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目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数学阅读的意识和能力,更没有数学阅读的习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只重讲轻读,重练轻看,根本不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学生只求听懂课、会做题,对数学教材只是做做习题,有的学生甚至连书都未曾翻过,更不用说通过阅读去主动获取数学知识。最终却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
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叶圣陶老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落到实处,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特别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数学阅读至关重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将教材中的内容“内化”了后讲给学生听,常常容易忽视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重要作用。殊不知,教材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主要源泉。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数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通过阅读让学生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数学语言描述的准确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必须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数学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其教学环节为:学生阅读教材——分析理解教材——师生交流反馈。通过阅读、思考、分析、交流、归纳等思维活动,学生获得的不仅只是书本知识,还获得了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表达能力以及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
在新的课程背景下,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的学习形式,仅仅靠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需要学生对数学教材内容作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这就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分析教材,掌握数学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不仅如此,在“以学生为本”的新教学理念下,学生只有在数学学习中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才能真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也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二、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阅读中,让学生反复琢磨,认真思考,对书中的概念,定理,定义中有本质特征的关键词句要仔细品味,深刻理解其语言,要在认真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定义、定理本身的含意,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学生自己的,才能避免机械的记忆,才能达到阅读和语言表达的有机统一,才能在数学运用中得心应手。
如解决应用题的关键是寻求等量关系。在应用题目的阅读中,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加深对题目的理解,进而寻求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而学生对应用问题往往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教师正确指导学生阅读题目,就需要掌握阅读技巧,有针对性地读,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字眼。如题目中的多、少、轻、重、增加、减少、降低、提高、提前、相等、相同等等字眼所在的句子,常常反映出题目的等量关系,学生只要抓住这些关键的字、词和句子,仔细品味,认真理解,就会建立方程模型,从而解决应用问题。比如这道应用题:
A,B两地相距135千米,有大,小两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大、小汽车速度的比为2:5,求两辆汽车的速度。
教师要引导学生首先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早出发”和“晚到”以及“速度比”做文章,然后联系对应的句子,弄清楚是谁比谁早,谁比谁晚后,建立方程模型:T1(小汽车行驶135千米所用时间)-2(大汽车行驶135千米所用时间)=5-0.5,再通过阅读寻求与T1和T2相对应的量,从中发现大、小汽车的速度需要通过设未知数来表示,再一次抓住与大、小汽车速度有关的句子:“大、小汽车速度的比为2:5”来设未知数分别表示大、小汽车的速度。这样,这道题的方程就已经明朗了。之后,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再阅读题目,抓住“比”这个“字眼”来建立方程模型。
在几何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认真阅读已知条件,还要仔细阅读几何图形。在几何证题中,题目中的每一个已知条件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要通过阅读已知条件和几何图形,深入理解,仔细推敲,充分运用。有些题目的已知条件不充分,隐含在图形中,就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几何图形,认真分析,挖掘图形中隐含的条件,达到补充和辅助已知条件的目的。
数学教学中,阅读不仅可拓宽学生数学知识面,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准确表达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的思想,提高学生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帮手。
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叶圣陶老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落到实处,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特别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数学阅读至关重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将教材中的内容“内化”了后讲给学生听,常常容易忽视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重要作用。殊不知,教材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主要源泉。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数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通过阅读让学生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数学语言描述的准确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必须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数学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其教学环节为:学生阅读教材——分析理解教材——师生交流反馈。通过阅读、思考、分析、交流、归纳等思维活动,学生获得的不仅只是书本知识,还获得了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表达能力以及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
在新的课程背景下,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的学习形式,仅仅靠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需要学生对数学教材内容作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这就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分析教材,掌握数学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不仅如此,在“以学生为本”的新教学理念下,学生只有在数学学习中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才能真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也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二、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阅读中,让学生反复琢磨,认真思考,对书中的概念,定理,定义中有本质特征的关键词句要仔细品味,深刻理解其语言,要在认真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定义、定理本身的含意,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学生自己的,才能避免机械的记忆,才能达到阅读和语言表达的有机统一,才能在数学运用中得心应手。
如解决应用题的关键是寻求等量关系。在应用题目的阅读中,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加深对题目的理解,进而寻求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而学生对应用问题往往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教师正确指导学生阅读题目,就需要掌握阅读技巧,有针对性地读,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字眼。如题目中的多、少、轻、重、增加、减少、降低、提高、提前、相等、相同等等字眼所在的句子,常常反映出题目的等量关系,学生只要抓住这些关键的字、词和句子,仔细品味,认真理解,就会建立方程模型,从而解决应用问题。比如这道应用题:
A,B两地相距135千米,有大,小两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大、小汽车速度的比为2:5,求两辆汽车的速度。
教师要引导学生首先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早出发”和“晚到”以及“速度比”做文章,然后联系对应的句子,弄清楚是谁比谁早,谁比谁晚后,建立方程模型:T1(小汽车行驶135千米所用时间)-2(大汽车行驶135千米所用时间)=5-0.5,再通过阅读寻求与T1和T2相对应的量,从中发现大、小汽车的速度需要通过设未知数来表示,再一次抓住与大、小汽车速度有关的句子:“大、小汽车速度的比为2:5”来设未知数分别表示大、小汽车的速度。这样,这道题的方程就已经明朗了。之后,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再阅读题目,抓住“比”这个“字眼”来建立方程模型。
在几何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认真阅读已知条件,还要仔细阅读几何图形。在几何证题中,题目中的每一个已知条件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要通过阅读已知条件和几何图形,深入理解,仔细推敲,充分运用。有些题目的已知条件不充分,隐含在图形中,就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几何图形,认真分析,挖掘图形中隐含的条件,达到补充和辅助已知条件的目的。
数学教学中,阅读不仅可拓宽学生数学知识面,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准确表达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的思想,提高学生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