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的课程体系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习方式,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和教学方式。新课改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新课程教学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作者就如何创新小学数学教学谈谈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习方式备课创新教学
课程改革的成功在于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如何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以新的观念指导、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数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工作。创新思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想在课堂上激发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要深入探究该如何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及如何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
1、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创新的意识
中国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往往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好奇探究心理,才会有创新的意愿。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为之感到新奇,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时教师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就得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悬念,激发好奇,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2、质疑问难,激发创新
2.1、质疑,启迪创新思维;
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数学课堂教学应鼓励学生奇想,即使提出不恰当的问题也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为灵感和创造常常孕育在异想天开之中。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质疑,从而不断启迪学生创新的思维。
2.2、乐于质疑树立创新自信;
质疑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是创新的前提。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过程,轻结论,教给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发大脑参与学习,使学习内容与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同构,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联系,激励学生树立创新的自信。
2.3、敢于质疑,进行创新学习;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对于小学生来说,能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发现一种新的解题思路或方法,都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体现。所以,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质疑”的机会,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4、倡导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应倡导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寻根问底,发表不同见解,提出独创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问难的勇气,不惟书、不惟师,善于质疑,知难而进,向传统和权威挑战,成为知识的主人。
3、突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发展
学生原有的知识可以促进新知识的掌握,这是知识的正迁移;也可以干扰新知识的学习,这是知识的负迁移。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利用迁移规律,促进学生知识的正迁移发展,防止负迁移的干扰,做法是:
3.1、温故知新。
學生多位数运算能力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依赖于一、二年级各种运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但是我们不可能抽出整段时间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而只能把一、二年级学过的进退位加减法,一位数乘二位数,试商等内容编成口算、听算训练题目,有计划的安排到各节课,作为课前练习。使旧知识对学习起着正迁移作用。
3.2、运用比较。
当新旧知识技能十分相似,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往往会受旧经验的干扰。这是负迁移作用,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这时我便运用比较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消除旧知识向迁移作用。例如:教学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简便计算时,对偶题目:
51600÷700=73……500
往往有一些学生算错为:
51600÷700=73……5
我便启发学生用验算的方法发现错误。进而说明余下的“5”是被除数的百位上,应该是“500”的道理。最后教师帮助学生与以前的有余数的除法做比较:被除数和除数消去相同个数的“0”之后,按以前学过的方法求商和余数,这是相同点;不同点在于,如果有余数,应该在余数后面也添上被消去的“0”的个数。当然,这只是指法则的记忆而言,在算理上是完全统一的,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就能记住了。
4、评价体制要创新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评价的功能不仅仅是甄别与选拔,更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评价的方法也要多种多样,不仅有书面作业,还有行为观察、问题研讨、研究性学习、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重点要看教师的教学过程,比如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创新思想,是否能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小学数学的发展规律,等等。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要实行激励性评价,不论是课堂提问、做作业,还是其他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注意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激励学习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绪,促使学生不断产生创新的欲望和需要。这种体验能促进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努力,追求再一次的成功。激励性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催化剂,是挖掘学生潜能的有效武器。
总而言之,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希望我们在推行创新教育的同时,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与时俱进教育新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习方式备课创新教学
课程改革的成功在于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如何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以新的观念指导、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数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工作。创新思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想在课堂上激发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要深入探究该如何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及如何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
1、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创新的意识
中国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往往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好奇探究心理,才会有创新的意愿。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为之感到新奇,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时教师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就得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悬念,激发好奇,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2、质疑问难,激发创新
2.1、质疑,启迪创新思维;
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数学课堂教学应鼓励学生奇想,即使提出不恰当的问题也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为灵感和创造常常孕育在异想天开之中。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质疑,从而不断启迪学生创新的思维。
2.2、乐于质疑树立创新自信;
质疑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是创新的前提。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过程,轻结论,教给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发大脑参与学习,使学习内容与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同构,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联系,激励学生树立创新的自信。
2.3、敢于质疑,进行创新学习;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对于小学生来说,能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发现一种新的解题思路或方法,都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体现。所以,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质疑”的机会,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4、倡导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应倡导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寻根问底,发表不同见解,提出独创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问难的勇气,不惟书、不惟师,善于质疑,知难而进,向传统和权威挑战,成为知识的主人。
3、突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发展
学生原有的知识可以促进新知识的掌握,这是知识的正迁移;也可以干扰新知识的学习,这是知识的负迁移。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利用迁移规律,促进学生知识的正迁移发展,防止负迁移的干扰,做法是:
3.1、温故知新。
學生多位数运算能力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依赖于一、二年级各种运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但是我们不可能抽出整段时间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而只能把一、二年级学过的进退位加减法,一位数乘二位数,试商等内容编成口算、听算训练题目,有计划的安排到各节课,作为课前练习。使旧知识对学习起着正迁移作用。
3.2、运用比较。
当新旧知识技能十分相似,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往往会受旧经验的干扰。这是负迁移作用,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这时我便运用比较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消除旧知识向迁移作用。例如:教学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简便计算时,对偶题目:
51600÷700=73……500
往往有一些学生算错为:
51600÷700=73……5
我便启发学生用验算的方法发现错误。进而说明余下的“5”是被除数的百位上,应该是“500”的道理。最后教师帮助学生与以前的有余数的除法做比较:被除数和除数消去相同个数的“0”之后,按以前学过的方法求商和余数,这是相同点;不同点在于,如果有余数,应该在余数后面也添上被消去的“0”的个数。当然,这只是指法则的记忆而言,在算理上是完全统一的,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就能记住了。
4、评价体制要创新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评价的功能不仅仅是甄别与选拔,更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评价内容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评价的方法也要多种多样,不仅有书面作业,还有行为观察、问题研讨、研究性学习、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重点要看教师的教学过程,比如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创新思想,是否能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小学数学的发展规律,等等。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要实行激励性评价,不论是课堂提问、做作业,还是其他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注意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激励学习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绪,促使学生不断产生创新的欲望和需要。这种体验能促进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努力,追求再一次的成功。激励性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催化剂,是挖掘学生潜能的有效武器。
总而言之,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希望我们在推行创新教育的同时,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与时俱进教育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