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描绘中国形象的作品,因为历史阶段不同,作品所处的政治社会环境也不尽相同,所以不同时期的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的形象也发生着变化,本文主要是以英文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为分析目标,对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中国形象的变化进行探讨。
关键词:英美文学;中国形象;变迁
作者简介:贺丹(1982.12-),女,广东河源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1
引言:
本人在越多大量英美文学作品以后发现,很多作品当中都出现了中国影响,而且中国形象在这些作品中的定位一直在变化,很多英美文学作品的作者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到中国,然后通过自己的视角对中国形象进行了写作,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英美作家对于中国印象的描述也发生了不断的更迭变化。
1、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变迁
在英国文学历经的岁月而言,其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也发生了多次轉变,在最开始的十四世纪中叶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六个多世纪,而中国形象不断变化的原因也与英国文化有着主要的关系,英国人更喜欢利用中国形象去进行自我反省与衬托[1]。
在十四世纪中叶,曼德维尔的著作《曼德尔游记》,这本书属于一种虚幻的文学作品,是作者对其它描绘中国的文学作品详读以后,通过自身的想象写成的,作为大力吹嘘中国的美好,把中国形容成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在书中介绍中国为最富有的国度,并形容当时的中国皇帝仁慈慈祥,介绍当时的中国人富庶,这本书当中的中国形象主要是崇拜中国[2]。
英国的地理学家查德在1599年写作了《航海全书》,在书中关键对中国的面积与人口等进行了详实的描述,并对当时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对儒家思想也比较具体的展开论述,这本书对英国文学领域有很大的影响。
十七世纪的英国不断地有中国元素的融入,比如丝绸等,有些英国建筑甚至开始模仿中国园林设计,而利玛窦的《中国布道记》中主要是对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青睐,在书中对此大肆褒奖,认为这样的人才制度能够保证国家的富强。
在十八世纪的时候,英国学者格尔斯密斯的著作《世界公民》,这本书中认为中国作为古老的文明国度,有些比较健全的法律制度和高尚的道德品格,而且学术氛围比较好,这本书利用中国的美好对当时的英国社会进行讽刺,并促进了英国的社会革命,而与此同时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实力愈加强劲,在《英使见乾隆》这本书中把中国描绘成无理腐败的国度,对中国政治体制进行大力抨击。
在20世纪初,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有所好转,这个阶段的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带来了严重的创伤,狄金森的书《约翰中国佬的来信》中对西方文明进行抨击,并对中国的正面形象进行赞扬,认为中国更有爱心与热爱和平。
毛姆的作品《在中国屏风上》等作品都对中国形象进行展示,并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很深入的介绍与理解,认为中国的自然风光秀丽,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对中国当时社会动乱的现象进行了分析。
2、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变迁
因为历史等客观原因的作用,美国文学领域的中国形象与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有很多相同的内容,这是因为美国与英国的政治体制类似,而英国的文官制度有吸取了科举制的精华,所以在美国成立的早期对中国的印象都是比较高认可的[3]。
在19世纪的时候,中国人主要是以华工的形象出现在美国文学作品当中,而且对中国形象进行丑化,在中国人在美国做苦力的阶段,很多美国人都开展了排华运动,1865年的一本小说中的中国形象借着华工表现出来,把中国人形容成阴险又愚蠢的人,在1894年《中国人的特性》这本书中,认为中国人智力低下,而且形容了很多负面虚假的词汇,这使得在美国形成了对中国的误解。
在20世纪中国形象在美国发生变化,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让世界人民都很痛苦,美国的自信心也受到挫败,于是在很多书中认为中国人是正义幽默的,在《大地三部曲》当中认为中国人善良勤劳,这样的文学作品改变了一些美国人对中国的形象看法[4]。
彼得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对中国社会有了很多了解,在中国的时间让他对中国的人民有了更加真实的认识,而且在他的书中对象中国形象的描述比较客观。认为中国的人们虽然善良友好,但是对外来人员存在偏见,虽然对民族文化自豪,但是也存在侥幸心理,而且中国人民大多数在国家存亡的时候才能够有强烈的爱国思想,这描绘的中国人民的双重性格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其对中国的了解,也使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更加饱满。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英美文学作品当中的中国形象一直在不断的变迁,这与历史的变革与中国社会的变化以及英美社会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英国作家毛姆与美国作家彼得的文学作品对中国形象的描述相对更加立体与丰富。
参考文献:
[1]刘巧平.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09):61-62.
[2]舒大钟.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J].文学教育(上),2018(07):128-129.
[3]吕双.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1):7-8.
[4]第四届英美文学国际研讨会[A].上海学术报告(2012-2013)[C].: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5:2.
关键词:英美文学;中国形象;变迁
作者简介:贺丹(1982.12-),女,广东河源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1
引言:
本人在越多大量英美文学作品以后发现,很多作品当中都出现了中国影响,而且中国形象在这些作品中的定位一直在变化,很多英美文学作品的作者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到中国,然后通过自己的视角对中国形象进行了写作,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英美作家对于中国印象的描述也发生了不断的更迭变化。
1、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变迁
在英国文学历经的岁月而言,其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也发生了多次轉变,在最开始的十四世纪中叶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六个多世纪,而中国形象不断变化的原因也与英国文化有着主要的关系,英国人更喜欢利用中国形象去进行自我反省与衬托[1]。
在十四世纪中叶,曼德维尔的著作《曼德尔游记》,这本书属于一种虚幻的文学作品,是作者对其它描绘中国的文学作品详读以后,通过自身的想象写成的,作为大力吹嘘中国的美好,把中国形容成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在书中介绍中国为最富有的国度,并形容当时的中国皇帝仁慈慈祥,介绍当时的中国人富庶,这本书当中的中国形象主要是崇拜中国[2]。
英国的地理学家查德在1599年写作了《航海全书》,在书中关键对中国的面积与人口等进行了详实的描述,并对当时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对儒家思想也比较具体的展开论述,这本书对英国文学领域有很大的影响。
十七世纪的英国不断地有中国元素的融入,比如丝绸等,有些英国建筑甚至开始模仿中国园林设计,而利玛窦的《中国布道记》中主要是对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青睐,在书中对此大肆褒奖,认为这样的人才制度能够保证国家的富强。
在十八世纪的时候,英国学者格尔斯密斯的著作《世界公民》,这本书中认为中国作为古老的文明国度,有些比较健全的法律制度和高尚的道德品格,而且学术氛围比较好,这本书利用中国的美好对当时的英国社会进行讽刺,并促进了英国的社会革命,而与此同时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实力愈加强劲,在《英使见乾隆》这本书中把中国描绘成无理腐败的国度,对中国政治体制进行大力抨击。
在20世纪初,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有所好转,这个阶段的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带来了严重的创伤,狄金森的书《约翰中国佬的来信》中对西方文明进行抨击,并对中国的正面形象进行赞扬,认为中国更有爱心与热爱和平。
毛姆的作品《在中国屏风上》等作品都对中国形象进行展示,并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很深入的介绍与理解,认为中国的自然风光秀丽,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对中国当时社会动乱的现象进行了分析。
2、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变迁
因为历史等客观原因的作用,美国文学领域的中国形象与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有很多相同的内容,这是因为美国与英国的政治体制类似,而英国的文官制度有吸取了科举制的精华,所以在美国成立的早期对中国的印象都是比较高认可的[3]。
在19世纪的时候,中国人主要是以华工的形象出现在美国文学作品当中,而且对中国形象进行丑化,在中国人在美国做苦力的阶段,很多美国人都开展了排华运动,1865年的一本小说中的中国形象借着华工表现出来,把中国人形容成阴险又愚蠢的人,在1894年《中国人的特性》这本书中,认为中国人智力低下,而且形容了很多负面虚假的词汇,这使得在美国形成了对中国的误解。
在20世纪中国形象在美国发生变化,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让世界人民都很痛苦,美国的自信心也受到挫败,于是在很多书中认为中国人是正义幽默的,在《大地三部曲》当中认为中国人善良勤劳,这样的文学作品改变了一些美国人对中国的形象看法[4]。
彼得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对中国社会有了很多了解,在中国的时间让他对中国的人民有了更加真实的认识,而且在他的书中对象中国形象的描述比较客观。认为中国的人们虽然善良友好,但是对外来人员存在偏见,虽然对民族文化自豪,但是也存在侥幸心理,而且中国人民大多数在国家存亡的时候才能够有强烈的爱国思想,这描绘的中国人民的双重性格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其对中国的了解,也使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更加饱满。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英美文学作品当中的中国形象一直在不断的变迁,这与历史的变革与中国社会的变化以及英美社会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英国作家毛姆与美国作家彼得的文学作品对中国形象的描述相对更加立体与丰富。
参考文献:
[1]刘巧平.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09):61-62.
[2]舒大钟.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J].文学教育(上),2018(07):128-129.
[3]吕双.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1):7-8.
[4]第四届英美文学国际研讨会[A].上海学术报告(2012-2013)[C].: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5:2.