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起始阶段的教学效果如何,不仅影响学生初二的物理学习,而且还将影响学生整个初中阶段乃至今后的物理学习,所以重视这个阶段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物理》对初二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当他们拿到物理课本后,都有想学好物理的迫切愿望,但是很快他们失望了,他们因受“物理难学”说法的影响,对物理学习产生了一种害怕、畏难心理,而且女同学占多数。有些甚至失去了继续学习物理的信心。为了使初二学生能平稳而自然的踏上学习物理的轨道,起始阶段的教学应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上狠下功夫。
一、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
初二学生一开始的那种“豪情壮志”毕竟是短暂的,当他们进入课程学习后,能否保持较浓厚的兴趣,是他们能否学好物理的关键。2005年秋季使用的苏教版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能比较容易达到这一目的。新教材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原则编排,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形式新颖,内容顺序的重新安排切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课题的引入通俗有趣,只要教师能充分重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就能比较容易达到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新教材更重视学生“探究式”学习,对好奇的知识进行探究正符合此年龄段学生的心理,让学生通过探究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获得新知识。所以新教材上的“活动”很多,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全部做,条件不够的学校尽量想办法做,特别是前半学期的实验,一定要认真做。如“引言”中的活动3,趣味性很强。在演示这个实验时,为使实验效果好,装满水的杯子应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逐个向杯中轻轻放入回形针,前排的学生会不由自主的担心杯中水的溢出,而事实是放入几十枚回形针之后水都没有溢出来,此时学生的注意力不再是担心水的溢出,而是转移到这杯水中到底能放多少枚回形针,水才溢出来。这就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不仅教师的演示实验要做好、做成功,还要帮助学生把实验做好。第一章第二节分组实验的第三步“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若干圈”,若按书上的图排绕,学生的两只手不能松。要测出线圈的总长度,必须抓住铜丝两端连同线圈往刻度尺上靠,或者让另一学生拿着尺来测量,这样操作既吃力又不容易测出准确结果。对于一个初学物理第一次做实验的初二学生来说,很难做好。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后,和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出一个改进方法:把铜丝的一头弯曲折回压在铅笔上,再在上面一圈一圈地排绕,既紧密又不易松动,学生可一手抓住铜丝的另一头,一手拿刻度尺轻松自如地测量。学生高兴地笑了,对后面的实验充满了信心。
二、疏通教材,把握难度
新教材注意联系实际,适当降低了难度,但也增加了一些老教材上没有而和生活联系较密切的知识。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有困难是难免的,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可能会产生畏缩情绪。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钻研新教材,备好课,力求讲得简洁、浅显、容易理解。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疏通教材,使他们不感到物理知识难学。
现在的初二学生对新教材中的声、热、光、运动等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都感到很亲切,因为这些都存在于他们周围,不觉得它深奥,但也有难以理解之处。如第一章“声学”部分出现的“声能”,“什么是声能?”、“声能到底是如何产生的?”等这些都是学生迫切想知道但限于知识层次而又无法跟他们讲清楚的,可以说也是一个理解上的小难点。教师在这里不必花很大力气去解释了,但应适当举些实例,使学生对“能量”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就行了,因为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的增多,学生自然而然会理解这一概念,否则适得其反。这样疏通教材,使学生不觉得这个地方有困难。如对于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只要求学生懂得它们的混合规律是不同的就行了,教师就不要再拓宽加深了。这样处理教材,使已经降低难度的新教材显得更平坦了,学生踏上这个轨道就会感到轻松自如。
三、了解学生,信任学生
初中物理教学从一开始就应注重了解学生,充分信任他们,给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样不但能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而且也能使教师自己看到希望。
对学生的了解,一方面从课堂教学、书面作业去进行,另一方面通过接近、谈话来进行。初二学生开始学物理犹如小学生启蒙时的情景,只要老师接触他们,就特别爱说、爱问。他们问得最多的话是:“物理好学吗?”“物理怎样学?听人家说,物理难学,是吗?”那种迫切要求学好物理的愿望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及时给他们解释,积极给他们鼓励,并且要认真回答问题,不能敷衍他们,要让他们有信心学好物理。
开始几周的课堂教学和书面作业,学生往往因语文水平有限,口头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不高,对说理题的回答总感到力不从心。觉得有话写不出,有理讲不准,啰嗦嗦。教师对这种现象首先要理解学生初学物理时的困难,然后作出示范性的答题。开始几周不作过高要求,只要他们答题时能用“物理语言”回答清楚就行,以后慢慢引导,要求也逐步提高。这样学生回答问题时胆子就大了,脑子也开动起来了,即使学生回答得不尽人意,也要鼓励他们,肯定他们能动脑筋的一面。
初中物理起始阶段的前期,应着重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消除害怕心理上下功夫,不必担心这样做会降低标准,影响教学质量。只要我们不放松要求,坚持目标,随着学生思想品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深层次变化,不但不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反地可以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稳固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红旗中学)
一、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
初二学生一开始的那种“豪情壮志”毕竟是短暂的,当他们进入课程学习后,能否保持较浓厚的兴趣,是他们能否学好物理的关键。2005年秋季使用的苏教版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能比较容易达到这一目的。新教材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原则编排,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形式新颖,内容顺序的重新安排切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课题的引入通俗有趣,只要教师能充分重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就能比较容易达到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新教材更重视学生“探究式”学习,对好奇的知识进行探究正符合此年龄段学生的心理,让学生通过探究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获得新知识。所以新教材上的“活动”很多,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全部做,条件不够的学校尽量想办法做,特别是前半学期的实验,一定要认真做。如“引言”中的活动3,趣味性很强。在演示这个实验时,为使实验效果好,装满水的杯子应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逐个向杯中轻轻放入回形针,前排的学生会不由自主的担心杯中水的溢出,而事实是放入几十枚回形针之后水都没有溢出来,此时学生的注意力不再是担心水的溢出,而是转移到这杯水中到底能放多少枚回形针,水才溢出来。这就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不仅教师的演示实验要做好、做成功,还要帮助学生把实验做好。第一章第二节分组实验的第三步“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若干圈”,若按书上的图排绕,学生的两只手不能松。要测出线圈的总长度,必须抓住铜丝两端连同线圈往刻度尺上靠,或者让另一学生拿着尺来测量,这样操作既吃力又不容易测出准确结果。对于一个初学物理第一次做实验的初二学生来说,很难做好。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后,和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出一个改进方法:把铜丝的一头弯曲折回压在铅笔上,再在上面一圈一圈地排绕,既紧密又不易松动,学生可一手抓住铜丝的另一头,一手拿刻度尺轻松自如地测量。学生高兴地笑了,对后面的实验充满了信心。
二、疏通教材,把握难度
新教材注意联系实际,适当降低了难度,但也增加了一些老教材上没有而和生活联系较密切的知识。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有困难是难免的,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可能会产生畏缩情绪。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钻研新教材,备好课,力求讲得简洁、浅显、容易理解。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疏通教材,使他们不感到物理知识难学。
现在的初二学生对新教材中的声、热、光、运动等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都感到很亲切,因为这些都存在于他们周围,不觉得它深奥,但也有难以理解之处。如第一章“声学”部分出现的“声能”,“什么是声能?”、“声能到底是如何产生的?”等这些都是学生迫切想知道但限于知识层次而又无法跟他们讲清楚的,可以说也是一个理解上的小难点。教师在这里不必花很大力气去解释了,但应适当举些实例,使学生对“能量”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就行了,因为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的增多,学生自然而然会理解这一概念,否则适得其反。这样疏通教材,使学生不觉得这个地方有困难。如对于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只要求学生懂得它们的混合规律是不同的就行了,教师就不要再拓宽加深了。这样处理教材,使已经降低难度的新教材显得更平坦了,学生踏上这个轨道就会感到轻松自如。
三、了解学生,信任学生
初中物理教学从一开始就应注重了解学生,充分信任他们,给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样不但能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而且也能使教师自己看到希望。
对学生的了解,一方面从课堂教学、书面作业去进行,另一方面通过接近、谈话来进行。初二学生开始学物理犹如小学生启蒙时的情景,只要老师接触他们,就特别爱说、爱问。他们问得最多的话是:“物理好学吗?”“物理怎样学?听人家说,物理难学,是吗?”那种迫切要求学好物理的愿望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及时给他们解释,积极给他们鼓励,并且要认真回答问题,不能敷衍他们,要让他们有信心学好物理。
开始几周的课堂教学和书面作业,学生往往因语文水平有限,口头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不高,对说理题的回答总感到力不从心。觉得有话写不出,有理讲不准,啰嗦嗦。教师对这种现象首先要理解学生初学物理时的困难,然后作出示范性的答题。开始几周不作过高要求,只要他们答题时能用“物理语言”回答清楚就行,以后慢慢引导,要求也逐步提高。这样学生回答问题时胆子就大了,脑子也开动起来了,即使学生回答得不尽人意,也要鼓励他们,肯定他们能动脑筋的一面。
初中物理起始阶段的前期,应着重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消除害怕心理上下功夫,不必担心这样做会降低标准,影响教学质量。只要我们不放松要求,坚持目标,随着学生思想品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深层次变化,不但不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反地可以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稳固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红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