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了点儿年纪的人都知道,曾几何时,那声熟悉的『磨剪子嘞,戗菜刀』已经很难听到;修钢笔、弹棉花、补碗、纳鞋底……多年前我们居家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物和小物件,已经被岁月所洗刷。该留住的,该放手的,匠心需要『断舍离』。
当被都市的快节奏压迫得有点儿喘不过气来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希望回归一种“慢生活”。有人说,慢生活是一种闲适,比如睡到自然醒,或者是“一场想走就走的旅行”。笔者倒认为,这些只是表象。真正的慢,是一种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当一个人心里没有那么多的杂念,不被物质欲望所过于束缚,即便生活诸多不易,也能感到轻松一点儿。
“匠心”这两个字,含义着实太广泛,我不认为有人能够具体详尽地将它定义。“匠”即“人”,是“人”就有“人心”,这是江湖。
就像我们追求的“慢生活”,就像我们随着年纪的增长愈发怀念“过去从前”,任何事物都有着它的前因后果,为何技艺本身就一直在那儿,不怒不喜地流转了千百年,而忽然到了今天,社会上又呼地再掀起一股“匠心热”?我想是大概是因为在现代生活中,浮躁令很多原就正常的、应该的东西变得“不合群”,于是逐渐消失,直至不见。
其实写到这里,情绪应当是留恋的,但笔者的脑海中反而忽然又冒出了一个词“断舍离”。这个词之所以流行开来,据说起源是日本一位杂物管理咨询师推出的收纳概念。家居收纳要当断则断、该离则离,事实上对于“匠心”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
简单说一两点。例如学会一门手艺是为了生存,实属正常。然而要想把一件事情做好,是否能别永远将功利摆在第一位?如今,不少老的技艺都已被列入非遗保护范畴,岁月的积淀使得它们不再只是糊口的工具,而是一定文化意味的代表。这实际上也是给传承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获奖、参展、创收……能不能对这些诱惑适当“断舍离”,真正安下心来,让观者看到实在的创作呈现?
另一方面,笔者一直有一个观点,并不是所有能沾上时光背景的东西就是好的。有一些老的技艺,过去生活离不了,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需要了,它的退出也是种“大浪淘沙”,是时代的体现。从“匠”到“艺”,能真正成为大师的人毕竟只是少部分,尽管生活窘迫,依然能坚持下来的人固然值得敬佩,却也没有必要过于指责半途的离开。那么是否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利用文字影像将这些记忆记录下来,至少能让子孙后辈知晓,这也是种“断舍离”,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重视与努力。
在笔者看来,最实际的留住,是老匠人们那种一丝不苟的态度,以及认真负责的精神,这对于旧时今日、各行各业都是适用的。这篇小文虽是闲聊,然“匠心”不是纯口号,这里面学问很深。
当被都市的快节奏压迫得有点儿喘不过气来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希望回归一种“慢生活”。有人说,慢生活是一种闲适,比如睡到自然醒,或者是“一场想走就走的旅行”。笔者倒认为,这些只是表象。真正的慢,是一种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当一个人心里没有那么多的杂念,不被物质欲望所过于束缚,即便生活诸多不易,也能感到轻松一点儿。
“匠心”这两个字,含义着实太广泛,我不认为有人能够具体详尽地将它定义。“匠”即“人”,是“人”就有“人心”,这是江湖。
就像我们追求的“慢生活”,就像我们随着年纪的增长愈发怀念“过去从前”,任何事物都有着它的前因后果,为何技艺本身就一直在那儿,不怒不喜地流转了千百年,而忽然到了今天,社会上又呼地再掀起一股“匠心热”?我想是大概是因为在现代生活中,浮躁令很多原就正常的、应该的东西变得“不合群”,于是逐渐消失,直至不见。
其实写到这里,情绪应当是留恋的,但笔者的脑海中反而忽然又冒出了一个词“断舍离”。这个词之所以流行开来,据说起源是日本一位杂物管理咨询师推出的收纳概念。家居收纳要当断则断、该离则离,事实上对于“匠心”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
简单说一两点。例如学会一门手艺是为了生存,实属正常。然而要想把一件事情做好,是否能别永远将功利摆在第一位?如今,不少老的技艺都已被列入非遗保护范畴,岁月的积淀使得它们不再只是糊口的工具,而是一定文化意味的代表。这实际上也是给传承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获奖、参展、创收……能不能对这些诱惑适当“断舍离”,真正安下心来,让观者看到实在的创作呈现?
另一方面,笔者一直有一个观点,并不是所有能沾上时光背景的东西就是好的。有一些老的技艺,过去生活离不了,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需要了,它的退出也是种“大浪淘沙”,是时代的体现。从“匠”到“艺”,能真正成为大师的人毕竟只是少部分,尽管生活窘迫,依然能坚持下来的人固然值得敬佩,却也没有必要过于指责半途的离开。那么是否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利用文字影像将这些记忆记录下来,至少能让子孙后辈知晓,这也是种“断舍离”,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重视与努力。
在笔者看来,最实际的留住,是老匠人们那种一丝不苟的态度,以及认真负责的精神,这对于旧时今日、各行各业都是适用的。这篇小文虽是闲聊,然“匠心”不是纯口号,这里面学问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