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文体意识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h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愚溪诗序》教学第二课时,为阐发文章托物兴辞、寓意深远的写作特点,本人援引教参中《古文观止》的评论:“通篇就一‘愚’字点次成文,借愚溪自写照,愚溪之风景宛然,自己之行事亦宛然。前后关合照应,异趣沓来,描写最为出色。”并对此大加阐述。这时,下面传来一声很是不屑一顾的声音:“这也算描写出色,真是笑话。”听声音就知道又是班里的那位“牛角尖”发难了。他的问题我向来不敢小视,今天居然嘲讽起名家的评论,这倒是我始料不及的。不过经他这么一点,我倒也觉得本文的描写跟《永州八记》相比确实差得多。这确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于是我就决定把事先设计的教学任务先放一放。我一边让这位学生站起来陈述理由,一边快速思考其原因:本文的描写确实不见优秀,愚溪之风景也不见得宛然;要托物兴辞,何不把自己的事儿隐得更深一点,以尽含蓄之美?但不能否认这确实是一篇好文章,可是又该作何解释呢?渐渐地问题开始明朗起来,何不借此去培养学生赏文为文的良好文体意识,我的思路明朗起来。
  我的教学设计在大脑中初步形成,这位学生的陈述也结束,大家也都露出赞同的神色,我也十分赞同地点点头。然后顺势道:看来柳宗元是不擅长描写徒有虚名的了!于是大家争论开了,有的反对,有的赞同。一番争论下来,似乎没有结果。这时,一位平时不大发言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读本》也有一篇柳宗元的文章,写景写得很美。”这正是我所期望的。我肯定了这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马上引导学生进入《钴鉧潭西小丘记》的赏读。学生读得特别认真,他们都要验证一下作者到底有没有高超的描写能力。“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嶔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观察之细密、想象之丰富、运笔之神妙叫人叹为观止。最后大家结论一致:柳宗元不但擅长描写自然山水,而且善于融情入景,是一位写山水游记的圣手。那么他为什么不竭尽描写之能事?为什么不把自己的事儿隐得更深一点,以尽含蓄之美?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我的问题一出,课堂上热闹起来,有的说他为了抒写自己对愚溪的喜爱之情,有的说他是为了借愚溪来写自己的名愚实智,等等。但这样理解,并非是对问题的解决,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尽情地描写愚溪不是更好吗?最后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开始关注起文章的题目和结尾——《愚溪诗序》,“于是作《八愚诗》,记于溪石上”。注意到这一点,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篇序言,是柳宗元题在《八愚诗》前的小序。于是在我的建议下,大家把已学过的序言都回顾了一遍:《呐喊》自序、《宽容》序言、《名人传》序、《兰亭集序》、《伶官传序》、《扬州慢》和《孔雀东南飞》的小序。我趁机对序的知识作了一番概述:一般说来,序有两种,一种是书序,一种是别序;书序一般用来陈述著作者的旨趣,别序一般用来为朋友赠别。《愚溪诗序》是书序,是陈述作者写作《八愚诗》的旨趣的。
  从序的角度、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审视这篇文章,我们便会觉得这确实是一篇好文章。为《八愚诗》作序,自然要交代这八愚指什么,为何要称它们为愚,自己又为什么要为它们作诗等情况。从文章内容看,本文从愚溪的方位落笔,先叙愚溪之改名,再叙八愚之内容,而后申述称愚之原因,最后两段议愚、颂愚,溪人合一,很好地达到了作序的目的。再从作者的情感意图来看,此时的柳宗元写作《永州八记》也好,写作《八愚诗》也罢,都是为了排遣自己淤积在心中的愤懑不平。山水游记、山水诗都十分注重意境美、含蓄美,而诗歌的要求似乎更高。作为陈述意境优美、情感蕴藉的《八愚诗》的旨趣的《愚溪诗序》,不竭力追求描写的细腻,也不完全追求意韵的含蓄,就不难理解了。也就不难看出“愚”字是本篇文章的核心。从“予以愚触罪”到“以愚辞歌愚溪”,充分表达了一个遭受重大打击的正直士大夫的愤世嫉俗之情,同时,也是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的一个有力的控诉。正话反说的整体构思,更是增强了控诉的力度。本文主旨鲜明、构思巧妙、结构严谨、叙议结合、语言凝练,不愧是序中的传世名篇。
  我们欣赏文章要有较强的文体意识,写文章时更应该有自觉的文体意识。我们对《愚溪诗序》的阅读实践正印证这一点,赏读文章尤其是写文章一定要培养这种自觉的良好的文体意识。
  (陈庆新,浙江省三门中学)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有关作文教学的阐述,突出和强调了作文教学中的人文性特点,体现了作文教学新的理念和新的精神,指出了作文教学的改革发展方向。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倡写个性化作文。  所谓个性化作文,就是学生自主作文,自由表达,写真事,抒真情,有创意。可见,“‘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  那么,在作文写作中如何使作文个性化呢?    一、思
期刊
清儒章学诚在概括战国文章的写作特色时说:战国文章“深于比兴,深于取象”(《文史通义》)。又说:“未尝离事而言理”。前者是说战国文章善用譬喻,善于比事连类,阐明道理;后者是说战国文章说理富于形象性。这个说法,衡之于《战国策》,包括《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内,是很有见地的。但引喻设譬,形象地说明某个道理,并非只是由于“比兴之尚,讽谕之义,固行人(策士)之所肄”(章学诚《文史通义》),主要还是为达到讽谕的目
期刊
苏轼(1037~1101)堪称中国文学史上一座无可争议的高峰。“如果没有苏轼,宋代文学将会平淡得多。”对于苏轼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苏学”。中国文学史的长河群星璀璨,而苏轼之不同于李白、杜甫、曹雪芹等文学大家的独特魅力,就在于他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表现出了超逸的人格风范,并将其种种人生感受和哲思无不尽意地付诸文学创作。他能够把自己从时代氛围、自身经历中所获得的人生感悟融注于具体形象和日常
期刊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选入了曹禺的名作《雷雨》(节选),分析周朴园形象是讲授这课的重要内容。在大多数的语文课堂上,以及较通用的权威教学参考书中,对周朴园的形象特征概括不外乎“虚伪、自私、冷酷”。这不能说不对,但可以说是无效的。因为这几个词可以用来描述许多文学人物,周朴园这一经典形象的美学特质远未能以之涵盖。下面,作者尝试分析周朴园这一形象的复杂内涵。  根据教材中课后作业的提示,我们从周朴园对侍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历来学者研究贾谊(前200~前168)的《旱云赋》,主要是赏析其中写气图貌、刻镂精工、形象生动、姿态横生的艺术匠心,褒扬作者重农、悯农、以民为本、谴责人主的高超思想境界,指出该赋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如此,固然是解读《旱云赋》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文学创作的实践告诉我们,作品与创作主体的学养、阅历、思想和个性特征往往是一个完整自足的系统。随着创作主体特征的多样性展开,作品内涵也呈现出多
期刊
语文是为人的终生成长提供营养的学科,语文教我们尊重生命、贴近自然、融入生活;语文教我们同情与宽容,唤起想象,启迪心灵,提升精神品质与人生境界;语文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浸润着人文色彩,流溢着生命的动感,承载着智慧的传递。语文课堂必须凸现人文光彩,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精神交流的园地。反思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提问、分析、讲解成为课堂主旋律。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忽视了情感态度
期刊
人文教育是新课改一个鲜明的亮点和基本特色。这次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之一便是旗帜鲜明地倡导人文精神教育。诚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规定的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明确列出要使学生具有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关注人文精神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语文学科是最具代表性的人文学科。可见,在语文学科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是何等的重要与紧迫。  一、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  人文精神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期刊
《现代语文》2005年第5期发表广东省高中老师石和平教学戴望舒《雨巷》的教案和课堂记录,同时配合发表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特级教师王土荣的点评。  我觉得他们对“油纸伞”的理解都具有一定的教条主义和牵强附会的特点,只是一味地强调“油纸伞”怎么好,怎么不可替代。一个学生问:油纸伞根本不能挡住雨,诗人为什么撑一把油纸伞而不是布伞?学生不知道不同时期的伞的特点,而且以为油纸伞是直接用纸做的不能挡住雨。有的学
期刊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求真”的教育思想是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奋斗目标,是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但今天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却深感求“真”的无奈,学生抄袭作文的现象越演越烈。这不仅表现在学生平常的作文练习上,而且频繁出现于每年一度的高考作文中。作文即做人,文品即人品。社会高呼诚信之风,因而对学生抄袭作文这一行为深恶痛绝,大有“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之势。然而这只“老鼠”
期刊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主要由课内的范文阅读和课外阅读组成。一般来说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是课内阅读引向社会的扩展与延伸。课外阅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知书达理,而且可以增进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中美两国教育部各分别对本国的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作了推荐。笔者对中美两国中学生的推荐书目进行了比较,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