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对西部教育硬件投资力度的加大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地区教育的瓶颈因素之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师个人哲学建构,充分吸收课堂文化的滋养,打破地区教育差异短板,通过教师自我的科学素养的提高,特别是哲学素养的凝练与提升,对教育教学有一个全局性的整体把握,产生整体的教育效应。
[关键词]氧化还原 教师 个人; 哲学
引言 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践行者,同时又是课堂教学文化的传播者和课堂教学理论的研究者与创新者,在教育教学中的扮演着多重角色和产生教学主体的作用。从课堂教学内容的研究作为推手,谋划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教师素养,将是西部教育发展及社会稳定所选择的必由之路。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认知哲学建构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提出得失氧意味着什么,得失氧与化合价升降有何关系,进一步探讨得失氧与得失电子之间的关系等。这些课堂教学问题的不断探索,教学过程最终演绎晋级为从形式到特征、从特征到本质的不断判断、推理、比较、分析、概括的过程,从这些科学方法的综合应用中建立起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与此同时,上述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凝练与演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从得失氧的角度认知狭义的氧化还原反应,从化合价的升降去逐步认知特征的氧化还原反应,从电子得失或转移去认知广义的氧化还原反应,从得失氢或氧元素去领略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从生活中的得失观去感悟与演绎出丰富内涵的氧化还原反应。多元化认知的策略与智慧,开阔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提升了认知层次。展示给我们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是具有多元化的思维认知特征、目标、过程、方法及反思等相互统一的元认知策略。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哲学建构
用生活及社会中的朴素的道理去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符合人的认知与理解来自于社会实践的规律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同时也符合“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生活”的化学教育理念。更是从培养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目标的高度去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师个人哲学。“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的得失观既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理念和人生朴素的哲学。用这些包涵人生十分朴素的哲理去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内涵时别有一番韵味和情趣。人的现实生活中利益的得失与地位的升迁变化等与氧化还原反应中氧的得失观、电子的得失观、化合价的升降关系有许多惊人的相似相近之处。这种生活化的教师个人理解智慧的哲学建构,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等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针对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教材重点内容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三、化学变化观的活化石
(一)化学变化中的氧化观
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是指学生通过化学科学的学习,在深入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体的认识和统一的看法。其中化学变化观是建立化学世界观的核心。
物质的变化观指对物质变化的认识看法。即物质是否变化,怎样变化,为什么变化及其变化的规律有那些等等。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象征即使用火开始探索氧化的脚步从未停止。而氧化还原反应是物质变化中的一类特殊的化学变化,也就是从物质分类的角度更本质地认识化学变化,更加有效地利用这种特殊的化学变化,也因为我们周围空气的普遍存在而人类处处感受到物质的氧化现象,即物质的氧化与生俱来、无处不在。也因为氧的普遍存在,人类受氧化所困甚至所害。
(二)化学变化中的还原观
氧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惠及无数个体生命、造福全人类的同时,氧化对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不利甚至负面的作用和影响。人们通过辛勤劳动所得的丰富的农副产品及食品乃至食物由于氧化而不能长期保存而带给人类的损失无法估量。也因为氧化的普遍存在,人类对氧化防不胜防,以被动的方式如用抗氧化剂、稳定剂等食品添加剂加以应对而深受其害。从氧化的危害性看,人类解决或攻克氧化的的那一天,即人类用还原驾驭甚至战胜氧化的那一天,不仅是还原观的革命性的成果,更是人类食品的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因此,我们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视角树立化学的化学变化的核心观,必将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师个人哲学建构,为牢固树立化学的核心观找到了突破口。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和谐观
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不偏不倚的平衡思想。从社会组成的微观层面出发,通过组成社会的人的个体内部的调整,不断学习研究他人的优点与长处,去弥补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从而逐步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即从社会的微观层面上最终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均衡发展。其实氧化还原与这种传统文化思想一脉相承,如物质的“贫电子”元素原子从“盈余电子”元素原子那里得到电子的补偿后达到暂时的“守恒”。“守恒”既是化学中的一个永恒规律,也是万物间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具体落实到化学方法上就是守恒法。氧化还原反应的守恒有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及质量守恒。无论原子核与电子,阳离子与阴离子,氧化与还原,得电子与失电子,从整体看,都是中性与守恒的,隐含着中庸的和谐平衡思想。
五、氧化还原反应的生命观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充满活力的无数个生命体组成,这些生命体的生命运动与呼吸作用等息息相关,没有呼吸就没有生命。呼吸作用其实是氧化还原反应。另外,生命所需要的能量就是从有机物与氧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后提供了支撑生命的源源不断的能量。包括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象征火的应用也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支撑生命特征及能量的动力源泉。同样,人类揭开生命活动中的氧化还原现象之时,也是解开生命的秘密包括人类长寿的秘密之时。从某种意义而言,没有氧化还原反应就没有生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去认识生命,又从生命的高度审视氧化还原反应,这就是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建构生命哲学的意义和目的。
六、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辩证观
哲学使人明智。教师个人哲学的建构,教师不仅能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和揭示化学本质,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普遍联系
由于反应物的不同,氧化还原反应形式多样、千变万化。但这千差万别背后的本质是组成物质的元素或原子之间的电子得失能力或转移数目的不同。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微粒流犹如一根红线,将氧化还原反应的内涵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从量变到质变的进一步过渡升华中贯穿始终,进而把教学演绎成从表象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内在联系的深化过程。
(二)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氧化还原反应体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法则,也是体系内有关各种物质的元素原子参与电子得失过程而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氧化和还原就是这种化学变化最典型的一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于氧化还原反应中。
(三)量变质变规律及内外因关系
恩格思指出:“化学可以称为研究物体在量的构成改变的影响下所发生的质变的科学”。量变质变规律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过程的始终,并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物质之所以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表现出氧化性、还原性,关键是转移了一定数目的电子才显示出上述性质,这是内因。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反应是否剧烈取决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内因)外,而反应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则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外因。
七、结语
针对化学科学中的相关内容,探索建构教师个人哲学的有效途径。从而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中的教育智力投资与智力扶贫的力度,尤其是通过教师自身职业的科学规划,充分利用国内的教育资源优势,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自我造血功能,为西部的发展与稳定承担责任。
[参考文献]
[1]多杰扎西.水中氢键的和谐文化探幽[J].中国科技信息.2008.9.1.17.
[2]陈晓端,席作宏.教师个人教学哲学:意义与建构[J].教育研究.2011.03.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西宁)
[关键词]氧化还原 教师 个人; 哲学
引言 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践行者,同时又是课堂教学文化的传播者和课堂教学理论的研究者与创新者,在教育教学中的扮演着多重角色和产生教学主体的作用。从课堂教学内容的研究作为推手,谋划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教师素养,将是西部教育发展及社会稳定所选择的必由之路。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认知哲学建构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提出得失氧意味着什么,得失氧与化合价升降有何关系,进一步探讨得失氧与得失电子之间的关系等。这些课堂教学问题的不断探索,教学过程最终演绎晋级为从形式到特征、从特征到本质的不断判断、推理、比较、分析、概括的过程,从这些科学方法的综合应用中建立起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与此同时,上述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凝练与演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从得失氧的角度认知狭义的氧化还原反应,从化合价的升降去逐步认知特征的氧化还原反应,从电子得失或转移去认知广义的氧化还原反应,从得失氢或氧元素去领略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从生活中的得失观去感悟与演绎出丰富内涵的氧化还原反应。多元化认知的策略与智慧,开阔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提升了认知层次。展示给我们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是具有多元化的思维认知特征、目标、过程、方法及反思等相互统一的元认知策略。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哲学建构
用生活及社会中的朴素的道理去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符合人的认知与理解来自于社会实践的规律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同时也符合“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生活”的化学教育理念。更是从培养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目标的高度去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师个人哲学。“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的得失观既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理念和人生朴素的哲学。用这些包涵人生十分朴素的哲理去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内涵时别有一番韵味和情趣。人的现实生活中利益的得失与地位的升迁变化等与氧化还原反应中氧的得失观、电子的得失观、化合价的升降关系有许多惊人的相似相近之处。这种生活化的教师个人理解智慧的哲学建构,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等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针对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教材重点内容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三、化学变化观的活化石
(一)化学变化中的氧化观
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是指学生通过化学科学的学习,在深入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体的认识和统一的看法。其中化学变化观是建立化学世界观的核心。
物质的变化观指对物质变化的认识看法。即物质是否变化,怎样变化,为什么变化及其变化的规律有那些等等。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象征即使用火开始探索氧化的脚步从未停止。而氧化还原反应是物质变化中的一类特殊的化学变化,也就是从物质分类的角度更本质地认识化学变化,更加有效地利用这种特殊的化学变化,也因为我们周围空气的普遍存在而人类处处感受到物质的氧化现象,即物质的氧化与生俱来、无处不在。也因为氧的普遍存在,人类受氧化所困甚至所害。
(二)化学变化中的还原观
氧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惠及无数个体生命、造福全人类的同时,氧化对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不利甚至负面的作用和影响。人们通过辛勤劳动所得的丰富的农副产品及食品乃至食物由于氧化而不能长期保存而带给人类的损失无法估量。也因为氧化的普遍存在,人类对氧化防不胜防,以被动的方式如用抗氧化剂、稳定剂等食品添加剂加以应对而深受其害。从氧化的危害性看,人类解决或攻克氧化的的那一天,即人类用还原驾驭甚至战胜氧化的那一天,不仅是还原观的革命性的成果,更是人类食品的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因此,我们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视角树立化学的化学变化的核心观,必将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师个人哲学建构,为牢固树立化学的核心观找到了突破口。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和谐观
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不偏不倚的平衡思想。从社会组成的微观层面出发,通过组成社会的人的个体内部的调整,不断学习研究他人的优点与长处,去弥补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从而逐步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即从社会的微观层面上最终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均衡发展。其实氧化还原与这种传统文化思想一脉相承,如物质的“贫电子”元素原子从“盈余电子”元素原子那里得到电子的补偿后达到暂时的“守恒”。“守恒”既是化学中的一个永恒规律,也是万物间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具体落实到化学方法上就是守恒法。氧化还原反应的守恒有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及质量守恒。无论原子核与电子,阳离子与阴离子,氧化与还原,得电子与失电子,从整体看,都是中性与守恒的,隐含着中庸的和谐平衡思想。
五、氧化还原反应的生命观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充满活力的无数个生命体组成,这些生命体的生命运动与呼吸作用等息息相关,没有呼吸就没有生命。呼吸作用其实是氧化还原反应。另外,生命所需要的能量就是从有机物与氧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后提供了支撑生命的源源不断的能量。包括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象征火的应用也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支撑生命特征及能量的动力源泉。同样,人类揭开生命活动中的氧化还原现象之时,也是解开生命的秘密包括人类长寿的秘密之时。从某种意义而言,没有氧化还原反应就没有生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去认识生命,又从生命的高度审视氧化还原反应,这就是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建构生命哲学的意义和目的。
六、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辩证观
哲学使人明智。教师个人哲学的建构,教师不仅能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和揭示化学本质,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普遍联系
由于反应物的不同,氧化还原反应形式多样、千变万化。但这千差万别背后的本质是组成物质的元素或原子之间的电子得失能力或转移数目的不同。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微粒流犹如一根红线,将氧化还原反应的内涵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从量变到质变的进一步过渡升华中贯穿始终,进而把教学演绎成从表象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内在联系的深化过程。
(二)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氧化还原反应体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法则,也是体系内有关各种物质的元素原子参与电子得失过程而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氧化和还原就是这种化学变化最典型的一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于氧化还原反应中。
(三)量变质变规律及内外因关系
恩格思指出:“化学可以称为研究物体在量的构成改变的影响下所发生的质变的科学”。量变质变规律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过程的始终,并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物质之所以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表现出氧化性、还原性,关键是转移了一定数目的电子才显示出上述性质,这是内因。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反应是否剧烈取决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内因)外,而反应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则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外因。
七、结语
针对化学科学中的相关内容,探索建构教师个人哲学的有效途径。从而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中的教育智力投资与智力扶贫的力度,尤其是通过教师自身职业的科学规划,充分利用国内的教育资源优势,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自我造血功能,为西部的发展与稳定承担责任。
[参考文献]
[1]多杰扎西.水中氢键的和谐文化探幽[J].中国科技信息.2008.9.1.17.
[2]陈晓端,席作宏.教师个人教学哲学:意义与建构[J].教育研究.2011.03.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