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当前全球经济服务化的浪潮,辽宁也在努力调整发展方式,向更高级更科学及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转变。这一过程最关键的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或者说其中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问题,转型升级的助力就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因此关于制造业企业如何剥离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主辅分离就成为我们要思考的首要问题。本文就辽宁老工业基地制造业主辅分离情况进行探讨,力求提出一些可操作性建议。
[关键词]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主辅分离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11-0040-06
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是指企业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研发设计、原材料采购、产品运输、安装、包装、营销等产业链上下游的服务环节分离出来,并成立独立核算的服务企业或者将这些环节外包给专门的企业,从而实现非核心业务从主营业务中分离,实现企业在不同产业的业务分割和专业经营,降低成本,做大做强主业生产。这种分离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专业化水平进而提高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同时对于地方经济来讲,有利于增加服务业企业群体,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辽宁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目标是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新型工业化。但是辽宁制造业虽然规模很大,综合竞争力却不强,主要原因在于依靠的是资本投入、资源投入、廉价的人力资本投入等传统的发展方式。所以,在知识经济兴起,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原有的比较优势逐渐弱化的趋势下,产业结构升级迫在眉睫。伴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而来的就是制造业对知识、技术、物流、广告营销等服务资源的日益增大的需求,这也就是说,在制造业升级过程中其对于生产性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作为供给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决定制造业升级程度的关键因素。已有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多附属于工业制造业企业内部,制造业如何实现主辅分离,也就是生产性服务业如何实现剥离就成为当前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进而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和农业,应该说服务业与制造业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经济学家夏尔普说过,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粘合剂。它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润滑、催化的作用。润滑工业经济的发展,催化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改造。尤其是为产生于工业当中同时又为工业发展过程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业,即生产性服务业。所以,当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一个内在要求,即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根据描述工业产业链利润变化规律的微笑曲线,我们可以看出,当工业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利润必然会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环节转移,因此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将会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我们可以看出,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建立在一定的现代工业基础之上。在服务业发展起步阶段,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是其发展的依托、基础和动力源泉。没有现代工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尤其对于没有发展基础的经济,只有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壮大,竞争力不断增强,信息技术不断完善,所能辐射的空间地域不断扩大,服务业才能和制造业在空间上、地域上逐渐分离。因此,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在起步阶段是和制造业相互配合的过程,这就要求现代制造业必须要发展到一定程度。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先后经历了由工业经济转向服务经济的过程,生产性服务业这一新兴服务业异军突起,从80年代开始成为发达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点,90年代以后,英、美、法三国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占服务业全部需求的比重达到50%。据OECD的统计表明,其成员国所创造的制造业增加值中有25%-30%甚至50%的比重为服务业所占据。这一研究成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OECD制造品价值中平均有22%是由生产性服务业所创造的,且比重还在进一步上升中。同时,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在制造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的服务所占比重也在不断提高,服务这一中间投入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实物投入。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动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而不断深化,制造业企业内部的服务环节在这种互动的深化过程中分离出来,在原企业外部形成一个独立的部门,即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部门,这样,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实现了外部化发展。实际上就是制造业企业将其内部的生产性服务环节进行垂直分解并将其外部化,将其外包给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研发、设计、运输、广告等活动分离出去之后将逐渐形成规模并独立发展,将为制造业提供更专业更有效率的服务。而原本的制造业企业经过减负生产效率将大幅度提高。从这一现象来看,伴随着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和专业化分工程度的不断加深,制造业企业基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考虑,将其价值链进行分解就变成发展的必然。这样,原本附属于制造业企业内部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研发设计部门、物流部门、会计部门、广告设计部门、售后服务部门等生产性服务业。
从我国的发展实际来看,很多地区都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制造业企业面临着需求多样化、竞争强度大的市场环境。在这一背景下,制造业企业通过提升专业化程度来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竞争力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在生产性服务市场逐渐形成的情况下,制造业企业内部的研发、设计、会计、审计、物流、营销、售后服务等服务部门已经分离出来或正在分离并形成独立的服务业部门。生产性服务业明显的表现出外部化的趋势,各地区政府出台了相关文件促进工业企业进行主辅分离,很多大型骨干工业企业正在逐步剥离内化在企业中的服务环节,实现主辅分离。如远大集团、特变电工、三一重装等企业分别将产品检测、物流、营销等辅助环节剥离出去,并成立独立的公司。生产性服务业正在逐步呈现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趋势。但是尽管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化趋势开始显现,更多的仍然是存在于制造业企业内部,这种外部化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只是增加了一种选择,而并不是其必然行为。 二、辽宁制造业企业实现主辅分离的必要性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节能减排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制造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能源原材料及土地、环境资源等供给的限制,而生产性服务业是完整产业链中的血脉,它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制造业环节之中,以营销策划、技术研发、现代物流、金融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能为企业提供从产品立项到产品营销与服务的全方位支持。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促进制造业产业链从低端向高端延伸,即从生产加工环节向现代生产性服务环节延伸,从而形成专业化、高效率、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从而提高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由低效向高效的演进,对于提升城市经济的竞争力也有积极的意义;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它属于“无烟产业”,基本无污染排放,能耗也相对较低,其他产业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也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的有力支持。
(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辽宁老工业基地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重要突破口。辽宁的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是短板,在当前全球服务业大发展的趋势下,加快发展服务业是辽宁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其快速发展是引领服务业整体的关键。根据对辽宁工业企业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还只是将物流等容易剥离的生产性服务业环节剥离出来,有近七八成的其他生产性服务环节仍然内置于工业企业当中,计入工业产值。如果将这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剥离出来,将极大地释放这些服务业的发展活力,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三)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目前,由于历史的原因,辽宁的一些企业仍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生产经营效率低下,企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推动主辅分离,能够促进制造业企业内部的研发设计、物流、会计、审计、营销策划等环节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同时有利于企业间甚至行业间的整合,促使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促进生产性服务企业的集聚发展。这样既大幅降低工业企业的制造成本,提高制造业等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又拉长产业链,极大地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水平,为企业做大做精做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
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利润的增长更多的是依靠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生产性服务业的各个中间环节将创造更高的利润,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中占比更高,因而发展更快。如跨国公司汽车销售收入中约45%分配给生产制造环节,55%分配给专业设计、保养维修等生产性服务环节。
(五)涵养地方税源,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作为第三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相较于制造业对于地方税收的贡献度更大,通过推进企业主辅分离,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做精主业的同时壮大辅业,培养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第三产业的收入占比,涵养地方税源,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三、辽宁制造业企业实现主辅分离的障碍
近两年来,辽宁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总量偏小、结构不合理、服务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前仍然存在着制约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的政策瓶颈和障碍性因素。
(一)从企业自身的因素来看,多数企业担心剥离会造成企业运作成本增加
从原来一个企业分离为两个独立核算的企业,从资金、场地、人员、原料、办公消耗等各方面都需要相应地增加运作成本,特别对于从分离后税收负担降低不多的企业而言,这个问题则更为突出。制造业企业剥离生产性服务部门导致的税负增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原来的交易费用是属于同一企业内部发生的成本,不需要缴纳税费,而剥离之后的交易费用则属于两个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所产生的交易费用变为利润核算,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需要承担较大的税负,这对于刚分离出来的服务业企业来说,在其市场还没有完全拓展开的情况下,税负明显增加,阻碍了企业主辅分离。
2.关于增值税抵扣问题。目前,营改增试点的行业范围较窄,企业购置的设备可以抵扣增值税,但企业外购的技术研发、检验检测、工程安装等服务,均无法进行增值税抵扣。按照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必须取得增值税发票才能抵扣,若将部分增值税业务分离,会导致分离部分的产品无法取得增值税发票,也就无法抵扣,下游客户不易接受,影响到企业业务的开展。如在企业的运输业务分离前,其运输费包含在产品的货价中,下游企业可统一按17%抵扣,若生产企业将运输业务分离,则下游企业只能将分离的运输费按7%抵扣,这样增加了下游企业的经营成本,使其不会乐于接受,给提供产品的企业带来营运上的麻烦。
3.在税收优惠方面,部分企业在分离后能否继续享受高新技术企业15%的企业所得税这是阻碍企业主辅分离的一个原因。若企业推进主辅分离,剥离掉研发业务,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在产品(服务)、研发费用、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科技人员占比等方面都需要达标,则势必会影响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使其不能享受相应优惠政策,同时,新分离出来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一时难以达标,这使得生产性服务企业难以享受到相关政策。而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征收标准为25%,这种税率上的差别也是影响高新技术制造企业剥离的重要因素。
4.从用地成本来看。剥离之后,新成立企业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工业企业,在用地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用地难度和用地价格比工业企业明显偏高,商业用地成本至少是工业用地成本的3-4倍,并且生产性服务业用地指标紧张,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作抵押,取得项目用地则更加困难。另外,东北有一些工业研究机构,历史上原本是事业单位或者国有企业,改制之后变成了服务业企业,就要征收土地税,而且最近几年土地税上涨很快。征收土地税及土地税快速上涨也给这些企业经营带来不小的压力,企业经营成本大幅提高。 (二)从市场方面因素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
与制造业相比,辽宁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在这一领域,市场机制难以起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
1.从市场需求方面来看,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存活需要大量的工业制造业企业对其进行生产性服务的外包,但是对于目前的市场状况来讲,服务外包是柄双刃剑。一方面,将服务这些生产的辅助环节外包出去,可以促进工业企业专注于生产的优势环节或者核心环节,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竞争力。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全,法律法规不健全,对于企业外包合同的监管不到位,使得企业将生产性服务环节外包就相当于引入一个风险源,不能履约的风险、泄露商业机密的风险等出现的概率非常大。所以,在当前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下,这种风险的存在必然会妨碍企业将生产性服务环节外包。
2.从市场价格机制形成来看,当前,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价格形成机制并未实现高度市场化,如银行贷款利率、管理费用等诸多生产性服务产品的定价权仍然掌握在政府手里,这种定价机制难以高效灵敏地反映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价格机制不能起到调节作用。同时,由于垄断的存在,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竞争活力不足,部分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陷入低效率—高成本—高价格—低需求的恶性循环。所以,低需求必然导致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展缓慢,难以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进而生产性服务业外包困难,从根本上抑制了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的顺利进行。
3.剥离出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由于剥离出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大多属于中小企业,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辽宁的民间融资、风险融资、发债融资等渠道发展不成熟,导致多数中小企业依靠自身积累,或者说原有的资本基础决定了未来的发展状况。这种融资渠道不足,主要依靠内源性融资的发展方式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对于剥离的生产性服务业来说外源性融资渠道只有银行贷款一途,然而,由于这类企业通常固定资产投资较少,资产主要以知识产权、人力资本、信息技术等无形资产为主,这类资产大多无法进行抵押,因此获得银行贷款难度较高,即使获得贷款,额度也不高。
4.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政策较严格。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准入一般采取前置性审批,这种审批方式造成事项过多、环节过多的问题,当一个新企业要申请成立或者一个新项目要上马之前,这种审批时间过长,有的要半年甚至更长时间,会导致企业丧失最有利的市场时机。另外,对于企业注册也有较高的要求,如新分离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如果注册为独立的法人企业需要在最低注册资本限额、首次出资比例、非货币资产出资比例等方面满足较高的要求,同时,在审批过程中对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净资产率、从业人员资格等方面都有要求,这些政策性的障碍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剥离。
(三)从人员的流动来看,人员的分流安置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都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1.从人员的分流来看,剥离出去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会产生大量的物质财产处置、分流人员安置等一系列问题。其中最难处理的就是分离出来的人员安置问题,尤其是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在原来企业内部工资较高,分离后的工资标准难以达到原有的水平,各种社保福利等也随之下降,人员的剥离和分流就成为一个瓶颈。分离之后的企业,可能还面临着跟相关或相近行业整合的问题,富余人员的安置也是一个难题。
2.从人才引进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本的引进与吸收,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引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辽宁是老工业基地,工业制造业人才基础较好,而生产性服务业的人才储备不足,比如注册精算师、注册评估师、高级软件开发人才等严重缺乏。同时,现行的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中,生产性服务类的专业设置时间较晚、数量较少,专业人才的供给远远小于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再加上人才结构不合理,一方面缺少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大批的毕业生从事简单的动画设计、游戏编程等工作。新剥离出来的服务业企业由于缺少合适的人才,难以快速提高效率,提供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服务,因而这种结构性的人才短缺也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四、辽宁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的对策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顺序是从较为简单的容易剥离的环节开始,逐渐向比较难剥离的环节延伸。从辽宁的发展实际来看,分离的主要行业应该包括科技研发服务业、电子商务与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创意设计服务业、教育培训服务业、融资租赁服务业、检验检测、维修与售后服务业、物业管理等专业配套服务业等。但是按照产业发展的一般顺序,首先分离的应该是现代物流、营销、教育培训、广告设计、融资租赁、售后服务及配套服务业,而当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发展具有一定基础之后,再重点分离科技研发服务业、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业等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的服务业。
主辅分离是一个分离、融合、发展的综合过程,不是简单的将企业“一分为二”。主辅分离的目的在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原有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我们的着眼点不是盯在企业分离出去多少业务,而更关键的是要落脚于如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使得主辅分离能够有效率的前进。针对当前制造业剥离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障碍,我省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还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保障体系,为主辅分离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完善促进主辅分离的政策体系
1.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完善相关的财税支持体系。如浙江对主辅分离后设立的三产企业形成的地方财政贡献,财政在前三年分别给予企业80%、50%、50%的扶持。泰州对市区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后新设立的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服务业企业,比照新办服务业企业的优惠政策执行,即其入库税收形成的地方留成财力,按第一年100%、第二年50%、第三年30%,由同级财政安排用于扶持企业发展;税费优惠措施:浙江规定主辅分离后设立的三产企业,其自用的生产经营房产应缴纳的房产税,如纳税有困难,报经税务机关批准,设立初期给予减征照顾。主辅分离后设立的占地面积较大的物流企业应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如纳税有困难,报经税务机关批准,设立初期给予减征照顾。同时主辅分离后设立的三产企业用水、电、气等要素价格,享受工业企业同等待遇。并享受优先供地、办证、评奖、信贷等政策。对于辽宁省来说,应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以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为关键切入点,选择部分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试点,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配套相应的财政扶持政策。在剥离初期,为鼓励制造企业剥离生产性服务,对剥离后新设立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可以考虑按其对地方经济和财政贡献程度,给予一定比例资金扶持。改革和完善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各种税种设置,推行与制造业基本相当的税收政策。 2.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投融资的政策支持。推进商业银行针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信贷服务创新。鼓励商业银行对生产性服务企业提供特别贷款扶持,提供信用贷款、无形资产、专利技术等贷款的质押和担保业务,改善利用技术及信用担保服务业中的信用审查标准。在本地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度中硬性规定一部分额度向生产性服务企业倾斜,对服务好的商业银行给予一定的奖励。依托现代服务业集聚园区,扶持推进园区内现代服务企业的联合信用担保的发展,提高融资信用水平,开发企业或业主联户联保贷款业务。对担保公司少的地区,开展跨地区担保业务。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融资渠道,设立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于生产性服务企业贷款给予相应补贴。探索设立发展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
3.完善市场体系,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针对生产性服务分离过程中存在的市场发育不健全、不稳定的现象,政府要发挥调控作用。对于市场中存在的阻碍生产新服务业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要坚决打击。如侵犯知识产权现状,对于服务业来说,其产品是无形的,通过对人的服务来实现,知识产权难于保护,因此,政府应当帮助企业维护开发和获取知识产权的市场氛围,规范企业知识产权的运用过程,同时制定法律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边界进行明确的规定,避免搭便车和打擦边球的现象出现,帮助企业运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
(二)完善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服务体系
1.完善人才引进支持体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要高端的人才,要加大企业引进高端人才的激励政策力度,提高其相关待遇,激发原有的制造业企业人才分流到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加大外来人才的引进力度,如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专家公寓、专项资金等,用于引进高层次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另外,针对不同类型的服务业所需求的人员的特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岗位职业培训,依托重点骨干企业、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等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鼓励企业采取项目合作等方式聘用国外高级生产性服务人才,允许其采用服务技术入股等方式从事生产性服务工作。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创办人才中介服务组织,给予一定的补贴或资助,从而促进服务业人才的流动。
2.建立科技信息保障体系。在科技方面,应对剥离出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予以优先扶持的策略,即对于制造业企业分离设立的独立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其科技研发、信息服务、软件外包服务等高科技项目上,符合条件的应优先享受科技创新资金、软件产业发展资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等各项政策。对于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应按照规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同时,各种政府投资的国家级实验室、信息系统和经济技术数据库等重大基础设施资源应进一步对企业开放,建立共享机制,让中小企业能够分享这些资源,建立公共信息网络系统,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信息服务,从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快速发展。
3.完善培育创新体系。包括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和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中首先要注重专业化,注意引导新独立出来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找准目标市场,进行专业化生产,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要整合资源,鼓励将一些业务雷同,规模较小的企业合并,组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集团,取得规模经济。在技术创新方面,要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力争实现技术跨越。不断扩大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应用领域。
(三)延伸制造业产业链条,多种模式并进,促进主辅分离
生产性服务业是否分离成独立的企业要根据其原有的发展基础而定,分离以后的企业是否与同行业间别的企业进行整合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与此行业的发展规模及同类企业的发展状况相关。如果一个制造业企业内部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基础一般甚至较差,那么就不需要实施分离,即使强制分离这一部分也很难做大做强,甚至会出现生存困难的问题。因此,制造业企业在实施分离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先打牢基础,再实施分离,使得生产性服务业从小到大的发展,从需要扶持到独立自主发展。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分离后是否与同行业其他企业进行整合要根据行业复杂程度而定。类似信息产业、通信产业等产品相对成本高、风险大的,单个企业无法独立完成的,需要在分离后与同类企业进行整合,进而提高规模效益,提高服务能力。另外生物技术、制药技术这样的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其生产性服务环节涉及的部门比较多,研究主体比较多,分离出的单个企业在一时之间也很难完成,因此也需要先分离再整合。而对于具有一定基础的或者业务相对简单的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分离成单独的企业发展而不进行整合。从这个角度上说,对于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而言,要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采用剥离组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独立发展和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外包两种发展模式,进而促进制造业内部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鼓励制造业向产业链两端的利润比较丰富、附加值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环节延伸,不断提高制造产品的价值,从而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至寒,徐枫.制造业分离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2,(1).
[2]张建华.关于鼓励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扶持政策研究[J].江苏商论,2012,(5).
[3]胡星辉.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激励政策选择[J].中国财政,2012,(4).
[4]孙新华.浅议生产性服务业的用地用房[J].上海房地,2012,(6).
[5]卢建平.发展生产性服务外包助推制造业全面升级[N].光明日报,2011-4-2.
[6]孙大鹏等.制造业企业服务外包决策模型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
[7]周世军,岳朝龙.“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为何难以推进[J].经济体制改革,2011,(4).
[8]邹芳.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思考[J].地方财政研究,2011,(10).
[9]曹新.大型企业集团主辅分离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3,(11).
[10]张建华.试论制造业主辅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保障机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1).
[11]刘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障碍与制度创新[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1,(9).
责任编辑 宫秀芬
[关键词]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主辅分离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11-0040-06
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是指企业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研发设计、原材料采购、产品运输、安装、包装、营销等产业链上下游的服务环节分离出来,并成立独立核算的服务企业或者将这些环节外包给专门的企业,从而实现非核心业务从主营业务中分离,实现企业在不同产业的业务分割和专业经营,降低成本,做大做强主业生产。这种分离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专业化水平进而提高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同时对于地方经济来讲,有利于增加服务业企业群体,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辽宁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目标是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新型工业化。但是辽宁制造业虽然规模很大,综合竞争力却不强,主要原因在于依靠的是资本投入、资源投入、廉价的人力资本投入等传统的发展方式。所以,在知识经济兴起,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原有的比较优势逐渐弱化的趋势下,产业结构升级迫在眉睫。伴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而来的就是制造业对知识、技术、物流、广告营销等服务资源的日益增大的需求,这也就是说,在制造业升级过程中其对于生产性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作为供给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决定制造业升级程度的关键因素。已有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多附属于工业制造业企业内部,制造业如何实现主辅分离,也就是生产性服务业如何实现剥离就成为当前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进而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和农业,应该说服务业与制造业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经济学家夏尔普说过,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粘合剂。它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润滑、催化的作用。润滑工业经济的发展,催化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改造。尤其是为产生于工业当中同时又为工业发展过程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业,即生产性服务业。所以,当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一个内在要求,即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根据描述工业产业链利润变化规律的微笑曲线,我们可以看出,当工业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利润必然会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环节转移,因此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将会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我们可以看出,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建立在一定的现代工业基础之上。在服务业发展起步阶段,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是其发展的依托、基础和动力源泉。没有现代工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尤其对于没有发展基础的经济,只有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壮大,竞争力不断增强,信息技术不断完善,所能辐射的空间地域不断扩大,服务业才能和制造业在空间上、地域上逐渐分离。因此,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在起步阶段是和制造业相互配合的过程,这就要求现代制造业必须要发展到一定程度。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先后经历了由工业经济转向服务经济的过程,生产性服务业这一新兴服务业异军突起,从80年代开始成为发达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点,90年代以后,英、美、法三国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占服务业全部需求的比重达到50%。据OECD的统计表明,其成员国所创造的制造业增加值中有25%-30%甚至50%的比重为服务业所占据。这一研究成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OECD制造品价值中平均有22%是由生产性服务业所创造的,且比重还在进一步上升中。同时,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在制造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的服务所占比重也在不断提高,服务这一中间投入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实物投入。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动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而不断深化,制造业企业内部的服务环节在这种互动的深化过程中分离出来,在原企业外部形成一个独立的部门,即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部门,这样,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实现了外部化发展。实际上就是制造业企业将其内部的生产性服务环节进行垂直分解并将其外部化,将其外包给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研发、设计、运输、广告等活动分离出去之后将逐渐形成规模并独立发展,将为制造业提供更专业更有效率的服务。而原本的制造业企业经过减负生产效率将大幅度提高。从这一现象来看,伴随着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和专业化分工程度的不断加深,制造业企业基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考虑,将其价值链进行分解就变成发展的必然。这样,原本附属于制造业企业内部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研发设计部门、物流部门、会计部门、广告设计部门、售后服务部门等生产性服务业。
从我国的发展实际来看,很多地区都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制造业企业面临着需求多样化、竞争强度大的市场环境。在这一背景下,制造业企业通过提升专业化程度来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竞争力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在生产性服务市场逐渐形成的情况下,制造业企业内部的研发、设计、会计、审计、物流、营销、售后服务等服务部门已经分离出来或正在分离并形成独立的服务业部门。生产性服务业明显的表现出外部化的趋势,各地区政府出台了相关文件促进工业企业进行主辅分离,很多大型骨干工业企业正在逐步剥离内化在企业中的服务环节,实现主辅分离。如远大集团、特变电工、三一重装等企业分别将产品检测、物流、营销等辅助环节剥离出去,并成立独立的公司。生产性服务业正在逐步呈现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趋势。但是尽管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化趋势开始显现,更多的仍然是存在于制造业企业内部,这种外部化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只是增加了一种选择,而并不是其必然行为。 二、辽宁制造业企业实现主辅分离的必要性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节能减排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制造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能源原材料及土地、环境资源等供给的限制,而生产性服务业是完整产业链中的血脉,它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制造业环节之中,以营销策划、技术研发、现代物流、金融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能为企业提供从产品立项到产品营销与服务的全方位支持。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促进制造业产业链从低端向高端延伸,即从生产加工环节向现代生产性服务环节延伸,从而形成专业化、高效率、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从而提高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由低效向高效的演进,对于提升城市经济的竞争力也有积极的意义;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它属于“无烟产业”,基本无污染排放,能耗也相对较低,其他产业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也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的有力支持。
(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辽宁老工业基地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重要突破口。辽宁的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是短板,在当前全球服务业大发展的趋势下,加快发展服务业是辽宁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其快速发展是引领服务业整体的关键。根据对辽宁工业企业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还只是将物流等容易剥离的生产性服务业环节剥离出来,有近七八成的其他生产性服务环节仍然内置于工业企业当中,计入工业产值。如果将这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剥离出来,将极大地释放这些服务业的发展活力,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三)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目前,由于历史的原因,辽宁的一些企业仍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生产经营效率低下,企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推动主辅分离,能够促进制造业企业内部的研发设计、物流、会计、审计、营销策划等环节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同时有利于企业间甚至行业间的整合,促使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促进生产性服务企业的集聚发展。这样既大幅降低工业企业的制造成本,提高制造业等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又拉长产业链,极大地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水平,为企业做大做精做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
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利润的增长更多的是依靠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生产性服务业的各个中间环节将创造更高的利润,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中占比更高,因而发展更快。如跨国公司汽车销售收入中约45%分配给生产制造环节,55%分配给专业设计、保养维修等生产性服务环节。
(五)涵养地方税源,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作为第三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相较于制造业对于地方税收的贡献度更大,通过推进企业主辅分离,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做精主业的同时壮大辅业,培养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第三产业的收入占比,涵养地方税源,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三、辽宁制造业企业实现主辅分离的障碍
近两年来,辽宁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总量偏小、结构不合理、服务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前仍然存在着制约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的政策瓶颈和障碍性因素。
(一)从企业自身的因素来看,多数企业担心剥离会造成企业运作成本增加
从原来一个企业分离为两个独立核算的企业,从资金、场地、人员、原料、办公消耗等各方面都需要相应地增加运作成本,特别对于从分离后税收负担降低不多的企业而言,这个问题则更为突出。制造业企业剥离生产性服务部门导致的税负增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原来的交易费用是属于同一企业内部发生的成本,不需要缴纳税费,而剥离之后的交易费用则属于两个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所产生的交易费用变为利润核算,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需要承担较大的税负,这对于刚分离出来的服务业企业来说,在其市场还没有完全拓展开的情况下,税负明显增加,阻碍了企业主辅分离。
2.关于增值税抵扣问题。目前,营改增试点的行业范围较窄,企业购置的设备可以抵扣增值税,但企业外购的技术研发、检验检测、工程安装等服务,均无法进行增值税抵扣。按照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必须取得增值税发票才能抵扣,若将部分增值税业务分离,会导致分离部分的产品无法取得增值税发票,也就无法抵扣,下游客户不易接受,影响到企业业务的开展。如在企业的运输业务分离前,其运输费包含在产品的货价中,下游企业可统一按17%抵扣,若生产企业将运输业务分离,则下游企业只能将分离的运输费按7%抵扣,这样增加了下游企业的经营成本,使其不会乐于接受,给提供产品的企业带来营运上的麻烦。
3.在税收优惠方面,部分企业在分离后能否继续享受高新技术企业15%的企业所得税这是阻碍企业主辅分离的一个原因。若企业推进主辅分离,剥离掉研发业务,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在产品(服务)、研发费用、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科技人员占比等方面都需要达标,则势必会影响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使其不能享受相应优惠政策,同时,新分离出来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一时难以达标,这使得生产性服务企业难以享受到相关政策。而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征收标准为25%,这种税率上的差别也是影响高新技术制造企业剥离的重要因素。
4.从用地成本来看。剥离之后,新成立企业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工业企业,在用地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用地难度和用地价格比工业企业明显偏高,商业用地成本至少是工业用地成本的3-4倍,并且生产性服务业用地指标紧张,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作抵押,取得项目用地则更加困难。另外,东北有一些工业研究机构,历史上原本是事业单位或者国有企业,改制之后变成了服务业企业,就要征收土地税,而且最近几年土地税上涨很快。征收土地税及土地税快速上涨也给这些企业经营带来不小的压力,企业经营成本大幅提高。 (二)从市场方面因素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
与制造业相比,辽宁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严重不足,在这一领域,市场机制难以起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
1.从市场需求方面来看,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存活需要大量的工业制造业企业对其进行生产性服务的外包,但是对于目前的市场状况来讲,服务外包是柄双刃剑。一方面,将服务这些生产的辅助环节外包出去,可以促进工业企业专注于生产的优势环节或者核心环节,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竞争力。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全,法律法规不健全,对于企业外包合同的监管不到位,使得企业将生产性服务环节外包就相当于引入一个风险源,不能履约的风险、泄露商业机密的风险等出现的概率非常大。所以,在当前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下,这种风险的存在必然会妨碍企业将生产性服务环节外包。
2.从市场价格机制形成来看,当前,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价格形成机制并未实现高度市场化,如银行贷款利率、管理费用等诸多生产性服务产品的定价权仍然掌握在政府手里,这种定价机制难以高效灵敏地反映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价格机制不能起到调节作用。同时,由于垄断的存在,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竞争活力不足,部分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陷入低效率—高成本—高价格—低需求的恶性循环。所以,低需求必然导致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展缓慢,难以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进而生产性服务业外包困难,从根本上抑制了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的顺利进行。
3.剥离出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由于剥离出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大多属于中小企业,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辽宁的民间融资、风险融资、发债融资等渠道发展不成熟,导致多数中小企业依靠自身积累,或者说原有的资本基础决定了未来的发展状况。这种融资渠道不足,主要依靠内源性融资的发展方式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对于剥离的生产性服务业来说外源性融资渠道只有银行贷款一途,然而,由于这类企业通常固定资产投资较少,资产主要以知识产权、人力资本、信息技术等无形资产为主,这类资产大多无法进行抵押,因此获得银行贷款难度较高,即使获得贷款,额度也不高。
4.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政策较严格。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准入一般采取前置性审批,这种审批方式造成事项过多、环节过多的问题,当一个新企业要申请成立或者一个新项目要上马之前,这种审批时间过长,有的要半年甚至更长时间,会导致企业丧失最有利的市场时机。另外,对于企业注册也有较高的要求,如新分离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如果注册为独立的法人企业需要在最低注册资本限额、首次出资比例、非货币资产出资比例等方面满足较高的要求,同时,在审批过程中对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净资产率、从业人员资格等方面都有要求,这些政策性的障碍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剥离。
(三)从人员的流动来看,人员的分流安置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都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1.从人员的分流来看,剥离出去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会产生大量的物质财产处置、分流人员安置等一系列问题。其中最难处理的就是分离出来的人员安置问题,尤其是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在原来企业内部工资较高,分离后的工资标准难以达到原有的水平,各种社保福利等也随之下降,人员的剥离和分流就成为一个瓶颈。分离之后的企业,可能还面临着跟相关或相近行业整合的问题,富余人员的安置也是一个难题。
2.从人才引进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本的引进与吸收,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引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辽宁是老工业基地,工业制造业人才基础较好,而生产性服务业的人才储备不足,比如注册精算师、注册评估师、高级软件开发人才等严重缺乏。同时,现行的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中,生产性服务类的专业设置时间较晚、数量较少,专业人才的供给远远小于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再加上人才结构不合理,一方面缺少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大批的毕业生从事简单的动画设计、游戏编程等工作。新剥离出来的服务业企业由于缺少合适的人才,难以快速提高效率,提供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服务,因而这种结构性的人才短缺也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四、辽宁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的对策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顺序是从较为简单的容易剥离的环节开始,逐渐向比较难剥离的环节延伸。从辽宁的发展实际来看,分离的主要行业应该包括科技研发服务业、电子商务与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创意设计服务业、教育培训服务业、融资租赁服务业、检验检测、维修与售后服务业、物业管理等专业配套服务业等。但是按照产业发展的一般顺序,首先分离的应该是现代物流、营销、教育培训、广告设计、融资租赁、售后服务及配套服务业,而当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发展具有一定基础之后,再重点分离科技研发服务业、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业等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的服务业。
主辅分离是一个分离、融合、发展的综合过程,不是简单的将企业“一分为二”。主辅分离的目的在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原有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我们的着眼点不是盯在企业分离出去多少业务,而更关键的是要落脚于如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使得主辅分离能够有效率的前进。针对当前制造业剥离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障碍,我省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还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保障体系,为主辅分离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完善促进主辅分离的政策体系
1.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完善相关的财税支持体系。如浙江对主辅分离后设立的三产企业形成的地方财政贡献,财政在前三年分别给予企业80%、50%、50%的扶持。泰州对市区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后新设立的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服务业企业,比照新办服务业企业的优惠政策执行,即其入库税收形成的地方留成财力,按第一年100%、第二年50%、第三年30%,由同级财政安排用于扶持企业发展;税费优惠措施:浙江规定主辅分离后设立的三产企业,其自用的生产经营房产应缴纳的房产税,如纳税有困难,报经税务机关批准,设立初期给予减征照顾。主辅分离后设立的占地面积较大的物流企业应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如纳税有困难,报经税务机关批准,设立初期给予减征照顾。同时主辅分离后设立的三产企业用水、电、气等要素价格,享受工业企业同等待遇。并享受优先供地、办证、评奖、信贷等政策。对于辽宁省来说,应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以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为关键切入点,选择部分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试点,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配套相应的财政扶持政策。在剥离初期,为鼓励制造企业剥离生产性服务,对剥离后新设立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可以考虑按其对地方经济和财政贡献程度,给予一定比例资金扶持。改革和完善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各种税种设置,推行与制造业基本相当的税收政策。 2.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投融资的政策支持。推进商业银行针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信贷服务创新。鼓励商业银行对生产性服务企业提供特别贷款扶持,提供信用贷款、无形资产、专利技术等贷款的质押和担保业务,改善利用技术及信用担保服务业中的信用审查标准。在本地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度中硬性规定一部分额度向生产性服务企业倾斜,对服务好的商业银行给予一定的奖励。依托现代服务业集聚园区,扶持推进园区内现代服务企业的联合信用担保的发展,提高融资信用水平,开发企业或业主联户联保贷款业务。对担保公司少的地区,开展跨地区担保业务。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融资渠道,设立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于生产性服务企业贷款给予相应补贴。探索设立发展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
3.完善市场体系,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针对生产性服务分离过程中存在的市场发育不健全、不稳定的现象,政府要发挥调控作用。对于市场中存在的阻碍生产新服务业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要坚决打击。如侵犯知识产权现状,对于服务业来说,其产品是无形的,通过对人的服务来实现,知识产权难于保护,因此,政府应当帮助企业维护开发和获取知识产权的市场氛围,规范企业知识产权的运用过程,同时制定法律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边界进行明确的规定,避免搭便车和打擦边球的现象出现,帮助企业运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
(二)完善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服务体系
1.完善人才引进支持体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要高端的人才,要加大企业引进高端人才的激励政策力度,提高其相关待遇,激发原有的制造业企业人才分流到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加大外来人才的引进力度,如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专家公寓、专项资金等,用于引进高层次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另外,针对不同类型的服务业所需求的人员的特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岗位职业培训,依托重点骨干企业、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等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鼓励企业采取项目合作等方式聘用国外高级生产性服务人才,允许其采用服务技术入股等方式从事生产性服务工作。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创办人才中介服务组织,给予一定的补贴或资助,从而促进服务业人才的流动。
2.建立科技信息保障体系。在科技方面,应对剥离出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予以优先扶持的策略,即对于制造业企业分离设立的独立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其科技研发、信息服务、软件外包服务等高科技项目上,符合条件的应优先享受科技创新资金、软件产业发展资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等各项政策。对于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应按照规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同时,各种政府投资的国家级实验室、信息系统和经济技术数据库等重大基础设施资源应进一步对企业开放,建立共享机制,让中小企业能够分享这些资源,建立公共信息网络系统,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信息服务,从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快速发展。
3.完善培育创新体系。包括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和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中首先要注重专业化,注意引导新独立出来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找准目标市场,进行专业化生产,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要整合资源,鼓励将一些业务雷同,规模较小的企业合并,组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集团,取得规模经济。在技术创新方面,要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力争实现技术跨越。不断扩大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应用领域。
(三)延伸制造业产业链条,多种模式并进,促进主辅分离
生产性服务业是否分离成独立的企业要根据其原有的发展基础而定,分离以后的企业是否与同行业间别的企业进行整合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与此行业的发展规模及同类企业的发展状况相关。如果一个制造业企业内部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基础一般甚至较差,那么就不需要实施分离,即使强制分离这一部分也很难做大做强,甚至会出现生存困难的问题。因此,制造业企业在实施分离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先打牢基础,再实施分离,使得生产性服务业从小到大的发展,从需要扶持到独立自主发展。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分离后是否与同行业其他企业进行整合要根据行业复杂程度而定。类似信息产业、通信产业等产品相对成本高、风险大的,单个企业无法独立完成的,需要在分离后与同类企业进行整合,进而提高规模效益,提高服务能力。另外生物技术、制药技术这样的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其生产性服务环节涉及的部门比较多,研究主体比较多,分离出的单个企业在一时之间也很难完成,因此也需要先分离再整合。而对于具有一定基础的或者业务相对简单的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分离成单独的企业发展而不进行整合。从这个角度上说,对于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而言,要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采用剥离组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独立发展和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外包两种发展模式,进而促进制造业内部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鼓励制造业向产业链两端的利润比较丰富、附加值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环节延伸,不断提高制造产品的价值,从而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至寒,徐枫.制造业分离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2,(1).
[2]张建华.关于鼓励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扶持政策研究[J].江苏商论,2012,(5).
[3]胡星辉.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激励政策选择[J].中国财政,2012,(4).
[4]孙新华.浅议生产性服务业的用地用房[J].上海房地,2012,(6).
[5]卢建平.发展生产性服务外包助推制造业全面升级[N].光明日报,2011-4-2.
[6]孙大鹏等.制造业企业服务外包决策模型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
[7]周世军,岳朝龙.“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为何难以推进[J].经济体制改革,2011,(4).
[8]邹芳.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思考[J].地方财政研究,2011,(10).
[9]曹新.大型企业集团主辅分离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3,(11).
[10]张建华.试论制造业主辅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保障机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1).
[11]刘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障碍与制度创新[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1,(9).
责任编辑 宫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