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责任是人类基础道德最本质的东西,是一种优秀的心理品质,也是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报告中提出了“使每个人承担起包括道德责任在内的一切责任”,在《学会关心》的报告中强调21世纪的教育要倡导“全球合作的精神”,教育青少年要“团结、协作”,从关心自我的圈子里跳出来,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及各个方面。这都直接触及人类基础道德最本质的东西——责任。教育的价值除了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外,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个体价值观的引导。因此,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是学校的一项战略任务,小学生责任教育的目标就是让每位学生在健康成长中逐步学会负责。
一、责任教育:生活不可缺少的约束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责任意识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角色要求,主动约束自我的价值取向。责任意识的形成机理不同于知识技能,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个体验性的知情整合学习过程,其中既有对社会活动规范和社会角色的认知学习,也有与之相伴的情感认识。因此,责任教育就是指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途径、方法,培养责任主体的责任素质,以使其对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加以确认、承诺并履行的教育。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重责任的民族。像孔子的“当仁不让”、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等无不都透射出他们关心国家兴衰与民众疾苦的崇尚责任感。读着这些洋溢着崇高责任使命感的名言,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能不受到内心的触动,乃至心灵的震撼。然而,当今社会却面临着责任意识淡化的挑战,我们不能不深刻意识到:人生观教育的第一要义便是“责任”。
小学阶段是责任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小学生道德发展处于他律阶段,他们遵守社会规范一般是在教师和父母的要求下并效仿他人的情况下实现的。基于他们的年龄特征,责任教育更应着眼于从养成教育过渡到激发其主体意识,培养其责任情感,从而把明确的人生责任由外化转到内化并延伸到学生的整个人生道路。而现实情况却是:小学生的责任意识比较淡薄,如自我意识强,自私自利,遇事只求自己合适,很少考虑到他人和集体,对长辈没有礼貌、对班级集体漠不关心,遇事拈轻怕重,做事缺乏恒心和毅力,学习马虎,依赖型强,出事推脱责任,逃避现实,抗挫折差……如果学生尚且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何以有匡扶他人乃至社会、国家的责任?今天的小学生,正是我们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匹夫”无责,怎能“兴国”呢?因此,责任教育要促使学生逐步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做到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并以此驱动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情感内驱:责任教育的意义所蕴
小学生责任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责任意识教育、责任情感教育、责任能力教育、责任行为教育。从本质上说责任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自然要遵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运行规律。在责任教育诸要素中,责任情感教育处于核心地位,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个体或群体对自身所承担责任的心理认同。其核心作用不仅体现在它是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还体现在责任行为的自觉和责任能力的提高,从被动到主动的心理驱动。积极的情感能够提高人们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能量,驱动人们为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的任务和使命而积极行动。只有注重责任情感的培养,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和创造性,才能在明确强化责任、实践责任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有自觉的行为和良好的成效。就小学生来讲,他们正处于自我认同感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责任情感教育是小学生责任教育的重点,这既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可以为责任意识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要说切实可行的办法,还在于真正达到责任教育的“情感内驱”,即要创设教育情境,生发责任情感;注重身心融入,提升责任情感。在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和践行。
三、体验提升:生活因责任而充实
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教人为善、获得道德的手段,是为了生活而存在的,它的价值是在为基本生活目的服务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责任教育必须立足于儿童的现实生活,引导儿童通过体验,从当下的现实生活逐渐走向未来的可能生活,这个过程是善的价值的充盈过程,目的是促进儿童更好地去过有责任的生活。
1.学科教学活动
学科教学能否通往学生的实际生活,关键在于能否搭建将课程教学延伸到学生的课外、家庭和社会生活的践履平台。为此,对小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可整体统筹学校,尤其是班级、学科的教育活动去实现。一是通过小故事的榜样感染法,特别是先进人物对人对社会负责的思想和行动,使学生受到启发、鼓舞,从而提高对责任的认识;二是通过专题的教育活动,通过国旗下讲话、班级主题活动、学校主题集会,强化学生自我负责的情感;三是通过语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适时寻找教科书内容与学生的需要、家庭生活、社会热点的“碰撞点”,对学生渗透有关责任教育,促进学科教学对学生实际生活的指导,督促学生持续地保持传统的良好品行,从而使学生多方面、全方位受到责任的合力教育。
2.情境体验活动
道德教育最重要的不是逻辑推理,而是要令学生体悟、理解和感动。与抽象的道德规范教育相比较,真实生活更能有效地促进真实的学习,教师要尽可能根据教育主题组织创设有关活动或模拟情景,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的环境、人和事的交互作用,悟出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活动意义,从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情境体验可通过以下活动实施:
(1)在专题活动中体验:开展“父母一日工作生活”“我和爸爸妈妈手拉手”“学做家务活”等主题活动,体验生活的艰辛,体验长辈的甘苦,培养尊敬长辈、孝敬长辈,爱家的美好情感,让孩子们在家庭生活中为父母分担忧愁,学会对家庭负责。(2)在班级服务岗位上体验:如通过建立“值周中队”责任制、担当“值日班长”、抄写“每日格言”、“红领巾卫生劝导队”,设立多种岗位,让每个队员体验为集体、为同学服务的快乐与责任。(3)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如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有多少人为了我”这一课时,通过走访各行业的劳动者,让队员亲身经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在实践中体验三百六十行的艰辛与价值以及社会岗位责任,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3.家庭教育活动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步入社会的起点,也是每个人在社会上奋斗的港湾,而父母则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都是在家庭生活中和与社会的接触中吸取有价值的、宝贵的营养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父母应该用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去浇灌孩子的责任意识。
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起责任。如做好功课后,有责任整理好学习用品;起床后,有整理床上用品的责任,有收拾自己房间的责任,自己闯的祸自己负责。孩子跌倒或脑袋在桌角撞出一个包,父母不要为了安慰哭泣的孩子就去踩那个地,打那张桌子,这样会使孩子形成动辄迁怒他人、责怪外界,自己却不愿自省的不负责任态度。正确的态度是给孩子以适当的安慰,说疼痛很快就过去的,然后告诉他以后要当心。其次,父母们要尽量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和勇气,时常提醒孩子对家庭也有一份责任,使孩子可以在服务家庭中增强责任意识,如在家庭中给孩子分派打扫卫生、长期取报、取牛奶、给花草浇水等这些有益的劳动,使孩子意识到在家里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是一种责任,使儿童从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责任感将逐渐培养起来。
4.社区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学校扩大教育渠道,丰富教育内容,实现学校德育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让学生来到阳光下,融入社会中,接触现实,参与社会实践,如“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工程”活动中,消除乱张贴、捡白色垃圾、美化社区的环境活动;在节假日里到敬老院慰问老人、送礼物、自编自演节目,“汶川大地震爱心捐助”履行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在外出的参观体验活动中,坚持遵守规则,尤其是执行公共卫生制度,养成对社会环境的责任。这些活动不仅像课堂学习那样,让学生得到了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念的习得与养成,同时更使他们直接感悟、体验到自己是社区的一分子,社会的一个小公民,对整个社区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应承担起小学生应尽的责任,从而促进他们对人对事认真负责优秀品质的形成。
总之,责任教育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集学校、家庭等方面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培养的系统工程,真正要让孩子自觉扛起自己的责任来,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持之以恒,才能提升责任教育的水准,才能使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的社会公民。
一、责任教育:生活不可缺少的约束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责任意识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角色要求,主动约束自我的价值取向。责任意识的形成机理不同于知识技能,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个体验性的知情整合学习过程,其中既有对社会活动规范和社会角色的认知学习,也有与之相伴的情感认识。因此,责任教育就是指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途径、方法,培养责任主体的责任素质,以使其对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加以确认、承诺并履行的教育。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重责任的民族。像孔子的“当仁不让”、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等无不都透射出他们关心国家兴衰与民众疾苦的崇尚责任感。读着这些洋溢着崇高责任使命感的名言,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能不受到内心的触动,乃至心灵的震撼。然而,当今社会却面临着责任意识淡化的挑战,我们不能不深刻意识到:人生观教育的第一要义便是“责任”。
小学阶段是责任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小学生道德发展处于他律阶段,他们遵守社会规范一般是在教师和父母的要求下并效仿他人的情况下实现的。基于他们的年龄特征,责任教育更应着眼于从养成教育过渡到激发其主体意识,培养其责任情感,从而把明确的人生责任由外化转到内化并延伸到学生的整个人生道路。而现实情况却是:小学生的责任意识比较淡薄,如自我意识强,自私自利,遇事只求自己合适,很少考虑到他人和集体,对长辈没有礼貌、对班级集体漠不关心,遇事拈轻怕重,做事缺乏恒心和毅力,学习马虎,依赖型强,出事推脱责任,逃避现实,抗挫折差……如果学生尚且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何以有匡扶他人乃至社会、国家的责任?今天的小学生,正是我们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匹夫”无责,怎能“兴国”呢?因此,责任教育要促使学生逐步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做到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并以此驱动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情感内驱:责任教育的意义所蕴
小学生责任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责任意识教育、责任情感教育、责任能力教育、责任行为教育。从本质上说责任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自然要遵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运行规律。在责任教育诸要素中,责任情感教育处于核心地位,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个体或群体对自身所承担责任的心理认同。其核心作用不仅体现在它是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还体现在责任行为的自觉和责任能力的提高,从被动到主动的心理驱动。积极的情感能够提高人们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能量,驱动人们为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的任务和使命而积极行动。只有注重责任情感的培养,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和创造性,才能在明确强化责任、实践责任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有自觉的行为和良好的成效。就小学生来讲,他们正处于自我认同感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责任情感教育是小学生责任教育的重点,这既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可以为责任意识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要说切实可行的办法,还在于真正达到责任教育的“情感内驱”,即要创设教育情境,生发责任情感;注重身心融入,提升责任情感。在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和践行。
三、体验提升:生活因责任而充实
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教人为善、获得道德的手段,是为了生活而存在的,它的价值是在为基本生活目的服务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责任教育必须立足于儿童的现实生活,引导儿童通过体验,从当下的现实生活逐渐走向未来的可能生活,这个过程是善的价值的充盈过程,目的是促进儿童更好地去过有责任的生活。
1.学科教学活动
学科教学能否通往学生的实际生活,关键在于能否搭建将课程教学延伸到学生的课外、家庭和社会生活的践履平台。为此,对小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可整体统筹学校,尤其是班级、学科的教育活动去实现。一是通过小故事的榜样感染法,特别是先进人物对人对社会负责的思想和行动,使学生受到启发、鼓舞,从而提高对责任的认识;二是通过专题的教育活动,通过国旗下讲话、班级主题活动、学校主题集会,强化学生自我负责的情感;三是通过语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适时寻找教科书内容与学生的需要、家庭生活、社会热点的“碰撞点”,对学生渗透有关责任教育,促进学科教学对学生实际生活的指导,督促学生持续地保持传统的良好品行,从而使学生多方面、全方位受到责任的合力教育。
2.情境体验活动
道德教育最重要的不是逻辑推理,而是要令学生体悟、理解和感动。与抽象的道德规范教育相比较,真实生活更能有效地促进真实的学习,教师要尽可能根据教育主题组织创设有关活动或模拟情景,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的环境、人和事的交互作用,悟出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活动意义,从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情境体验可通过以下活动实施:
(1)在专题活动中体验:开展“父母一日工作生活”“我和爸爸妈妈手拉手”“学做家务活”等主题活动,体验生活的艰辛,体验长辈的甘苦,培养尊敬长辈、孝敬长辈,爱家的美好情感,让孩子们在家庭生活中为父母分担忧愁,学会对家庭负责。(2)在班级服务岗位上体验:如通过建立“值周中队”责任制、担当“值日班长”、抄写“每日格言”、“红领巾卫生劝导队”,设立多种岗位,让每个队员体验为集体、为同学服务的快乐与责任。(3)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如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有多少人为了我”这一课时,通过走访各行业的劳动者,让队员亲身经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在实践中体验三百六十行的艰辛与价值以及社会岗位责任,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3.家庭教育活动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步入社会的起点,也是每个人在社会上奋斗的港湾,而父母则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都是在家庭生活中和与社会的接触中吸取有价值的、宝贵的营养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父母应该用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去浇灌孩子的责任意识。
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起责任。如做好功课后,有责任整理好学习用品;起床后,有整理床上用品的责任,有收拾自己房间的责任,自己闯的祸自己负责。孩子跌倒或脑袋在桌角撞出一个包,父母不要为了安慰哭泣的孩子就去踩那个地,打那张桌子,这样会使孩子形成动辄迁怒他人、责怪外界,自己却不愿自省的不负责任态度。正确的态度是给孩子以适当的安慰,说疼痛很快就过去的,然后告诉他以后要当心。其次,父母们要尽量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和勇气,时常提醒孩子对家庭也有一份责任,使孩子可以在服务家庭中增强责任意识,如在家庭中给孩子分派打扫卫生、长期取报、取牛奶、给花草浇水等这些有益的劳动,使孩子意识到在家里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是一种责任,使儿童从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责任感将逐渐培养起来。
4.社区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学校扩大教育渠道,丰富教育内容,实现学校德育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让学生来到阳光下,融入社会中,接触现实,参与社会实践,如“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工程”活动中,消除乱张贴、捡白色垃圾、美化社区的环境活动;在节假日里到敬老院慰问老人、送礼物、自编自演节目,“汶川大地震爱心捐助”履行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在外出的参观体验活动中,坚持遵守规则,尤其是执行公共卫生制度,养成对社会环境的责任。这些活动不仅像课堂学习那样,让学生得到了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念的习得与养成,同时更使他们直接感悟、体验到自己是社区的一分子,社会的一个小公民,对整个社区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应承担起小学生应尽的责任,从而促进他们对人对事认真负责优秀品质的形成。
总之,责任教育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集学校、家庭等方面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培养的系统工程,真正要让孩子自觉扛起自己的责任来,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持之以恒,才能提升责任教育的水准,才能使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的社会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