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祁宁英,字凤翔,号凤台散人。1945年出生于青海省西宁市,居城北区湟水之滨。现为青海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书法家协会会员、荣誉理事。
我和祁宁英老师在没有相识之前,我就对他有所耳闻。如今,我与祁宁英老师已成了朋友。这个缘,种在20世纪90年代末,却结在21世纪初。要感谢莫重禄先生,是他把祁老师引到我的寒舍。很快便觉得,我们之间谈得来,脾气性情有相通之处,一段时间后我俩交成了朋友。时至今日,我已是年过花甲的人了,虽学疏识浅,但随着我和祁老师经常交流的积累和岁月的增添,我对他的认识日益加深。他说话和气,待人谦和,朴实厚道,淡泊名利,却又极重友情。让我觉得和他相处不仅亲切,而且很轻松,了无挂碍,这大概也是我们间的一种缘分吧。
熟悉祁老师的人基本上都公认,除了他的人品好外,还有他的书画作品,观之陶冶性情,愉悦心境,墨气氤氲,清香自远,并得到文化艺术界的首肯和高度评价。著名书画家朱乃正评论他的画作“超以象外,得乎寰中”;著名电视编导刘郎说他的画稿“举凡飞瀑流泉,奇石怪树,淡雨流云,既有现实的青海高原之风,又有传统的林泉高致之韵”;甘肃著名书画家素有“南有黄秋园,北有马西园”之称的马老先生评价说:“祁先生的画作书作面积广,有山水、花鸟、走兽,能工能写占全了。仔细看他的画十分大气,主体明显,没有造作之处,技法和笔墨始终含有苍和秀之感。本来苍秀是对立的,很难统一,不是多数人所能追求的目标,而他恰好做到了苍秀的融合。”青海文史研究馆名誉馆长谢佐先生欣赏祁宁英的书画作品后说:“他的书法工于行、草、隶,行书有魏晋风骨,隶书有汉唐遗韵,反映了作品朴素、厚实和自然的个性特点。”难怪祁老师的书画作品在国内诸家书画展中屡获“荣誉证书”,为一些博物馆和书画爱好者所收藏。省电视台和多家报刊对他的作品做过专题不等的报道。
从小喜爱绘画的祁宁英,一次被住在街坊张姓老先生的花鸟画感染,从此萌发他绘画的志趣。由于受条件的限制,他没有进过专门的艺术院校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主要靠自己刻苦勤奋。把能搜集到的各种画册尽量搜集到自己身边,当作老师一页一页地按笔划顺序临摹,反复练习,从中领悟各种绘画的技法。经过艰苦痴迷的一段时间临摹,并在我省老一辈书画界名家的指点下,他已初步掌握了绘画的基本技法。看来是和他对书画艺术的酷爱和勤奋学习是分不开的。
1973年,他在省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简称双革会)展览办公室工作时,有幸结识了著名书画家朱乃正先生。在共事中他俩经常相研中国画和油画的互补关系,使他受益匪浅。
1982年之后,他除了去西安、敦煌等地进行短期专业知识培训外,还抽出大量的时间先后多次深入到昆仑山、祁连山和河湟峡谷的大自然间,脱离闹市,置身于山林旷野,不惧天寒地冻、风吹日晒、山路陡峭,饮山泉之水,纳林野之气,陶冶于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仙境中,忘情地吸取着大自然的艺术养分。其间的苦与甜,炎与凉非亲历者是感受不到中间的辛酸。任命途多舛,不仅没能磨掉他对艺术的那种炽热情感,相反他自始至终对艺术怀抱一种虔诚与崇敬,进行极其精微的观察和写生。
1990年,应大型历史文献记录片《上下五千年》摄制组编导刘郎先生之邀,他参与并担任该片的美术设计工作。
1991年,在拍摄电视艺术片《流沙》期间,摄制组曾去甘肃敦煌研讨和取景,他又一次有幸得到敦煌研究院原院长段文杰先生的指导。段院长特意给他讲授了历代敦煌画师的绘画技法和色彩应用,可谓是言简意赅,所得良多。对涉足其他的艺术门类,触类旁通,这更加丰富了他的创作思维和意境。
半个世纪以来,他潜心构思创作出了不少的国画作品如《太古风云》《清凉世界》《高原风光》《春染祁连》《延年图》《报丰收》,等等。在画卷上其技法将岭南派与昆仑画完美地结合,具有“苍秀”风格,诸多技法创造了激情迸发,活泼潇洒的风格;在绘画题材上反映了青海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的艺术作品。充满了一种真情的流露,更充满了生气勃勃、无拘无束的心灵描写。1997年7月,作品入选上海“海内外中国书画篆刻精品展”中获佳作奖;1990年12月,作品荣获(文化部)中国文化艺术城颁发的“世纪名家书画展”创作金牌奖;2001年11月,作品入选“中国企业文化年文化艺术博览会”,获国粹奖;2002年10月,作品入选海峡两岸“当代著名书画家精品年展”,获一等奖;2003年4月和2005年,作品曾被《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艺苑名家”、青海电视台“河湟风”及“西部彩虹”的栏目对其本人的艺术作品做过介绍和专题报道;2015年10月1日至4日,由青海美术家协会主办,甘肃兰州马西园艺术馆和中华茶友会承办,“庆国庆,青海祁宁英从艺50年书画展”在兰州马西园艺术馆举办。集中展示了他从艺50年来具有代表性的书画作品,其中展出的国画作品大多包孕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要义或精髓,体现出以昆仑山为题材的青海自然风光、人文歷史,展现了祁宁英的学识和儒雅风范,以及从小耳濡目染下的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不少参展者认为,看了他的画展不仅能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获得怡情养性的心灵净化,而且能够感受毅力之坚,汲取孜孜以求的精神营养,给人以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
正是由于浓厚的学养和超出常人的勤奋,祁宁英老师才拥有了书画双翼的艺术成就,我祝愿他在艺术成就上更上一层楼。
我和祁宁英老师在没有相识之前,我就对他有所耳闻。如今,我与祁宁英老师已成了朋友。这个缘,种在20世纪90年代末,却结在21世纪初。要感谢莫重禄先生,是他把祁老师引到我的寒舍。很快便觉得,我们之间谈得来,脾气性情有相通之处,一段时间后我俩交成了朋友。时至今日,我已是年过花甲的人了,虽学疏识浅,但随着我和祁老师经常交流的积累和岁月的增添,我对他的认识日益加深。他说话和气,待人谦和,朴实厚道,淡泊名利,却又极重友情。让我觉得和他相处不仅亲切,而且很轻松,了无挂碍,这大概也是我们间的一种缘分吧。
熟悉祁老师的人基本上都公认,除了他的人品好外,还有他的书画作品,观之陶冶性情,愉悦心境,墨气氤氲,清香自远,并得到文化艺术界的首肯和高度评价。著名书画家朱乃正评论他的画作“超以象外,得乎寰中”;著名电视编导刘郎说他的画稿“举凡飞瀑流泉,奇石怪树,淡雨流云,既有现实的青海高原之风,又有传统的林泉高致之韵”;甘肃著名书画家素有“南有黄秋园,北有马西园”之称的马老先生评价说:“祁先生的画作书作面积广,有山水、花鸟、走兽,能工能写占全了。仔细看他的画十分大气,主体明显,没有造作之处,技法和笔墨始终含有苍和秀之感。本来苍秀是对立的,很难统一,不是多数人所能追求的目标,而他恰好做到了苍秀的融合。”青海文史研究馆名誉馆长谢佐先生欣赏祁宁英的书画作品后说:“他的书法工于行、草、隶,行书有魏晋风骨,隶书有汉唐遗韵,反映了作品朴素、厚实和自然的个性特点。”难怪祁老师的书画作品在国内诸家书画展中屡获“荣誉证书”,为一些博物馆和书画爱好者所收藏。省电视台和多家报刊对他的作品做过专题不等的报道。
从小喜爱绘画的祁宁英,一次被住在街坊张姓老先生的花鸟画感染,从此萌发他绘画的志趣。由于受条件的限制,他没有进过专门的艺术院校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主要靠自己刻苦勤奋。把能搜集到的各种画册尽量搜集到自己身边,当作老师一页一页地按笔划顺序临摹,反复练习,从中领悟各种绘画的技法。经过艰苦痴迷的一段时间临摹,并在我省老一辈书画界名家的指点下,他已初步掌握了绘画的基本技法。看来是和他对书画艺术的酷爱和勤奋学习是分不开的。
1973年,他在省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简称双革会)展览办公室工作时,有幸结识了著名书画家朱乃正先生。在共事中他俩经常相研中国画和油画的互补关系,使他受益匪浅。
1982年之后,他除了去西安、敦煌等地进行短期专业知识培训外,还抽出大量的时间先后多次深入到昆仑山、祁连山和河湟峡谷的大自然间,脱离闹市,置身于山林旷野,不惧天寒地冻、风吹日晒、山路陡峭,饮山泉之水,纳林野之气,陶冶于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仙境中,忘情地吸取着大自然的艺术养分。其间的苦与甜,炎与凉非亲历者是感受不到中间的辛酸。任命途多舛,不仅没能磨掉他对艺术的那种炽热情感,相反他自始至终对艺术怀抱一种虔诚与崇敬,进行极其精微的观察和写生。
1990年,应大型历史文献记录片《上下五千年》摄制组编导刘郎先生之邀,他参与并担任该片的美术设计工作。
1991年,在拍摄电视艺术片《流沙》期间,摄制组曾去甘肃敦煌研讨和取景,他又一次有幸得到敦煌研究院原院长段文杰先生的指导。段院长特意给他讲授了历代敦煌画师的绘画技法和色彩应用,可谓是言简意赅,所得良多。对涉足其他的艺术门类,触类旁通,这更加丰富了他的创作思维和意境。
半个世纪以来,他潜心构思创作出了不少的国画作品如《太古风云》《清凉世界》《高原风光》《春染祁连》《延年图》《报丰收》,等等。在画卷上其技法将岭南派与昆仑画完美地结合,具有“苍秀”风格,诸多技法创造了激情迸发,活泼潇洒的风格;在绘画题材上反映了青海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的艺术作品。充满了一种真情的流露,更充满了生气勃勃、无拘无束的心灵描写。1997年7月,作品入选上海“海内外中国书画篆刻精品展”中获佳作奖;1990年12月,作品荣获(文化部)中国文化艺术城颁发的“世纪名家书画展”创作金牌奖;2001年11月,作品入选“中国企业文化年文化艺术博览会”,获国粹奖;2002年10月,作品入选海峡两岸“当代著名书画家精品年展”,获一等奖;2003年4月和2005年,作品曾被《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艺苑名家”、青海电视台“河湟风”及“西部彩虹”的栏目对其本人的艺术作品做过介绍和专题报道;2015年10月1日至4日,由青海美术家协会主办,甘肃兰州马西园艺术馆和中华茶友会承办,“庆国庆,青海祁宁英从艺50年书画展”在兰州马西园艺术馆举办。集中展示了他从艺50年来具有代表性的书画作品,其中展出的国画作品大多包孕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要义或精髓,体现出以昆仑山为题材的青海自然风光、人文歷史,展现了祁宁英的学识和儒雅风范,以及从小耳濡目染下的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不少参展者认为,看了他的画展不仅能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获得怡情养性的心灵净化,而且能够感受毅力之坚,汲取孜孜以求的精神营养,给人以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
正是由于浓厚的学养和超出常人的勤奋,祁宁英老师才拥有了书画双翼的艺术成就,我祝愿他在艺术成就上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