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推行素质教育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本文从当前教改形势、新课程目标、课堂实践等方面阐述了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与提高课堂时效性的关系。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时效性
国家教育部在制定新课程计划时,提出在中学阶段开设"研究性"课程,这是中国教育的一次变革,它也必定冲击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改革。下面就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研究性,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全国大部分省市的中考政治采取了开卷考试,在尝试一种新的命题理念和考试形式。其目的在于深化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引导教与学双方注重联系实际、培养能力、落实行动;目的在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人文素养,为培养新世纪社会主义"四有"人才探索新路子。可以说开卷考试重新赋予了思想品德课新的生命力。教师不能再是讲讲画画,学生不能再是念念背背应付了事了。特别是教师应彻底转变原来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重新调整授课方式,要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之中。
那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呢?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它主要是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 着重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索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众所周知,新的课程改革目标是以"关注人的发展"为基础来设计和确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强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能够逐步掌握并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进行反思。"这个课程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体现"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趋向。所以我们要在理论上准确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实质与功能价值定位,要在实践上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构建研究性学习和思想品德课相整合的教学模式,这无论是对于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
展,还是对于提高学生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研究性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的策略
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具有专题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等主要特征。
1、重视专题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专题研究性学习主要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以时政热点等材料为载体,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从全国各省市近几年来中考开卷试题中,我们可以发现,试题强调"知识、能力、觉悟"相统一,注重考查学生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在取材上,试题密切联系社会重大热点和学生生活实际;在设问上,注意引导考生获得正确、积极的认识,以及热爱祖国和关心家乡发展。所以说教师要经常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关心国内外大事;要组织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从中提出问题获得新知。特别重要的是教师要有专题策略,要以某一典型事件、现象或某一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定向开发和利用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所确定的专题一定要具有实效性。例如:在今年初三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课题组针对国际、国内发生的重要事件、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某些典型事例和学生中出现的某些典型现象设计了"坚持'一国两制',反对'台独'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关注'三农'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红色旅游"、"苏丹红一号事件"、"杨利伟身上的品质"、"净化网络环境"、"践行'三个代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等一系列热点性、时效性的专题。实践证明,通过这一系列的专题研究学习,学生在理解采意上得到了加强,学会了从多角度看问题和分析问题,形成了正确的、良好的、积极的情感态度。
2、提倡自主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就是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所以说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能思考的问题自己独立完成,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境界。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使学生更自觉、更深刻、更持续地学习,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自觉磨砺意志"一课教学中,针对教材内容,课前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为调查组,调查全班同学的意志力情况,教师指导计算机水平高的同学把调查结果绘成柱状图;另一组为材料组,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资源,搜集自觉磨砺意志的典型人物、事例及格言警句等。与此同时,教师也收集相关材料,以备教学之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师生搜集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开展研究活动。如请调查组的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调查结果。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我们的意志力需要提高。通过"宏志班"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事迹,结合学生搜集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讨、交流,从中感悟自觉磨砺意志的方法。在理解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自身的不良习惯,提出磨砺意志的建议,开展同学间的赠言活动等,进行知识的迁移,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3、呈现开放性
开放性,是现代教材应有的品质。留有空间,是解决教材繁琐化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性,还有利于增强教材的适应性。
研究性学习要研究的问题多来自学生自身生活。因此,研究性学习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在教学上要紧贴时代、紧贴社会、紧贴学校、紧贴学生。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师生共同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认识、消化、理解,有利于学生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肯定学生想了一些很用的法子,其实学生在自觉不自觉的过程中,已经应用调节的方法了。然后再结合学生的方法和举例,引导学生学习注意转移法、合理发泄法、理智控制法的方法及具体运用。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这样的情境材料和设计的问题很感兴趣。能积极思考、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充分肯定了有创造性的见解和联系实际较好的发言,对不正确的观点,也给予客观的科学分析,使学生心悦诚服,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使他们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时效性
国家教育部在制定新课程计划时,提出在中学阶段开设"研究性"课程,这是中国教育的一次变革,它也必定冲击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改革。下面就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研究性,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全国大部分省市的中考政治采取了开卷考试,在尝试一种新的命题理念和考试形式。其目的在于深化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引导教与学双方注重联系实际、培养能力、落实行动;目的在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人文素养,为培养新世纪社会主义"四有"人才探索新路子。可以说开卷考试重新赋予了思想品德课新的生命力。教师不能再是讲讲画画,学生不能再是念念背背应付了事了。特别是教师应彻底转变原来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重新调整授课方式,要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之中。
那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呢?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它主要是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 着重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索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众所周知,新的课程改革目标是以"关注人的发展"为基础来设计和确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强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能够逐步掌握并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进行反思。"这个课程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体现"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趋向。所以我们要在理论上准确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实质与功能价值定位,要在实践上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构建研究性学习和思想品德课相整合的教学模式,这无论是对于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
展,还是对于提高学生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研究性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的策略
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具有专题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等主要特征。
1、重视专题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专题研究性学习主要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以时政热点等材料为载体,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从全国各省市近几年来中考开卷试题中,我们可以发现,试题强调"知识、能力、觉悟"相统一,注重考查学生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在取材上,试题密切联系社会重大热点和学生生活实际;在设问上,注意引导考生获得正确、积极的认识,以及热爱祖国和关心家乡发展。所以说教师要经常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关心国内外大事;要组织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从中提出问题获得新知。特别重要的是教师要有专题策略,要以某一典型事件、现象或某一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定向开发和利用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所确定的专题一定要具有实效性。例如:在今年初三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课题组针对国际、国内发生的重要事件、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某些典型事例和学生中出现的某些典型现象设计了"坚持'一国两制',反对'台独'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关注'三农'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红色旅游"、"苏丹红一号事件"、"杨利伟身上的品质"、"净化网络环境"、"践行'三个代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等一系列热点性、时效性的专题。实践证明,通过这一系列的专题研究学习,学生在理解采意上得到了加强,学会了从多角度看问题和分析问题,形成了正确的、良好的、积极的情感态度。
2、提倡自主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就是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所以说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能思考的问题自己独立完成,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境界。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使学生更自觉、更深刻、更持续地学习,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自觉磨砺意志"一课教学中,针对教材内容,课前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为调查组,调查全班同学的意志力情况,教师指导计算机水平高的同学把调查结果绘成柱状图;另一组为材料组,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资源,搜集自觉磨砺意志的典型人物、事例及格言警句等。与此同时,教师也收集相关材料,以备教学之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师生搜集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开展研究活动。如请调查组的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调查结果。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我们的意志力需要提高。通过"宏志班"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事迹,结合学生搜集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讨、交流,从中感悟自觉磨砺意志的方法。在理解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自身的不良习惯,提出磨砺意志的建议,开展同学间的赠言活动等,进行知识的迁移,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3、呈现开放性
开放性,是现代教材应有的品质。留有空间,是解决教材繁琐化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性,还有利于增强教材的适应性。
研究性学习要研究的问题多来自学生自身生活。因此,研究性学习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在教学上要紧贴时代、紧贴社会、紧贴学校、紧贴学生。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师生共同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认识、消化、理解,有利于学生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肯定学生想了一些很用的法子,其实学生在自觉不自觉的过程中,已经应用调节的方法了。然后再结合学生的方法和举例,引导学生学习注意转移法、合理发泄法、理智控制法的方法及具体运用。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这样的情境材料和设计的问题很感兴趣。能积极思考、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充分肯定了有创造性的见解和联系实际较好的发言,对不正确的观点,也给予客观的科学分析,使学生心悦诚服,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使他们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