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教师个人哲学建构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and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对西部教育硬件投资力度的加大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地区教育的瓶颈因素之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师个人哲学建构,充分吸收课堂文化的滋养,打破地区教育差异短板,通过教师自我的科学素养的提高,特别是哲学素养的凝练与提升,对教育教学有一个全局性的整体把握,产生整体的教育效应。
  [关键词]氧化还原 教师 个人; 哲学
  引言 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践行者,同时又是课堂教学文化的传播者和课堂教学理论的研究者与创新者,在教育教学中的扮演着多重角色和产生教学主体的作用。从课堂教学内容的研究作为推手,谋划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教师素养,将是西部教育发展及社会稳定所选择的必由之路。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认知哲学建构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提出得失氧意味着什么,得失氧与化合价升降有何关系,进一步探讨得失氧与得失电子之间的关系等。这些课堂教学问题的不断探索,教学过程最终演绎晋级为从形式到特征、从特征到本质的不断判断、推理、比较、分析、概括的过程,从这些科学方法的综合应用中建立起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与此同时,上述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凝练与演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从得失氧的角度认知狭义的氧化还原反应,从化合价的升降去逐步认知特征的氧化还原反应,从电子得失或转移去认知广义的氧化还原反应,从得失氢或氧元素去领略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从生活中的得失观去感悟与演绎出丰富内涵的氧化还原反应。多元化认知的策略与智慧,开阔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提升了认知层次。展示给我们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是具有多元化的思维认知特征、目标、过程、方法及反思等相互统一的元认知策略。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哲学建构
  用生活及社会中的朴素的道理去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符合人的认知与理解来自于社会实践的规律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同时也符合“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生活”的化学教育理念。更是从培养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目标的高度去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师个人哲学。“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的得失观既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理念和人生朴素的哲学。用这些包涵人生十分朴素的哲理去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内涵时别有一番韵味和情趣。人的现实生活中利益的得失与地位的升迁变化等与氧化还原反应中氧的得失观、电子的得失观、化合价的升降关系有许多惊人的相似相近之处。这种生活化的教师个人理解智慧的哲学建构,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等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针对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教材重点内容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三、化学变化观的活化石
  (一)化学变化中的氧化观
  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是指学生通过化学科学的学习,在深入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体的认识和统一的看法。其中化学变化观是建立化学世界观的核心。
  物质的变化观指对物质变化的认识看法。即物质是否变化,怎样变化,为什么变化及其变化的规律有那些等等。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象征即使用火开始探索氧化的脚步从未停止。而氧化还原反应是物质变化中的一类特殊的化学变化,也就是从物质分类的角度更本质地认识化学变化,更加有效地利用这种特殊的化学变化,也因为我们周围空气的普遍存在而人类处处感受到物质的氧化现象,即物质的氧化与生俱来、无处不在。也因为氧的普遍存在,人类受氧化所困甚至所害。
  (二)化学变化中的还原观
  氧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惠及无数个体生命、造福全人类的同时,氧化对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不利甚至负面的作用和影响。人们通过辛勤劳动所得的丰富的农副产品及食品乃至食物由于氧化而不能长期保存而带给人类的损失无法估量。也因为氧化的普遍存在,人类对氧化防不胜防,以被动的方式如用抗氧化剂、稳定剂等食品添加剂加以应对而深受其害。从氧化的危害性看,人类解决或攻克氧化的的那一天,即人类用还原驾驭甚至战胜氧化的那一天,不仅是还原观的革命性的成果,更是人类食品的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因此,我们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视角树立化学的化学变化的核心观,必将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师个人哲学建构,为牢固树立化学的核心观找到了突破口。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和谐观
  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不偏不倚的平衡思想。从社会组成的微观层面出发,通过组成社会的人的个体内部的调整,不断学习研究他人的优点与长处,去弥补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从而逐步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即从社会的微观层面上最终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均衡发展。其实氧化还原与这种传统文化思想一脉相承,如物质的“贫电子”元素原子从“盈余电子”元素原子那里得到电子的补偿后达到暂时的“守恒”。“守恒”既是化学中的一个永恒规律,也是万物间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具体落实到化学方法上就是守恒法。氧化还原反应的守恒有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及质量守恒。无论原子核与电子,阳离子与阴离子,氧化与还原,得电子与失电子,从整体看,都是中性与守恒的,隐含着中庸的和谐平衡思想。
  五、氧化还原反应的生命观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充满活力的无数个生命体组成,这些生命体的生命运动与呼吸作用等息息相关,没有呼吸就没有生命。呼吸作用其实是氧化还原反应。另外,生命所需要的能量就是从有机物与氧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后提供了支撑生命的源源不断的能量。包括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象征火的应用也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支撑生命特征及能量的动力源泉。同样,人类揭开生命活动中的氧化还原现象之时,也是解开生命的秘密包括人类长寿的秘密之时。从某种意义而言,没有氧化还原反应就没有生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去认识生命,又从生命的高度审视氧化还原反应,这就是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建构生命哲学的意义和目的。
  六、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辩证观
  哲学使人明智。教师个人哲学的建构,教师不仅能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和揭示化学本质,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普遍联系
  由于反应物的不同,氧化还原反应形式多样、千变万化。但这千差万别背后的本质是组成物质的元素或原子之间的电子得失能力或转移数目的不同。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微粒流犹如一根红线,将氧化还原反应的内涵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从量变到质变的进一步过渡升华中贯穿始终,进而把教学演绎成从表象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内在联系的深化过程。
  (二)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氧化还原反应体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法则,也是体系内有关各种物质的元素原子参与电子得失过程而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氧化和还原就是这种化学变化最典型的一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于氧化还原反应中。
  (三)量变质变规律及内外因关系
  恩格思指出:“化学可以称为研究物体在量的构成改变的影响下所发生的质变的科学”。量变质变规律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过程的始终,并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物质之所以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表现出氧化性、还原性,关键是转移了一定数目的电子才显示出上述性质,这是内因。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反应是否剧烈取决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内因)外,而反应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则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外因。
  七、结语
  针对化学科学中的相关内容,探索建构教师个人哲学的有效途径。从而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中的教育智力投资与智力扶贫的力度,尤其是通过教师自身职业的科学规划,充分利用国内的教育资源优势,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自我造血功能,为西部的发展与稳定承担责任。
  [参考文献]
  [1]多杰扎西.水中氢键的和谐文化探幽[J].中国科技信息.2008.9.1.17.
  [2]陈晓端,席作宏.教师个人教学哲学:意义与建构[J].教育研究.2011.03.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西宁)
其他文献
小组合作学习70年代兴起于美国,90年代传入我国。当前我国以班级为主要形式的教学中,学生成绩优秀,个性缺乏,缺少民主意识,会竞争,不会协作等问题突出,联想到美国是当今头号强国并始终保持强势,时时焕发生机,这种以学生为主,因材施教,注重個性,科学培养的教学模式让人振奋。本着拿来主义和我班实际,在我班按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前提:科学划分小组;  我班56个人,我核定每组
期刊
[摘要]择校在我国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呈现过热趋势。社会人士及其家长对“择校热”不满意,因为“择校热”不断侵蚀着教育公平的底线。为了办绝大部分家长和学生满意的教育,在已有治理择校的经验基础上,采取更为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缓解当前的“择校热”,逐渐根治因择校引发的突出问题,是实现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我国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 述评  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
期刊
语言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语文学科则是一门具有浓郁的美育特色的学科。然而,由于受语文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制约,常常使许多本来美不胜收的语文教学变得死气沉沉、枯燥无味。计算机多媒体的出现,其强大的超文本功能,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对语文教学旧有的模式提出了挑战,为现代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以新颖的形式,强大的功能,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多媒体教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相互讨论,能激活思维从而使学生个体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达到自我创造、发展、完善,促进同伴创造、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发展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让学生在“自学试探”、“合作互动”的情境中探索目标、创新学习,从而获得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期刊
[摘要]中国武术作为一门非必修体育课程,其重要意义在于培养兴趣、活动筋骨,通过寓教于乐的手段,愉悦儿童身心。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武术项目很多,在小学阶段开设武术课程,不仅能够强身健体,更是为今后的自强、自立、自信的人生奠定了基础,所以具有重要意义。  [关健词]武术教学 适合项目 注意事项 意义  一、概述:小学体育课中增设武术课具体重要意义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不仅能强身健体、竞技比赛、防
期刊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的与众不同的孩子。“我认为在社会这所大学里,往往是这些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强,反之这些学生将成为社会的“蛀虫”、“绊脚石”。  [关键词]培养 良好 集体  学生在学校里是老师最头痛的大伤脑筋的调皮捣蛋的最淘气的学生他们所犯的错误,作为每个教师不容忽视,否则,将来会危害社会,给社
期刊
[摘要]本文从技工院校毕业生的初期就业情况入手,分析技工院校毕业生频繁跳槽的成因,并对如何改变做出分析探讨。  [关键词]技工院校 毕业生 频繁跳槽 就业指导.  近年来,技工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总体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是,高就业率的背后却折射出隐忧,即毕业生在就业初期频繁跳槽,这不仅影响企业人才培养和用工稳定性,更影响毕业生个人的职业成长。那么,如何才能使职业教育不但实现高就业率,还能保证高
期刊
[摘要]思想品德心理学认为,人的思想品德由三方面组成:思品能力、思品形式和思品内容,这三者是一个统一整体。其中,思品能力是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人的道德品质形成是以思品能力为基础;道德内容转化为道德行为是以思品能力为中介。在以往的教学中,教者注重了思品内容和形式的讲解、传授,忽视了思品能力的培养和挖掘,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思品能力在思品教学中有着
期刊
[摘要]本文尝试在产业用纺织品的全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运用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教育思想,结合产业用纺织品课程的专业特色,构建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中心的全英语学习情境,探索教师在建构式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评估建构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对比。从教学实践的效果来看,建构主义理论和思想对《产业用纺织品》全英语教学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建构主义;全英文教学;产业用纺织品;  [
期刊
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研究生学位制度建立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开始了快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培养目标明确,培养层次日趋丰富。1998年国家启动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包括医学博士、硕士两个级别以及科学学位、专业学位两种类型,且以科学学位培养为主体的培养体系。近年来,国家为满足社会对临床高级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加大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扩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