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精神构建在线开放课程服务体系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hasha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正在加速与教育教学融合,重构高等教育教学生态,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向信息化、网络化、个性化、泛在化变革。在這一背景下,新时期课程建设应用与共享、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创新、师资队伍与支撑条件建设等,成为我们当前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世界范围内网络公开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兴起和发展,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共享不断创新,传统课堂难以适应教与学的需求,新的挑战和机遇迭现。在这场大潮之下,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如何开拓、如何前行,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大局至关重要。自2012年以来,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蓬勃发展,互联网大环境飞速进化,教育本身的内部需求不断涌现,对我国的在线开放课程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在线开放课程服务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面对种种新趋势、新变化,高等教育出版社积极响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新需求,创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同时也以此为契机,全面布局自身转型升级,大力推动新业务发展。在教育部领导下,在多年承担项目、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建成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爱课程”网。6年来,在广大高校、教师的踊跃参与下,“爱课程”网以“扎根中国大学,助推教学改革,服务终身学习”为发展目标,始终植根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需求,致力于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传播与共享,探索和创新适合我国国情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模式。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创新发展,课程建设和运营成效显著。课程数量迅速增长,质量不断提升,课程资源和辐射范围渐成规模,在推进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等方面均做到了高质量、高安全、高效率和优服务。目前,参与课程建设高校已达到600余所,各类课程近6000门,参与教师6万余人,注册用户超过1000万人,独立访客访问情况累计超过1.5亿次,页面浏览量累计13.5亿次。在首次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中,“爱课程”有322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占认定总数的65.7%,已成为我国综合实力第一、惠及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和学习平台。
  1.多措并举,圆满完成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是“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共享系统(“爱课程”网)。作为项目的组织实施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围绕既定目标创新发展,不断丰富内容和表现形式,完善共建共享机制,在共享系统建设,课程建设培训、申报和评审、编辑和完善、上线维护和更新等方面均顺利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7年12月31日,“爱课程”已上线精品视频公开课99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 886门,覆盖全部学科门类,圆满地完成了教育部交办的任务。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的示范和带动下,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纷纷建设省、校级开放课程,初步形成良性循环、开放共享的课程与教学资源生态系统。
  2.抢抓机遇,及时建成中国特色慕课平台
  在国际在线开放课程兴起的大潮下,教与学的需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2014年5月8日,“爱课程”在深入研究分析国内外在线开放课程特征和要素,借鉴和采用国际知名慕课平台先进技术,广泛调研国内高校和教师应用需求的基础上,联合网易公司自主研发开通中国特色慕课平台——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不断完善平台技术,在平台功能迭代、服务模式创新、课程开放应用上持续进行提升,为课程建设和应用提供有效的支撑,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运营服务。为了响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者需求,“中国大学MOOC”APP于2015年上线,凭借高质量的课程内容和完美的用户体验得到了大量用户的关注和肯定,下载量累计突破860万。
  近年来,“爱课程”影响力不断扩大,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2016中国在线教育二十强等多项业内评比大奖。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数十家媒体对“爱课程”进行了持续报道,在社会上形成良好反响,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3.协同合作,构建在线开放课程共建共享体系
  “爱课程”主动与我国高水平大学开展协同合作,按学科、专业分类分层次进行课程建设。研发创业类、教学能力提升类系列慕课课程,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合作开展课程群建设,成效显著。至2017年年底,中国大学MOOC已发布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120余所高校的在线开放课程1822门,覆盖全部学科门类,成为国内最大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
  同时,“爱课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初步建成以中心站为核心,以省级资源平台为依托,以校园应用系统为基石的国家、省、校三级教学应用服务体系,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与江苏、福建、河南、黑龙江等省合作建立省级在线课程中心,建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校云已入驻院校和机构230余所,开设SPOC课程3 600余门。“爱课程”注重网络安全,已经通过信息安全三级等保认证。作为国内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领跑者,中国大学MOOC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提供了全方位优质的技术支撑、教学服务、数据分析和网络运营的安全保障,充分满足各方面的学习需求,越来越广泛深入地服务于高校的教与学。
  4.促进融合,推动教学模式创新
  随着开放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新的教育教学形式的出现,“爱课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剖析“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教与学的需求,探索慕课应用新模式。根据高校需求的变化和学科、专业的发展,及时提供课程、资源和教学活动定制与整体解决方案,开创“MOOC+SPOC+线下课堂”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效服务高校的校内翻转式、混合式教学。
  5.保障公益,服务教育公平
  “爱课程”坚持公益性为本的原则,自上线以来,面向社会全面开放,并多方集聚优质课程资源,提供优质学习服务,满足社会公众终身学习需求。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参与“西部支持计划”等活动推进优质课程进入山区,为西藏、甘肃等边远地区高校免费提供云服务,并为高校教师和技术人员开展课程建设、课程应用以及大数据分析应用等培训,获得受训教师和学生的好评。不仅解决了当地师资不足的问题,还丰富了课程教学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帮助更多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学生学习到中国最好高校的课程,用“互联网+”方式推进教育普惠化,促进教育公平。   二、在线开放课程服务体系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从2013年开始,慕课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在我国呈现爆发式增长,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成果丰富,成效显著。2015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发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传统优势,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采取‘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方式,集聚优势力量和优质资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和平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向,也指明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坐标。作为国家级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爱课程”要认清新科技革命引发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把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形势与机遇,将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引向深入。
  1.互联网技术对传统教育提出严峻挑战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网络化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趋势。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推进教育的系统性变革,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美国实施了“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欧盟推出“数字化学习计划”,日本制定“教育信息化指南”,等等。我国高校正处于“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时期,网络技术、现代教育技术被充分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的深度融合将倒逼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服务模式的创新,这对传统教育提出了重大挑战。
  2.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育生态开始显现
  在线开放课程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摆脱了时间、空间和个人知识孤岛的局限性,学生摆脱了传统的课本学习和统一课堂灌输的被动学习模式。因材施教和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主流,学生的职业发展、就业引导与人生指导也将综合其个性特点与社会发展而更加科学、合理。实践表明,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的产生、发展和应用,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已经开始突破现有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式方法和学习方式朝着教学方式混合化、教学资源开放化、学生学习个性化、学习过程社会化方向转变。
  3.教育大数据的应用对教学改革的影响日益深远
  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和学习聚合了大量的教学数据,如在线学习平台、教务管理平台及各相关业务平台的数据。这些数据在教学內容优化、学习方法改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资源精准推送以及教育教学评价中,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数字化教学环境和在线教学平台能够实时地将学习数据数字化,实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数据的采集,为实现基于数据分析与理性证据的教育评估与决策提供数据基础。
  4.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对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互联网教育对推动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适性应用,网络通道、网络平台以及应用的硬件发展相对均衡,但在不同层次、类型和区域的高校中,仍然存在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尤其是师资、学科、专业等不均衡的现象,中西部地区、农村普遍面临缺乏优质师资和数字化课程、资源的问题。随着学习者对高质量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愈发强烈,在线开放课程不仅要在量上继续扩大,更要在应用上下功夫,在校际间、区域间等形成良好的共享应用模式和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和流动。
  2017年,教育部开展了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推出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这是对我国在线开放课程阶段性建设成果的科学总结,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指引,是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发展历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在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示范和带动下,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将更为科学地开展建设与应用,课程规模、应用规模势必更为快速地扩大,使用需求势必更加多样化。
  三、新时代“爱课程”发展展望
  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要求,“课程平台单位要做好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运行、服务、宣传推广和网络安全保障,进一步加强与高校课程建设团队、课程应用高校的合作,不断提升技术服务水平,协同运用在线开放课程大数据,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全方位或个性化服务。”办好“爱课程”网,是高教社在新时代更好地履行工作使命的职责所在。展望未来,“爱课程”将重点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量与质齐升,构建专业化、系统化课程体系
  优质的课程是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立足和发展的根本,“爱课程”将坚持做好顶层设计,不仅在课程数量上增加,更要质量优先,确保量与质齐升,宽与严有度。持续与我国高水平大学开展深度协同合作,分类分层次进行课程规划建设,在继续做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的同时,按学科体系推出学科、专业特色系列在线开放课程,并进一步建成公共课程群和专业核心课程群,示范和引导各大学科专业的课程建设与应用,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2.做好标杆示范,推动课程多样化应用
  2018年1月15日召开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推进会”及时传达了教育部对于下一步工作的指导精神,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代表了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现阶段的最高水准。“爱课程”将最大程度发挥322门入选课程的示范作用,进一步深入研究教与学形态和需求模式的变化,并以此为标杆示范,开展校内线上线下教学应用,培育更多的高质量课程和应用模式,通过在线课程与教育教学的融合重塑课程结构和内容,探索多样化的在线课程共享与应用模式。
  3.深度探索融合发展,助推教育教学改革
  “爱课程”将继续加强与高校、区域联盟、行业联盟、教育集团以及其他课程平台的合作,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为重要手段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采用多种模式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共享与应用。通过在线课程中心云服务,实现传统课堂与在线课程的有机融合,为校内教学、跨校选课、学分认定与管理提供服务,助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改革,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服务于我国高校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建设。   4.注重数据研究分析,开展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服务
  在“爱课程”现有的海量学习数据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学习行为与学习记录的大数据建设和分析,开发学习大数据系统,为高校提供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开展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课程量化标准和评价方法研究,构建互联网创新型智慧教育评价模式,为课程团队反馈课程学习统计数据以及教学活动等维度的统计及分析,为课程内容的持续优化提供支持;通过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社会公众提供数据统计与分析、数据应用咨询与培训,使大数据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自主学习。
  5.加强研究与培训,提升建设和应用效益
  在线开放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设计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信息,探索课程开发、学习评价和教学方法改革。“爱课程”将组织教育教学专家、信息技术专家以及数据研究专家,与教师一起开展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模式研究,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方法研究,以及教学大数据支撑教学等研究,解决教师教学研究中技术缺乏的难题,弥补教师发展研究的理论缺失,实现教师专业与信息素养的同步提升。同时,“爱课程”将协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开展区域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培训。针对不同需求,为全国高校教务处、教育技术中心和教师提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培训,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平台应用的培训。通过线上培训课程,实行开课教师团队资格认定。注重教师职业能力与教学水平的提升,有计划地推出系列专题课程,服务教师专业成长。
  6.不断创新机制,构建在线开放课程生态体系
  在以公益性服务为主的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营方式,保障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爱课程”将探索与国内其他课程平台间的开放对接,通过打通学习接口,探寻课程、资源及教学基本信息、统计数据等深度共享的有效途径,实现课程资源和应用数据共享,营造开放合作的网络教学与学习空间,从而构建丰富且具有实效的教学环境,对教学资源和线上互动进行科学合理配置,为学生搭建个性化学习平台,满足教师课程设计的需要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只有打破平台间的限制,各平台形成合力,方能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发出中国声音。
  7.着力打造品牌,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
  经过六年的深耕,“爱课程”这一品牌已取得了较高的关注度和认可度,成为国际影响力领先、国内规模最大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也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在线教育知名品牌。“爱课程”将继续立足国情,扎根教學需求,跟进最新趋势,运用最新技术成果,勇做在线教育行业的领跑者,不断以口碑和实绩提升品牌影响力,并积极参与世界舞台上的展示和角逐,提升国际竞争力,努力创建在线开放课程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
  进入“互联网+”时代,教育的需求和形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更迭,课程平台也必须不断进化才能保有创新力和竞争力。“爱课程”将继续扎根高等教育的实际需求,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探索在线教育技术和模式创新,打造服务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系统。同时,“爱课程”也将继续与各高校和课程团队深度合作,携手共进,不断突破,创新超越,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为抓手,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贡献应有的力量。
  [特约编辑:张秀芹]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分析了大创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将项目管理理念应用于大创项目管理,以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种类型的项目为项目大类,从内容、级别、时间三个维度进行系统规划与管理,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立体覆盖”的大创项目管理模式,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关注有高度的顶层设计、有宽度的立项范围、有深度的实践活动、有力度的过程管理、有温度的文化氛围和有热度的管理服务等
期刊
摘 要:针对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目标定位同质化、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等问题,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构建了“四元耦合”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优化了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建立了“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实施了“两个提升”行动方案。这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四元耦合;工商管理;培养模式  改革
期刊
摘 要:郑克鲁主编的《外国文学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继杨周翰的《欧洲文学史》、朱维之的《外国文学史》之后我国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的又一块里程碑。其主要特色有:在外国文学史发展的他律性问题的研究与阐释上,突出政治—经济—文化之综合而又多角度的视角,尤其重视文化因素的分析。对不同风格和艺术个性的作家作品用不同的方法予以剖析,形成多角度变换的评价格局。注重作品的审美分析,加强文学史编写的理论深度。重视结构
期刊
摘 要: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进程中,哈佛大学汉语教学历经萌芽时期、东亚语言系时期与东亚语言与文明时期三个主要阶段,建立了汉语言专业与非汉语言专业相结合、基础汉语与跨学科汉语相结合、语言与文化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本土语境(美国)与目的语语境(中国)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我国汉语国际教育应借鉴哈佛大学本土汉语教学模式,通过明晰汉语国际教育的使命,构建科学、系统的汉语国际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汉语国际教育多
期刊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青年学子的健康成长。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是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学的要求。为确保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最佳呈现,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充满爱意,以情化人,把真情、真心、真诚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思政课;立德树人;以情化人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有其价值追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
期刊
摘 要:在国际竞争新形势和新经济背景下,新工科建设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笔者以新化工为主题,结合国内外典型工科高校的创新实践,讲述新化工的新故事。  关键词:新工科;化工产业;工程师;南京工业大学  新工科是一篇大文章,不仅是大学的文章,也是所有中国人的文章。鉴于此,本文以不忘初心、不改匠心和不灭雄心为题,在新工科里聚焦化工这一主题,讲述新
期刊
摘 要:“教”与“学”是一对共生的概念,教师与学生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其相互关系既是大学教学实践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影响一切教学活动效果的关键因素。当前,大学师生关系存在工具理性及疏离化的倾向。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重构大学课堂師生关系的设想,并以南京大学DIY研读课程为实践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方式四个方面介绍师生关系重构思路。  关键词:师生关系;重构;本科课程;
期刊
摘 要:大学数学教学对理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地位。华南理工大学组建大学数学教学团队,以培养理工科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传授数学理论—开展数学实验—强化数学应用—引导数学创新”“四步进阶”的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在师资建设、资源建设、考核评价、理工融合、创新驱动等五个方面采取一系列具体改革举措,实现了“五个转变”。  关键词:大学数学;教学团队;教学改革;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期刊
摘 要:本文以229名青年长江学者为研究对象,运用CV分析方法构建指标体系,从该群体状况的自然特征与成长过程,探索出拔尖创新学术人才的广义成长周期为20年,与青年长江学者当选年龄的峰值对应;教育阶段形成连贯的长周期培养模式,且硕博贯通为关键成长路径;校际流动、留学背景和博士后的经历明显缩短成才的时间;学术职业发展阶段的学缘结构相对多元等。藉此研究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实践依据和导向。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定位于母语教育的“大学语文”课程,对学习者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对民族、国家文化认同的形成至关重要,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其建设与发展,应重倡中国“文”的传统,以“好文章”为核心,发挥示范与引导作用,充分利用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使学习者在众多经典母语作品的浸润中,培养优雅而规范的表达习惯、良好的文体意识,提升语文素养与能力。  关键词:母语教育;高等语文教育;大学语文;语文素养与能力;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