表共同管理的新模式。2011年8月,县政府成立农村宗祠整治和改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农村宗祠改建村文化中心(文化礼堂)办公室”,具体负责宗祠改建、验收、考核等工作,2011年9月,县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宗祠改建文化中心(文化礼堂)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第五,注重考核评估。有关部门每年对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礼堂)进行一次检查或抽查,每两年进行一次考核,规定80分以上为合格,对不合格的村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礼堂)则限期整改或撤消资格。县镇政府设立农村宗祠改建专项资金,对成功改建村级文化中心(文化礼堂)的宗祠,根据不同的规模和层次,给予3万元至20万元奖励。2017年县财政今年下发了300万元文化礼堂建设补助资金,305万元的运行补助资金。同时,把改建后的农村文化中心(文化礼堂)活动纳入到文明村、文化示范村、文化特色村等的创建评选活动中。至2018年7月,全县已经完成改建文化礼堂130所,文化中心400所,计划至2020年改建文化礼堂达200所。同时鼓励和引导多方力量通过自愿捐资形式广泛参与“文化礼堂道德基金”建设,丰富文化礼堂经费来源渠道,使文化礼堂有钱建、有钱管、有钱用,达到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惠民的目的。
三、宗祠改建村文化中心(文化礼堂)的创新意义
苍南县利用农村宗祠资源,大力打造村级文化阵地的实践,目前虽只初具规模,但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已显示出重要的创新意义。
首先,宗祠改建村文化中心(文化礼堂)的实践,推动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政府民间互动机制的创新。事实上,改建过程中,政府的资金投入虽然占一部分,但主要部分还是群众筹集的。从文化中心(文化礼堂)开展的文化活动内容看,可谓雅俗共赏。虽然有关部门一再强调以先进的文化引导群众、以主流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但农民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节目还是不断得到了开展。
其次,宗祠改建文化中心(文化礼堂)的实践,突破了目前村级文化阵地建设滞后的困局。苍南县大力发展村级文化阵地,根据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大胆摸索,利用十分丰富的祠堂文化资源建设村级文化中心(文化礼堂),对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困境的突破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再次,在农村公共文化阵地的管理方式上,大胆尝试参与式管理。传统的公共文化阵地管理,多采取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管理,政府也决定文化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很少与民间平等协商,公共文化服务完全由政府提供。宗祠改建村文化中心(文化礼堂)必须在资源投入、文化项目的选择等方面加强政府、民间合作,“改建后的村级文化中心(文化礼堂)采用由当地政府牵头,乡镇文化综合服务中心、村、老人协会、宗族代表综合管理的模式”,形成了一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商对话的制度框架,是对公共文化服务“共同治理”机制的有效尝试,改变了农村文化阵地由政府单一管理的状况。在文化中心和文化礼堂的管理过程中,乡镇文化站及上级有关文化部门主要起引导、组织、监督、考核、鼓励等作用,日常管理则多由村委领导、老人协会负责人、宗族代表协调进行。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种参与式管理方式,不仅符合政府民间资源互动的需要,也符合治理理论多元主体互动、合作的时代趋势。 四、政府民间互动机制的完善
苍南农村宗祠改建村文化中心和文化礼堂的实践,虽然具有多方面的创新意义,但从目前发展的情形看,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据有关调查和笔者对已建成的文化中心(文化礼堂)的观察,主要有如下缺陷: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管理松散,互动不足;资金短缺,政府后续支持乏力等。一些已改建的村文化中心(文化礼堂),实际上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在宗祠改建文化中心(文化礼堂)的过程中,政府民间互动遇到了某种障碍。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寻找契合点,进一步完善政府民间互动机制。
1.解放思想,寻找契合点。文化部门的领导首先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农村宗祠除了具有祭祀祖先、宗族活动的功能外,是进行传统文化、敬老爱幼教育的重要场所,更是农历节气活动和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宗祠改建过程中,除了逐步实现宗祠功能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外,应该自觉挖掘宗祠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文化建设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政府民间的互动,形成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2.多元互动,完善管理。应该大力培养乡土人才,由真正懂文化的专人负责文化中心(文化礼堂)的日常工作,形成一个管理的主心骨,并由该负责人召集相关单位参与礼堂文化活动的协商、规划,真正调动各方积极性。同时,对该负责人应该给予一定的经济报酬和鼓励,明确责权利关系。
3.挖掘民俗文化,丰富活动内容。改建后的村文化中心(文化礼堂),不仅是政府“文化下乡”和进行文化宣传的阵地,也应成为保护、传播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平台。在增建文化设施、完善文化功能、充实文化内涵的同时,更应围绕宗祠做文章,充分保护民俗文化,挖掘乡土特色文化。事实上,每个宗祠都承载着丰富的村落历史文化。对这些乡土文化不能敬而远之,对其精华部分都应好好地加以保护和传承,这样才能真正把群众吸引到文化活动中,真正实现政府民间互动。更要提炼特色,把本地的历史名人、地域文化、特色产品等展示出来,并且还要和中心工作、主流价值相结合。比如龙港镇孙店村文化礼堂的纺织博物馆,展示本村建国以来的发展史;大渔镇大岙村文化礼堂计划建“渔家印象”展厅,展示本村特色的渔家文化,既留住了历史又体现了“一村一品”。通过不断探索路径、创新载体,打造了一批文化礼堂品牌活动。通过百场宣讲进礼堂、民间道德设奖、重要节日举办升国旗仪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各文化礼堂也创新开展了很多有特色、有成效的活动,如新渡文化礼堂“孔子学堂”,四年来坚持公益办学,极大提升了文化礼堂的影响力;甘溪文化礼堂坚持年年办“村晚”,让村民能够在舞台上展示风采;棋盘文化礼堂的“喜庆慈善”,引领了农村文明新风尚;福德湾文化礼堂的“爱心茶点”,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成了礼堂亮丽的风景线。
五、结语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急速转型,民间乡土性公共领域得到初步发展,农村祠庙的功能也发生了转变。如何充分利用民间资源和人民群众建设农村公共文化的积极性,值得探究。浙江省苍南县突破旧框框,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大胆推进农村宗祠改建文化中心(文化礼堂)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模式(以下称“苍南模式”),对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苍南模式”重视利用农村已有资源,努力打造村级文化阵地;强调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在资源投入、文化活动内容、管理方式等方面全方位的政府民间互动。“苍南模式”表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应根据农村特殊的文化背景,努力寻求政府要求与群众需求的契合点,发挥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政府相关部门在指导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度挖掘当地鄉土文化,千方百计地实现资源的多元投入,不断推进“共同治理”管理体制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形成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千慧,唐亦佳,沈利民.从祠庙到纪念馆的文化理念之变[N].浙江日报,2003-07-02.
[2]马仙玉.农村文化现代化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3]陈文珍,叶志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构建[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苍南杨氏通志[M].西冷印社出版社,2008.
[5]刘悦笛等.公共文化服务的“嘉兴模式[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李士明.苍南:给宗祠加点文化娱乐[J].浙江画报,2007(5).
[7]浙江省苍南县文明办.从传统宗祠到文化阵地——浙江省苍南县建设农村文化中心纪实[J].经济,2010(8).
[8]中共苍南县委宣传部.2018年乡村文化中心(文化礼堂)工作总结材料[J].拓展思想阵地,打造文化礼堂“常态长效”.
(本文系浙江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二十批规划课题《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的政府民间互动——基于苍南县农村宗祠改建文化中心和文化礼堂的考察》成果。
关键词:公共文化;机制创新;政府;民间;互动
一、问题的提出
“十一五”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人民群众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初见成效。但总体来看,投入不足、长效机制难以形成等仍然是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瓶颈。许多地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缺乏生气,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民间互动机制还远未形成。应该引起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我国广大农村已涌现出不少符合各地实际的新模式,有些好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浙江省苍南县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适时地将农村宗祠改建为村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礼堂,形成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政府民间互动新局面,大胆创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机制,其经验教训值得探讨。本文以调查为基础,以浙江省苍南县宗祠改建文化中心和文化礼堂活动的政府民间互动机制为例,结合当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实际,论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等问题。
二、苍南县“宗祠改建文化中心和文化礼堂”回顾
苍南地处浙南沿海,下辖17镇2乡,777个行政村,人口130多万。该县属移民大县,全县有426个姓氏,宗族文化浓厚。受移民文化影响,全县各个时期遗存的宗祠众多。改革开放后,苍南农村宗族组织发展重又复兴,修建宗祠蔚然成风。
据有关调查,截止2018年7月,苍南县777个行政村共有宗祠875所。该县宗祠有以下特点:一是分布广泛。几乎每个行政村就有一所宗祠,多的拥有6所。二是规模宏大。占地从3亩至10多亩不等,资金投入从100多万至3000多万都有。功能比较齐全,大多有戏台、活动室、会议室、图书室、阅览室等。三是增长迅速。针对这一状况,苍南县结合实际,探索出了一条依托宗祠建设村文化中心(文化礼堂)的新路子。其主要做法是:第一,做好宣传与试点工作。第二,外形上改观,内容上充实。在尊重宗祠原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对宗祠外观进行适当改变,并增挂农村文化活动中心(或文化礼堂)牌子,做到“一个场地,两块牌子”。在宗祠里增设图书馆、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场所,增购图书、电视机、影碟机、健身器材等设备,并开辟宣传栏、阅报栏、村规民约栏和光荣榜以及文化礼堂必备的“六栏”等。第三,定位明确。宗祠改建遵循自愿的原则,主要依靠基层和群众,费用一般都由行政村、老人协会、族内筹集。坚持群众需要原则,面向广大村民免费开放,组织开展文体活动。文化部门把改建后的村文化中心和文化礼堂作为“文艺下乡”的主阵地,经常性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第四,加强管理。改建后的宗祠成立村文化中心(文化礼堂)管理办公室,采取乡镇文化综合服务中心、村委会、老人协会、宗族代表共同管理的新模式。2011年8月,县政府成立农村宗祠整治和改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农村宗祠改建村文化中心(文化礼堂)办公室”,具体负责宗祠改建、验收、考核等工作,2011年9月,县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宗祠改建文化中心(文化礼堂)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第五,注重考核评估。有关部门每年对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礼堂)进行一次检查或抽查,每两年进行一次考核,规定80分以上为合格,对不合格的村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礼堂)则限期整改或撤消资格。县镇政府设立农村宗祠改建专项资金,对成功改建村级文化中心(文化礼堂)的宗祠,根据不同的规模和层次,给予3万元至20万元奖励。2017年县财政今年下发了300万元文化礼堂建设补助资金,305万元的运行补助资金。同时,把改建后的农村文化中心(文化礼堂)活动纳入到文明村、文化示范村、文化特色村等的创建评选活动中。至2018年7月,全县已经完成改建文化礼堂130所,文化中心400所,计划至2020年改建文化礼堂达200所。同时鼓励和引导多方力量通过自愿捐资形式广泛参与“文化礼堂道德基金”建设,丰富文化礼堂经费来源渠道,使文化礼堂有钱建、有钱管、有钱用,达到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惠民的目的。
三、宗祠改建村文化中心(文化礼堂)的创新意义
苍南县利用农村宗祠资源,大力打造村级文化阵地的实践,目前虽只初具规模,但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已显示出重要的创新意义。
首先,宗祠改建村文化中心(文化礼堂)的实践,推动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政府民间互动机制的创新。事实上,改建过程中,政府的资金投入虽然占一部分,但主要部分还是群众筹集的。从文化中心(文化礼堂)开展的文化活动内容看,可谓雅俗共赏。虽然有关部门一再强调以先进的文化引导群众、以主流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但农民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节目还是不断得到了开展。
其次,宗祠改建文化中心(文化礼堂)的实践,突破了目前村级文化阵地建设滞后的困局。苍南县大力发展村级文化阵地,根据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大胆摸索,利用十分丰富的祠堂文化资源建设村级文化中心(文化礼堂),对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困境的突破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再次,在农村公共文化阵地的管理方式上,大胆尝试参与式管理。传统的公共文化阵地管理,多采取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管理,政府也决定文化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很少与民间平等协商,公共文化服务完全由政府提供。宗祠改建村文化中心(文化礼堂)必须在资源投入、文化项目的选择等方面加强政府、民间合作,“改建后的村级文化中心(文化礼堂)采用由当地政府牵头,乡镇文化综合服务中心、村、老人协会、宗族代表综合管理的模式”,形成了一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商对话的制度框架,是对公共文化服务“共同治理”机制的有效尝试,改变了农村文化阵地由政府单一管理的状况。在文化中心和文化礼堂的管理过程中,乡镇文化站及上级有关文化部门主要起引导、组织、监督、考核、鼓励等作用,日常管理则多由村委领导、老人协会负责人、宗族代表协调进行。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种参与式管理方式,不仅符合政府民间资源互动的需要,也符合治理理论多元主体互动、合作的时代趋势。 四、政府民间互动机制的完善
苍南农村宗祠改建村文化中心和文化礼堂的实践,虽然具有多方面的创新意义,但从目前发展的情形看,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据有关调查和笔者对已建成的文化中心(文化礼堂)的观察,主要有如下缺陷: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管理松散,互动不足;资金短缺,政府后续支持乏力等。一些已改建的村文化中心(文化礼堂),实际上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在宗祠改建文化中心(文化礼堂)的过程中,政府民间互动遇到了某种障碍。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寻找契合点,进一步完善政府民间互动机制。
1.解放思想,寻找契合点。文化部门的领导首先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农村宗祠除了具有祭祀祖先、宗族活动的功能外,是进行传统文化、敬老爱幼教育的重要场所,更是农历节气活动和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宗祠改建过程中,除了逐步实现宗祠功能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外,应该自觉挖掘宗祠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文化建设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政府民间的互动,形成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2.多元互动,完善管理。应该大力培养乡土人才,由真正懂文化的专人负责文化中心(文化礼堂)的日常工作,形成一个管理的主心骨,并由该负责人召集相关单位参与礼堂文化活动的协商、规划,真正调动各方积极性。同时,对该负责人应该给予一定的经济报酬和鼓励,明确责权利关系。
3.挖掘民俗文化,丰富活动内容。改建后的村文化中心(文化礼堂),不仅是政府“文化下乡”和进行文化宣传的阵地,也应成为保护、传播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平台。在增建文化设施、完善文化功能、充实文化内涵的同时,更应围绕宗祠做文章,充分保护民俗文化,挖掘乡土特色文化。事实上,每个宗祠都承载着丰富的村落历史文化。对这些乡土文化不能敬而远之,对其精华部分都应好好地加以保护和传承,这样才能真正把群众吸引到文化活动中,真正实现政府民间互动。更要提炼特色,把本地的历史名人、地域文化、特色产品等展示出来,并且还要和中心工作、主流价值相结合。比如龙港镇孙店村文化礼堂的纺织博物馆,展示本村建国以来的发展史;大渔镇大岙村文化礼堂计划建“渔家印象”展厅,展示本村特色的渔家文化,既留住了历史又体现了“一村一品”。通过不断探索路径、创新载体,打造了一批文化礼堂品牌活动。通过百场宣讲进礼堂、民间道德设奖、重要节日举办升国旗仪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各文化礼堂也创新开展了很多有特色、有成效的活动,如新渡文化礼堂“孔子学堂”,四年来坚持公益办学,极大提升了文化礼堂的影响力;甘溪文化礼堂坚持年年办“村晚”,让村民能够在舞台上展示风采;棋盘文化礼堂的“喜庆慈善”,引领了农村文明新风尚;福德湾文化礼堂的“爱心茶点”,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成了礼堂亮丽的风景线。
五、结语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急速转型,民间乡土性公共领域得到初步发展,农村祠庙的功能也发生了转变。如何充分利用民间资源和人民群众建设农村公共文化的积极性,值得探究。浙江省苍南县突破旧框框,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大胆推进农村宗祠改建文化中心(文化礼堂)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模式(以下称“苍南模式”),对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苍南模式”重视利用农村已有资源,努力打造村级文化阵地;强调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在资源投入、文化活动内容、管理方式等方面全方位的政府民间互动。“苍南模式”表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应根据农村特殊的文化背景,努力寻求政府要求与群众需求的契合点,发挥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政府相关部门在指导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度挖掘当地鄉土文化,千方百计地实现资源的多元投入,不断推进“共同治理”管理体制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形成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千慧,唐亦佳,沈利民.从祠庙到纪念馆的文化理念之变[N].浙江日报,2003-07-02.
[2]马仙玉.农村文化现代化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3]陈文珍,叶志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构建[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苍南杨氏通志[M].西冷印社出版社,2008.
[5]刘悦笛等.公共文化服务的“嘉兴模式[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李士明.苍南:给宗祠加点文化娱乐[J].浙江画报,2007(5).
[7]浙江省苍南县文明办.从传统宗祠到文化阵地——浙江省苍南县建设农村文化中心纪实[J].经济,2010(8).
[8]中共苍南县委宣传部.2018年乡村文化中心(文化礼堂)工作总结材料[J].拓展思想阵地,打造文化礼堂“常态长效”.
(本文系浙江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二十批规划课题《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的政府民间互动——基于苍南县农村宗祠改建文化中心和文化礼堂的考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