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加强小学生的民主法治教育,培养他们树立高度的规则意识,是学校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所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相关的课程知识,还要促使学生能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本文将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关课例来论述如何促进规则意识何民主法治教育的深入实行。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民主法治教育
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来充分落实学生的守法意识、权力意识、规则意识。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体系里,必须要坚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在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以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方式来将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
一、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教育主题目标序列设计
(一)立足教材,归纳规则条例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顺利开展,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有深度的把握,因此,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前要研读教材,深挖教材,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教材的研读并不仅仅指教师所教的本册教材,还需要立足于全局,对整套教材的逻辑体系把握到位,循序渐进,从而对每一个年段中的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教育内容做好归纳和梳理。
从整套教材中,教师也能够分析出,其所包含的内容囊括了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不断将学生的学习空间进行延伸,其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能够认识到规则在实际生活中发挥出来的重要作用,并且树立规则意识,促进民主法治教育的深开展。
如一年级上册中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和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中,其包含的规则内容则是让学生了解并遵守班级、学校、公共场所的规则,从而认识到规则的实施意义和要求,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这是规则意识建立的初步阶段,同时也是民主法治教育与学生建立初步关系的阶段,把握好这一定位,才能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以及课程教学的价值。
(二)定位教学,重视课标与学情
课程目标是保障教师教学不偏离轨道的风向标,因此教师要坚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准确落实《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理念。此外,在课程目标教学上,其关注的重点是从国家观念、公民意思、规则意识、诚信观念以及尊法守法的培养上对小学阶段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发展。
除此之外,《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以反映学生生活为目的,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必须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联的内容,以此来辅助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而规则意识又是法治教育的重心,在教材中我们也能够很明显感受到。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能力正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对于自身的行为不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控制,因而,在《道德与法治》教材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进行内化,才能树立他们正确的公民意识,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教育的课例研
(一)课例研究的价值
基于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教育的课例研究具有理论性的价值,不仅将当前品德教育的核心“立德树人”贯彻落实到小学课程教育中,并且坚持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导向,适应学生的发展实际和能力掌握的实际,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彰显。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实质性的渗透,整体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態势。
基于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教育的课例研究具有实践性的价值,坚持立足于小学阶段学生的现实基础,不断地反思和克服现阶段德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致力于革新传统且落后的教育观念,从而强化教育教学中那些符合当前教育规律和教育目的的内容。
(二)课例研究的本质
《道德与法治》本身具有规律性,《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结构对学生的素养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立足于实际的教学课例和教学实践的角度,德育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不合理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需要引进具有现代化教育手段来变革。并且还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现状开发具有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从而来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能够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具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
《道德与法治》课程塑造学生品德、三观的重要支撑,学生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教育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德育教学中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也是协调并进的关系。这也是对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实施的要求,需要在符合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生活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社会大环境之下从小树立规则意识,强化民主法治观念。
三、基于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教育的教学实践
针对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现状,结合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教学实践,来探讨更好地树立学生规则意识和完善好民主法治教育。下面以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节课时内容《大家一起来》来做总体设计。
(一)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其知识内容的规划更多的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做一个有效的衔接,因此,在这一节课的内容中,生活实践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课教学的特点。通过《大家一起来》这一节课的教学,既可以树立学生合作的意识,养成学习的习惯,同时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感受到快乐,体会到合作的意义。因此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针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其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再加上年龄小,并没有对合作产生一个明确的概念,甚至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在遇到困难或者问题的时候,会更依赖于长辈的协助,并没有合作的观念。部分学生可能有过合作的经验,但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合作方式和技巧。 根据当前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的把握,从而形成科学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和技能方面,通过《大家一起来》这堂课的教学,学生理解合作的意义,并且明确合作的内涵;在过程和方法方面,以游戏课堂和故事导入来激发学生乐于合作、主动合作的积极性;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学生可以体验到合作的快乐,从而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他人。
(三)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分析
教师依据《大家一起来》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生的具体分析,立足于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平常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将教学重难点进行明确:
《大家一起来》教学重点:树立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意识,能深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了解与他人合作的方法和技能。
《大家一起来》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合作中相互配合,理解合作的重要性。
(四)针对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大家一起来》教学策略的实施重心是創设良好的游戏互动环节,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在此过程中辅助启发式教学法,综合两种方法的优势,将其统一起来运用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以此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此外,还要注意综合信息交流渠道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科学性和课堂内外的实践性,重视教学情境的陶冶功能、启发功能、反馈功能等。
(五)针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
环节一:教师要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包括课件、视频、调查报告单。其次,学生观察生活中现象,小组合作完成调查报告单。其设计的意图是通过调查报告单来让学生初步感悟合作的概念。
环节二: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合作,加深对合作的了解,因此在这个环节里,教师可以用游戏来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师以游戏情境导入:今天有一位小朋友要加入咱们今天的课堂学习,他就是小猪佩奇,但是他今天有些不开心,因为他的鞋子掉了,现在老师手里有一双鞋子,需要两位同学,一位同学蒙上眼睛,一位同学来提示,共同完成。
游戏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游戏建立起合作交流的关系,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到有时候一个人是很难完成任务的,需要通过与他们的协作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这个时候,教师还要做好总结,升华主旨,点明课题的意义: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一个人完成不了的困难,需要大家一起来,一起完成,就像刚刚两位小朋友一样,一起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任务,这就叫合作。
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教师还可以以物质奖励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教师可以以小勋章作为小奖励,告诉同学们今天会合作的小组都能获得一个勋章。教师还要说明会合作的条件,包括会遵守纪律、能积极发言、会认真倾听、能在小组里一起合作。
环节二:引入生活化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合作,唤起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无意识的合作经验,从而形成系统性的合作观念。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的教学资源视频,通过视频案例展示,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体验到生活中存在的合作。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还可以进行交流,针对合作的问题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层次地理解合作的概念,即通过合作可以完成一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并且效率会更高、还能在合作中建立友谊。激发学生乐于合作、主动合作的意识。
课堂交流完毕,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也存在着很多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事情,比如大家玩的跳长绳、荡秋千等游戏,这些只有双方相互之间一起玩才会更加有趣。当然,不仅仅是生活上,在学习过程中也有合作存在,如互相背书,才能背得又快又准确。一起对教教室进行大扫除,才能打扫的又快又干净,那么同学们,你们还知道生活中哪些事情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事情吗?通过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总结,从而达到本节课程教学的目标。
四、结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健全的人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助力学生今后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因而,教育工作者要不停地探索课程教学的本质教师要深刻剖析课程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从而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教育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司婷婷.论中小学法治教育三种意识及其培养[J].中国教育,2019(04):213-214.
[2]李宸曦.基于现行《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的小学生法治教育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民主法治教育
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来充分落实学生的守法意识、权力意识、规则意识。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体系里,必须要坚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在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以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方式来将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
一、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教育主题目标序列设计
(一)立足教材,归纳规则条例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顺利开展,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有深度的把握,因此,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前要研读教材,深挖教材,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教材的研读并不仅仅指教师所教的本册教材,还需要立足于全局,对整套教材的逻辑体系把握到位,循序渐进,从而对每一个年段中的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教育内容做好归纳和梳理。
从整套教材中,教师也能够分析出,其所包含的内容囊括了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不断将学生的学习空间进行延伸,其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能够认识到规则在实际生活中发挥出来的重要作用,并且树立规则意识,促进民主法治教育的深开展。
如一年级上册中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和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中,其包含的规则内容则是让学生了解并遵守班级、学校、公共场所的规则,从而认识到规则的实施意义和要求,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这是规则意识建立的初步阶段,同时也是民主法治教育与学生建立初步关系的阶段,把握好这一定位,才能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以及课程教学的价值。
(二)定位教学,重视课标与学情
课程目标是保障教师教学不偏离轨道的风向标,因此教师要坚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准确落实《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理念。此外,在课程目标教学上,其关注的重点是从国家观念、公民意思、规则意识、诚信观念以及尊法守法的培养上对小学阶段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发展。
除此之外,《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以反映学生生活为目的,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必须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联的内容,以此来辅助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而规则意识又是法治教育的重心,在教材中我们也能够很明显感受到。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能力正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对于自身的行为不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控制,因而,在《道德与法治》教材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进行内化,才能树立他们正确的公民意识,促进他们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教育的课例研
(一)课例研究的价值
基于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教育的课例研究具有理论性的价值,不仅将当前品德教育的核心“立德树人”贯彻落实到小学课程教育中,并且坚持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导向,适应学生的发展实际和能力掌握的实际,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彰显。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实质性的渗透,整体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態势。
基于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教育的课例研究具有实践性的价值,坚持立足于小学阶段学生的现实基础,不断地反思和克服现阶段德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致力于革新传统且落后的教育观念,从而强化教育教学中那些符合当前教育规律和教育目的的内容。
(二)课例研究的本质
《道德与法治》本身具有规律性,《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结构对学生的素养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立足于实际的教学课例和教学实践的角度,德育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不合理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需要引进具有现代化教育手段来变革。并且还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现状开发具有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从而来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能够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具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
《道德与法治》课程塑造学生品德、三观的重要支撑,学生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教育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德育教学中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也是协调并进的关系。这也是对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实施的要求,需要在符合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生活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社会大环境之下从小树立规则意识,强化民主法治观念。
三、基于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教育的教学实践
针对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现状,结合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教学实践,来探讨更好地树立学生规则意识和完善好民主法治教育。下面以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节课时内容《大家一起来》来做总体设计。
(一)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其知识内容的规划更多的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做一个有效的衔接,因此,在这一节课的内容中,生活实践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课教学的特点。通过《大家一起来》这一节课的教学,既可以树立学生合作的意识,养成学习的习惯,同时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感受到快乐,体会到合作的意义。因此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针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其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再加上年龄小,并没有对合作产生一个明确的概念,甚至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在遇到困难或者问题的时候,会更依赖于长辈的协助,并没有合作的观念。部分学生可能有过合作的经验,但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合作方式和技巧。 根据当前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的把握,从而形成科学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和技能方面,通过《大家一起来》这堂课的教学,学生理解合作的意义,并且明确合作的内涵;在过程和方法方面,以游戏课堂和故事导入来激发学生乐于合作、主动合作的积极性;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学生可以体验到合作的快乐,从而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他人。
(三)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分析
教师依据《大家一起来》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生的具体分析,立足于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平常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将教学重难点进行明确:
《大家一起来》教学重点:树立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意识,能深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了解与他人合作的方法和技能。
《大家一起来》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合作中相互配合,理解合作的重要性。
(四)针对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大家一起来》教学策略的实施重心是創设良好的游戏互动环节,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在此过程中辅助启发式教学法,综合两种方法的优势,将其统一起来运用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以此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此外,还要注意综合信息交流渠道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科学性和课堂内外的实践性,重视教学情境的陶冶功能、启发功能、反馈功能等。
(五)针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
环节一:教师要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包括课件、视频、调查报告单。其次,学生观察生活中现象,小组合作完成调查报告单。其设计的意图是通过调查报告单来让学生初步感悟合作的概念。
环节二: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合作,加深对合作的了解,因此在这个环节里,教师可以用游戏来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师以游戏情境导入:今天有一位小朋友要加入咱们今天的课堂学习,他就是小猪佩奇,但是他今天有些不开心,因为他的鞋子掉了,现在老师手里有一双鞋子,需要两位同学,一位同学蒙上眼睛,一位同学来提示,共同完成。
游戏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游戏建立起合作交流的关系,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到有时候一个人是很难完成任务的,需要通过与他们的协作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这个时候,教师还要做好总结,升华主旨,点明课题的意义: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一个人完成不了的困难,需要大家一起来,一起完成,就像刚刚两位小朋友一样,一起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任务,这就叫合作。
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教师还可以以物质奖励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教师可以以小勋章作为小奖励,告诉同学们今天会合作的小组都能获得一个勋章。教师还要说明会合作的条件,包括会遵守纪律、能积极发言、会认真倾听、能在小组里一起合作。
环节二:引入生活化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合作,唤起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无意识的合作经验,从而形成系统性的合作观念。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的教学资源视频,通过视频案例展示,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体验到生活中存在的合作。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还可以进行交流,针对合作的问题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层次地理解合作的概念,即通过合作可以完成一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并且效率会更高、还能在合作中建立友谊。激发学生乐于合作、主动合作的意识。
课堂交流完毕,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也存在着很多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事情,比如大家玩的跳长绳、荡秋千等游戏,这些只有双方相互之间一起玩才会更加有趣。当然,不仅仅是生活上,在学习过程中也有合作存在,如互相背书,才能背得又快又准确。一起对教教室进行大扫除,才能打扫的又快又干净,那么同学们,你们还知道生活中哪些事情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事情吗?通过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总结,从而达到本节课程教学的目标。
四、结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健全的人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助力学生今后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因而,教育工作者要不停地探索课程教学的本质教师要深刻剖析课程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从而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教育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司婷婷.论中小学法治教育三种意识及其培养[J].中国教育,2019(04):213-214.
[2]李宸曦.基于现行《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的小学生法治教育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