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对子,做作文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s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教学中的“对对子”“做作文”都是很强的语文实践过程,这两种实践过程是语文实践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地把“对对子”和“做作文”结合起来,重构“对对子”功效,使学生作文能力及语文综合语感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作文能力 方式探索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以说,无论是语文教学中的“对对子”还是“做作文”都是很强的语文实践过程。这两种实践过程是语文实践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关系不是割裂的,而应该在语文课堂实践中相互影响,互为提升。
  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要依靠平时的积累和感悟,依靠感性的品悟和理性的思考。“对对子”和“做作文”二者在课堂教学中的交融,为学生的品悟与思考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这样的交融必将促成学生语感和作文能力的提高。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循环过程。首先感性的认知促成理性的思考,而有意识的理性思考认识必促成感性认识趋向于无意识状态,这时语感趋向成熟。这样的认识几经轮回,最终促成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而日常课堂的“对对子”对于感性的感悟以及理性的认识不无裨益,它最终必可带来学生作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一、常规下的“对对子”,意在“遣词”
  
  作文能力的基础首先体现在遣词上。用词准确与否,词性词义,词的色彩以及词的浓淡把握是作文最基础的基本功。古人作文常因一字偶得而欣喜若狂,常因所用一字而全文生辉。唐朝诗人贾岛的作品用字谨慎,有“推敲”的典故流传于后世,其实这都来自平时的积累,常规“对对子”恰为学生遣词的积累作了充分的准备。
  常规“对对子”大致可分:同义对、反义对、词义相当对几种。教师在指导学生对对子时,首先要重视学生直觉感性的答案。这样的答案应该说是学生长期理性思考积累的结果。对对子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只有更好的,我们应当做到能够肯定学生感性感知的成果。其次,由于“对对子”的开放性,我们还应该做到及时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致力于最佳答案的寻求。理性思考最佳答案的寻求过程是对以往学生感性认识的提升,是对遣词精准的不懈求索。这样的提升与求索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常规“对对子”要在日常课堂中相应作文前予以强化。写景作文可安排相关的景物型“对对子”,写人作文可安排相关的人物性格、体貌特征型的对对子等,从而激发学生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思考,从而达到对遣词有意的收集与整理,寻求做作文时不知觉地深刻感性感知,从而形成遣词的理性把握。
  
  二、语境下的“对对子”,旨在“造句”
  
  在常规“对对子”进展到一定阶段,学生理性思考能力得以初步锻炼后,可以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下“对对子”。所谓语境下的“对对子”,即给出一段话或一句话,在特定的语境中对某一个词予以“对对子”。
  例如,他立在那儿,身材高大,犹如白杨一样的挺拔;他走了,在灾区人民的恸哭声中走了,所有他的事迹一刹那在我的心里清晰高大起来……这两句中都有一个词:高大。显然,不同的语境下这两个词的意思是不同的。第一个“高大”用于体貌特征,词叉相对应的是伟岸、魁梧,其反义词可以说是“矮小”;第二个“高大”用于人物形象,同义词可以是“崇高”或“高尚”,其反义对可为“渺小”“猥琐”等。一词多意向来是汉语的特色,在不同的语境下一个词将有不同的理解。
  出于感性的感知,学生会在脑海中对已有的词汇做理性的回忆与收集,并给出答案。教师可在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后,要求学生给出在相当的词性色彩下的句子的仿写。这已经超出了“对对子”的能力要求,已经体现出对学生综合语感的考查。感性的认知被强化了,多了理性思考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对学生的作文能力无疑具有拔高作用。
  
  三、诗词分类“对对子”,功在“用典”
  
  一篇作文,如果想有品位,应该有好的意蕴,有连珠妙语,能旁征博引,能深入浅出地给读者以心灵的享受与思想的感悟、撼动。而“用典”就是能达到这一高度的捷径。诗词“用典”往往给人以雅致,平添文章的韵味。诗词的意蕴又在于它对枣物、情感的描摹,于品味后而意蕴悠长,为文章增添感染力。诗词“用典”又因为中国千年文化的积淀而被广泛地接受,使文章的魅力于无形处在读者心中激荡。我想《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必知晓多篇中国古典诗词,一方面是想让学生感受华夏千年文化的神韵,提高感性的感悟能力;另一方面不无期望学生能达到理性应用的高度,并能感性地随手拈来,形成更高程度的语感能力。
  那么,让学生去背古典诗词不就得了吗?背,可以,但决不要死记硬背。死记硬背所带来的必然是感性的认识,没有理解的深度,达不到理性的认识要求,就必然做不到随手拈来的感性应用,也达不到语感要求。而“对对子”这一课堂实践过程,是交流、是互动,有准备有探讨,那么认识也一定深刻。我在教学中有机地把“对对子”和“做作文”结合起来。从“遣词”“造句”“用典”几个方面重构了“对对子”的功效,整合了它们在语文实践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学生的作文水平及语文综合语感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同时,这些能力的提升又反作用于“对对子”,使学生“对对子”的能力有了长足发展。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新课改的今天,我们比别人多总结多发现一点点,比别人多跨出一小步,那么我们的教学将比别人领先一大步。这也是我们大家所期待的!
其他文献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愉快地飞  封士燕    “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使内心世界变得活泼、开朗,从而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下面,就自己几年来在小学数学思维教学中开展愉快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把愉快的事情告
期刊
摘要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透视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不难发现农村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及丰富的自然景观,而且学生还有丰富的生活体验。要提高农村小学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关键是如何去开发和利用那些农村特有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 特有资源 开发 利用    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
期刊
摘要 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得有艺术,就能先声夺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学生的智慧火花,开启思维的闸门。要在瞄准教材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对“导入”灵活设计,巧妙运用。  关键词 数学课 导入 方法    一堂好课的开头,犹如一台好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得有艺术,就能先声夺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学生的智慧火花,开启思维的闸
期刊
摘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从而学到新的知识。遵循数学教材特点,把握儿童心理特征,标新立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 教学 兴趣 动力 主动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几方面获得发展”“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
期刊
摘要 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可分为数学学习逻辑起点和数学学习现实起点。从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组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交流与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 数学学习起点 现实起点 逻辑起点    最近,我参与了学校举行的教学研究“同课异构——促进课堂动态生成”活动,在此过程中我观摩了8节研究课。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的差异,使数学课堂中学生表
期刊
春节过后,我带领四一班的孩子们开始了古诗词诵读之旅——追踪农历的太阳。这既是我们班在新教育实验网站发的主题帖,也是我和83个孩子近期要实现的目标。从3月1日开始,我们将随着地球运转在农历的天空下听风听雨、看花赏月、吟诗诵词……  在我们眼巴巴地期盼绿意时,天气却出现了异常的“倒春寒”现象,无意间,一场春雪给我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雪,乐坏了孩子们,也喜煞了城市里的大人。盼了整个冬季却不见雪的农民更是
期刊
摘要  数感就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也可以说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关键词 数感 数学教学 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
期刊
做好题从读好题开始  吴黎黎    一年级新生的读题、审题习惯没有培养出来,由于识字量少,做作业和考试时,都是由教师或家长读题讲解。到了二年级,放手由学生自己读题时,学生的读题、审题能力差距很明显。有的学生读题磕磕巴巴,一道题里有好几个不认识的字,根本连题目都读不通顺,何谈理解题意?有的学生求成心切,读题速度很快,常常一目十行地将题目要求扫视一遍,怎能不出错误?有的学生喜欢根据自己的经验做题,根本
期刊
采用串联的方式复习语文  张玉红    复习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加强,更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与整合。无论是平时的随机巩固,还是考试前的集中复习都应该讲究复习的思路与技巧。语文复习有很多巧妙,我在语文复习时经常采用串联的复习方式。    一、“点”与“面”的串联  课内学习的课文是“点”,课外阅读的内容是“面”,课内外点面串联,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能达到能力的训练。  例如,我在复习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
期刊
摘要 教师缺乏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究,导致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重视古诗词教学,在不断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不断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关键词 诗词 教法 创新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但许多教师缺乏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究,导致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