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文亦政叠彩山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purp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广西,如果要问,哪一座文化名山名人踏足留迹最多,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桂林叠彩山。而我还认为,桂林叠彩山不仅是文化名山,同时还是一座政治名山。亦文亦政,仿佛一阴一阳,一软一硬,这样的名山,自然有些与众不同。
  既然涉及政治这一重要字眼,文化当然要让一让。历朝历代,政治永远是第一位的。所以我先给大家说说叠彩山到底跟政治有什么关联。所谓政治,自从在大学学习一直到现在,也算涉足了几十年,本人愚钝,还是不甚明白其中奥妙。凭直觉,凡是跟当官有关的人和事,都可以称之为政治。以此推而广之,政治名山,当然是说这山跟政治人物和他的事有关。
  桂林叠彩山跟什么样的政治人物有关,说出来,老人家们也许没多少感觉,而年轻人,肯定有些惊讶甚至惊吓。这些人物,就有康有为、孙中山、宋庆龄、朱德、徐特立、陈毅、邓小平等等,另外还有不少的外国国王和总理。放眼神州,有几座名山能得到这么多大人物踏足登临的?
  但凡政治人物登临大山或畅游江海,一般都在他们的政治生涯比较顺当的时候。这也符合规律,政治人物嘛,肯定是在说得上话的时候才能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并顺便指点一下江山的。如果像某一个历史时期那样,动不动就莫名其妙被靠边站,甚至被人家“KO”在地“永世不得翻身”,那样的政治人物还能玩得起“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风雅,我也算服了。事实上,这样的人物基本没有。
  桂林叠彩山上春风得意的政治诗歌,当首选徐特立和朱德的唱和诗。两老正是在老怀大畅的晚年登上叠彩山的。1963年1月,87岁的徐特立和年近80的朱德元帅同登叠彩山明月峰。大家都知道,两位革命老人、建国元勋,从满清统治下走出来,走过长征,历经战火,能看到新中国成立,看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看到社会主义江山红红火火,虽然年纪很大,心情肯定很爽朗。两老本来就擅长写诗,他们上得明月峰来,诗情勃发,作诗唱和,朱德说:“徐老老英雄,同上明月峰;登高不用杖,脱帽喜东风。”徐老立即答道:“朱德更英雄,同行先登峰;拿云亭上望,漓水来春风。”这两首充满昂扬朝气和革命豪情的诗歌,已刻在叠彩山明月峰的山顶。
  以同样爽朗的心情登上叠彩山的,还有元帅外交家陈毅陈老总。在徐特立和朱德登临叠彩山后约一个月,1963年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陪同柬埔寨国王诺罗敦·西哈努克登临叠彩山。陈老总律诗的厉害大家都领教过的,特别是《梅岭三章》,那句“断头今日意如何”,那句“此去泉台招旧部”,那句“此头应向国门悬”,還有那句“捷报飞来当纸钱”,陈老总那万丈豪情,那生死等闲事耳的气度,谁不深深折服!此时陈老总在叠彩山也有诗作,一句“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又是倾倒无数世人,现在还刻在“清凉世界”景点的风洞洞口崖壁上。
  而1922年孙中山北伐住在桂林,也曾与夫人宋庆龄到叠彩山合影,但好像没流传他们有什么诗词唱和和题字留念。也许,孙先生是大革命家,来此合影留念其政治象征意义更大于登山观景,而且此时又正值北伐,战事未卜,革命尚未成功,孙先生自然忧国忧民,哪有什么心思玩诗词风雅。
  到过叠彩山的政治人物当中,我觉得康有为是比较有趣的一个。此公一直被议论不少,也不在乎多我一人的说辞。康先生虽然也会吟诗作赋,书法也算了得,但他最爱玩的还是政治。后来的权威工具书上都说他是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改良家。我猜想,如果康先生现在突然醒过来看到这一大堆头衔,最让他感喟“深得我心”的肯定是第一个:政治家。我们稍微看一下他的履历就知道我的猜想没有错。他第一次来北京参加乡试(乡试不在乡里搞,而要到帝都来做,我还没弄清楚这是为什么),不是好好阅卷答题,而是趁机给光绪皇帝提什么“变革”的宝贵建议。这显然是超范围答题,直接玩起政治来了。考试如此不专心,结果当然是“挂科”了事。后来就接着玩“公车上书”(注意不是“公车私用”),玩“戊戌变法”,玩“复辟帝制”,跟那个不肯剪长辫子的张勋一起推举溥仪做皇帝,最后也没玩出多大名堂,毕竟历史已经不给他当“帝师”的机会了。康先生跟桂林叠彩山有关,是因为他曾两度来桂林讲学,都住在叠彩山的景风阁里。第一次在1894年12月,当时他在桂林有一个弟子叫龙泽厚,是桂林本地人,再三邀请康老师来桂林讲学。此时康先生正为他的著作《新学伪经考》要被人焚烧而苦恼,而且据说还要把他也逐出广东。于是康先生应弟子之邀,到桂林来了。虽有弟子相邀又相陪,可当时桂林文界政界没多少人欢迎康先生的到来。这倒好,康先生被安排在风景秀丽的叠彩山景风阁住下,除了前来听课的学子外,没什么外人骚扰,前后共达四十天。时隔三年,1897年2月,康先生第二次来桂林,仍以讲学为名,仍由龙泽厚接待,仍旧住进叠彩山的景风阁。但这次不同了,随着康先生的变法壮举不断失败而名声大振,桂林各界人士热烈欢迎康先生的到来。据说,连大名如住桂老干部唐景松、岑春煊等人,甚至正在主持军政要务的广西臬司蔡希分,都开始支持康先生。这种欢迎和支持带来的成果之一,就是让康先生能在桂林创办广西圣学会,创办广仁学堂,创办《广仁报》。如今叠彩山景区还竖立一块石碑,上书“康有为讲学处遗址”,旁边还有他的一尊黄铜色全身雕像,一袭长衫加身,左手拿着书卷,右手反背身后,亮亮的额头圆圆的,双眼直视前方。也不知道雕像作者是希望康先生想些什么?是想早年奔走变革的雄姿英发?还是中年逃亡海外的惨淡人生?抑或是晚年反对共和、捣腾复辟的笑话闹剧?
  叠彩山被这么多名人登临光顾,首先肯定是它的自然风光迷人,它位于桂林市漓江西岸,山体总占地10.8万平方米,由明月峰、仙鹤峰、四望山、于越山组成,最高的仙鹤峰海拔253.6米。整个山势由西向东,跌宕起伏,嵯峨挺拔。山间古树繁茂,四季常青。每座山峰间均有石阶相接,游人可直登峰顶。据专家考证,构成叠彩山的是3.6亿年前沉积的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这些石头层层叠叠,五彩缤纷,有些另类,唐代元晦《叠彩山记》称:“山以石纹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故以为名。”可见,山名叠彩,自唐朝就有了。又因山上桂树成林,金秋时节满山飘香,叠彩山又被称为“桂山”;又因明月峰山腰有一岩洞,洞中四季生风不息,因而又得名“风洞山”。群峰叠彩翠,一山有三名,这本身就寓意着叠彩山的丰富和不凡。
  早在1100多年前的唐代,桂管观察使元晦就对叠彩山进行开发,他筑道路,修亭阁,植花木,叠彩山由此引起人们关注。此后历朝历代都有许多文人墨客、政界要员以及其他社会名流慕名而来,叠彩山遂成为遍布名人足迹墨宝的政治名山和文化名山。
  最能体现叠彩山文化品味的,莫过于那里的摩崖石刻和摩崖造像。有人作过统计,在叠彩山上的摩崖石刻超过200件,摩崖造像达90多尊,主要分布在风洞和仙鹤洞两处。风洞长20米,最高处5米,最宽约9米,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形成前后两个洞,南北开敞,呈葫芦状。有资料介绍,风洞由于所处地势高,形成对流,两端过风的断面大,中间小,风速增大,压强减小,风不断补充,一年四季劲风不停。因此,风洞被誉为“清凉世界”。叠彩山上绝大部分摩崖石刻都集中在这里,如唐代元晦的《叠彩山记》和《四望山记》,宋代书法家朱唏颜的《访叠彩岩登越亭》,清代画家李秉绶的《兰竹图》,等等,一时难以胜数。
  在石头上题词刻字,以志不朽,似乎是我们国人从古至今的特别爱好。从墓碑上对祖先歌功颂德的碑文,到悬崖上有多大就刻多大的佳言锦语,遍布名山大川。古人、前人这样做,留下了不少文化遗产,我们不好再说什么。而现在一些地方似乎又悄悄时兴起这玩意来,当领导的是不能捣腾了,一般文化人也捣腾不起,倒是一些企业家,手段颇为高强,对一些旅游景区或长寿胜地稍微平滑一点的悬崖峭壁虎视眈眈,这倒应该引起注意。如今生态建设、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新发展理念,无论是谁,就算再有钱再出名,也不应在山崖上题词刻字了。你要是真的技痒难耐,可以搬来一些大石头,摆在山边沟边,爱刻多少就刻多少,只要不占田地、不破坏生态就行。就像南宁的“龙门水都”,沿着一条沟边,排列了大批巨石,上面都是当代文化名流的书法篆刻作品,整条山沟弥漫着浓浓的文化味,很有观赏价值。要是想学倒可以来看看。
  桂林叠彩山政治元素和文化因子交相辉映,无限风光长盛不衰。人们可以凝视山上的一草一木而生发诗情,也可以细细品读山上的一石一字而怀想先贤,甚至可以摸摸一下康先生那光亮浑圆的前额也无妨。但是,唯一要时时警觉的,就是不要一看见石山崖壁就马上手痒起来,非要在那里敲打刻字不可。如今还想那样做,就大煞风景了。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夏天,凌晨四点天就蒙蒙亮了。四点半左右,院里的燕子,麻雀就睡醒了,柿子树上有了鸟鸣,等到喜鹊来的时候,树叶都亮了。小狗贴着卧室的窗外睡,一直打着呼噜。  “小狗”长的小,年龄不小了。2008年出生一个月就送来我喂养。取名“可可”,可爱之意。  不规则的黑白花,来自生命的延续。小嘴巴是“地包天”,和鼻子一样的纯黑色。听说吃猪肝小狗不流眼屎。于是猪肝是隔三差五必备的狗粮。眼球黑而透彻,只有在斜视的时候
期刊
“心里有一个你,不知如何说起;  梦里有一个你,我的心又起涟漪……”  每每听到这首邓丽君唱的歌,整个人就沉浸在其中。久久地、久久地不能自己。凄迷、忧伤、哀婉、思念等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初听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有一份感情,止于唇间,掩于岁月;有一抹情愫,只关山水,无关风月;有一种沉香,不问繁华,只问初心。  你是我的一杯芽色的清茶,茶韵氤氲,温婉如玉。素心如雪,滋润了流年蒹葭的思念与情
期刊
说起老家桃源的传统文化,有三样东西在记忆中特别深刻,那就是看龙灯、观狮舞、听渔鼓。  近年来龙灯和狮舞还偶尔可见,渔鼓却几乎绝迹。大年初三早上,正准备出门拜年,远远看见一老人怀抱渔鼓筒远远走来,给我莫大惊喜,赶快招呼家人来看。  结果大失所望,老人怀中渔鼓为一高强度塑料筒,底部蒙皮也是塑料,左手所持单钹残缺一块,右手拿一根木筷,敲击、拍打声音干涩刺耳,说唱全为求财讨好之语,几不成调。心中哑然失笑,
期刊
我家的衣柜里,有一件棉袄,军绿色的,它是父亲的棉袄。  它显得很破旧,款式很落伍,没有人再穿着它,但它始终被我们很好地保存着。它被套在柔软的塑料袋里,垂挂在衣柜的架子上。仿佛是一件传家宝,我们几经搬家,丢掉了很多难以割舍的物件,但唯独这件破旧的军绿色棉袄,始终稳如泰山——它在我们家人心里的分量,真的有如泰山一般的分量和地位。  这件棉袄跨越两个世纪,存在已经有60多年。它的出身来历非同一般。上个世
期刊
行走陌上,看到田野里的菊花开了,盈满双眼。秋风里,朵朵菊花热烈地绽放着,随着秋风翻起阵阵菊浪,散发着浅浅淡淡的香息,宜人的芬芳。  徜徉其中,细细端详那盛开的菊,素白的朵,淡黄的蕊,细碎的花瓣莹润饱满,温婉清隽,不惊不艳,每一片花瓣上都凝结着一层淡淡的从容,纯粹且高雅,有一种自在又超凡脱俗的妩媚。虽然少了绿叶的衬托,却依然在有些凉意的秋风中傲然挺立,随风而舞,氤氲着怡人的清香,让人感到别样的温暖和
期刊
时至今日,我还未曾从这一场梦境中完全清醒过来。  当我决定前往利州区白朝乡月坝村采风创作一个月时,我便做好了一切准备。我臆想,我会住在村长或村书记家里,他们会将家中最好的房间腾出来让给我住,他们会把家中最干净、最漂亮的被子拿给我用,他们会热情而妥当地安排好我的一日三餐。  当我来到月坝,这个被喻为利州区最为偏远落后的小村庄时,我的想像空间瞬间逆转。  这里正按照政府的统一规划设计,依托高山湿地、风
期刊
远远地,还没有靠近那个苗寨,就听见有歌声飘来。这是五月,晴天。被饱满的阳光暖热了的山歌,轻柔绵软,十分动听。似乎还有丝丝缕缕的酒香充溢其间,更是诱人。但酒香只是我的想象,并不曾闻到。我知晓苗族人的传统习俗,有贵客来必用拦门酒相迎。酒多是自家酿制的米酒,清纯香甜。不同于青藏高原的青稞酒,浓烈醇厚,香气扑鼻。如果没有好酒量,大碗饮下,必醉无疑。  果然,在寨口,十余个身着苗族亮丽服饰的女子扯起红绸挡住
期刊
老家是烧柴的。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老家是一个只有六七户人家的小山村,坐落在越城岭山脉深处,村子前后左右都是实实在在的“青山”。以村后的一条水沟为界,水沟以上是毛栗山,满山满岭都生长着毛栗树,中间夹杂着山柴花、布刷棘、刺木树、野柿子等;水沟以下以原始次生林为主,间杂着杉木、毛竹等。随便往山里一钻,出来就是一捆上好的干柴。一年四季,哪一家火塘里不是柴火通红,屋顶上不是青烟袅袅,煮饭菜,煮姜
期刊
2018年5月18日,人民网一条新闻不经意间入了人们的眼帘。  “振华重工自主研发的世界最大2000吨“龙源振华叁号”风电施工平台交付使用,标志着我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大型风电安装平台国产化,为我国加快发展海上风电产业提供了装备支撑……”在央媒编发的新闻里,我还注意到了“自主研发”“世界首创”几个亮目的字眼。  好奇心使然,我给一个启东的朋友发去微信求证,是否是他们那里的事。  朋友秒回:“就
期刊
走进李家林场,是在11月。  秋意,甚浓。  茫茫林海,波浪起伏,连着天、接着地。  多是成片成片的落叶松,远远地,一抹一抹或深或浅的黄,在群山的臂弯,借点秋风,慢慢晕染开来。当然,山峦田畴还有更为丰富的色彩,橘红、黄绿、灰青、老绿、烟蓝或茶渍色,以及偶尔夹杂的新绿,有心或无心的随意涂抹,一层层,一片片,连绵起伏而错落有致,天光云影般。  到李家林场来,谁都能看到这样的景色,就在路边,不用下车就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