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良翰画集.序 爱莲居艺谭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pengo0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赵良翰先生百年诞辰。我们与南京市文化主管部门——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同策划、举办纪念先生的系列活动,包括举办他的画展,出版他的画集,组织对他的艺术研讨。这是一次政府与民间的联合行动,其目的在于表示一种意愿——对于文化艺术的尊重;同时倡导一种精神——我们民族的人文精神。
  良翰先生离开我们已经24年了。他生前并没有显赫的地位和尊贵的头衔,他是一位曾经坎坷乖口不幸的清贫的退休教师。他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历程中,仅在奠愁湖畔举办过一次55件作品的个人画展。那年先生70岁。画展的前青是由我执笔的。
  1996年,他的第二次画展在江苏省美术馆举行,其时先生已经去世10年了。画展序言还是我写的。我用了一个醒目的标题——品高画自高。
  先生具备着商洁的人品和高雅的画品。也正是由于他的人格与艺术的双重魅力,才让南京人在他去世24年后,还想到他。怀念他。生命是有限的,然而用生命创造的艺术,延续着生命的光华!
  良翰先生义名赵墨,别号北跛。1910年生于苏北阜宁县,1986年病逝于南京。他在1931年进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学习中国画,上世纪70年代初返回南京,重操笔墨,培养学子并参与太平天国壁画的临摹工作。可以说,他艺术的起与止都在南京,南京当是他的第二故乡。
  他在中大学习的几年,正是吕凤子先生(1886年—1959年)出任中大国画组(艺术系)主任教授的时期。他受到凤先生的赏识,成了凤先生的高足和主要艺术继承人。当然,他还受到同时任教于中大的张书旂先生(1899年—1956年)的指导。
  他的两位老师有着不同的艺术观念和艺术风格。张书旂专擅花鸟画,就传统而言,张所涉不深,仅止于任伯年,取巧秀一路。其又工设色,喜用粉,颇受一时之赏。凤先生却说:“数十年后,书旃无画。”此语是良翰先生告诉我的。当时间褪却浮面的光彩,那缺少骨力与墨气的图画便失去了魅力。显然,良翰先生崇拜的是凤先生。但喜欢花鸟画的他。还是先学得了易于卜手的张书旃。今天,我们在欣赏良翰先生早期作品的时候,一定能看到张书旃的影响:爽利的用笔、俏丽的色彩……这是许多人喜欢的风格,而从艺术的角度看,它缺少蕴藉,偏于单薄了。当时中大画花鸟的毕业生,大多止步于张书旂,这是那时画坛的一个现象。良翰先生的聪明,反映在他对于凤先生的深入认识,最终走上了凤先生的路。
  纵观20世纪初期的中国画坛,花鸟写意基本为海派所统领,大写意的吴昌硕(1844年—1927年)、小写意的任伯年(1840年—1895年)风靡全国,无论齐白石(1863年—1957年)、陈师曾(1876年—1923年)还是陈半丁(1877年—1970年)无不延续着他们的大规范。风先生的意义在于独立,不仅是技法风格上的独立,更是文化、艺术、哲学高度上的卓然自立,他构筑了自己的体系。就技法、风格言,其一是以书为画,这与吴昌硕一致,吴多取石鼓文,吕则出于草篆。其二。风格出于新的哲学、美学观念,这种观念是在比较了中西两种艺术思想和语言之后,重新确立的具备自觉性和时代性的本土意识。
  笔者因为对于凤先生的关注,曾与良翰先生有过交流,我们有着较为一致的观点。尽管凤先生存世花鸟作品不多,但他早在1928年便在宴践中做到了“脱尽画史习气”(见其作《寿石芍药》)。更在1934年对花鸟画黄、徐两大流派的特征与传承有过精确的评点,提出了“要与流俗殊趣”(见其作《白鹦鹉图》)的观点。良翰先生在笔者收存的凤先生《老梅图》题诗中写道:“观凤先生作画,操笔如运斤。画到放处,有慷天地拉鬼神之气概。画到密处,则又春蚕吐丝,细泉流沙。蕴力于笔墨之中,寄情于形象之外。习其技可,得其意者难。”这是对于凤先生“艰难定稿,迅速成画”的形象解读。无论纵放不羁的气概,还是细泉流沙的轻缓,都是情感驾驭腕力的美妙旋律。这种美妙的笔墨旋律,我们在良翰先生后期的作品中感受到了,看过他作画的人,还能把他形容于凤先生的上述语言用之于他自己。他并不在形象上亦步亦趋于凤先生,他能将凤先生的笔墨和精神用之于花鸟画,腕强力厚,神形兼备。并由此上溯“扬州八怪”和“青藤白阳”,渐从小写意进入大写意。书法的意趣、抽象的因素和个性、情感的因素,愈来愈多,愈来愈浓厚了。这样,他不但超过了他的同学,还超过了他的前一位老师张书旃。
  他毕竟生活在民间,他的画必须大众看得懂,所以往往收敛着。处于折衷的境地,于是有了“雅俗共赏”的声名。
  在他的晚年,笔者曾将石鲁后期的写意花卉介绍给他,那抽象、朦胧的风神竟让他着迷,他的慧眼能从一位完全不同经历的怪杰的探索痕迹中,看到自己的艺术需要。这曾让他的同辈大为惊异,而我则由此隐约见到了他“解衣磅礴”的超然身心。他果真放笔一试,他的笔墨在变化,他酝酿着一个艺术的新境界。我与他约定着他的80岁的大展,那将是他艺术上的大成功!然而,天不假时于先生,77岁时他终止了生命的历程。77年的光阴并不算短,但对于怀存新境且已见端倪的先生而言,又不能不让知者扼腕痛惜!
  今天,我们纪念先生,研究他的艺术道路、艺术成果和艺术精神,既是对于过往的回顾与总结,更是为了现今与未来。良翰先生与他的先师吕凤子,给予我们同样的启示,那就是:呼唤中国画的铮铮风骨,呼唤中国画的写意精神!读者必能从先生册中作品有所感知。是为序。
其他文献
谭学念:1978年生,湖北巴东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書法篆刻方向硕士,现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讲师,自中学时代始有書法作品、文学作品、書法论文发表(参展);著有《孙过庭研究》(独撰)、《大学書法》(副主编),另有理论文章二十余篇发表于《書法研究》《中国書法》《艺术探索》等期刊。    孙过庭所著《書谱》虽只有3700余言,却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書学思想,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書法史观、技法观、書体观、
期刊
本刊讯 2010年11月20日,“吴门书道——中国书法名城苏州作品展(南京巡展)”在新落成的江苏省美术馆隆重开幕。“吴门书道——中国书法名城苏州作品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苏州市书法家协会承办。作为中国书法名城在南京首次整体亮相,共展出在宁的苏州籍当代名家特邀作品和当今活跃在书坛的苏州市书法篆刻家作品185件。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梁
期刊
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些有名望的书僧与苏州确实颇有渊缘。特别是临济宗的一些高僧,如宋代杨歧派宗师圆悟大师克勤,元代大慧禅师宗果、中峰和尚明本,明代苍雪大师读澈等,都驻锡过苏州,以善书闻名于当时。而清未民初临济宗二十二世演字辈的大休和尚与苏结缘20多年间,住持过寒山寺、包山寺和龙池庵。期间,充分显露了他精深的佛理禅义、卓绝的艺术天份和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他自号“醉禅”,自称“疯癫汉”,以自己的方式修行,
期刊
洪亮 又名传亮,号九牛,祖籍安徽绩溪,1961年4月生于浙江安吉。《中国书法》杂志执行编辑,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副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出版《吴昌硕》《洪亮印存》《中国篆刻百家·洪亮卷》《洪亮行书桃花源记》《历代咏竹诗选》等11种。论文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理论研讨会,其中《民俗书法刍论》在《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发表,
期刊
丘挺 1971年生于广东,1996年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2000年中国美术学院画山水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2004年1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毕业,获得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任基础教研室主任。    在黄宾虹的画学篇中,他用了不少的篇幅去论述有关中国画的笔法问题,并屡屡提及画法中“古法”的概念。宾虹翁以他丰富渊博的金石与史学修养,将金石、钟鼎等器物
期刊
陈瑞农 原无锡博物馆馆长,现无锡市人大常委委员、无锡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无锡市收藏家协会会长。    重文化、爱艺术是梁溪古风。无锡历代所出文化艺术名家俯拾即是,私人书画收藏更是蔚然成风。元四家之一倪瓒的“清閟阁”,所藏名画法帖众多。明代华夏有“江东巨眼”之称,其“真赏斋”贮藏古物金石书画极富。清代秦祖永不但家藏丰厚,而且以过眼之作,撰写《桐荫论画》一书行世。近代的无锡籍收藏家就更多了,他们为古代书
期刊
奔放的笔墨,冷艳的色彩,洒脱的构象,丰富的内涵,灵秀的韵致,清新的气息,高雅的格调,宏大的气象,深邃的意境;还有,强烈的个性,深厚的学养,充沛的才情,新鲜的感觉……这就是李戴蟾的画给我们的印象。我要说,戴蟾的画具有强烈的个性,又有相当的高度和深度,是纯正中国格调、中国气派的中国画。  戴蟾年轻时候就深爱诗词书画篆刻,经常到博物馆看历代大家的原作,这成为他最好的学习方式。传统中国画的精华通过历代经典
期刊
倪元璐(1594年—1644年)字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明天启二年进士,历官至户、礼部尚书。崇祯末年,李自威攻陷京师,自缢死。谥文正。  倪元璐自幼聪颖,读书敏捷,5岁时咏读诗篇过目不忘,17岁成举人,夭启二年成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后又授以翰林院编修,由此踏上仕途。倪元璐深受儒家思想教育,在他的意识里“忠”“孝”始终是赖以立身处世且高于生命的道德行为准则,他一生的荣辱沉浮乃至最终结局,无不与
期刊
叶芃 1973年生,浙江省开化人,先后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美术系和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09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攻读博士,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为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南京书画院特聘画师,2001年,作品获黄宾虹奖、中国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画新秀作品展金奖、中国艺术博览会优秀作品奖,2002年,作品获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奇迪杯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造优秀奖、参加“学院前后——中国画八人展
期刊
张羽翔 1963年出生,广东开平人。1985年至1989年就读于淅江美术学院书法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至2007年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2007年至2010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院副研究员、广西书协副主席。    张三,四十岁,有志之士也。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丈,似太自。任侠,不饮酒,似郭解。  张三以书名,吾不解书,不可得而论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